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经验谈 | 沐风而歌的少年
编者按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承载着父母的目送,代代清华学子的背影如荷清逸,摇曳水木清华。
孩子的成长永远离不开父母的谆谆教诲和家庭的温暖底色,每个优秀孩子的背后皆是智慧的长辈亲友,正如每片远洋的风帆背后都有一座坚毅而明亮的灯塔。
“清华招生”陆续推出“亲友经验谈”专栏,让我们一起分享、学习清华亲友陪伴孩子成长成才的经验心得。今天为我们带来分享的是清华大学2023级未央书院武可为的父母,一起来看看吧~
今年夏天,武可为考入一直心心念念的清华大学,成为3字班的一名新生。少年的努力和追索最终得到了回报。作为父母,我们也感到欣慰和自豪。关于少年的成长,我们谈不上有经验,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他们自己的特点和适用的教育培养方法。现在,大多数孩子自主意识都比较强,基础条件也不差。家长的作用就是“画龙点睛”,以达到“同频共振上波峰”的效果。这里,我们重点围绕少年的中学生活,与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和感悟。
少年的成长过程,也伴随着我们角色、认知、思想和相处方式的变化。这几年,我们的精力主要侧重于对少年的“引导”“相信”“陪伴”和“提振”等方面。
武可为家庭合影
引导
随着武可为从“懵懂孩提”到“青涩少年”,他对事物有了越来越清晰的看法和认识,我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要求他“应该怎样做”,而是变“认真指导”为“积极引导”,放下“身段”与之平等对话,说明我们“这样做”的原因,以及他“那样做”可能的结果。在尊重少年意愿的基础上,多分析问题、多介绍案例。如果少年坚持己见,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尽量遵从他的想法,但强调他要对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任。
我们“引导”的多是关乎社会认知、事件看法和心理建设等方面的。处于叛逆期的少年,一方面缺少对社会的了解,另一方面又渴望独立与自主。所以,既需要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又需要我们以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影响他,并帮助他多维度看待问题。这样,少年觉得他与我们是平等的,有事情愿意与我们说,也愿意谈谈他的想法,并逐渐增强了自信。同时,少年在同学中会不自觉地“自豪”于自己的“家庭地位”,这些都有益于他保持良好的心境、缓解学业上的压力。有时候,我们总觉得作为父母多走了一些路,就天然具备了“教育人”的资本,因此,我们也是经常与自己“斗争”才做到“放平心态”。得益于少年小时候形成的专注、自觉的习惯,我们对他课业学习的帮助并不多,只是告诉他,如果自己“有能力”,就要认真做得更好。
武可为秋日爬山登高
相信
相信,是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少年能行,他大概率可以做到。我们首先重在培养少年形成自己独特但人生观正向的行为模式和框架,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之后则坚持“三不”原则:一是不管。最好的管就是“不管”,锻炼少年的自立。现在,中学教材的知识深度和解答方法已经不是父母简单拿来就能处理的了,与其就书本知识“绞尽脑汁”辅导,还不如充分相信学校、相信老师。中学的教育理念、教学体系,老师的敬业精神、专业水平等都是首屈一指的,完全能够满足少年的求知、求学。二是不帮。学习上的事情不帮忙,有问题可以找老师、可以上网查询或借助学习工具等。促使他养成自己的学习方法、钻研精神和自学能力,也避免产生依赖心理,让他认识到学习就是自己的事情,是为自己而学。三是不比。无论成绩好坏,都不将少年与其他同学比较,而是帮助他与自己“比”。如哪一科进步了/退步了,哪道题为什么错了?鼓励少年:只要尽到自己的努力了,成绩什么样不是最重要的。成绩不好的时候,孩子的心情往往也很郁闷,“同学之间,互为瑜亮”,“不比”就是帮助他摆正心态、多从自身找原因,重新披挂上阵。
高考结束后,少年回中学参加了高一新生交流会,事先并没有让我们看他的分享材料。后来,我们读了他入选学校《毕业生文集》的文章,更觉得“相信他”是很必要的(其实,如果不相信少年,难道我们还能跟他走过全部人生?)在此,摘抄一部分少年的分享文字——“我的人生格言:瞩目远方,你才会加紧步伐;欣赏风景,你才会步履轻盈;无畏风雨,你才会屹立顶峰”,“万万不可被学习‘禁锢’了身体和心灵。身心健康是学习乃至人生一切的基础,我强烈建议同学中午或放学后运动运动”,“每天留出30分钟自主时间,随心所欲支配,充分娱乐和放松。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形成战略上‘藐视’高考的心态,让自己的身体由自己的心灵支配,而非成为课业的‘奴隶’”等。
陶醉在蓝天白云下
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是教育的基石。所谓生养,就是生育和养育。大多数学生系独生子女,父母首先就是孩子的玩伴,更应该成为孩子与人交流、交往的“试验田”。我们平时工作都比较忙碌,真正陪伴少年的时间并不多,但是,与他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尽量放下其他事情,做到心系陪伴无旁骛。中学期间,从家到学校比较近,少年每天都是走路上学。不出差的日子,我几乎每天都和少年一块儿出门,路上两人或玩些“飞花令”的诗词游戏,或是他说说学校的趣事,我谈谈工作的点滴。有时我也会吐槽工作,请他分析分析,让他看到成年人也有不开心,生活也有不如意。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乐观面对。妈妈在高校工作,时常与少年讲讲大学里的事情,如当下学术发展,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励志的榜样或气人的槽点等。
陪伴不只是时间维度上的,而是双方有交互、有沟通,让少年感受到我们处在他的“空间”中。有人说:“沟通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少年愿意与我们交流,我们才能够了解他的动态、想法等,才有可能教育、引导。陪伴还是言传身教的课堂。读大学之前,少年每天几乎一半时间与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想表达什么观点或对他提一些要求,刚好趁着吃饭、聊天或干家务的时候,显得“润物细无声”。相较于“言传”,我们更倾向于“身教”,视之为高质量陪伴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一,“说”很容易,张口就来,而“做”相对难一些,所谓“知易行难”,也容易让我们提出“草率意见”。其二,避免我们产生“代偿”心理。我们自己没有做或因畏难而不想做,却要求孩子去做,这样往往难以令其信服。比如,聊天的时候,我们都不看手机,如果遇有工作上的急事,会向少年说明情况;有朋友交往等场合,尽量带少年一起参加,借以了解待人接物;要求少年少玩游戏,我们先做到基本不玩;要看少年的试卷,我们也会把自己的文章请他“批阅”。
武可为参加社会实践
提振
关于“提振”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少年一贯的“强项”,敦促他不要“短下来”,主要是指身体素质。中小学时期,体育是少年的强项,曾轻松应对斋堂10公里拉练,背负10多公斤物品独力完成黄草梁10公里重装徒步;100米短跑、400米接力等项目都在学校运动会中获得过名次;网球、游泳和足球也有不错的基础,引体向上还保持过35个的记录等。一半因为疫情影响,一半因为个人的疏懒,少年现在体能下降不少,我们平时跟他说得最多的就是加强体育锻炼。学业重、压力大的情况下,更需要强健的体魄。另一方面,就是少年“弱”的地方帮助他“提上来”。例如,少年偏重于理工科,虽然语文、英语成绩也很好,但是作文的叙事手法、抒情方式和论证逻辑等相对欠缺,我们就针对性给些建议;对于数学、物理中“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点,引导他从基本定理和定义上去推敲、推演等;对于书写不工整、“拖延症”现象等,则提醒少年放缓书写速度、把重要的事情列表并标注时限等。这都是大家熟知的一些方法,关键是督促他坚持并不时跟进。另外,如果少年提出了正常的需求,并说明情况,我们则尽量满足。前文说的“不管”是指不过问具体的学习内容,面对总体原则,或者少年参悟不透的,我们还是尽可能地发挥作用,在“方法论”建构上予以指导。
武可为山地重装徒步
孔子说:“因材施教”。子女教育没有可供照搬照抄的经验,成才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做到有目标、有坚持、有努力就好。在写给少年《成人礼的一封信》中,我们对少年说:“成人礼是一声启航的号角,标志着你在自己的人生航程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将与爸爸妈妈渐行渐远。前方世界如波涛汹涌的海洋,充满凶险和想象;如浩瀚无垠的星空,充满挑战和未知。腾蛟起凤,鹰隼试翼,是发其心也,因其能也,乘其势也”。这既是鼓励独立前行的少年,也是提醒不甘放手的我们。大学是新的开始,愿少年和天下同学不负时光、不负韶华、不负自己,成为一名追光少年!
往期精彩
来源 | 武可为家长
编辑 | 朱益孝
审核 | 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