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邦芬:因材施教不是对优秀学生“多教一点、教深一点、早教一点”

朱邦芬 清华招生 2023-12-22



教育的目的

是为了激发和引导

学生自我发展之路

要成为未来科学大师

前提是要有从事基础研究的学习

和研究的主动性


11月12日

在清华大学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

启动仪式上

“攀登计划”首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

鼓励同学们要有历史使命感

“中国人应该对人类的科学发展有较大的贡献

你们应该在这中间做出点贡献”


他对青年教师们提出希望

既要做出杰出的科研成果

要把教书育人

放在自己工作的首位


在他看来

因材施教不是对优秀学生

“多教一点、教深一点、早教一点”

而是对最有潜力的学生“减负”

给他们更多的空间

去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




朱邦芬院士

在清华大学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启动仪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参与清华大学物理“攀登计划”的教师,感谢所有支持、关心、致力于我国物理学杰出人才培育的物理界、教育界和其他各界人士,感谢所有“攀登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感谢所有报名参加“攀登计划”的同学们,感谢教育部和清华大学的领导、兄弟高校的教师、中学教师,也特别要向“攀登计划”的倡导者——杨振宁先生致敬!


杨先生回归后,把培育中国杰出人才,特别是世界一流物理人才,作为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一项使命。为此他做了大量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全局性的工作,包括对杰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指导。从1997年成立的基础科学班到2009年创立的清华物理叶企孙学堂班,无不浸透杨先生的心血。他切实是指引我们的“指路松”


25年来,清华物理系在育人方面进步明显,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物理学家和高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例如已有23位同学获斯隆研究奖。尽管如此,杨先生还是不太满意。作为一位物理学大师和文理兼通、中西融会的教育家,他十分清楚中美教育各自的优缺点,十分清楚中国在培育顶尖人才方面的不足之处,他心目中的一流科学家是指能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师。


2018年7月14日,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庆典活动暨拔尖人才培养论坛”上,杨先生指出:“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创建(培养)一流科学家不太成功”,他问道:“是不是有这个现象?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到底重要不重要,值不值得去研究?”他十分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培养世界一流科学家上再多出点力。


2022年1月,他向中央领导递交了一封信,认为,中国今天到了这个程度,特别需要拔尖的人才,而中国的物理学人才是非常少的,培养人才机制也不够完善。杨先生建议,国家在坚持和发扬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对于人数极少的特别优秀的学生,规矩放松一些,不要限制得太死,以利于这些有才干的人尽早发挥才智。


经过一年多的酝酿,今年4月教育部批准了清华大学物理“攀登计划”,8月我们迎来了第一批60名学生。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启动典礼,表明了全校从领导到教师对做好这件事的决心,也希望能增强同学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世界一流杰出人才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大环境、文化传统关系很大。虽然出不了杰出人才不单是大学的责任,但作为教育者,大学的责任很大。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召开了几次研讨会,探讨为培育一流科学家我们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包括以下五个问题:一是降低急功近利大环境的干扰;二是降低传统文化和教育中对个人原创力的抑制;三是解决缺少世界级的科学大师的困难;四是如何面对国际交流障碍;五是面向未来的中学和大学物理教学的改革,特别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讨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可能的探索措施,准备在继承数理基科班和清华学堂物理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培育一流杰出科学家的工作推向前进。


历史上,以叶企孙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清华物理系教师,为我们树立了为国育人的光辉典范。他们怀有强烈的“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愿望,“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要学生个个有自动研究的能力。”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把毕业生推到祖国最需要的岗位上。


如今的清华物理系,自诩为“理想主义者的大本营”,寄希望于同学成长为远超过自己的杰出人才。我们深深感到责任重大,“如果我们不花心血、不竭尽全力地培养好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将是历史的罪人!”这是我们的心声。我们许多同事诚惶诚恐,都怀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愿意当同学们攀登世界高峰的“向导”“脚夫”和“人梯”


今天在座有不少青年教师,我们这些老教师恳切地希望,你们既要做出杰出的科研成果,更要把教书育人放在自己工作的首位,接过我们的接力棒,把育人做得更加出色。


对于在座的第一届“攀登计划“同学,今天我只想说,同学们要有历史使命感,中国人应该对人类的科学发展有较大的贡献,你们应该在这中间做出点贡献。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之路要成为未来科学大师,前提是要有从事基础研究的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motivation)。


主动性从何而来?我以为,一要提高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二要树立为人民为中国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历史使命感,三是在教师指导下找到合适的新兴的前沿研究领域。我们教师中间存在一个共识,一流创新人才主要地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好环境,而好环境首先一点是,一批有天赋的同学之间无拘无束地讨论、辩论、追问,切磋学问我们的因材施教不是对优秀学生“多教一点、教深一点、早教一点”,而是对最有潜力的学生“减负”,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去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这里主动性是关键。


回答钱学森之问,不辜负杨振宁先生的期望,培育我国基础科学的世界一流杰出人才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教师的责任,也是“攀登计划”同学的使命。在当前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让我们努力营造一个做学问的良好的小环境,使优秀人才容易脱颖而出。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往期精彩


为什么选择清华大学数理大类?朱邦芬教授给你答案 | iTsinghua云学堂精彩回放清华新思 · 师说 | 朱邦芬: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亲友经验谈 | 保持一颗平常心 给予信任与尊重亲友经验谈 | 过去一路陪伴,未来仍在身边亲友经验谈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好,三字班 | 卢念: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来源 | 清华大学本科教学 公众号编辑 | 朱益孝审核 | QL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