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为什么孔子的英文名叫 Confucius

2017-07-13 韩索虏 译·世界

Confucius 这个词最初并不是英文,而是拉丁文。


16 世纪,来自欧洲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带着向这个东方大国传播天主教的使命踏上明代中国的土地上时,他们很快发现,当时的中国人,至少是那些处在社会上层的、受过教育的、甚至担任官职的中国人,都信奉一位距离当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哲学家”的教诲,并试图把他的教诲应用到从治国安邦到生活琐事等一系列事务中去。


这位西方传教士口中的「博学的伟大哲学家」就是孔子。


▲欧洲人撰写的孔子传记以及孔子画像插图


面对孔子以及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以来自意大利的利玛窦神父为代表的欧洲耶稣会来华传教士抱着一种尊重甚至热忱的心态去接触并学习。同样也是在利玛窦的带头下,来自欧洲的天主教传教士们,开始学习当时中国普遍通用的「官话」,以及在他们眼中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的复杂的汉字。


▲身穿中国儒士服装的利玛窦


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也开始向欧洲介绍中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介绍孔子和当时中国人普遍相信的儒家思想。传教士们将古代儒家经典翻译成欧洲语言,向欧洲传播。在这种介绍和翻译的过程中,就不免要翻译儒家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子的名字。


罗马天主教会的「官方语言」一直以来都是继承自罗马帝国的拉丁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罗马时代使用的古典拉丁语在中世纪天主教会那里演变成了「教会拉丁语」,并一直使用到今天。而拉丁语在当时的欧洲,特别是在欧洲学术界,也是沟通各个不同国家与文化的通用语言。


作为天主教圣职人员的利玛窦等耶稣会传教士,在翻译中国经典和中国人名、地名并向他们的欧洲同胞进行介绍的时候,使用的自然也就是「教会拉丁语」。


▲使用拉丁文撰写的天主教悼词《圣母经》


利玛窦选取了孔子比较流行的一个称呼「孔夫子」,将这个名字用音译的方式翻译成拉丁语。明朝时期的汉语官话的发音与今天普通话发音的区别并不大,而「孔夫子」三字在明朝官话中的发音也基本上和今天的 kǒngfūzǐ 一样。


利玛窦使用发音接近汉语拼音 kong 的 con 来对应「孔」字,使用 fu 对应「夫」字。至于「子」这个字,则相对较难。因为拉丁语中缺乏与汉语 zi、ci、si 这样的发音对应的音。利玛窦于是使用了 ci 这个组合。在教会拉丁语中,字母 c 在后面加上字母 i 或 e 时,会读作类似英语 china 中的 ch 或英语 cats 中的 ts 的发音。因此 ci(发音类似普通话的 qi 或者用「台湾腔」读出的「济」或「脊」)便用来对译「子」字。



利玛窦与他的同僚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共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的拼音体系,并将这套拼音记载于《西字奇迹》和《西儒耳目资》中。上图即为《西儒耳目资》内页中「孔夫子」三字对应的发音的拼写法。


同时,在拉丁语中,一个名词有「阴性」「阳性」和「中性」之分。一般「阳性」名词,特别是人名,都会以 -us 结尾。作为男性的孔夫子,他的拉丁文名字也自然就带上了一个 -us 后缀。


于是 Confucius 这个孔夫子的拉丁文名字就这样诞生了。


在所有的欧洲语言中,孔子的名字都来自于拉丁文的 Confucius,只是在某些语言中的拼写形式保持不变,如英语、法语中依旧写作 Confucius。


而在另一些语言中,这根据这些语言词汇的拼写和发音规律做出了一些变化,如德语中的 Konfuzius,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中的 Confucio,瑞典语中的 Konfucius,波兰语中的 Konfucjusz,以及俄语中的 Конфyций(Konfucij)。


实际上,明清时期的欧洲耶稣会传教士不但拉丁化了孔子的名字,还将其他一些中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人物的名字也一并按照上面的那个套路拉丁化了,比如孟子的拉丁化名字Mencius,曾在译回中文时被错误音译为「门修斯」。还有明朝天启皇帝的拉丁文名字 Thienkius,崇祯皇帝 Zungchinius,以及清朝顺治皇帝的 Sungteius。


来源:大象公会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趣谈 | 嗲、扑街、杀马特、歇斯底里…这些接地气的词居然来自英语?

热点 | 再论“双鸭山大学”神翻译:粤语音译、威氏拼音与邮政拼音要分清

双语 | 《论语》英译精编22条

译词 | 1006位汉学家中文名盘点,有了这个终于可以告别“常凯申”式错误

干货 | 人名翻译,究竟怎么处理才不出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