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20种)
-点击上方“中华读书报”可以订阅-
《什么是科学》,吴国盛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49.80元
什么是科学?国人但凡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都可能觉得这不算一个问题,科学就是我们从小开始学的那些东西嘛。但黑格尔说得好,熟知非真知,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吴国盛的这本书,我们会发现问题绝不是那么简单。书中认为:科学的源头在古希腊,科学精神源于古希腊“自由”的人性理想;中世纪大学和经院哲学分别为现代科学的诞生做了制度和思想上的准备,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中国古代的科学包括天算农医甚至数学都是博物学性质的,应以博物学眼光重写中国科学史……很多观点对一般读者都会很有冲击,在学界恐怕也大有争议。——本书的好处或许正在这里,它将刺激人们思考什么是科学、中国当代科学的发展为何不尽人意、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科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等等问题。
《傅杰文录》(4册),傅杰著,海豚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340.00元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傅杰先生的作品集《傅杰文录》分为四册。《文史刍论》是对一些文史问题的论述,收录《钱穆与甲骨文及考古学》《章太炎与汉语修辞学》等十余篇重要论文。《序跋荟存》是作者历年来所作序跋文。《书林扬尘》收录作者近年来为文史哲领域若干学术著作所作书评,涉及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字学、文学、历史学等领域。《前辈写真》是作者为一些师长的“画像”,写到姜亮夫、郭在贻、王元化、朱维铮、程千帆、胡厚宣、朱季海、黄永年等学界大家,内容多为与前辈接触中的故事、见闻,生动呈现了每一个人的个性和风采。四册书放在一起,是一个学问的世界、书的世界,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而无论论学还是谈书、写人,作者的精神、学养、趣味、文采都历历可见,很耐品味。
《北鸢》,葛亮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45.00元
葛亮在这部长篇新作中以民国时期襄城的两大家族卢家和冯家为线索,串联起动荡不安的民国历史,勾勒出最为激越的时代风华。面对已然惨淡的历史,葛亮追溯祖辈,考据散佚史实,以手抵心,我手写我书,虽写家族之事,但关乎人之精神,字里行间皆是“山水之象”,着墨上百位民国经典人物事迹,俯仰之间,皆是对人物的体恤,对时代的细察。这也暗合了小说以“鸢”作意象,命运开阖有时,仍牵于一线,摆荡在大时代的洪流、强风中,亦不丧失做人的主心骨,这就是葛亮所希冀的,“管窥之下,是久藏的民国真精神”。《北鸢》的故事清雅、白素,语言韵味层叠,情节凝练环扣,轻盈却不浮泛,在以“重”为主要书写着力点的中国当代文学里,实在别具一格。
《伍迪·艾伦谈话录》,[美]埃里克·拉克斯著,付裕、纪宇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68.00元
一般来说,访谈录受限于访谈时长、所涉话题,往往流于浅表。可是,当采访时间跨度从1971年到2009年,被采访者从名不见经传的电影艺术工作者成为蜚声世界的电影导演、编剧、演员,交流内容几乎涵盖电影创作的方方面面,这样的对话显然值得尊重,文本亦有超越对话本身的价值。美国作家拉克斯和大导演伍迪·艾伦的这本访谈录便具备上述条件,洋洋洒洒五百多页,正如伍迪·艾伦电影的对白频密那样,读者可从二人的问答中接近这位电影大师,走进他的电影世界,一窥那些佳作幕后的玄机。这本书信息量极大,且对读者的阅读有某种“门槛”要求,毕竟若对书中提及的片子完全陌生,很多趣妙之处就体会不到了。不过,假设读者此前从未看过伍迪·艾伦任何一部电影,因为书中言无不尽的表述而成为其影迷,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想象共和国:三本书里读美国》,[美]阿扎尔·纳菲西著,杨晓琼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45.00元
十几年前,伊朗裔美国作家阿扎尔·纳菲西以《在德黑兰读〈洛丽塔〉》在美国收获口碑和市场的肯定,这部作品为其带来世界声誉,中译本亦受中国读者称道。近作《想象共和国》同样视角独特、观点鲜明,在美国问世后好评甚多。这本书的关注点在于,如美国这样发达、民主的国度,衣食无忧的人们为什么依然有必要保持阅读习惯,甚至将小说视为精神世界的必需品?她通过对美国社会的观察以及自身的思考,从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辛克莱·刘易斯的《巴比特》和卡森·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三部文学名作入手,以此为侧重,亦谈及多部其他文学作品,对此加以解读,并与现实世界映照,强调葆有好奇心、想象力的意义所在,论述书籍特别是好的文学作品对人们心灵的滋养,说明自由与民主并非一蹴而就。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加]卜正民主编,[美]陆威仪、[德]迪特·库恩、[加]卜正民、[美]罗威廉等著,王兴亮等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408.00元
由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主编的“帝制中国史”系列(History of ImperialChin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2013)共6卷,包括陆威仪著秦汉卷、南北朝卷、唐朝卷,迪特•库恩著宋朝卷,罗威廉著清朝卷。正像葛兆光教授在序言中所说,欧美学者习惯于专题研究,较少开展通史写作,这套书是“剑桥中国史”(尚未完成)之后欧美汉学界仅有的第二套具备相当规模的中国通史,值得关注。汉学家写中国史,在史料择取、问题意识等诸方面与我们都不尽相同,相信能带来很多启发。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下,民国卷上、下),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9月第一版,536.00元
2010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发起“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研究计划,约请两岸学者共同参与,历经数年,完成了包括《晚清卷》上下册、《民国卷》上下册共两卷四册的这套书。两卷书都不是贯通性的通史叙述,而是由数十位学者的一篇篇论文汇集而成,很多题目的作者都堪称极一时之选。除了学界一向比较重视的政治史之外,也有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史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整套书既呈现了两岸在近代史研究方面的学术共识,也凸显出诸多差异,耐人品味。
《苦海求生:抗战时期的中国难民》,[美]萧邦齐著,易丙兰译,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第一版,56.00元
八年抗战,深陷战乱的中国百姓家园损毁、衣食无着,时有性命之虞。多年专注于19、20世纪中国史研究的美国学者萧邦齐通过对大量史料、当事人访谈及回忆文字的阅读、整合与梳理,侧重对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和情感波动的呈现,将江浙一带抗战难民的整体生存状况生动、详细地记述了出来。
《宗教改革史》(上下卷),[英] 托马斯·林赛著,孔祥民、刘林海等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7月第一版,122.00元
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林赛所著《宗教改革史》中译本上卷由商务印书馆在1992年出版,下卷于近期推出,历经二十年,终成完璧。林赛认为宗教改革的爆发不是与当时社会环境无关的,而是一场“肇始于政治、文化和经济结构变化”的伟大的宗教运动。这部初版于1906-1907年的著作至今仍被西方史学界视为宗教改革史的权威著作,值得中国学界重视。
《奥斯维辛:一部历史》,[英]劳伦斯·里斯著,刘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第一版,64.00元
在奥斯维辛罹难的、幸存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个体,他们的经历、遭遇、生死之间的命运,共同构成关于奥斯维辛的历史。英国历史学者劳伦斯·里斯在这本源自其同题材纪录片的纪实著作中试图还原或无限接近真实的奥斯维辛,并试图回答长久以来人们关于奥斯维辛的种种疑问。
《另一个世界:中国记忆1961-1962》,[瑞典]林西莉著,李之义译,中华书局2016年9月第一版,76.00元
1961年,作为留学生,林西莉从遥远的瑞典来到红色中国,并在这里度过了两年时间。两年间,她从极度不理解甚至厌恶中国,到较好地理解她,最后是不顾一切地开始爱上她。最近被中国政府授予“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林西莉的这本回忆录生动记录了自己当年的心路历程及所见所闻:政治僵化和教条主义,贫困和饥饿,古琴学习的温馨愉悦,观者寥寥的名胜古迹……加上250多幅当年拍摄的照片,本书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为我们再现了曾经存在的那“另一个中国”。
《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邵燕祥著,作家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50.00元
这是诗人、作家邵燕祥继《一个戴灰帽子的人》之后又一部回忆录,时间跨度从1945年到1958年。作者以强烈的反思精神和自省意识,以年份为单位回顾了彼时中国的政治震荡、社会变迁再到他的个人遭际。有对当时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客观记录,也不乏忆及自己昔日沧桑的感慨唏嘘。应该说,这是一部有勇气、坦率而犀利的个人回忆录,也是浓缩那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私人心灵史。
《从陈桥到厓山》,虞云国著,九州出版社2016年9月第一版,45.00元
宋史学者虞云国先生的《细说宋朝》可能是当代最受读者喜爱的宋史普及读物,本书可看做其续篇。书中收录作者关于两宋史的文章近三十篇,从君臣名人的肖像摹绘到重大史事的独到解读,从文化现象的别样诠释到制度层面的透辟剖析,最后殿以高屋建瓴的宋代总论,展现了宋朝兴亡成败的逻辑轨迹。近年来学界和公众对宋代都特有兴趣,相关图书层出不穷,但误读颇多(比如极度美化宋朝),专业史家的著作将有正本清源之效。
《鲁迅遗风录》,孙郁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9月第一版,58.00元
鲁迅已辞世八十年,对他的追忆,对其精神的解读从未停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原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的这部新作从鲁迅同代人对其人其文、精神遗产的追述、评价入手,建立在孙郁二十多年前所写的一组相关文章上,有所修正和扩充。书中从私人语境中的鲁迅、公共话语中的鲁迅,许寿裳、老舍、唐弢、聂绀弩、孙犁、木山英雄等中外作家、学者对于鲁迅精神的解读与传播,以及所受鲁迅的影响等方面展开。
《哲学的殿堂》,[美]威尔·杜兰特著,林冰等译,金城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版,108.00元
威尔·杜兰特——普利策奖作品《世界文明史》、畅销书《哲学的故事》以及前两年在中国大热的《历史的教训》的作者——终其一生“致力于将哲学从学术的象牙塔里解放出来,让它进入更多普通人的生活”,本书是他这方面努力的又一重要成果。全书覆盖哲学的所有重要方面,包括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宗教等,并“通过当代之应用来焕发它们的活力”,是我们进入哲学殿堂的上佳引导。
《科雷马故事》,[俄]瓦尔拉姆·沙拉莫夫著,黄柱宇、唐伯讷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第一版,118.00元
沙拉莫夫是俄苏著名作家,曾因“政治问题”三次遭逮捕判刑,被送往苦寒之地科雷马劳改。在那个“没有焚尸炉的奥斯威辛”,沙拉莫夫吃尽苦头:严寒、饥饿、力不胜任的劳动、被殴打……这本书即是沙拉莫夫根据自己在科雷马劳改营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写成的,向读者呈现出一个陌生然而真实的世界,揭示了极端环境中人们的深层人性表现。
《加缪手记》(三卷),[法]阿尔贝·加缪著,黄馨慧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119.00元
法国作家加缪的作品在中国的译本既早且多,但他文学作品之外的文本出版相当有限,而这些恰是深入了解一位作家及其作品的绝佳途径。这套三卷本的加缪手记收入了加缪从1935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手记,阅读、情感、生活、旅行,特别是文学创作、出版等等记忆片段、随感皆在其中,与加缪的文学作品对照着读,读者会有不同以往的感悟。
《想象地名私人词典》(上下册),[加]A.曼古埃尔、[意]G.盖德鲁培著,赵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148.00元
因《阅读史》而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A.曼古埃尔与其合作者带来的这本书极具创意:所谓“想象地名”是指文学史上作家们创造出来的那些地方,写作上则借鉴了词典的形式。全书包括1200多个胜境和奇观,如托尔金的中土世界、卡夫卡的城堡、鲁滨逊的小岛、卡罗尔的仙境、罗琳的霍格瓦特魔法学校……每个词条都配以一段文学作品的评叙,同时还附有地图等资料。展卷而读将是你有生以来最盛大的一场旅行。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陆铭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42.00元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压力、环境恶化、生存资源紧缺、房价高企等“城市病”日益凸显,经济学者陆铭针对上述现实问题,从经济理论、国家政策到实际情况,结合西方的城市发展历程,分析问题症结所在,也试图给出可能的解决办法,资料数据详实,表述理性而流畅,值得关心中国城市发展话题的人们一读。
《造房子》,王澍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78.00元
一本图文并茂、兼顾专业性和可读性、极富内容深度和直观美感的书。作者王澍曾获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对于与建筑有关的诸多话题不乏独到见解,本书即汇集了他的建筑文化随笔。他对古典与现代、东方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关联、区隔,建筑审美与实用的有机结合,都在这些文章中有所论述。
附跳转链接:
关注“中华读书报”,回复“2月”“3月”……“11月”可获取2015年度该月好书榜(2016年8月好书榜请回复“2016年8月”获取)。
本文为中华读书报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留言。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