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妈妈帮你生活不会自理

李雪爱与自由 李雪爱与自由 2020-10-21



文 | 李雪



01



妈妈擦的不是鼻涕,是寂寞



看过越多的中国家庭,就越觉得,在中国作为儿童,尤其是男童,太痛苦了。

有儿有女的家庭中,中国妈妈通常对男孩更加“关怀备至”。比如,吃饭一定要先喂儿子,自己抽空再吃几口。鼻涕要给儿子擦,随时像个人形可穿戴装备一样跟在儿子后面听指挥。

妈妈跟儿子说话极少以“我”开头,而是用“我们”或者“你”。比如,看到水果,妈妈会跟儿子提议说“我们吃水果吧”,仿佛妈妈和儿子共用一套消化器官。

儿子纠缠妈妈一起玩,妈妈不是说“我不想跟你玩”,而是说“你自己去玩好不好?”。这是在操控儿子。妈妈每个行为语言几乎都在跟儿子共生,操控儿子,也被儿子操控。

然后,这个男童就被没有边界的妈妈困在了无助的地狱中。孩子无法区分自己和外部世界,跟妈妈彼此操控,也就是认为所有人甚至所有生物都跟自己没有边界。比如,他会为一只猫不听自己的指挥而受挫大哭。

儿子流了鼻涕,不舒服,正常行为是抽出纸巾,擦鼻涕。因为妈妈一直“无微不至”地给孩子擦鼻涕,导致孩子失去了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体验,鼻涕让自己烦恼,都得指挥妈妈才能解决。妈妈但凡有一点不及时和擦得不够舒服,孩子就嚎哭抗议,眉头紧皱,眼里都是恨和委屈。

这是什么感觉呢,试想一下,如果你被捆在床上,手脚都绑住,这时候鼻涕淌了出来,护工护理又不及时,你是不是只想骂人?


—— 每一秒活着都是煎熬。


* 附:《 溺爱 与 真爱 的区别



02



妈妈喂的不是饭,是意志



受这样养育的孩子,最爱的就是沉浸在屏幕中,小童还喜欢反复操作一些简单器物,比如反复开关一个小栅栏门。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屏幕里的世界不会挫折他,除了广告或者误点其他,导致正在看的视频中断,让孩子很愤怒以外,其他都是完全顺利无挫折。反复开关小栅栏门也是这个道理,它任凭自己操作,不会挫折自己,仿佛小栅栏门是自己的一部分。

尤其是吃饭时间,必须看手机,为啥呢?


因为妈妈要喂饭,孩子不能直接体验食物的美妙感受,吃饭变成了被人操控的痛苦事情,这个时候必须有电子屏幕安抚,才没有那么痛苦。沉浸在屏幕中,隔离身体的感受,让身体麻木,就可以承受被喂饭的屈辱了。


这样的孩子,没有办法自然地跟其他小朋友玩。带孩子去游乐场,孩子却一直粘着妈妈,要求妈妈跟自己一起玩,没有办法跟其他小朋友一起探索新事物。因为离开了妈妈这个“穿戴装备”,自己就是个废物,外部世界则是不受我掌控的危险丛林。

孩子的长大,既是肉体的长大,更是精神世界的长大。一个肉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


妈妈的灵魂不住在自己体内,时刻盯着儿子,寄生在儿子身上,那儿子的灵魂就像挤在狭小灰暗的角落里,无法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动不动歇斯底里发怒发狠,要求一切如我所愿的“熊孩子”。

—— 这样的“熊孩子”,真的很悲惨。


* 附《 “熊孩子”不是宠溺出来的


我目前看到过的有儿有女的家庭中,所有女儿都比儿子明显快乐很多,因为妈妈寄生儿子去了。无意中给了女儿更多自由空间。

我们这代人的父母,更多的问题是寄生孩子的同时把还要孩子往死里整,把孩子当作泄恨工具。目前这一代父母,整体上要好很多,更多的问题是母子共生。

被没有现实边界的父母忽视,是比被重视幸运得多的事情。缺爱,是一个人在外行走的孤独。被控制,可是把整个人的心智能力都给废了,一直“坐牢”。


如果你把一个人手脚都捆起来,这个人就不得不事事依赖你,粘着你,不能让你离开他的视线。等于你把自己也捆了起来,两个人一起坐牢。


* 附《 别把孩子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


关于“如何走出没有边界的共生”“找回自己的主体性”“放孩子一条生路”。请看我的直播回放,尤其是第7期和第8期,对此有详细讲解。


雪居在线茶话回放:在“李雪爱与自由”公众号主页,点开“李雪直播”即可进入点播菜单。



03



珍爱生命,拒绝寄生。



微博网友 @人生×× 留言:我老公吃饭的时候,我婆婆只差喂了。她趴在桌上看着他一口一口的吃,时不时还说一句:这个不要吃了,多吃点那个…老公脾胃很差,经常拉肚子,不消化,吃饭也爱看手机,走神。


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回复:中国恐怖故事


妈妈不能专注享受自己的食物,看着孩子把食物吃下去才“心满意足”,孩子必然脾胃虚弱,厌食。吃饭就要看手机。

妈妈不能专注安静的做自己的事情,要么神游,要么盯着孩子,孩子必然粘人,胆小,容易歇斯底里。

妈妈不能享受自己的生命时光,想要更好的生活却不自己去学习和创造,而是盯着孩子写作业要求孩子上进,孩子多数智力低下,厌学。少数成绩虽然好,但是对活着没有热情,没有创造力。


* 附《 当父母找不到自己热爱的事情

控制是万恶之源。珍爱生命,拒绝寄生。



作者 | 李雪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全平台在售。
公众号 | 初心心理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摘自艺术家 @_大枝 的微博




欢迎到新浪微博@李雪爱与自由与李雪评论互动




编辑按:朋友们,单独一篇文章的能阐明的内容有限,所以我们通常都会在正文或文末提供辅助阅读链接。


如果在阅读本篇之后有疑惑,可以看看链接里的题目,选个有缘的点开,或许恰好可以回答您。李雪这个家伙的文章,如果联起来读,口味和效果更佳。




/    辅 助 阅 读    /




《 别把孩子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 》



《 全能的父母 —— 全不能的孩子 》



《 为人父母,最核心的心理能力 》



《 无需讨好父母的孩子,轻松适应社会 》






大 目 录  2017


大 目 录  2019









 

点开这颗跳动的心,来初心社区,看李雪直播,向老师们提问,唠唠你的人生故事。初心心理社区,咱自己的心理社区。




我是作者李雪,感谢你的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