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程故事 | 办公司、赢国赛、留校直博……“浴火重生”的他百炼成钢

聆听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3-10-01

编者按:当同学们怀揣梦想、带着朝气来到我们这所“军工圣殿”“精英摇篮”,你是否已经适应全新的大学本科或研究生生活?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学习窍门和方法?


贴心的小程为你带来“小程故事”栏目,邀请优秀“小程”撰写自己的学习研究成长经验故事,并精心录制成音频,希望可以让大家“取取经”“探探路”“开开窍”。

人物简介 /Profile/

娄存恺,男,中共党员。2017年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2021年本科毕业在本学院直博。本科期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次,校优秀学生奖学金8次;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竞赛国家级一等奖、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国家特等奖、三等奖等三次国家级奖项,第五、六、七届黑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第六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省一等奖等13项省部级奖项;曾任本科生光电二支部党支部书记、校社联宣传部部长、物理学院学生会公创交流部部长、20171165班班长;获得校优秀毕业生、校优秀共产党员、校自强标兵、创新创业标兵、创新创业先进个人、校优秀共青团干部、校优秀共青团员等多项荣誉称号,大学期间创立了黑龙江省敏动传感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产品已经在市场上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不尽人意”的高考

成了我的幸运之神

我的成长,从来不缺少转折点。小时候因为先天早产,每年冬季我都会经历感冒、肺炎等疾病的痛苦,一到冬天就会咳嗽,一咳嗽就要很久很久。陪伴别人家小孩成长的可能是什么小猫小狗之类的,我记忆中是病痛陪伴我长大的!

记忆回到在高中百日誓师大会那天,我刚结束一堂晚自习的学习,拿着水杯向水房走去,突然就感觉眼皮很重,睁不开眼,浑身无力地向一侧软倒。顷刻间,身边同学们那喧嚣的声音化作虚无,我的灵魂也似乎被拉进无尽的深渊。据后来同学说,当时我突然就倒在走廊中间不省人事。旁边的同学们都吓坏了,班主任叫来校医紧急治疗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半夜跟着救护车把我送到市区医院。

整整一夜的昏迷后,我终于在第二天早晨挣扎着睁开了双眼。记忆仍停留在学校的我有些茫然地打量着四周。我躺在洁白的病床上,手臂上扎了输液管,一根引流管从我的身体伸出到一个装满水的瓶子里,瓶子里不时有一些气泡冒出。胸腔里一阵一阵的灼热仿佛在提醒我,在这个紧要关头,有什么不曾料想的事情发生了。爸妈在旁边静静地守着,眼睛通红。半个小时后,我才知道我是因为先天性气胸致使胸腔短时间内冲入了大量空气,巨大的压力压迫我的心脏,引起严重休克。多亏救护车来得及时,就地为我进行了引流手术,这才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大概一周以后,我终于可以下床了。我遵循着医生的教导,每天提着连着自己身体的水壶,在医院走廊里一边咳嗽一边转悠,以尽快排除我体内剩余的空气,早些出院。中间因为体质原因,气胸多次复发。为了根治身体先天引起的气胸疾病,我不得不接受了两次全麻开胸手术和两次微创引流手术。住院的那段时间里,身体的疼痛和全麻手术的后遗症不仅使我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复习中去,更严重打乱了我的复习节奏,这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临近高考只有一周的时候,我的胸腔内还有气体残留无法拔管。带着引流管的我无法走进考场顺利考试,医生和父母都劝我好好休养,来年再复读一年。三个月我身体上的痛苦忍忍也就过去了,但是心灵上的痛苦,自己眼睁睁地看着12年寒窗苦读错失掉的机会的痛苦才是我最难忍受的。更何况,经历两次全麻手术的身体能否支撑我再复读一年还是未知数。

那一夜,独自坐在满是充斥消毒水味道的病房走廊长椅上,清冷的灯光在地上渐明渐暗,回想起我在高中三年凌晨四点半起床背书的时光;回想起自己每天临近熄灯前五分钟才向宿舍走去的身影;回想起躺在病床上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瞬间,我做了人生中最“痛”的一次抉择。第二天我向主治医生提出提前拔管的决定,虽然明知道这样会给我以后病情恢复造成很大的隐患,但我真的不想错过准备了这么久的高考。

最后一场考试铃声响起,2017高考结束,这一刻我很庆幸我能顺利参加完高考,考完后一个半月我一直在医院的病床上度过,医生说我非常幸运,病情恢复很理想。然而,幸运女神并没有一直眷顾着我,高考成绩比平时模拟考低了80多分,只考了601分,分数的巨大落差着实令我失落了一段时间,一次在跟朋友诉说自己的苦恼时,他惊讶地说“你还为这儿苦恼,我们都以为你不能参加这次高考了呢”?你瞧,有时候同样的问题换个角度思考就不是问题了,于是,这个看似“不尽如人意”的高考,反而成了我的幸运之神,特别是我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之后,我更坚信这一点。

2

从打游戏中

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

刚刚步入大学的我们都会陷入一个“大学是轻松的”的谎言,我也不例外,以为进入大学之后可以好好地玩。自由的大学生活,没有高中那样紧密的课程,没有高中那么多作业,更没有高考的巨大压力。高中没有追到的剧可以追起来了,没玩过瘾的游戏也可以尽情享受。过于舒适的生活使我逐渐迷失自我,慢慢变得越来越颓废,成了宅寝、逃课行列的一员,每天只想在床上躺着不想下床,迷迷糊糊地做着和学习不相关的事情。就在我沉迷在浑浑噩噩的大学生活不可自拔时,现实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大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习成绩排到了年级第125名,年级一共才144名同学。这一巴掌将我打回到那个与病痛相抗争的“我”的面前,在“我”面前,我竟羞愧的无法抬头……我必须收起放纵的心,至少要面对当年那个不屈的少年,然而全麻手术后遗症引起的记忆衰退和长达一学期的停滞学习状态为我改变自己的目标增添了更多挑战,我试探着迈出艰难的第一步。

但是从散漫到自律是一条很难的路,让自己摆脱游戏的诱惑投身于学习中还是比较困难的。我让自己冷静下来,客观剖析了自己沉迷于游戏的原因,勇于面对问题是彻底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必须的一步。我发现自己之所以会沉迷于游戏是因为它能迅速给我一个奖励,让我的内心迅速得到满足,这种“满足”很容易“上瘾”,让我沉迷其中“乐不思蜀”。而学习正好相反,学习这个行为无法迅速地回馈奖励,我们得承认学习是个苦差事,特别是没有成绩之前的那段时间。那我能不能自己给自己设置奖励呢?把游戏的这个属性迁移到学习上来,于是,我自创了好习惯奖励方法,开始为我的学习新习惯提供奖励,比如说:第二天7点顺利早起,中午奖励自己吃顿自己最喜欢吃但平时又不舍得吃的大餐;连续三天早睡,允许自己买件自己喜欢的衣服等等。当然为了完成这些好习惯,我还得需要一些“武器”,比如说,跑步。因为之前玩游戏,习惯于凌晨入睡,突然让自己11点入睡也是比较困难的。于是在晚自习结束后,我都会选择到操场跑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进行锻炼。适量的运动能让我在晚上不再那么精力充沛,更加快速进入睡眠状态。到老师的办公室门口“蹲点”是我的另一个有力“武器”,为了能够及时扫清自己的知识盲区,我经常蹲守在老师办公室前,以获得老师面对面的指导。认真有序地预习和复习是我从容面对考试的常规“武器”……



努力必须是实打实的汗水、硬碰硬的付出,并且需要长久的坚持,容不得半点花哨。在那段时间里,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无论是攻克一道数学大题或者顺利完成一道英语的阅读理解,亦或是五公里长跑纪录的突破。每次结束一天的忙碌后,走在返回寝室的路上,戴着耳机听着歌,马路上跟着节奏迈着步子晃着头,我心中不自觉涌现一股久违的满足,那是在有所作为后才可以感受到的真正的快乐。

大一下学期我的学习成绩一跃到达年级前20,进步了70%,顺利地拿到了学校的谭国玉奖学金。这次奖学金也使我重新拾回信心,尝到了甜头的我接连斩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友奖学金等。2018年暑假我有幸进入纤维集成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学习,突破自我,高效完成了《水的抗磁性演示实验》学术论文的撰写,提高了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3

在“杂事”中

主动寻求成长

在大学一年级时,我有幸参加了刘志海教授的“假日科普广场”讲座,对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课程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物理演示实验课程以演示有趣的物理现象为主。最初我只是抱着一个好奇的心态,联系辅导员以学生助管的身份进入了理学院科技创新中心科普团队。没想到当时的这个尝试,开启了我自己与创新创业的缘分之旅,更是得以和恩师与学长相遇,在科研路上越走越远。



进入初期,对科创零基础的我什么都不懂,只是在学长们的带领下对风速仪、电磁炮、牵引舟、特斯拉电圈等实验室科普仪器进行维修和改进,更多的时候是帮助老师做一些杂活:打扫实验室、协助青少年参观志愿者、仓库收拾卫生等等。当时跟我同期进入的同学们都在抱怨这个工作非常没有意义,学不到有用的东西,就是在一直“打杂”,去了几次之后就不再出现了。那时候我也不禁思考,把自己的课余时间放在这些“杂事”上到底有没有意义?

“简单的事情中隐藏着人生智慧”。当其他人陆续开始推脱杂活,渐渐不接受师兄们的安排脱离团队的时候,我开始从自己的心态上寻求改变,力求把简单小事做好,并且主动寻求成长。在之后实验室仪器维修过程中,我不再抱着一个“力工”的心态,而是把它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同时我也萌发了很多不同的新点子:既然乒乓球可以利用伯努利原理在空中飘浮,那么如果在沙子中冲入足够的空气,每一粒沙子是否能像乒乓球一样不停旋转?一盆沙子的话是不是就能让沙子像水一样流动……每次想到新的想法我都会跑去和学长们分享,“不好意思”地向他们请教问题并乐此不疲,以至于后来学长们看见我都会不自觉地“绕路逃跑”,生怕被我缠上跑不掉。

在作品不断的试验、改进、成型过程中,科普实验室经验丰富的学长们给予了我很多的支持和鼓励,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在“流动沙床”作品初步成型时,我满怀信心地参加了18年的五四杯竞赛,最终却落魄失败,理由是与竞赛相关度不高。后来通过学长的介绍,我了解到启航网的存在,在这里可以得到最新的竞赛信息介绍,我们学校关于创新创业的一系列培训和优秀典型榜样介绍也会在这里不定期地更新。通过及时关注启航网上的相关通知,并分析过去三年的竞赛记录,我了解到每一项竞赛都是有自己的主题和评分侧重点的。做科创不仅要准备好的自己作品,如何紧扣竞赛主题也是科创作品展示的一大难题。我的有规划的科创之旅从这一刻起,才真正扬帆起航。

在之前科普实验室工作时,我曾产生过很多异想天开的想法,这时终于有机会能将它们一一变成实物。这个过程里,我也学习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单片机的运用、电路设计、模型建立等等。在熟知竞赛规则和往年作品质量的前提下,我也开始利用自己不同的作品参加学校各院组织的启航杯、物理仪器设计大赛、五四杯、TRIZ杯、科普实验作品大赛等等一系列科创比赛,并且针对不同的比赛对作品进行相关改进和提高。通过参加这些比赛答辩,我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虽然一开始的数次参赛都没有获奖,但每一次答辩时评委老师对我作品的点拨都令我受益匪浅,这也激起了我参赛的积极性与不服输的斗志。钢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锻炼出来的,需要经历不断地冶炼和敲打,创新同样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它需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努力。

4

要想走得远,

一群人走

在进入大二后,我感觉一个人可能会一专多能,但极少有一个人对各方面都能全面掌握。这就要有一些志同道合、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组成团队。常言道: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一群人走。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是有完美的团队。我明确了大二期间目标——建立起自己的创新创业团队,利用自己大一期间积累的知识来进行自己的创意作品、创新作品设计。在各种创新比赛预备答辩席上,参赛选手紧张地背稿子的时候,我反而愉快地和身边人进行交流。在这样的环境下,我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我也在这一年里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创新创业团队,包含物理、数学、经管、水声、计算机等多个学院的同学。



随着大三那年在创业竞赛上尝到了甜头,我开始逐渐走出实验室,与团队成员开始计划校外承包项目的工作,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指定产品的设计和销售。虽然项目伊始我们团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现在这个社会没有自己核心的竞争产品的团队终究会被市场所吞并。在这个背景下,我开始考虑知识产权的问题,团队成员一改以往竞赛推动创新的模式,更多地侧重于将我们的发明转化为专利,集多项专利、软著于一体形成自己的核心产品——高精度光纤应变传感系统。在学校政策和刘志海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于2019年10月成立了自己的实体公司黑龙江省敏动传感有限公司。接下来的一年里,我们团队将比赛重心转移到创业比赛、投资路演中来,并揽下了多项奖项:哈尔滨工程大学第一次光电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国家特等奖、挑战杯省级一等奖、四项互联网+银奖等。

2020年公司经历了巨大的变故,因为疫情原因,公司好几笔订单因公司成员无法顺利返哈被迫取消,团队同学面临学习保研与公司正常运转之间的矛盾也彻底爆发,那年暑假是公司最困难的一段时间。很多成员因保研、考研、就业等一系列原因提出离职,我知道这是大学生创业必经的一关,创业和学习兼顾确实是个不容易的事情。为解决这个困局,在刘志海老师的支持下,我对公司剩下员工进行整编,分为研发和经营两个团队,开始兼职研发和常职经营管理同步进行,设立业绩和研发奖惩制度,对公司员工进行更进一步的管理,顺利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间。

公司成立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连续三年通过了省科技厅认证的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认证,现已成功通过哈尔滨市科技局“雏鹰计划”二轮考察并与苏州中智万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也达成了100万投资意向。公司产品已经在市场上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仅2021年一年的交易额就达到了50万元。2021年我获得了个性化推免资格,继续在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

回顾四年的大学生活,无论我在大学开始前有多么雄心万丈,无论我在大学结束后赋予它怎么样的意义,不可否认的是,当我真正置身其中的时候,更多的是一地鸡毛,早起很难、背单词很难、习题很难、800米很难……更多的是那些挣不脱、逃不过、搞不定的日复一日的琐碎,认真对待每一天的琐碎,努力生活的每一天,这每一天将构成我们如诗如画的岁月,构成我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当计划的秋天已褪去童话的色彩,一个真实的现在可以开垦一万个美丽的未来!

小程故事 | 

一“波”雄起,数学人浪漫与现实的奇妙碰撞

小程故事 | 

与命运斗争,这个不同凡”响“的男孩的直博路

小程故事 | 

探索“文工融合”这道题,他用四步求“解”

小程故事 |

 这位哈工程教师跨行跨出思政研究“元宇宙”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编辑 | 董云吉

统筹 | 于欣欣

来源 | 小程故事工作室

朗读 | 王泽一

音频处理 | 李孝龙

封面图制图 | 袁伟铭

音频统筹 | 李颖超

排版 | 付智聪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