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博士跨界“发明狂人”爱迪生,佐德将军成为“商业大亨”威斯汀豪斯。X战警野兽变身“电力天才”特斯拉,还有蜘蛛侠担当“科学新秀”英萨尔。
这样的跨次元合体只有在新片《电力之战》中才能见到。影片集齐了四大明星男主,带我们穿越回100多年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见证那场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电力大战”。
电影中,这场直流电与交流电间的战争不仅是技术和商业的博弈,更有对道德和人性的拷问。爱迪生、特斯拉、威斯汀豪斯这些熟悉的名字也由书本和商标上没有温度的文字,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立体、有血有肉的人物。
历史上的电力之战是否如电影中那般波澜起伏,三位天才巨头的人生和过往又是否比电影更加传奇?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爱迪生发明出有广泛使用价值的电灯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将电灯推向市场,走进美国千家万户。爱迪生选择了直流配电系统,而他的对手威斯汀豪斯和特斯拉一直致力于交流电的研究。就这样,直流电与交流电的“战争”一触即发。
二者的优势和弊端显而易见。直流电无法进行远距离输送,要求每一平方英里内就要有一个发电站,只适合拥挤的城镇。此外,升高或降低直流电压也需要复杂的电路。交流电不仅可以远距离传输,还可以通过变压器,方便地进行升压和降压,更有效地传输电能且成本更低。
在两方攻城略地的过程中,交流电在远距离传输和成本上的优势愈发明显。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选择了威斯汀豪斯的西屋电气为展会供电。开幕式上,特斯拉一手拿着电线,一手拿着灯泡,将9万盏灯泡同时点亮,震撼全场,也让关于交流电安全性的谣言不攻自破。
《电力之战》(下)还原了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的盛景三年后,尼亚加拉瀑布电力公司将长距离输电技术开发和实施的合同授予西屋公司。特斯拉等人设计的“尼亚加拉水电站”建立逾百年仍在运作之中,成为人类一大科学创举。西屋电气和交流电在这两大标志性“战役”中的胜利,让这场电力之战胜负已分。
然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目前家用电器、IT产品(如手机、电脑等)都使用的是直流电。在超远距离高压输电中,直流电相比交流电更具优势。截止2018年底,我国就建设了直流特高压线路14条。
现实中的“电力之战”并非成王败寇,几位“最强大脑”在技术和商业上的碰撞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技术革命。《史蒂夫·乔布斯传》这样写道:“百年之后,我们一定还会记得他。历史会将他置于和爱迪生,福特并列的万神殿中。”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爱迪生的地位。他是跨时代的“发明大王”,拥有1500多项发明专利,位列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9名。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这样评价:“他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也是人类的恩人。”
但《电力之战》却偏偏要将爱迪生“请下神坛”,也让我们看到课本之外,一个更有血有肉的发明之王。
爱迪生只接受过3个月的正规教育,文化水平不高,虽然有惊人的创造力,但缺乏数学知识和复杂理论的洞察力。他擅长的是通过大量的试验不断试错,而不善于理论总结。特斯拉曾这样评价爱迪生:“他的方式是最没效率的,就像大海捞针,全凭运气。只要用一点理论和计算,就可以节省他90%的劳动。”
爱迪生非常擅长自我营销。爱迪生公司的发明有不少是集体劳动成果,但在报道中往往只会看到爱迪生一个人的名字。他把自己位于新泽西州门罗公园的实验室打造成了“世界发明工厂”,而他就是品牌的代言人。爱迪生的公司保持着一种“独断专行”的生产作坊模式,采用何种技术,生产什么产品,都由爱迪生一人掌控。
正如影片中所展现的,历史上的爱迪生也是操控舆论的高手。他酷爱接受采访,并擅于利用媒体为自己造势。
为了打击对手,他亲自编撰了长达61页的小册子来诉说交流电的杀伤力,还策划了不少“死亡表演”。比如,在大庭广众之下,爱迪生用交流电电死过狗、羊、马等动物,甚至还有一头大象,并联系媒体进行炒作,制造交流电危险致命的舆论氛围。
更具争议的是,爱迪生为了进一步将交流电与“死亡”相连,间接推动了“电椅”的发明和使用。“杀妻”罪犯弗朗西斯·凯姆勒成为第一个被执行电椅死刑的犯人。整个过程十分残酷,凯姆勒被通电三次才最终死去。过程中,他的身体剧烈抽搐,肌肉也被烧焦。本该代表更高文明程度的死刑方式却适得其反,在当时引发巨大争议。1980年代开始,电椅也逐渐被毒针注射等方式所取代。
人无完人,爱迪生的不完美不会抹去他对人类科技发展的贡献。让爱迪生走出课本的平面,成为活生生的人,正是《电力之战》试图做到的。虽然在《电力之战》中,爱迪生的直接对手是威斯汀豪斯,但他与另一位“天才”尼古拉·特斯拉的宿怨更有传奇色彩。特斯拉是塞尔维亚裔移民,从小酷爱物理和技术的他曾一度视爱迪生为偶像,更以能进入爱迪生公司为荣。
1884年,28岁的特斯拉,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纽约,带着前雇主写给爱迪生的推荐函,信中写道:“我知道有两个伟大的人,你(爱迪生)是其中之一,另一个就是这个年轻人。”然而,真正开始工作后,特斯拉才逐渐发现两人的巨大分歧。爱迪生曾许诺特斯拉改造直流发电机后便可得到5万美元奖金,但当特斯拉要求兑现这笔钱时,爱迪生却冷冷地回复:“你不懂我们美国人的幽默。”
可以说,两人无论在性格和观念上都水火不容。特斯拉孤高气傲,追求时尚,十分讨厌爱迪生的不修边幅。特斯拉注重理论,认为爱迪生的“试错”在浪费时间,而爱迪生笃信实践,反过来指责特斯拉是不切实际的“科学诗人”。更为关键的是,特斯拉坚信交流电才是未来,执着于将脑海中的交流电发电机变成现实,而爱迪生却对此不屑一顾。
不到一年,特斯拉便与爱迪生公司分道扬镳。失业后的特斯拉曾经为了生计挖过水沟,创业失败,幸而得到了威斯汀豪斯的支持,才让他的梦想最终成真。除了交流电系统,特斯拉在无线通信、太阳能发动机、雷达系统、机器人等领域亦有研究,不少发现和发明超越了当时的科学技术几个时代。特斯拉去世后,美国FBI将他的设计图纸和实验作品全部没收,再加上有关他“超能力”的种种传言,更为之增添了神秘色彩。在三人之中,特斯拉似乎是最“像”科学家的一个。他不仅有超群的智商,还有科学怪人的种种奇闻怪癖。他一生取得了近千项专利,却一直生活拮据,负债累累。他终身未娶,最终在纽约客酒店的3327号房独自病逝。特斯拉曾说:“电给我疲乏衰弱的身躯注入了最宝贵的东西一一生命的活力、精神的活力”。
2003年7月1日,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将公司命名为“特斯拉汽车”,以纪念偶像尼古拉·特斯拉,也让这个名字以另一种形式深入人心。与爱迪生的家喻户晓,特斯拉的传奇色彩相比,威斯汀豪斯是最低调的那个。1869年,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西屋电气)正式成立,并陆续招募专业人才,开始交流电的研究。
相比出尽风头的发明家,威斯汀豪斯更乐于成为伟大发明背后的管理者。他善于发挥人格魅力和管理才华,将各路天才招致麾下,并各尽其用。这些“天才”就包括特斯拉。特斯拉称自己与威斯汀豪斯是“完美合作”,因为他自己强于理论,而威斯汀豪斯却知道如何把这些疯狂的构想和抽象理论付诸实践,转化为产品。
威斯汀豪斯与爱迪生就像硬币的两面,前者从来都拒绝采访,讨厌拍照。去世前,他将个人文件全部销毁,只希望后人通过他的发明和事迹认识自己。1911年,美国电机工程师协会将最高荣誉授予威斯汀豪斯,有意思的是,这枚奖章正是以爱迪生命名的。
影片结尾,在芝加哥世博会上,威斯汀豪斯和爱迪生这对宿敌完成了“世纪会面”。
爱迪生回忆起第一次试验出能持续工作13.5小时的灯泡时的激动场面:那不是某个人的成功,而是人类文明的集体飞跃。
就像他们身边的中国展位上,书法家一笔一划写下的“天下大同”,这场“战争”是一场残酷的商业竞赛,但最伟大的创造力也在冲突中不断迸发。这对于当下这个意见极端分化的社会更具有深刻意义。
最后,导演借“尼子”饰演的特斯拉道出影片的主旨:“岩石会粉碎,纸张会脆化,骨头会化为粉末,只有那些非物质的思想会贯穿古今,成为永恒。那些才是我们该留下的珍宝。也是人类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