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A.O.思维丨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

不二熊 MAO设计 2022-10-07



说过了对于“ 客栈 ”的执念,

我们来谈谈“ 街道 ”的体验。





丨 拉 古 萨 丨


最近《 权利的游戏 》第八季正在上映,君临城的取景地“ 杜布罗夫尼克 ”大家一定不陌生。这座古城为罗马人所建,原名“ 拉古萨 ”。这座港口城市当时的地位可以比肩“ 威尼斯 ”,被称为“ 亚得里亚海上的珍珠 ”。




亚得里亚海上的明珠


当年狮心王“ 理查一世 ”在第五次十字军东征后返回英国时,船只沉没,就是在这里上岸。这些轶事为这座小城平添了几分神秘感。



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老城


扯远了,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城中的大道,也是古镇的主街。全部以石材建造的地面,到了夜晚光彩夺目。这条道路是当年繁华发达、空前盛世的最好见证。主街正中有排水道,两侧为重要建筑。而由主街延伸出来的,宽度不到两米的鱼骨状次街上,“ 生活 ”正在上演。这里布满餐饮小店,一到傍晚,很是热闹。所有街道,在转角处都会“镶嵌”上一个小广场。鳞次栉比的咖啡店、餐厅会把户外桌椅摆放满这个小小的公共空间,大家争相坐在咖啡桌旁聊天晒太阳。主街是仪式感的,支路上才是生活。

 


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的傍晚



丨 锦 里 范 式 丨


“ 锦里 ”,是成都一条非常著名的商业街,全场550米的街道两侧是明末清初的川西风貌建筑,2004年开放以来,一直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店铺的功能以餐饮娱乐为主,辅以传统的工艺品零售,成为传统风貌商业街的一个典范级作品。之后出现的“ 宽窄巷子 ”和“ 太古里 ”分别从历史风貌和现代商业角度进行拓展,组成成都三大重要的风情商业街体系。“ 锦里 ”也成风貌商业街的一种“ 范式 ”。




成都锦里



这类商业街位于城市的中心区,人流量很大,同样是以商业模式来运作,只是风貌上有些特点罢了。记得上次去北京南锣鼓巷,晚上9点半,人挨着人,却激发不了大家停留的意愿。一旦遇到节假日,只能被迫顺着人潮的移动而移动。

 


丨 偏 远 的 古 街 丨


“ 高山老街 ”是日本中部地区高山市的古建筑保护群。街道有600年的历史,目前街道两侧还保留着传统的酿酒作坊、染坊、点心店等传统手工业小店。专门为游客开发的旅游配套业态也不少。在这里可以体会到浓郁的日本传统街道氛围。但是与国内的统一改造不同,这里的建筑修复还是各自执行,有着不同的风貌特点,但都具备较高的施工质量和水准。



日本高山老街



街道两边整洁、干净,偶尔会有一张条凳放在门口,供游人休息或者补充些能量。大一些的店铺都有内部的庭院,甚至于有些庭院内还会有面向内庭开门的小店铺,别有洞天。这里远离市中心,虽然该街道风貌上看似与“锦里”类似,但是商业逻辑就完全不同了。传统商业逻辑是无法在这样偏远的地区发挥作用的。来这里参观的游客是主要的体验消费人群。

 


丨 巴 塞 罗 那 的 转 角 咖 啡 丨


来到巴塞罗那,街道空间会有一个迷人的特点,在严整的方格网街区基础上,每个路口都被四十五度斜切,切口部分有些是临时停车区,有些是小广场,但是对于建筑,无一例外的都被安排成转角的店铺。这里的户外座位也是最为抢手的区域。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街道



在欧洲的街头,特别是巴黎,小的咖啡店外摆一定是面向街道的,并且是人挨人坐的,喝咖啡的人好像坐在观众席上一样,边喝咖啡边与路过的熟人打招呼。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另一场演出的演员。这种外向的互动也是西方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

 


法国巴黎街头咖啡



丨 东 西 文 化 差 异 丨


芦原义信在《 街道美学 》中向我们展示了街道的尺度和空间关系,同时也揭示了东西方文化与街道的区别。东方人内敛,喜欢在自家庭院活动,西方人则打开大门,坐在路边,与邻居交流,这样的“ 客厅 ”也许就放在马路边。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内庭院 ”是东方文化造就的产物。


那么,东方的街道就没有活力了吗?



清明上河图局部


不,请大家看看北宋张择端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活力在哪里?在于移动的商贩和往来的人群。可能门窗紧闭,可能店铺外摆不多,但是一听到叫卖声,人流会迅速的集中,这也成为“ 快闪店 ”的最早雏形。



庙会场景



这种感觉会让人想起“ 赶集 ”或者“ 庙会 ”。人流瞬间的聚集,活动的丰富性和体验感产生对日常生活的冲击,这也许才是吸引人的活力空间。虽然东方的日常生活不需要如此热闹的街道,但是“ 非日常 ”的街道体验确是一种“ 传统文化 ”的时空再现,这一点似乎与文化旅游小镇的需求联系在了一起。



丨 街 道 快 闪 事 件 丨


在小镇项目上,街道是整个小镇的空间骨架。同时通过对人流的输送和集聚,街道也是激活小镇的“ 神经网络 ”。



西方人喜爱的日光浴


我们东方人也许没有办法像欧洲居民一样,把外摆作为交流的主要形式,能放心大胆参与“ 日光浴 ”型户外活动的东方女性也为数不多。但是,非日常的“ 庙会 ”场景,是我们特有的商业模式,也是传统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有展示性,有体验度,有文化关联,有非日常感,是与文化旅游属性相匹配的。


那么,如何利用?


在街道里固定的店铺基础上,增加外摆的空间、游走的商贩、街头的艺人、看热闹的百姓等等要素。这些传统文化的活力因子,是传统街道活力的核心,虽然他们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发生作用。




快闪活动


在文化旅游小镇中,我们可以将这些时间要素进行压缩,将原本分时产生的“ 快闪事件 ”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并列出现,增加偶发事件的空间密度和时间频率,体验式的街区就如此诞生了。这既体现了与传统文化的强关联,也造就了极强的非日常体验,达到了文化旅游项目的体验需求。



简而言之,

“ 通过运营手段让快闪型传统街道文化在时空上压缩,

高密度地体现,

保证其持续更新与长效运转,

成为文旅小镇的核心体验部分。 ”



丨 景 观 主 导 丨


东方哲学的核心是 “ 儒释道 ”。儒,关心人与人的关系;释,(佛)强调自我的修行;道,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思想对空间的理解更为深刻,人与自然的共生,将园林提高到很高的地位。台湾建筑大家汉宝德曾经说过“ 中国文化的精华都凝结在传统园林里。 ”


汉宝德



上海豫园



我们已经将快闪型活动进行时空的压缩和维度的折叠,使他们相对集中地呈现在“ 小镇街道 ”上。有些体验汇聚于室内,有些活动在街角产生,有些互动则在街道的行进间展开。在这些“ 文化节点 ”的编织下,一张文化活动的“网”逐渐形成。“ 小镇街道 ”承载着这些体验,串联着参与者的行为,街道空间是开放的,是由“ 景观园林 ”所构筑的。正是这种景观主导的空间体验,产生了与城市生活的巨大反差,这些“ 非日常体验 ”激活了小镇的商业活动。

 


如果说“ 人 ”的活动是由建筑来布局的,

那么景观所体现的就是“ 自然 ”的力量。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在

“ 小镇街道 ”里完美实现了。

 


别再用商业策略来制约文化旅游小镇项目。在文化旅游小镇项目里没有零售商业逻辑,商业的目的不是商品而是体验,体验本身的价值才是商业模型的最终目标。小镇街道所打造的是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