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的父母 —— 全不能的孩子
欢迎到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与李雪评论互动
01
放心,而期待
昨天咨询时,我的咨询师说:我的孩子哭了,来找我,我就抱抱,哭一会呗,然后听听孩子会跟我说什么。
一个走出全能感的父母,对孩子是“放心而期待”。
放心的感觉是:孩子可能会遇到挫折,可能经历健康、情绪、成绩的起伏。这些事情发生了,妈妈都是放心的。妈妈知道孩子本身的存在是完好的,不会觉得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孩子就毁了,或者妈妈就崩塌了。
期待的感觉是:父母会期待看到孩子展开他的生命体验。无论是取得傲人成绩,还是经历低谷挫折,亦或生活琐事。只要孩子愿意跟父母分享,父母就有兴趣去聆听,了解一个小生命正在发生什么 —— 这是独立于父母想法之外的生命故事。
父母不作导师,不作评判者。只是因为爱,所以饶有兴趣去了解。这是一种彼此都轻松,彼此都有空间的亲子关系。
02
全能的父母 —— 全不能的孩子
父母不需要进入全能神的幻想。全能神觉得:自己只要做得足够好,孩子就不会有低谷。
父母不需要进入全能神的幻想。全能神觉得:孩子有情绪痛苦时,父母应该使出一套××沟通法,解决孩子的情绪。
如果父母卡在全能幻想中,无法区分自己的事与孩子的事,会碾压掉孩子的体验空间。
比如,孩子经历了一个冲突。
孩子从感觉不舒服 ——发展成外露的情绪 —— 对这种感受的观察、认知、梳理 —— 最后创造性地解决冲突。
这是一个完整的内在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心智越来越宽广清晰。
父母作为容器的意义,是安然自处,对孩子放心而期待。
如果父母卡在全能幻想里,逾越边界,会把孩子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
比如,看到孩子有情绪,立刻整一套“情绪疗法”:先跟孩子“确认感受”,再“命名情绪”,接着假装“共情”一下,然后梳理事情经过,最后讲道理,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问题,得出解决方案…
如果孩子不配合演出,还要“温和而坚定”地再来一轮,直到孩子配合演出流程。
那么,孩子三维立体、无限可能的心智发展空间,都被“大母神”占据,碾压成正确的二维平面。
03
最糟的父母:对孩子的生命故事没兴趣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表达对坏父母的愤怒,如果这个时候咨询师来个“共情”:对呀,你父母实在是太恶劣了。那么来访者很可能感觉被堵住,转而对咨询师很愤怒。
因为来访者正在体验内在跟父母复杂的情感冲突,它不是二维的,不是非好既坏、非爱既恨。它揉合了幻想,恐惧,期待,失望,愤怒背后是生命力。
这些需要空间去理解,最终从幻想回到现实,回到自身的力量。
咨询师的假共情,等于关闭了这个生机勃勃无限可能的发展空间,来一个盖棺定论。是咨询师退出了关系,不再对来访者的生命故事充满期待。
真的共情,是你真的身心共振到另外一个人的感受,那是可遇不可求的。真的发生了,你讲出来或者不讲出来,都可以,那是生命美妙的共振,不会碾压别人的空间。
凡是假的,用头脑用技巧的,都是对别人的“不感兴趣”与不尊重。
最糟糕的父母,是对孩子的生命故事没有期待、毫无兴趣。父母只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只关心一件事情 —— 孩子是否符合我的幻想,符合就是在满足我,不符合就是要迫害我。父母幻想世界之外的真实的孩子,不存在。
这样的孩子,生命不只是被碾压,而是被绞杀。如果父母对孩子不重视不操心,等于无意间放了孩子一条生路。
这也正是,为什么重男轻女的家庭,往往男孩都养残了,有的女孩还能活出自己。
公众号 | 初心心理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摄影 | 林诗野
/ 辅 助 阅 读 /
《 来,妈给你表演个“共情” 》
《 别把孩子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 》
《 无需讨好父母的孩子,轻松适应社会 》
《 童年遗憾,不是童年创伤 》
《 如何教孩子明辨是非 》
点开这颗跳动的心,来初心社区,看李雪直播,向老师们提问,唠唠你的人生故事。初心心理社区,咱自己的心理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