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毅:慢不要紧,关键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怡境人 怡境设计 2021-02-03

GVL怡境国际设计集团长沙公司副总经理、设计总监武毅



我们是通过视频的方式,和武毅完成的这次采访。


随着怡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怡境人分布在全国不同地方,视频会议是一种沟通的常态。在怡境,带有视频连线功能的会议室,尤为紧俏。


GVL怡境国际设计集团长沙公司副总经理、设计总监武毅自2012年加入怡境至今,都在长沙公司供职,陪伴了这家区域公司从草创至今已有六载。他也是一位有代表作品的设计师,其主持设计的成都麓湖折线公园项目,曾荣获“2017REARD®地产星设计大奖金奖”。


在加入怡境之前,这位对规划有浓厚兴趣和事业方向的设计师,居然放下了他的所有工作,在长沙开过一家的咖啡馆,是当地文青的打卡地标。


武毅自言,这段特殊的经历对自己影响之深,甚至重塑了他对城市生活和公共空间的认知结构。在后来的设计实践中,对城市空间、公共生活的关注,与这段经历不无关联。


在接受怡境自媒体的采访中,武毅分享了他在怡境的多个项目实践,其中包括一些当前备受关注的项目,例如在深圳笔架山公园项目中,通过植入立体城市景观来缝合被城市道路孤立的城市活动。对于武毅而言,是否了解城市生活的景观空间诉求,决定了此类项目中设计师的工作方向,也影响着未来城市人的生活方式。


在谈到深圳和长沙这两个他都工作过的城市时,武毅说,深圳的速度非常精准,而长沙虽然慢一些,但其中蕴含了一些外界所认为的“后发优势”,有一个可期的未来。


在这个当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我们如何看待所在城市的地方性,如何从地方性出发向更纵深的专业深挖,最终形成区域公司的优势。


怡境长沙公司的六年实践,就在寻找其中的可能性,并试图塑造着一个区域公司的光辉未来。






 Q&A 


怡境人:当时你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加入怡境的?


武毅:我是2012年的时候加入的怡境长沙公司,在此之前,我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阿特金斯共计工作了9年时间,来到长沙后,其实已经离开规划行业,在长沙开了一间咖啡馆,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自己有喝咖啡的习惯,而当时在长沙可选择的咖啡馆很少;另一方面是来到一个新的城市,希望建立一个自己的角度去接触和理解地方文化。多年后回头看,在这段经历中,我认识了不少有趣的朋友,也让我从规划工作养成的宏观视角,开始更多地关注市井生活,这个转变也影响了我后来的设计实践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加入怡境算是机缘巧合,当时怡境长沙公司创立,雷总了解我的职业背景,他邀请我加入,怡境的发展规划在当时也非常吸引我。既然我决定在长沙定居,我想应该能够通过怡境提供的工作平台,去尝试并实践自己对规划设计的新思考和新认识。



怡境人:进到长沙公司,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武毅:当时长沙公司还在初创期,团队主要以年轻新人为主,大家饱含激情,工作非常投入。日常的工作除了发展本地新业务,我们也会配合集团公司在中部区域项目的落地实施。经历这几年发展,长沙公司已经有六十多人规模,在区域市场上建立了不错的口碑和行业影响力;另外,凭借团队在规划和建筑方面的特点,景观规划和旅游规划领域较早地开始了实践探索,也积累了一些与各个分公司相比的比较优势,我想也是得益于我们所处的这些地方差异。



怡境人:你是规划出身,进入到景观设计和旅游规划行业,你认为你的专业视角和景观出身的人有什么不同?


武毅:也许正是规划出身,我会非常关注公共空间在设计框架中表达的可能性,有意识地在设计和人之间建构人的生活行为与公共空间的互动联系,这和我在规划工作中对于城市公共性问题的关注,以及以前的专业背景都有一定的关系。无论是建筑,还是景观,我认为都不应该是城市的真正主角,人的生活才是城市的主角。比如成都麓湖折线公园,我们就突破了场地条件的限制,建构了一套适应性很强的公共空间框架,这个框架适应了工作、休闲、游戏等不同的生活场景,实施出来后还挺有趣的。


成都麓湖折线公园


在成都麓湖折线公园的景观设计中,我们通过折廊让景观和建筑形成积极的对话,呈现了一个“第二自然”的景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视角,带来了更多的趣味体验,并通过不同材质的运用以及光影的变化,完成这个公共空间的构想。折廊和折桥的结构体量是挺重的,但是最终实施出来是自由轻盈的,那是因为我们把体验结合进去,化解了行人的体验方式,更多考虑的是在限定条件下的设计匹配性,这些是有意识的设计控制的结果。


基于同样的思考方式,我们后来在在折线公园这个项目旁边又做了一个桥,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桥,目的是希望把规规矩矩走马路的人吸引到空中,带到湖面上去,所以我们决定把人行道给悬空起来,绕到水面上,形成了一个挺有意思的桥,它带动周边环境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公共开放空间,最终回馈给城市生活。虽然中国的开放空间很多,但公共性的特性并不是那么充分,我们在景观设计中,除了营造美学意义上的景观,其实还希望能够从在社会学意义上对公共生活的组织引导做一些尝试。



怡境人:这样的设计理念,还在其他项目上得到了体现和贯穿吗?


武毅:长沙有两个住宅区项目有类似角度的构思,我们尝试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法,将那些采光通风井以及特别多的楼梯出入口等功能设施打碎的空间进行重组,让它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景观体系,为社区提供一个公共活动的交往空间,把原来无序的公共生活转化成交流和休憩的趣味空间。


类似的构思还运用到了笔架山公园的改造设计中,这个设计是出于我对深圳这座城市的思考来展开的。我在深圳工作、生活了挺长时间,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也有很深的情感。笔架山公园在深圳的城市景观中轴线上,但是被很多过境交通分隔了,我们构思这个景观规划时,没有局限在一个二维空间平面上来做景观的设计,而是希望建立一个立体的城市街区,注重人和车道的剥离,希望为市民提供一种在空中不降落的体验流线,市民不需要平交市政路,直接通过无障碍的步行路径从空中就可以进入笔架山公园,或者抵达公园周边的城市建筑当中。我们不是把笔架山公园做成一个封闭的园林,而是把常规的公园活动融入到城市街区的行为中,让两者成为城市中心的一个有机整体,希望为这个我非常熟悉的城市提供一种新的立体街区体验。


武毅在工地考察


怡境人:你在深圳和长沙这两个界定为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地方工作过,两个城市对你而言的工作氛围有什么不同之处?


武毅:像深圳这样的沿海城市,非常强调沟通的精准和设计的精准,设计效率精准优先,没有一分一秒的浪费,市场的节奏很快。相对来说长沙这样的二线城市,节奏还是会慢一些,这种“慢”的表现,说明行业和市场还处在一个准备期,但我们也可以认为它具备一些后发优势,我们能够有时间差,能够去从容地打造精品项目,市场的惯性和设计的惯性没有那么强,大家工作中会克制一些,设计没有那么焦躁。


当然我们要先给项目“找茬”,因为地方有地方的特点,用我们自己说法就是“在地”,就是怎样看待“什么是一个项目”这个问题,以及我们怎样基于地域和项目的发展状况为客户寻找和解决问题,开启设计工作的钥匙往往就隐藏在项目限制因素之中。


这就涉及到了设计的恰当性和合适性。我们经常会接手前期条件不那么理想、面对后期不那么精准的设计协作,被动的抱怨,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设计师就要去解决问题。不同的项目市场条件决定了我们设计介入时选取的设计策略的呈现状况,我经常和伙伴们说的话就是,我们慢一点也不要紧,关键的是一定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很重要!



怡境人:你前面说到的合适性非常重要,罗伯特·格迪斯有一本小书就专门谈“适合”的问题,并认为,建筑、景观和城市的设计应当遵循适合的原则:与建筑目的相适合,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合,与未来改建相适合。


武毅:我们处在一个发展不那么均衡的时空环境之中,我的理解是我们作为设计师,作为创作者,既要抱有求索的态度,还需要有解决问题的角色定位。“适合”也可以理解为,要处在当时,活在当下,这倒不是消极的态度,毕竟我们只有活在当下,我们才能够真实地生活,踏实地提供咨询服务,最终坚实地活下来。在中国做设计,现场有很多变化,需要灵活地应对,需要遇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的厨子总有办法超越食材的限制弄出一桌好饭。设计师本来就也应该有限定条件下量体裁衣的能力,是限制条件产生的设计,也同样是需求决定设计。我们设计师所做的就是分析诊断清楚优劣势,摸排机会威胁,拟定设计目标,谋划设计策略,建立行动的计划,最终用设计解决问题,我认为每位优秀设计师都有转行做个好厨子的潜力。


武毅在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前


怡境人:对于公司所提出的“设计未来,重构永续生态”这样的使命,从你的工作出发会生发出怎样的理解?


武毅:“设计未来”包含时空观念和未来视野两层的维度。对于“永续生态”,我的理解是它是一种持续更新的发展观,是扣住发展的特质去解决时代的问题。


其实我们回顾一下,学界也一直有这样的研究探索,比如早年间提出的景观都市主义、景观基础设施等概念,现在已经都成为我们解决空间环境问题的基本的方法。在这种发展背景下,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们未来一定需要应对更高的服务要求,需要解决越来越复杂的问题,这种要求在过去其实是跨界甚至出界了的,但如果我们站在未来回看,景观设计师确实应该积极地思考并介入到实践中,这是我理解的“重构”性的行动,是基于环境发展的使命,提出我们企业的发展目标,这是挺有意义的事情。



怡境人:你怎样看当前的市场行情给设计行业带来的影响?


武毅:今年行业一致的结论是发展放慢了,不乐观的声音有,悲观的情绪也有,不过速度不会一下子就慢下来,动量是有惯性的,我们不必过分悲观。我个人感觉现在是一个新产品的酝酿期,有困难才有更多的可能性,不论做产品开发还是做设计咨询,好的东西总有机会。在这个时候反而好好思考设计何为、平台何为就显得很必要,大家需要多做一些思辨性讨论。


目前设计行业中的主体类型有事务所和小型设计公司,还有一些平台型的企业,怡境较早就把平台型设计机构作为企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就我个人的理解,平台型设计企业具备一定的抗风险的比较优势,它的业务复合,基座较稳,轻易不受市场起伏的影响。另一方面,平台型企业凭借强大的管理带宽,具备更强的思辨实践的能力,能够容纳多种类型的事业的新尝试,类似“孵化”的作用,尽管有些尝试可能没有能出来,但不要太过着急,我相信怡境能够面向未来,契合时代,最终发展成为行业领先的综合设计集团。





猜你还想看


谢渠:相伴17载,我的变与不变



刘刚:不做夜明珠,要做串起它的项链


常毅恒:黄金十年,进击与同行


周显辉:同心协力,定能攀高峰!


闾邱杰:从哈佛到怡境,用研究捕捉设计的未来



张达:好的景观,是人类诗意栖居的载体


“耿直叔”雷晓东


陈天生:怡境没有管理套路,有的是“传帮带”的师徒情


“怡境萌叔”程克容





想加入我们吗?点击图片了解招聘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