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第十六期!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动态一周简报(12.3-12.9)
每一周,语言服务行业都在发生什么事儿?又产生了哪些新观点?以及涌现出了哪些新产品?等等,这些问题可能是很多业内人士想及时关注的。对此,作为语言服务行业的垂直门户,译世界网进行了信息跟踪观察,推出《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动态一周简报》,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
本报告当前以翻译服务领域为主,兼及语言与大数据领域,今后将视情况在资讯覆盖面上予以扩充与完善。欢迎大家关注!
ONTENTS
目录
重要事件
·本周要点
·事件预告
翻译出版
产品前沿
重要观点
Part 1
重要事件
本周要点
12月2-4日,由中国翻译协会语言服务能力培训与评估中心和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翻译研究与语言服务高端论坛在广州大学举行。来自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中国翻译协会、广东省外国语言学会、广州外国语协会、15个省、市46所高校的学者专家、学者和翻译机构代表等共计15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近60篇。
据悉,本次论坛为期两天,以“助力‘一带一路’战略、服务国家长远发展”为主题,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翻译研究的前沿成果、中国语言服务的现状和人才培养等内容做主旨发言。与会代表还围绕“翻译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家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语言服务行业人才培养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翻译研究的多维视角”、“专业学科翻译人才培养”四个议题展开学术专题研讨。
12月3-4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澳门大学及山东大学共同举办的首届大中华地区翻译学博士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正式召开。本次研讨会以“口笔译语境下的翻译与意识形态”为主题展开,来自英国、韩国、香港、澳门以及中国大陆等地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据了解,研讨会下设三个分会场,12个小组就“翻译与意识形态”相关论题展开讨论。讨论的议题包括:叙事学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读者接受研究、国家身份与形象研究、口译研究、社会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翻译与语境研究、翻译与社会政治研究、翻译与科技研究、军事翻译以及重译研究、译者风格和自译研究、译者的意识形态与伦理研究以及翻译评价研究。
12月6日下午,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在上海举行。据悉,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于2012年正式建立,与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中英战略对话共同构成两国交流与合作三大支柱。本次会议主题为“聚焦合作,突出共识”。会议签署了《联合声明》并见证签署了有关领域10余项合作协议,其中一项成果为:推动汤显祖故乡抚州与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福德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以纪念汤莎逝世400周年,延续双方合作。
据悉,当日上午,举行了中英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研讨会,并上演了《牡丹亭——惊梦》和《亨利五世》选段。
12月3日,湖南省第三届高校研究生英语翻译大赛在湖南大学复临舍开赛。本次大赛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湖南大学承办。
本次大赛为期一天,分笔译和口译两大项。笔译限时翻译两篇文章,英译汉和汉译英各一篇。口译则采用晋级制,分为主旨口译、对话口译、会议口译三轮,综合考察选手的专业知识运用水平与临场反应能力。最终,分别来自湖南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两位学生获得了笔译、口译项目的一等奖。此外,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与湖南吉首大学四所高校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11月27日,在由上海外文学会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当代外语研究》编辑部、上海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高等教育应用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嘉宾除了来自上海高校的外语学院的领导外,还有来自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吉林、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河北、贵州、湖北、四川等地的学者。
会上,各位专家学者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对“应用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讨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保障、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驱动等议题。
12月1-4日,第七届北京国际先进影像大会暨展览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Exhibition on Visual Entertainment, 简称ICEVE) 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2016 GDMS 全球数字营销峰会于12月1-2日在上海举办。上海中版翻译为以上活动全程提供语言服务。据了解,上海中版翻译有限公司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在华东的分公司,长期以来为上海及华东地区的国际机构、政府机构及企业提供语言翻译服务;为大型会议、论坛等提供现场口译。服务领域涉及文化传媒、影视制作、法律金融、工程技术、汽车机械等行业。
12月7日,第二届“品读中国”文学翻译奖颁奖仪式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中国驻俄大使李辉及中俄各界代表100余人参加了活动。“品读中国”文学翻译奖设立于2015年,其目的旨在宣传和推广优秀中国文学作品的俄语译本,让俄罗斯人民更好了解中国文学。
另悉,当天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还举行了多项文艺活动,庆祝中心成立4周年。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于2012年12月揭牌运营,4年来举办了包括展览、讲座、文艺演出在内的上百场文化活动。
在12月7日召开的世界智能制造合作高峰论坛上,工信部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该规划是发展智能制造、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提升我国制造业的长期战略任务。《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
《规划》提出了十大重点任务,包括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推进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等。
近日,北京冬奥组委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北京冬奥组委语言翻译服务商入围项目公开招标相关公告。了解详情可查看网站公告:http://www.ccgp.gov.cn/cggg/dfgg/gkzb/201612/t20161202_7668878.htm
据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第3届“中国-中东欧国家舞蹈夏令营”(面向18-30岁舞者)将于2017年7月15日至8月7日(根据实际情况可能会略有调整)在四川举办,现正进行翻译人员招募。
语言需要满足下列标准之一:
(1)专业八级资质
(2)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口译或笔译二级资质
(3)具有6个月以上海外留学经历,托福成绩100分以上或雅思成绩7.5分以上
(4)各高校高级翻译学院或MTI专业在读或毕业生
(5)知华友华海外留学生及有志从事翻译服务的外国人
招募流程:
1.简历提交。
2.专业能力考核。考核内容分为口译和笔译。口译为面试或视频面试,采用交传形式,中译英、英译中各一段;笔译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段落翻译,中译英、英译中各一篇。
符合上述要求且有意作为志愿者参加夏令营活动的青年可将个人简历(中、英文)于12月18日前发至summerdancecamp@163.com。12月23-25日通知安排面试。
事件预告
2016 年人文社会科学翻译高层论坛将于12月11-12日在北京召开,该论坛由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届时将有多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
地点:金龙潭大饭店三层弘翔厅
校内教师参会报名请联系:张珂老师 68901963,邮箱 5759@cnu.edu.cn
校外教师参会报名请联系:郭景胜 15311413324,邮箱 913607202@qq.com
报名时间:截止 12 月 9 日
中国语言服务业大会暨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将于12月23—24日在北京首都大酒店举行。本次大会以“创新发展与标准化建设”为主题,围绕“一带一路”与语言服务、“互联网+”时代语言服务业的创新与发展、语言服务+”与语言服务模式创新与发展、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与创业创新、语言服务的标准化与信用体系建设、语言服务业的权益保障等议题进行探讨。
大会将发布《中国语言服务行业报告》、《中国语言服务行业规划》和中国翻译协会首部团体标准,启动协会行业法律咨询服务项目,采取政策解读、权威发布、开放论坛、特色案例分析、创新产品推介、行业重大项目签约等多种形式,增强业内互动交流。
详情可登陆大会专题网进行查询:
Part 2
翻译出版
11月22日,《2016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以下简称《年报》)在京发布。发布会上揭晓了“2016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名单和“2016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名单。《中国翻译》杂志继2015年后,再度入选。
《中国翻译》杂志1980年创刊,为中国翻译协会会刊。杂志创刊36年来,致力于促进翻译理论研究、传播翻译理念、推动翻译教育和行业发展。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中译英研讨会、翻译师资培训与翻译理论研究论坛等均以《中国翻译》杂志为依托开展。
12月6日上午,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成立大会举行。会上,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与国际儒学联合秘书长牛喜平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启动“儒家经典《论语》外译与国外出版项目”。
“儒家经典《论语》外译及国外出版项目”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为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布局,利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外语人才和汉学家资源,与国际儒联共同开展的译著合作项目。该项目将儒家经典《论语》译为多种非通用语种,首批翻译语种为波斯语、孟加拉语、僧伽罗语。每个语种的翻译工作将由3-5人的专家团队承担,其中至少包含一名精通对象国语言的中国学者、一名对象国语言的当地学者,一名儒联推荐的儒家典籍中国专家。项目最终出版物包括中文原著、对象国译文以及解释说明中国历史文化的背景知识,其中中文原著将标注拼音。
据悉,Yoshua Bengio 新书《Deep Learning》中文版于近日发布。该书由北京大学张志华老师团队负责翻译。这本书有两个主要目标受众。其一是学习机器学习的大学生(本科或研究生),包括那些开始了职业生涯的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研究者。另一个目标群体是没有机器学习或统计背景但要迅速在他们的产品或平台开始使用深度学习的软件工程师。
《Deep Learning》本书被组织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基本的数学工具和机器学习的概念;第二部分介绍了本质上已解决的技术、最成熟的深度学习算法;第三部分介绍了被广泛认为是深度学习未来研究重点的但更具猜测性的想法。
Part 3
产品前沿
近日office官方博客宣布,增强了office办公套件的辅助选项功能,其中就包括利用人工智能来描述Word和PowerPoint文档中的图像,让盲人也能“看”到图片的内容。
据了解,微软利用自己的认知服务计算机视觉(Cognitive Services Computer Vision)API,通过这项API将图片自动用文字描述出来,然后再由屏幕阅读器把图片标题和描述读出来。微软的图像识别技术为深度学习技术,它可以识别图片当中的对象,然后想出最适当的文字来表述整幅图像。这些新特性将会在2017年初正式推出。
据悉,日前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的三名学生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手语发声系统——通过佩戴智能手环,便可在线将手语“翻译”成语音。
据介绍,该系统是便携式的,使用者只需携带一只名为myo智能腕带的手环传感器,它与电脑无线相连。首先我们做出动作来,通过手环,经过蓝牙模块传递到电脑里,然后把数据放到智能算法里,把它进行具体的手势的区分,然后通过发声模块来发出声音,来完成一整套的手语发声的功能。腕带告别了传统体感操控使用摄像头识别的历史,通过监测使用者运动时胳膊上肌肉产生的生物电变化,配合监控手臂的物理动作便可将数据传入传感器中。
这款手语识别发声系统最大的特点为采用实时在线处理的方式。在该系统中,只要使用者开始手语动作,手语发声器即可快速读出“译文”,从而达到残障人士与正常人交流的目的。 目前此设备熟记30多种常用手语,未来的设想是把它放在手机app上,这样残疾人带着手机出门就可以实现交流无障碍。
Part 4
重要观点
针对近来刷爆翻译圈的“中国的翻译行业病了”的网文,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副主任崔启亮表示:翻译市场并没有病,这是真实的翻译市场,客户需求不同,公司服务不同,个人能力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如果爱翻译,把翻译做好,机会很多。
从全局和发展的角度看,过去10年国内翻译市场发展很快,平均每年外包的翻译服务市场比例超过15%。一批有特色的语言服务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国内企业走出去国家化发展对语言服务的需求在不断提高。
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当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中央,对潜在翻译市场的需求将逐步释放。自由发展的翻译市场出现一些客户不了解翻译,不重视翻译,一些翻译从业者不规范行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重视翻译的客户,他们自己的客户会教育他们。
大浪淘沙,打铁还需自身硬。找准自己的定位,靠专业服务才能找到信心。个体译者、翻译公司、购买翻译的机构客户都需要正视自己,市场是公平的裁判。(来源:“译·世界”公众号)
百度自然语言处理部技术负责人吴华、高级总监吴甜表示,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机器翻译的优势在于,突破了原来编辑规则的局限。与人工翻译相比的好处是能迅速翻译很多语言,同时它解决了一些问题,比如几个场景:出门旅游的沟通、写 E-mail 借鉴机器翻译用词、小孩利用机器翻译扩充词汇。这种形式解决了用户的一些问题,也达到了实用的程度。但是翻译最终的目标是“信、达、雅”,目前机器翻译远远不够。达到“信、达、雅”的关键主要是语义理解问题。我们现在的翻译方法,没有做到「理解」。深度学习只是在模式识别这个手段上更加高明一点,但还没有理解语言。首先,机器翻译是以句子为单位,即使是篇章翻译也是不看上下文,翻译完一句算一句。人工翻译是以篇章为单位,翻译前要先通读一遍,抓住意境和主旨。其次,翻译需要常识背景。口语交流、会议翻译、随意聊天、正式作文等所需的文体是不同的,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体上翻译也不同,这也是机器翻译的缺点。
事实上,机器翻译需要综合多学科,包括计算机学、语言学、认知学等等。因此,机器翻译的道路还任重道远。(来源:机器之心公众号)
上海交通大学杨枫教授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如果脱离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发展方向,去思考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种种具体的问题,只能是一种隧道效应,没有解决大学英语的全局和系统问题。只有厘清高等教育“为什么”,才能谈得上大学英语教学“怎么办”,否则所有的改革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加在一起占高校总数的20%,应用型高校占了80%。杨枫教授认为,没有必要把应用视为洪水猛兽,高校走出象牙塔,人类的精神家园也不会荒芜;高校走向应用,也不会沦为职业培训所。
对于应用型高等教育而言,“应用”既不是手段也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根本理念。过去,高等教育也有应用属性,也有应用型高校,但那不是主要选择,只是一种选择,而在目前的知识社会,高等教育的应用型是别无选择、是必然选择,只是选择哪种应用型而已。可以说,知识社会里,对高等教育而言,要么应用,要么死亡。所以高等教育的应用型发展不是降格,也不是异化,而是时代的必然和人的理性选择。(摘自杨枫教授高等教育应用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江苏省高等学校外国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东南大学李霄翔教授分析了大学英语存在的教学困境,他表示,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按语言知识、技能、专门用途、人文素养、双语目标设置课程群,必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教师、学生、管理三方合力集成,有效设计应用技能培养模式。“教、学、管”集成的大学英语教学应策体现为:在学生层面,关注英语基础与大学要求;学习观念和方法;自我认知和目标设计;方法胜于内容;学相伴,用相随;职业发展设计。在教师层面,重视转变供需观念(下院系,定制式);语言学习的规律(成就感是最大动力源);英语教师的功能(由物师成人师); 教学模式创新(基于信息技术的创新);职业发展设计(打造核心竞争力)。在管理层面,重视转变观念(引导、服务、激励、机制创新);语言学习规律;营造语言学习氛围;创新绩效评价机制。(摘自李霄翔教授在高等教育应用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资料来源:教育部、外文局、译协、各院校等机构官网、媒体公开报道、自媒体资讯、业内人士推荐及其他公开信息。】
出品:译世界编辑部
责编:范琦
推荐阅读
独家 | 第十五期!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动态一周简报(11.26-12.2)
独家 | 第十四期!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动态一周简报(11.19-11.25)
独家 | 第十三期!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动态一周简报(11.12-11.18)
您对翻译行业的见地,欢迎与我们分享交流。来稿请致:media@yeeworl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