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谢宇是“天生杀人狂”吗

李雪 李雪爱与自由 2020-10-21



文 | 李雪



前不久有一则视频新闻,讲贵阳一名小男孩在学校摸女同学屁股,事后男孩被他妈妈惩罚:当街赤裸(仅仅穿着内裤)扎马步,引起路人围观。男孩母亲称,必须这样惩罚他,让他感同身受。她还对女孩道歉,称自己日后一定严加管教儿子。


看那位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就知道为何她的儿子会去摸别人屁股了。妈妈没有界限地羞辱孩子,而且是以半裸的、侵犯孩子身体界限的方式当作教育,孩子当然也不懂得尊重女同学的身体界限。羞辱不是教育,羞辱孩子,只能教会孩子不自尊和不尊重他人。



01



吴谢宇是“天生杀人狂”吗?



普及一点犯罪心理学常识:如果把罪犯想象成“天生的恶魔,好像随机概率基因出错,恶魔降生到某个倒霉父母那里。”——这是很无知的幻想。


没有任何一个罪犯是先天的。任何一个恶意伤害他人的罪犯,都是抚养者虐待出来的。反社会人格百分百是后天造就的。无论身上携带多少犯罪基因,被爱养大的孩子,都不可能去恶意伤害他人。


你我身上的犯罪基因、精神分裂症基因,可能并不比吴谢宇少。但后天养育环境,和自我觉知,决定了基因的开启与否,和表达方式。


恶劣的养育环境是恶性罪犯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法律上,该怎么判怎么判。(我觉得法律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平等:若父母杀死孩子判的是死刑,那么吴谢宇也应判死刑;若丈夫杀死妻子判死刑,那么妻子杀死丈夫也应死刑。愿法律不要双标。)


心理上,探讨成因,有益于每个人的反思和社会的进步。希望弑母案件给那些想把人生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的女人,敲响一个警钟:这可能不但不是个划算买卖,还会遭反噬。


“他/她的父母都是很好的人啊,父母很爱他/她,他/她却因为祖上遗传的反社会基因,成为了反社会罪犯。”——这种说法非常不靠谱。


有的连环杀人犯,还是邻里交口称赞的,乐于助人温文尔雅的社区模范家庭成员呢。所以我从来不会直接相信大众眼中的“好人“,或大众眼中的“对孩子很好”,以及父母口中的“我们很爱孩子”。


一个人有没有爱的能力,小孩子能直接能感受到。我也有这个能力,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这个能力,只要头脑安静,用心去感知。



02



吴谢宇是“反社会人格”吗?



冤有头债有主的犯罪,大概率不是“反社会人格”所为。


反社会人格以虐杀、伤害他人取乐,广泛猎取可以猎取的受害者,受害者可能都有类似特征,比如长长的金发,这是对自己妈妈的印象;比如专杀幼童,把自己童年的无助和恐惧转嫁到孩子身上。把小男孩扔下楼的女孩属于此类。也可能没有一致特征,随机发现可以下手的。反社会罪犯对社会危害很大。


*附:《 如何保护孩子不受霸凌性侵


所以“冤有头债有主”的罪犯,对社会的危害性相对较小。那些说“幸亏没跟吴谢宇深交,否则自己随时会被杀掉”这种说法没有依据。从目前已知的资料来看,吴谢宇并不符合反社会人格的特征,他没有随机猎杀的需求。


吴谢宇的核心人格问题,从目前有限的资料来推测,他进入了妈妈给他制造的“你死我活”的幻想困局中。也就是说,偏执的妈妈给他制造的心理现实,是一个没有活路没有希望的人生——妈妈要杀死吴谢宇的意志,侵占他的人生。吴谢宇的幻想中,妈妈的意志和自己的意志,只能活一个。


而现实显然不是这样的,精神上弑母,吴谢宇可以去活出自己的人生。但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是,如果吴谢宇自己出国读书、独立在国外工作恋爱,吴的妈妈很可能会疯掉死掉。


*附:《 为什么用“弑母”这么凶暴的措辞


所以,吴谢宇和妈妈共同将“你死我活”的幻想变成了现实,这场争斗中吴胜利了,妈妈死了。


很值得深思的一点,吴的高智商完美犯罪,妈妈已死的消息分明可以再隐瞒数年,甚至若精心设局,隐瞒一辈子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吴偏偏主动选择揭穿自己的谎言,这里面的心理动力,或许将揭示更深层的真相,欢迎探讨。



03



心理成长 = 修通幻想回到现实



吴谢宇主动让公众知道母亲已死这个事实,制造轰动新闻,我猜测,吴的心理动力是:吴并没有真的完成弑母。


真正的弑母,是精神上跟母亲独立开来,投入去创造自己的人生,允许母亲按照她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哪怕是“你不听我的我就死给你看,让你背负骂名”的作死一生。


而吴幻想杀了母亲的肉体,自己就能拥有独立人格。当母亲死了之后,他发现自己精神上依然痛苦混乱。于是他还需要精神上再一次弑母,同样的,他又一次启用了幻想机制,幻想公开他跟母亲之间的恨,可以帮助他完成精神弑母。


这些都是发生在潜意识层面的,潜意识的力量使得他没有继续完美犯罪,而去暴露自己。


吴一直没有机会明白,幻想和现实的区别。现实是,他若想要真正的自由,必须走向内心探索的路,妈妈是死是活,如何对待他,都不能决定他的未来人生。


说句可能有点吓人的话:向内探索之路,修通幻想回到现实,这条路非常不容易,比完美犯罪需要更强大的毅力,花更多的时间,这也是绝大多数人选择活在幻想中的原因。


心理成长,就是:修通幻想,回到现实。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载,创办「初心心理」;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京东、亚马逊、当当、淘宝等平台皆有售。


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电影《 天生杀人狂 》Natural Born Killers







/    延 伸 阅 读    /




《 少年跳桥,死于母亲的精神虐杀 》



《 为什么市面上流行“感恩” 》



🌟《 现在给孩子爱与自由,来得及吗 》🌟



《 假扮的和睦, 不能真的为孩子好 》



《 霸凌和性侵,这样选择下手对象



《 比“弑母”更可怕的,是未能“弑母”



《 为什么用“弑母”这么凶暴的措辞







读者朋友们,在初心心理社区,您可以直接向李雪提问交流,此外,您还可以在20多位特邀嘉宾中选择一位一对一专业解答。如果您愿意,这是一个善知识平台。




👈 点 击 进 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