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超1000亿!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电动车是上半场 下半场是智能车∣高质量发展在行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全景财经 Author 全景网
说起家用汽车,想到的品牌会有很多,但如果是新能源车,比亚迪却是绕不开的龙头品牌。这家成立于1995年,真正涉足汽车领域仅15年的民营企业,如今是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第一的公司。
从成立时的20多名员工,到如今24万名,营业额从几十万到超过千亿元人民币,业务布局涵盖电子、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等领域。比亚迪24年跨越式的发展,不仅把中国新能源车的品牌带上了世界舞台,更实现了新能源产业多方位的引领。
本期《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系列报道,证券时报社社长、总编辑何伟对话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
没有深圳,就没有比亚迪
何伟:今年(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比亚迪是非常好的一个生动鲜活的案例,从原来的20多个人,到现在是24万人,从几十万现在已经做到1000多个亿,这都是跨越式的,所以说讲中国奇迹,中国速度,我觉得比亚迪是非常好的一个样板。
王传福:比亚迪,我们在深圳嘛,其实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没有深圳就没有比亚迪,因此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当然也是受益者,其实深圳这个热土就是有这种氛围,它应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个市场化的城市,目前也算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城市。
这几年,特别是2018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是公司今年成长了很多,我们去年差不多1050亿,应该是在逆势当中成长。
何伟:今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还是增长的。
王传福:今年新能源车的发展,行业增长大概在60%左右,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差不多增长了110%,我们高于行业一倍以上的增长速度,说白了是电池不够,如果电池够的话,我们今年的新能源车可能做到30万台,去年大概是13万台左右。今年整个车市第一次下滑,二十年来第一次,当然新能源车,过去也在增长,今年尤其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高速增长。
何伟:您提出比亚迪未来发展目标要从千亿元级走向万亿元级,如何实现?
王传福:比亚迪精密制造业务的增长也很快,2018年有较快地增长,2019年预计继续保持较高速的增长。这是比亚迪最早进入的业务领域,我们主要给全球顶级品牌做ODM等服务,比如华为、三星、苹果等,供应链现在已经开始集中化了,我们未来想做到两三千亿元/元规模。我们现在越来越成为主流厂商,因为我们精密模具和精密材料等方面是比较强,包括手机精密制造、外观设计、材料等。
我们是研究材料出身,因为电池科学实际上就是材料科学,这个板块很大,另外一个板块是电动汽车。坦率讲,百年不遇的汽车工业变革,让我们赶上了,机会非常好。2003年,比亚迪收购了一家汽车厂,我们认为电动汽车是未来的必然大势。我们一开始就研发、掌握电动汽车的主要核心技术,比如电池、核心的功率半导体IGBT等。
2018年这些产品都非常紧缺,不仅优质的电池供不应求,而且功率半导体IGBT非常缺货,这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可以控制电动汽车的能源变换和传输。早在十三年前,比亚迪就开始组建研发团队研究IGBT。我认为,企业的长期战略很重要,并且技术首先要为战略服务。
新能源车增长,让比亚迪更有信心
比亚迪1995 年 2月在深圳成立,起步于二次充电电池制造业务。2003年通过收购西安秦川正式进入汽车领域,一开始以燃油车为主,2008年推出全球首款量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F3DM,正式开启新能源汽车之路。随后在2012年亮相的比亚迪秦,拉开了比亚迪王朝系列新一代新能源车领头羊的序幕。2017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1万辆,连续三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称冠。
王传福:我们觉得今年有一个特点,比如说我们以前卖的车可能70%在有限购城市的,限牌限购的这些城市,这些城市实际上是政策在驱动,今年我们可能仍然有50%是来自于没有政策驱动这些城市,比如说像一山两河,山东、河南、河北这些城市,这些城市买新能源车和买燃油车同等待遇,没有什么优惠,也不限行也不限购,这些城市今年增长很快,因此我们认为,今年的特点,应该说新能源车的特点,虽然是高速增长,它是从政策驱动型的单轮驱动,变成政策驱动+市场驱动的双轮驱动。政策驱动有一天会退坡的,各种政策也会慢慢慢慢减弱的,真正未来的驱动还是要靠老百姓买车、市场驱动。
这种推动更加可持续化,因此我们今年新能源车,前面几个月销量都是比较好,在全球都排名第一,我们过去三年在全球排名第一,这些增长态势让比亚迪更加有信心。
活下来的,才是真正有本事的
2018年政府新能源车补贴退坡,曾一度引发市场对比亚迪销量的担忧。但随着全新一代王朝系列的上市,比亚迪新能源车迎来逆势增长。今年前11个月乘用车累计销售超过44万辆,其中新能源车超过19万辆。
何伟:这几年我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特别是前两年很红、很热,但是后来感觉到结果来看,又遇到了一些挫折,国外这几个大车企,他要搞新能源汽车,发现他也有很多技术储备,他的新能源汽车的三电技术其实也是很先进的,而且他们现在又开始纷纷都到中国来,上一轮是燃油车合资,这一轮是新能源车开始往里介入。
王传福:市场经济就是这样,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过剩经济,过剩才有竞争,竞争才有繁荣,死掉一批,活下来的才是真正有本事的。新能源车也是一样,大家看好新能源车的趋势,这是共识了,一样,也是经过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但是在这里,政府起到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政府发展新能源车和欧洲不一样,欧洲只是为了空气污染或气候变化,中国其实首先是石油安全。中国多煤少油,减少用油现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展新能源车。中国60%的进口石油,交通用油量也占了60%,这种重大意义推动中国政府大力来推动新能源车。
电动车恰恰有政府在推动,一开始就走得早,像我们在13年前就储备IGBT的技术,我们在二十年前就在储备电池的技术。中国具有全球最全面、最科学、最系统的新能源政策体系,在这个政策体系的推动下,中国新能源车占了全球的50%,这就是起点。
何伟:中国现在天时地利都有了,全世界没有一个政府像中国政府这么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无论是政策补贴,都是力度最大的。地利是市场最大的,其他的产业都上去了,但是回过头就是我们汽车产业,特别是自主品牌,大家一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好像是底气不是很足。
王传福:你给我们的时间太短了,汽车工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业,技术复杂,资金门槛也比较高,政策门槛也不低,还要一些品牌的门槛。这种品牌成长没那么快,必须有一个过程。
比如说三电,中国人很强,电池,中国现在,国外很多品牌也要买中国的电池,你说电机,像比亚迪第一次推出三合一,把电机、电控和变速箱,我们今年年初就推出来了,这也是全球第一次推出三合一的一个总成,我们未来会有高度的集成化,很多领域,国外现在还没有醒呢,中国人已经开始,我们遍地开花了,包括机场的交通、港口的,我们都实现电动化了。因此中国在这一块,当然可能过去我们确实落后得比较久,大家总是以一个有色的眼镜来看我们,但是新能源车完全不一样。
电动车是上半场,下半场是智能车
一方面进行技术储备,另一方面比亚迪开始积极变革。原本一直闭门造车:自研生产零部件,自行组装整车,自主开发汽车软件系统的比亚迪,不仅开始对外销售电池,今年更迈出重要一步,向全球开放硬件核心技术e平台和智能网联系统DiLink。
何伟:原来大家觉得比亚迪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企业,包括一些零部件,核心零部件都是自己做的,现在突然又开放了,这个转变是怎么转过来的?
王传福:其实,像早期的时候,高度的整合,利于在早期发展快速的成长,当你成长到一定的时候,内部会僵化,后来我们发现,要打开,因此我们把我们的核心零部件全面市场化,让它真正的杀出去,这样提升它的效率,提升它的活力。你零部件有了竞争力,别人就产生对你的依赖,别人才真正和你建立战略性的合作关系。在深圳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市场化,这种市场化、市场经济,只有过剩才有竞争,只有竞争才有繁荣,只有竞争才真正的提升你的效率。
何伟:下一步比亚迪放开了之后,我们感觉是不是可以再扩散一定,走向国际化?跟国际一些大的车企,比如说合作、合资、并购,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王传福:坦率地说,现在在电动车这个战略上,中国政府是走得最前,现在国外政府刚刚明白过来。汽车有很多领域,有些领域适合于快速电动化,有些领域很慢,比如像私家车是很慢的,因为涉及到很多基础设施,还有购买人的心理的状态、心理的判断,公交车完全是政府有话语权,固定路线,也不跑长途,这个叫公交电动化,因此我们在这方面走得比较前,我们这几年立足于中国,按照国家的要求,把中国首先各个领域电动化,有了本事、有了产品、有了竞争新的产品,再走出去,像我们的公交已经走出去了,未来我们私家车也会慢慢慢慢走出去。
何伟:我觉得你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优势已经很明显了,你为什么不趁势,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一起干呢?
王传福:其实我们还是要聚焦一下,其实我们比亚迪的一个短板在造型方面,我们过去确实犯了一个错误,前几年我们彻底改变,我们请了一些国际化的团队,在造型这一块进行了改善。
何伟:当初就是注重内部的技术,外表有点忽视了。
王传福:对,我们全新一代唐就是比亚迪彻底改变了造型,颜值,现在都是颜值的年代,因此我们这个唐,完全按照中国的文化,叫Dragon face,由国际化的团队打造出来的一款车,这款车一上市,果然不负重望,月销量已经上万台,而且供不应求。我们想还是掌握核心科技,外观设计,要打造国际化的设计团队,提高车的颜值,要满足市场的要求,要打造一个技术超群的性能车,里面有很多科技的东西。
电动车是上半场,下半场就是智能车了
何伟:我记得你有一个观点是叫“汽车是移动的手机”,是吧?
王传福:对,汽车的应用场景远远比手机大,因为手机没有腿,汽车有腿,而且它能智能驾驶、无人驾驶,而且它的传感器,手机传感器只有13个,汽车传感器有340多个,你想,113个传感器就产生了200多万个APP应用软件,汽车如果300多个传感器,还有66项控制权,如果开放的话,那要产生多少个应用软件,那会产生多少个场景,会产生多少个应用的生态,会产生超级的软件生态,也会产生无数个像BAT这种巨头。
何伟:按照你这个思路,将来是车不离身了。
王传福:车就变成家了,变成办公室了。假如车要是全部开放的话,车上有七八个摄像头,城市的一草一木,他都能看得见。丢失一个小孩、走失一个老人,三分钟不到都可以找回来,使我们的生态城市变得更加数据化。
50亿打造新的业绩增长极
除了传统燃油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汽车业务外,比亚迪还拥有其他三大核心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及通过跨座式单轨“云轨”产品积极拓展城市轨道交通业务领域。其中,2016年10月推出的跨座式单轨“云轨”,是比亚迪历时5年,投入50亿元打造的新业绩增长极。
何伟:比亚迪的产业发展战略,实际上是有几个板块,我们就很自然就想,为什么不集中精力去做新能源汽车?从世界汽车几个大的厂家发展历史来看,也都是聚焦于汽车产业去做,为什么你们还是坚持多元战略发展?
王传福:从行业上看,好像我们跨了几个行业,其实你要从技术上讲,比如像轨道交通和新能源车,其实基础还是一样的,核心的比如电机、电控、电池,这都是基本的技术,加上各种通讯的技术,各种IT的技术,各种制造、车辆轻量化的技术,这都是统一的。
一个是新能源车是解决城市的污染,一个是轨道交通,确实解决了城市的拥堵,其实城市的拥堵靠修路解决拥堵是不可能,因为城镇路的增长也就是1%到2%每年,但汽车的增长都是百分之十几。我们有技术,又有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又有解决方案,为什么不去做呢?当然了,这个可能会分散我们一部分精力,但实际上它也是电动车产业链的延伸。它是一个不矛盾的战略,而且相互可以支撑的。因为新能源车,大家知道,未来市场是非常惨烈。因为中国这么大一个市场,不可能有几百家造车的。
因此我觉得比亚迪,我们有幸赶上这么一个百年不遇的电动车变革的机遇,再加上解决中国交通拥堵的,轨道迅速发展的这么一个机遇期,要抓住,作为企业家一定要抓住。
更多商务合作,欢迎与小编联络!
扫码请备注:姓名+公司+职位
我是CINNO最强小编, 恭候您多时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