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假温情,唬得住你的脑子,哄不了你的感受

李雪爱与自由 李雪爱与自由 2020-10-21



文 | 李雪



01



看上去完美



假温情在中国也越来越流行,甚至很受心理学大V热捧。下面这个视频中的爸爸,他的教导如同身心灵导师一样完美。



我们成年人确实需要拄着“二手头脑知识”的拐棍艰难前行:第一步,我要尊重自己的愤怒。第二步,我得学习"Let it go"。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种二手知识,是无奈的选择。


因为,我们很难得到一手体验:我的愤怒被另一个人看见,被他抱持,于是自然化解,心灵回归平静,人格愈发宽广有力量。


所以,只好无奈地靠二手道理,用头脑自己指导自己。



02



爱的黄金球



践行爱和自由的父母都会体验到,当孩子有了情绪,只要真的看见孩子的愤怒,心疼他的感受,孩子的愤怒很快转化成甜甜的微笑,甚至会主动亲吻父母,说爱你。


这个过程无需任何"let it go"的说教,是父母的爱,含融化解了孩子的情绪。如此这样,孩子逐渐内化出"let it go"的人格能力。


这不是头脑的“知道”,而是长出来的人格力量。

这就是比昂所说的父母的“阿尔法功能”:


当孩子陷入情绪,如果不是父母具体做了什么导致孩子的情绪,那么父母的临在本身,就是最好的疗愈,什么也不用做,随顺就好,孩子并不需要父母自作多情的帮助。

如果确实是父母的某个不妥当的行为引发了孩子的情绪,父母需要做的是了解到这一点,比如“爸爸刚才那句话伤害到你了,爸爸知道了”,注意,不要虚假,是你真的了解到这个过程,看见了孩子,再说“我知道了”。


这个“知道”是关于父母自身照见事实,而不是为了安抚孩子,掌控孩子的情绪。

父母稳稳的人格,如同大地一般承托,任凭孩子摸爬滚打,怎样都可以,什么情绪都可以生发,也都会无常地过去。父母坚实的人格,就是孩子的“外挂容器”,帮助孩子把情绪转化为活力。


逐渐地,孩子把外挂内化到自己心里去,从而拥有稳定而宽广的人格,于是再去做下一代的容器。爱的黄金球就这样通过体验代代相传。



03



正确的话术 ≠ 爱



上面这个视频中,爸爸隐含的控制,被完美的身心灵教科书式语言所掩盖。


“你可以生气,但是如果你一直生气,那就是问题了”这其实就是威胁:你感到生气,你还得正确掌握生气时间,否则你就是不好的。

我猜测这个孩子身体会感觉非常卡住,一股无名火上升,头脑却会说:爸爸这么温柔,说得道理堪称完美,我怎么能对这么完美的爸爸生气呢。


于是身体感受和头脑道理在心里冲突,孩子外在表现就是僵住了:孩子一直垂着眼睛,偶尔点点头,没有跟爸爸的眼神交流或者肢体互动。

这很容易理解。比如当你被伴侣惹生气时,是希望伴侣给你讲一通情绪控制管理办法吗?


还是简单直接:我那样做让亲爱的难受了,哦,我知道了,来宝贝儿摸摸背,抱一抱。



04



“祖传的‘正确”是怎么来的



如果孩子没有得到过父母的情感抱持,就不得不发展出“头脑妈妈”来照料自己。头脑妈妈没有温度,没有体验,只有各种各样的道理和想象剧情,于是我们终身就被困在这一堆的头脑剧情、是非对错里打转。


头脑妈妈可以不断学习更新,可以所有道理都完美正确,用这些完美道理方法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确实可以获得表面上美满的人生,但身处其中的人,知道那是没有温度,没有发自内心的喜悦,没有真实存在感的心灵荒漠。

孩子是最容易原谅对方,最容易迅速走出情绪的灵性存在,孩子把情绪转化成活力快乐很简单,仅仅需要父母的一个理解,一个拥抱。

说教,带来控制和自我控制。而爱的体验,带来真正的人格力量。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载,创办「初心心理」;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京东、亚马逊、当当、淘宝等平台皆有售。


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插图 | 摘自互联网

编辑 | 林诗野



附 《 关系中的对错之争,是关系的杀手 》

附 《 没忘记做孩子的感受,就能做好父母 》

附 《 以人的角度看问题 与 以问题的角度看人 》

附 《 包丽自杀事件根源:最初的PUA是养育者 》






*    李    雪    问    答    合    辑    *




大 目 录 2019




  






我是作者李雪,感谢你的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