其他
玉林,成都生活的缩略图
“人们拥抱它,游客寻找它,文人迷恋它,专业人士赞美它,在我看来,再没有比“玉林”两个字更担得起城市名片这个名号的了。这不是规划的有意为之,而是城市的无心之举,且令规划建设从业人员汗颜之处。”——THE SONNETS《何处是玉林》
[ 后附《玉林颂》和《何处是玉林》全文 ]
玉林,成都生活的缩略图。“脚步丈量成都”建筑线终于来到了玉林。一行二十余人穿过玉林,穿过街巷与店铺,穿过玉林的寻常百姓生活,最后来到位于玉林的家琨建筑事务所,与建筑师刘家琨探讨关于城市与建筑的话题……
“2011年到成都先是住在东南,现代化的公寓楼,全国一样,邻里匆匆忙忙,13年搬到玉林,因为此地市井,才真正沾染上了生活气。”——杨灏
“多走走,才会发现自己原来活在手机世界里,多封闭小我,手机以外的世界很广大。”——楼园园
“感觉一些人他们的时间过得很慢,比我们慢了五年到十年。碟片店、杂货铺、修鞋店、露天理发……这一切,都与现在的互联网、O2O距离多么远。这些风景也被O2O了,那也真没意思。”——夜阑扰扰
家琨建筑事务所在玉林已有十多年历史,建筑师刘家琨也曾对玉林片区做详细研究。他们认为玉林的街区尺度和自然生长的历程,值得引起建筑师、城市建设者和普通民众的关注。
我的工作室设在玉林小区。玉林小区位于成都南面,是在90年代房地产风暴开始之前基本成形的。它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安居小区,其规划组织原则是最平实的功能主义,外观也从功能经济性出发,没有粘贴任何文化符号,没有一点豪华,用诗人柏桦的话来说就是"贫穷而坦荡"。与今日遍布全城的其它小区的建筑质量、建筑材料、平面户型和建筑形式相比,它显然已经过时了。但事实上,玉林小区却成了成都最时尚,最休闲,生活状态最成熟的社区之一。玉林酒吧众多,时尚小店林立,日常生活便利,夜生活丰富多彩,成名多年的艺术家和最年轻的创业者往来出没,如果硬要类比的话,这个社区对成都而言相当于苏荷区之于纽约。
原因其实很简单,不在于房屋本身,而在于玉林小区的道路系统和组团规模:玉林不是一个和城市只有几个出入口相连系的超大园区(即我所说的"孤岛"),而是与城市融合的开放社区。宽度从20米、16米、9米到6米逐渐毛细化的街巷把众多由几幢多层住宅组成的楼盘组团紧密联系精细编织在一起,进出口就在楼群和院落,出了大门仍是玉林,但同时也是与城市融合的公共空间。玉林的房屋大部分为多层,街道空间宽窄适度,机动车道和街沿宽度分配比较平衡。机动车,非机动车,步行被置于差不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街道可以供汽车通行,同时机动车和行人也感到安全。今日的以车为本的规划没有关注到这种细密度,一般说来,总是用主要道路划出大的地块,剩下的事就是由开发商进行表演,对城市而言,通常这些表演集中于视觉识别而不是沟通体系。规划只关心了路以及供人在路上观看的广场,很少关心街,更没有关注巷,而街巷空间恰恰是更有利于人们活动交往的公共场所,是休闲、交流、以及生活细节随意发生的土壤。
撇开建筑单体不谈,玉林小区从建设时段和规划方法上看,都介于传统街坊和当代孤岛之间,它是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例子,而这个“之间”里有没有我们想要的平衡,我认为可以作些思考。
何处是玉林
Sabrinaysabrina.blogbus.com
早上九点我如往常一样走过这条街,它很窄,有点脏,房屋破敝,经过它时,难免会沾上些早餐店炸油条的油烟味儿;出了这条巷,左拐上城隍庙浓荫蔽日的后街,买一份报纸(今天的快一周选题正是对应刘家琨的《玉林颂》),再右转走上人民北路窄得可怜的人行道,十分钟之内我会步行到最近的地铁站,再花费三十分钟穿过整座城市,最后到达每日出勤的这座大楼。在大楼的十三层,天气晴好的时候,可以欣赏到城南之南漂亮整饬的CBD风景。最不济,在每天晚高峰时段观赏返城的车队由南向北堵出一条长龙,也不失为一种(恶趣味的)乐子。你也许看出来了,在这条冗长的尺度逐渐放大视野逐渐开阔的路径上,我恋恋不忘的,始终是它的起点。
这个起点,也是我每天生活的原点:一眼可以望到尽头的街巷,密布早餐店、蔬果摊、杂货铺、熟食店、鞋匠与裁缝的铺子;在街的横断面上,衔接着数个以小型公共绿地为中心的居住院落,每一次经过它们,我都忍不住往里窥探,看到纳凉的老人、孩子,和猫。
刘家琨的《玉林颂》以玉林为案例对这样的城市生活载体做了一个剖析,简言之,就是以交通(不只是车的交通,也是人的交通,我更愿称之为联系)的毛细网络完成社区与城市生活的无缝对接,从而最大程度地容纳人的活动,实现“城市生活的活力与丰富性”,这些正是我们每次做城市设计必大谈的字眼。玉林其实并不遥远。我每日必经的这条叫成华巷的小街就是玉林模式的一个切片。我相信在这个城市的腹地,在那些还来不及改头换面的落伍区域,还隐藏着无数这样的街巷,每天上演着活色生香的生活场景。在那里,你可以采集到此间百姓最真实的生活样本。玉林所不同的,在于它更具规模,从而将这种效应扩大化了。人们拥抱它,游客寻找它,文人迷恋它,专业人士赞美它,在我看来,再没有比“玉林”两个字更担得起城市名片这个名号的了。这不是规划的有意为之,而是城市的无心之举,且令规划建设从业人员汗颜之处。任何一个城市,其生活的活力与多样性都是自发自觉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自发自觉的。
城市是生长出来的,不是被设计出来的。我一再对自己说,要相信城市的智慧,只要你肯给它时间。那么,我们还可以指望城市设计做什么呢?我以为,是用“恰当”的设计搭建一副机能良好的骨骼,一定程度上它得是刚性的,以避免畸形诱惑下的不良发育;它同时又必须富有弹性,以允诺健康生活的血肉逐日丰满自己无力顾及的孔洞与间隙。这是城市设计的无奈,大概也正是它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