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我想对这个世界负责
文 | 李雪
欢迎到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与李雪评论互动
02
“换一件事,等于换一个我”
拖延症,是一个非常深度的心理议题。《走出剧情》这本书里有详细的心理分析和案例说明。今天这篇推送,我想从自恋的角度,更近一步理解拖延症。
拖延症患者对于开启一件新的事情,有着很重的障碍。这就好比,对于一个人格健康的人,开启一个新事情,犹如换一件新外套。对于重度拖延症患者,却犹如换掉全身皮肤,进行皮肤移植大手术。
你说“换掉全身皮肤”能轻易做决定吗,当然是得犹豫很久。那么,为啥开启个新的事情,如同直接损毁自体本身呢?
再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比如“睡眠引导大法”是为了让婴儿不需要父母的陪伴,能够独立入睡。这是可以训练成功的。按照程序,给孩子设置确定的睡眠环境,让孩子对获得母亲的回应一步步绝望,最后孩子就乖乖独立入睡了。
可是,等孩子长大一些,带孩子出去旅游,麻烦了,没有家里那个确定的入睡程序、确定的安抚物、确定的床,孩子睡眠障碍了!总是觉得不安,无法入睡。
为啥会这样呢?
用爱和自由养育孩子的家长都知道,孩子入睡是最容易的。车上、路上、宾馆里,想睡随时都能睡,特有安全感。因为孩子被母爱灌注出稳稳的真实自体,充满确定感。
这些孩子知道:家里的床不是我,那个灯光环境不是我,我是稳稳的自存在,外环境变化不影响我。
而睡眠训练出来的孩子,因为在生命早期就要围绕父母的需求,建立假自体,孩子的内核是空的,必须抓取外在的东西。比如那个确定的床、确定的安抚物、确定的入睡程序,抓取这些为假自我。因为这些是可以掌控的,不像父母的回应那样无法掌控。
那么,当这些外物变化了,自我就损毁了,非常没有安全感。
02
如何确信这个世界
父母的爱是可以掌控的,孩子就可以活下去,不用去掌控无常的外部世界。
父母的爱是无法掌控的,孩子就得进入自恋幻想,幻想外部世界可以掌控,这样才能活下去。这些自恋幻想,就成了假自我,也就是身心灵常常说的”小我“。
所以,说来说去,核心还是一个词,自恋。自恋被父母充分满足的婴儿,知道爱是确定的,内在稳稳的,谁也损毁不了。而自恋被损毁的婴儿,总是渴望抓取外部世界:世界如我所愿,这样我才能活下去。
生命的早期,没有被爱浇铸出稳稳的真实自体,自恋损毁严重,那么终其一生,都活在“外部世界要受我掌控,我才能活下去”的自恋幻想里。
严重的拖延症患者,就是把整个生活程序,都抓取为“我”,一个确定的、可以掌控的、不会乱的程序。那么要改变这个程序,去做一件新的事情,就是等于要改变“我”,让我的世界加入了不可控的乱码。面对未知,对别人来说如同换件外套,对你如同要换肤。
读我的三本书,从自恋幻想回到现实边界。
03
成年人的自我疗愈:可以从日常开始
读者提问:雪,今年夏天中国北方这么热,有报道说本世纪末不适宜居住,感觉好恐慌,感觉自己的力量好微薄,怎么拯救我们的生存环境呢?你觉得真的会毁灭吗?
李雪回答:我小时候经常想象发大水、地震、外星人入侵、关心世界末日的传说。因为真实的生活如此日复一日的无望,只好幻想一些宏大的话题。
一个孩子的力量确实是微不足道的,无法改变父母造就的荒漠。
而一个成年人,可以从荒漠中辟出绿洲:关心好自己的日常生活,认真对待起床、吃饭、布置家等每一件小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秩序和美感。
宏大的议题,并非没有意义,而它对你有意义的前提是:你从自己的生活中照见了更大的真相。比如,波伏娃不断的思考,从自身的成长历程中得出了“没有更容易的路等着女性,男性女性都要从一开始就直面自己的人生”的结论,写出了《第二性》这样女权著作。
(而那些没有经历深刻的自我省察,自称“女权”的祥林嫂们,“女权主义”只是她们逃避虚弱自体的遮羞布,让她们不肯自我负责导致的怨气听上去更“宏大”一些。)
所以,生命最宏大最终极的意义,就在于每个平凡的当下,你是否临在于这一刻,你是否敞开全部感官去迎接每个当下的万千种滋味。
这是不是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就取决于你呀:你的临在,就会让你对地球生命充满感动,让你的子女感叹“投胎到地球真好”。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全平台在售。
公众号 | 初心心理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摘自互联网
/ 延 伸 阅 读 /
《 虚假自体:我总觉得活着没意思 》
《 有爱的能力,是什么样子 》
《 抑郁的自我救赎:觉知 》
《 从自恋的妄想,回到现实的边界 》
我是作者李雪,感谢你的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