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孩子的边界在哪里?
文 | 李雪
讲爱和自由,有的家长会疑惑:到底什么事该管?什么不该管?
鉴别方法是:这是谁的事?
孩子的事,无论你多看不惯,管住嘴巴,内观自己。除非孩子喜欢听到你的想法,那么就可以把自己活生生的体验分享出来,而不仅仅是对一个“高明”的结论。少一个“答案”,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性。
当我们因为孩子的事儿而(自己)焦虑痛苦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内观自己、成长自己的契机,我们可以经由这份焦虑看到自己内在的冲突、内在的纠结。
比如有的家长特别担心孩子怯懦内向,担心ta人际关系不好。
这个时候就可以向内看一看:我们内在是不是有一个受伤的小孩,经常被外界或他人评价为“你是怯懦的,你这辈子没出息的”,如果是,那就不是孩子的事。
比如有网友举例:四岁半的女儿和朋友间的交往,我几乎都不插手。
有一次她好朋友发生冲突,两人哭了起来,我没有说教,没有劝慰,只是抱着她倾听她。好朋友伤心地走了,女儿哭了一阵儿,主动说:“妈妈,我要打电话跟他说对不起。”后来,她真诚地在电话里向好朋友道歉,他们又和好如初了。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如果孩子没有向大人求助的话,大人但最好不要参与,否则就是阻断孩子从冲突中学会心智发展。
假如我当时去教育他们对错,要求女儿道歉,那么女儿就不可能这样真诚流动地、发自内心地去修复这个关系。
比如:糖果是什么味道,糖果吃多了又是什么感觉?热水又是什么意思,热度如何一点点变高,高到哪里就会让我们感受到疼痛?剪刀这一类有尖刃的东西要如何使用才是安全的?
心智的发展需要以真实的体验为基础。
孩子需要通过自身的感受去摸索,这些体验是孩子的事,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陪伴ta,在ta体验过这些事情之后,告诉ta事实。
如果,父母直接用结论去教育孩子:“糖不能吃多,会伤害你!热水绝对不可以碰!剪刀绝对不可以碰!…”
那么,孩子对这个事情他没有发展出真正的认知。他将来也不会有效的去使用它们,ta只是发展了恐惧,他的好奇心、探索欲、心智被抑制。
欢迎到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与李雪评论互动。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李方
插图 | 查尔斯·考特尼·科伦
延 伸 阅 读
◉《育儿之前,先找回主体性》
◉《你会向孩子撒娇吗?》
◉《专治各种“怎么办”》
点开这颗跳动的心,来初心心理社区,看李雪直播,向老师们提问,唠唠你的人生故事。初心心理社区,咱自己的心理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