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20种)
《中华读书报》2017年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201
《不列颠博物学家:一部社会史》,[英]大卫·埃利斯顿·艾伦著,程玺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68.00元
谈到“不列颠博物学家”,我们首先会想到写《塞尔彭自然史》的吉尔伯特·怀特,写《地质学原理》的赖尔,写《物种起源》的达尔文——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本书都有涉及,但是,其所占篇幅却令人惊异地微不足道。实际上,本书旨在追溯英国博物学(包括植物、地质、鸟类、昆虫、海洋生物、生态等学科领域)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期的发展历程及其社会史,其关注的范围就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举凡相关的组织、工具的进步、社会风气的变迁、学术思潮的更替,书中均有讲述。例如关于协会和俱乐部的成立和兴衰,关于地质锤、捕蝶网、水族箱的发明,关于博物学在大众中掀起的热潮,关于保护主义的兴起等,都有史料翔实、生动有趣的记述。近年来很多人致力于推动博物学在中国的发展,我们或可从英国博物学的发展史中获得有益启发。
《诗映大唐春:唐诗与唐人生活》,尚永亮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68.00元
正如书名副题所显示,本书不是一本单纯的唐诗鉴赏之作,而是一方面以诗证史,复原唐人(主要是文人)的生活实况,另一方面也借由把读者带到“历史现场”,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和体悟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书中对唐人的读书、隐逸、漫游、干谒、赴边、科考、仕宦、贬谪等各式生活景况都作了真实可感的呈现,也讲述了唐人的日常生活,诸如琴棋书画、饮茶嗜酒、过节情状、生财之道、婚姻恋爱等等,如同打开唐代社会的万花筒,展示了唐人生活与诗歌创作之间深刻而复杂的交互作用。文学与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堪称近三四十年来唐代文学研究的一大主潮,本书正体现了这一潮流,其对已有研究成果也多有利用,更兼文采斐然,讲述生动,不似正襟危坐的高堂大章,而是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很值得推荐给广大唐诗爱好者。
《三十三年梦》,朱天心著,学林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66.00元
一位作家年过半百,特别是拥有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如何记录年轻时代的成长路径,怎样面对一路走来的时代变迁,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回顾师友同侪……做到直接、坦诚并不容易,台湾作家朱天心的这本回忆录似乎能胜任这样的评价。她在书中集中回忆了33年来一次又一次去日本、去京都的经历,其间年龄、同行者乃至心境都在变化,作者对生命和文学的感悟也在行旅中日渐厚重。生在文学之家,父母姐妹爱人均为有成就的作家,朱天心的经验殊为难得,带给她文学的熏陶和滋养,但也未必不是某种阻力。这样的身份也使得这份私人回忆带有某种收藏台湾文坛故人、旧事的效果,书中写到不少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家、学者、艺术家,他们的某个阶段与作者有交集,也许始终并行,也许渐行渐远,都是堆叠出文学史中一些拼图的重要部分。
《毕加索传:1907-1916(卷二)》,[英] 约翰·理查德森著, 阳露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108.00元
这是英国艺术传记作家约翰·理查德森关于艺术大师毕加索一生经历与艺术创作的传记,内容丰富、篇幅可观,计划出四卷,目前前三卷英文版已经出版,中文版则推出两卷,本书即为第二卷。这也是毕加索本人生前加以资助的传记项目。虽然四卷本才能包括毕加索的一生,但由于作者掌握着大量的资料,且对毕加索其人其作有着充分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将传主一生分为几个阶段的前提下,本书所涉及的1907-1916年这一毕加索艺术的玫瑰时期具有重要的独立性和转折意义,此间毕加索的生平遭际和艺术创作状态是整部传记中承前启后的部分。在作者的笔下,毕加索的人格魅力、人性多面性、艺术才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同时期的艺术圈等得以生动呈现,与文本伴随的756 幅图片则是不可或缺的映衬与信息补充。
《不负责任的自我》,[英]詹姆斯·伍德著,李小均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45.00元
英国评论家、作家詹姆斯·伍德首先是一位眼力敏锐、分析透彻的高明读者,他对于欧美文学作品的看法总能予人另辟蹊径之感,此前在他的《小说机杼》中译本领教其文学巧思的中国读者,不妨再次循着这本书“论笑与小说”的切入点看看他怎么写。从塞万提斯、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到赫拉巴尔、弗兰岑、帕慕克、库切,这些古往今来的大作家均未逃过他的法眼。从文本出发,从人物和对话入手,他分析作品本身,也探寻作者有意或无意的“师承”,兼顾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作者其人的经历,用流畅幽默的笔触破译这些文学经典(或佳作)的门道,是评论,也是导读。当然此书有些门槛,若你恰好读过书中所评的作品再好不过,不然怕是被会诱惑得按图索骥去验证一二。
《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史论》,聂敏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版,78.00元
在学界以及公众眼里,古希腊哲学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面对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和学说,我们的态度似乎唯有仰视崇拜而已。本书反对这样一种态度,选择用一种理性、批判的目光审视古希腊哲学,既指出其永恒、普遍的意义和魅力,也指出其内在的思想局限性,指出每一位哲学家思想的不足之处,并还原和分析古希腊哲学诞生的社会背景,指出古希腊哲学并非神启的真理,而是源于具体而真实的社会生活。难得的是,作为一本有创见的学术著作,本书绝不晦涩难懂,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台湾史学史:从战后到当代》,王晴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78.00元
本书叙述和讨论台湾自战后从日本殖民统治“光复”之后,历史学的种种变迁和发展。在2003年出版的台湾麦田版基础上,这一简体字版增加了一个“补编”,讨论2000年以来台湾史学界的新动向。作者将1950年代以来台湾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由史料学为主流,转变为以社会科学处理历史,最近则以本土历史为显学(参见该书2003年版许倬云序)。作者志向不在罗列台湾史学的名家名作,而重在分析历史意识的变化,由此呈现了“历史学实践与时代风云变迁之间的种种联系”(该书自序),有助于我们“解答当代台湾学术与政治的各种谜团”(黄克武语)。
《傅秉常日记:1943-1945》,傅锜华、张力校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228.00元
傅秉常(1896-1965)从1943年1月到1949年4月担任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亲历了民国外交史、中苏关系史上的很多重要事件。本书系傅秉常1943年至1945年的日记,记录了其在苏联的见闻、对国际和国内政治军事的观察、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努力,及其个人生活和思想等,是研究民国外交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边缘人偶记》,徐国琦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38.00元
随着《中国与大战》《一战中的华工》等著作在西方主流出版社出版并推出中译本,徐国琦的名字在学界和读者中日渐传播开来。本书是徐国琦一部半自传性质的作品,记述了他在安徽农村的贫苦童年、上大学、负笈美国、取得哈佛博士学位、在美国和香港执教的奋斗经历,生动感人。此外对入江昭、费正清、霍布斯鲍姆等学界大家的介绍,作者读书、研究、教学等方面的心得体会,都颇为独到,予人启发。
《弦诵复骊歌:教会大学学人往事》,岱峻著,商务印书馆2017年4月第一版,54.00元
“既怕有负先生,更怕有误后生。”在文化网红盛行的年代,岱峻先生田野考古的治学方法尤显可贵。十余年的持续采访,大量的一手资料,三年时间的反复打磨,保证了本书有料,有趣,也令人深思。作为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短暂存在却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机构,教会大学历时不足半世纪,对近现代高等教育及学术研究却影响深远。《弦诵复骊歌》聚焦“教会大学学人往事”,生动展现了一代学人的精神气质与人世遭际。
《逝者如斯:六十年知见学人侧记》,赵珩著,中华书局2017年8月第一版,58.00元
赵珩先生是曾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的赵守俨先生的哲嗣,又曾担任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因此与很多著名学人有接触的机会。本书收录了作者对数十位已故学人的回忆文章,共三十余篇,涉及现当代学者五十余人,包括启功、王世襄、陈梦家、朱家溍、王永兴、徐苹芳、邓云乡、逯耀东等。这些文章记录作者与这些名家大家的接触、交往,颇多鲜活细节,并出之以平实而内含感情的文笔,可读,感人。
《中外交通古地图集》,朱鉴秋、陈佳荣、钱江、谭广濂编著,中西书局2017年6月第一版,158.00元
这是我国第一部以中外交通为主题的古地图集,主要选录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涉外的地图,同时兼顾各历史时期的国家舆图、航海图、海防图和沿海图及有代表性的其他古地图,从上古迄于19世纪,共收图123幅(套)。每一幅中国古地图(或几幅同题材的中国古地图)撰有一篇题解,对其绘制过程、流传情况、历史意义以及其中涉及的地名等详加注释。读历史,地理问题是一大难点,这部古地图集对于我们研读中外交通史的辅助意义不言而喻。
《中土世界:欧洲的古代起源》,[英]葛兰姆·罗布著,黄中宪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58.00元
读过托尔金作品的读者,想必对“中土世界”这一充满古老神话意味的概念并不陌生,但其具体所指、来龙去脉,恐怕未必说得清。本书是英国学者葛兰姆·罗布针对“中土”概念追根溯源,进而试图梳理、建构另一重意义上的欧洲古代史的发力之作。他在尽可能掌握更多史料的同时,也参考、研究了神话传说、历史遗迹等等可资利用的线索,调动史学、地理、天文、神话传说等不同领域的资料与研究方法,用推理小说一般流畅有趣的文笔,将这个极富难度的话题讲得引人入胜。
《俯仰流年》,詹福瑞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6月第一版,38.00元
俯仰天地之间,流连人性至诚。詹福瑞先生的这本书情真、意切、思隽永,文美、笔厉、语纯净。学者文章,古韵清音却不酸腐,短句细摹灵魂深处。家山长存心间,情义偶露笔端,冷暖世态如浮云过眼,繁华一簇终归于平淡。作者经历宦海沉浮,饱尝人世辛酸,正如作者在《会稽山之夜》文后所言:人世的喧哗,不由外界来,乃生自欲念心。我今既得清凉境,亦悟得清净心,可以安生地睡去。是书,正是这样一部让人于喧嚣之中复得清净的作品。
《我口袋里的星辰如沙砾》,韩松落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39.00元
专栏作家韩松落新作写自己在中国西北的成长经历。书中几十篇散文各自独立亦有内在联系,侧重呈现了作者记忆里的少年、青年直至中年阶段,新疆、甘肃的山川风物、风土人情。这些文章从容、平静,看似散碎,却正如书名所表达的,这些文章记录的往事碎片从未被尘封和丢弃,而是一经连缀、擦拭,就成为光芒动人的时光河岸边的沙砾。
《摩天楼》,[英]J.G.巴拉德著,陈醉、顾君、王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45.00元
以一座摩天大楼为空间概念,拿居住其间的一个个住户做文章,这样的设定中外文学作品中并不鲜见,英国作家巴拉德仍能据此写出别样的寓意。早在上世纪60年代即已成名的巴拉德虽说以多部科幻杰作行世,但他的写作重点并非科幻本身,如《摩天楼》所示,科幻成分或许只是承载他对于人类未来、人性多变、阶层划分之隐忧的容器,作品将大楼里的人们放置在特定环境下,用人们的表现来传递作者的思考,有着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文学性。
《欢迎来到猴子馆》,[美]库尔特·冯内古特著,王宇光译,中信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48.00元
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冯内古特的作品往往在嬉笑怒骂的黑色幽默中直陈时弊、剖析人性,这部短篇集中的故事篇幅虽短,但仍打上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烙印。这部半世纪前出版的小说集,包含了反讽、反乌托邦、幻想、幽默、恐怖等元素,书中人物遭遇的荒诞色彩与隐含其后的作者的想象力今天依然触动人心。
《非洲人莱昂的旅程》,[法]阿敏·马卢夫著,牛振宇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68.00元
对于西方世界来说,黎巴嫩裔法国作家、学者阿敏·马卢夫的写作因其历史文化乃至宗教背景的特殊,有着难得的增进不同宗教、东西方文化间了解的意义,此番他的若干作品被译介到中国有同样的意义。本书通过生活于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的主人公哈桑的一生反映了当时阿拉伯世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时代变迁。真实的阿拉伯大历史,与小说化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设计,使得这部作品有着相当厚重的历史感,这也是马卢夫的学者身份使然,是他很多小说都具有的特质。
《驯鹿六季》,格日勒其木格·黑鹤著,明天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25.00元
这是埋藏在黑鹤记忆深处的一个故事,构思多年,因为一个偶然触动开始动笔写作。来自北京的少年,因为目睹妈妈在车祸中丧生,极度伤痛并失语。极其偶然的机会,少年遇到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生活的驯鹿鄂温克老人秋鸟,并和老人一起经历了驯鹿鄂温克人的六季。少年有幸见识到中国北方原始森林中最后的隐秘世界,无边的针叶林,鄂温克人的驯鹿营地,浩荡的驯鹿群,在森林深处潜行的生灵……看风听涛,观四季轮回,感天仪岁律,孩子终于完成了内心的成长,并达成了与父亲的和解。
《哇!地球》,[法]纪尧姆·杜普拉著,周行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98.00元
书中的22张翻翻图,揭开古今中外各种对地球的奇思妙想。今天,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在宇宙中不断转动,但在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之前,人们想象中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在这本书里,读者会了解到古代智者、科学家、祭司或探险者曾经笃信的符合现实的地理或者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理,开启穿越时间和文化的旅行。
本文为中华读书报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留言。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