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镇南,为您点赞!
人物名片
学业有成 淡泊心态益终身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范镇南教授是我校2000级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回忆起大学时光,他说那时候感觉学校环境甚为优美,虽然离市中心较远,但确实很适合读书。“老川工”(学校时名四川工业学院的简称)给了他许多极为宝贵的馈赠:他遇到了厚道亲和的辅导员邓学儒老师,以及鲁顺昌、王军、董秀成、郑萍、吴自恒、谢维成、李斌、王胜等一大批极好的专业老师,给予了他至关重要的教导和帮助;学校气氛祥和宁静,让他养成了一种淡定安然、不浮不躁的心态;2003年,学校合校更名为西华大学,那年12月初在锦地苑操场举办庆典、燃放烟花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本科期间,他沉下心努力学习,大四时跨省、跨校、跨专业“三跨”考取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研一的时候,范镇南只管东看看西看看,兴冲冲地一口气看了许多专业文献,文献提到什么软件他就立即去学,自己去摸索,不懂就去请教专家。范镇南永远都忘不了这样一件事:当年作为国内第一批接触世界知名电机物理场分析软件FLUX的研究生,他震惊地发现这个软件的使用说明书竟然有几千页,还全是外文文档,学习难度甚高。纯粹是凭着对电机物理场这个专业的浓厚兴趣,他一个词一个词查外文字典,一点一点学习。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难题,但极为幸运的是,每次都能得到亦师亦友的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周光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耐心指导。最终,他熟练地掌握了这个软件的使用技能。范镇南言及于此,感激与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自己的师兄研一就开始发表中文核心论文,而范镇南研二上学期都还没开始做课题。但他并未急躁,而是在恩师韩力教授的引导下,将阅读文献的笔记与心得,融汇整理成为一篇综述文章,第一次投稿就中了核心期刊,这大大激发了他对学术科研的兴趣。此后他又撰写过多篇论文,经历了“修改、退稿、再写、再退稿……”的反复磨炼,他从未放弃,只是在享受这个锤炼自身的过程的同时,努力积累,等待爆发。
硕士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了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工作。其间,他担任过技术技能训练员、生产技术部主任助理、技术技能培训专责、履职能力培训管理专责等多个职务,他爬过电线杆、上过变压器、换过开关,他为新进职工做过岗位培训,为员工们上过实训课,搞过教育扶贫,也做过思政党团管理工作。他一直奋发向上,两年后,他选择继续在重庆大学读博深造。一边工作一边读博很辛苦,经常熬夜看材料、写文章、做交流,但他说当时很享受这种“锐化思维,进化头脑”的过程,博士毕业的时候,范镇南发表了SCI/EI/中文核心论文30余篇。
2015年,在工作八年后,范镇南毅然回到了母校西华大学。谈起缘由,他说博士毕业后发现自己更加热爱学术研究,而母校的学习经历让他终生难忘,加上部分家庭的原因,最终他选择了回到母校任教。
教书育人 正己树人是吾责
范镇南在国家电网工作时主要从事技术技能培训策划与管理工作,就是把一个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培育成一个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盘整、提炼、重构,最后转化成履职技能的合格电网员工。这段工作经历,使他对于电网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成长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与体悟。回到西华任教后,他将西华电气专业的教学工作与电网的青年员工培养工作进行融合对接,在教学中找到了一种如鱼得水的快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范镇南始终认为教学工作不能与实际需求脱离,一定要紧扣行业和社会用人需求,必须做到“工程反哺教材,理论服务实践”,因此他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他常常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尽量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亲和有趣。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研二的胡文豪同学说:“范老师上课能把生硬的知识点变得通俗易懂,他的课出勤率特别高,大家都很喜欢听范老师讲课。”
范镇南从小在南疆中越边境军营中长大,受到人民军队优秀传统熏陶。他认为:“专业教师,不但承担着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基本传道职责,更必须肩负起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德树人重任。”他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将专业素养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心中。
他将自己在国家电网工作学习日常心得、扶贫工作、去汶川与泸州救灾抢险经历、以及其他的正能量典型案例,都转化成头脑中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并将其以“步进式演绎”和“浸润式渗透”的方式,无痕融入专业教学活动中,力求使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达成“同频共振,相互促进”之功效,实现“传道”与“授业”的全面融通。他认为,作为一名老师,不一定要灌输给学生多少大道理,但一定要教会他们明白做人的责任,教会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有一名学生毕业后去川西高原担任电网一线运维检修员工,他在长期重复、机械的工作中时常感到彷徨和苦闷。为此范镇南多次开导他:“不要瞎忙,更不要随波逐流,要想职业生涯有起色,你要么扎实提高技能去参加青创赛,要么做其他能够使你卓越的事情,比如把写作练好,电网头条天天等着人去投稿,把你发牢骚的精力用在提升自己的素养上,总会有成效的。”在范镇南的鼓舞下,这名学生通过参加技能竞赛与青创赛、电网媒体投稿等方式,逐步在单位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青年电力员工。
范镇南刚回学校任教不久,就带领2013级电气工程卓越工程师班的30名同学,前往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温江实训基地,开展为期4周的电力生产实训。在此期间,他与同学们同吃同住,与对方的企业培训师密切合作,参照电力公司技术技能人员履职岗位能力要求,带领同学们先后进行了变电站运行技能实训、变电设备检修技能实训、输电线路检修技能实训、继电保护技能实训、特高压设备运行仿真实训等一系列生产实习。这次实训经历,培养了同学们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工程科学思维,锤炼了同学们的电力生产技能,使同学们在入职电网企业之前,就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了更为清晰具体的认识。
许多同学对此次经历记忆深刻,其中的胡清灵同学,还考上了范镇南的研究生,更在研究生毕业之后,考入了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在导师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继续着导师当年的电力技术技能培训事业。同学们也因此和范老师成为了好朋友,他们还将范镇南拉入了他们的班级微信群,经常与范镇南分享工作后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欢笑和泪水。这批同学毕业之后,大多进入了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研二的王柄人同学说:“有一次我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给范老师打了三次电话,老师一直耐心和蔼地解答,没有一点不耐烦。”
范镇南给学生讲解变压器呼吸作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范镇南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和热忱之心,感染学生们更加认真努力地学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他,毫无保留地传授学生知识和经验,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胡文豪说:“范老师不仅时常在微信群里和我们分享他喜欢的诗词、历史文物等,还经常督促我们要保持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学术研究 表里澄澈是初心
今年3月25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成都举行,表彰为治蜀兴川作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范镇南担任主要负责人的成果“大型贯流式水轮发电机阻尼系统健康状态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1年,他的成果“大型贯流式水轮发电机阻尼系统故障抑制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三等奖。另外,他还承担和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教育部课题等近20项,以第一及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获权及公开专利近20项。
在阶段性胜利面前,范镇南仍然不矜不伐,他认为,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繁华,这对于做任何事情都适用,对科研尤其如此,做科研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没有平顺的捷径可以直达目的地。
在做科研的过程中,范镇南始终认为,面对众人都追捧的热门项目,应该保持淡定,既不能一味跟风、更不能功利盲从,而是应该坚持运行在最适合自己的科研轨道上,也正是由于母校西华大学对自己的包容爱护,才使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 如果你带着功利的目的去看科研,去看学术,也许你在短时间内可以拿个荣誉称号什么的,但是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发展的。在学术工作中,只有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思,踏雪有印,抓铁有痕,才有可能体会到“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翦裁妙处非刀尺”的美妙境界。
“研究的内容要真正服务于具体实际的社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每年的两会报告,范镇南都会仔细阅读多遍,他认为两会报告不仅写作质量极佳,更体现出政策水平,可以通过两会报告得到许多信息,了解许多贴近生活的内容。范镇南还回忆起曾经在国家电网的工作经历,他经常和工人师傅们打交道,随时关注一线工人在实际操作时会遇到哪些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收集起来,再去进行深入研究。他说,如果你研究的东西能够切实服务社会大众、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空中楼阁的话,假以时日,必能有所成就。
“做科研一定要重视提升学术写作水平。”令范镇南印象最深刻的是,恩师韩力教授对学生特别严格认真,但恩师为人也特别厚道。为了让范镇南重视论文写作,韩力教授曾直接将范镇南撰写的一篇质量不高的论文初稿,用两个小时的时间亲自重新写了一遍。对比之下,恩师修改过的文章似乎还是那些内容,但是较之范镇南先前的粗糙原稿,在表述上更加全面严整、简洁高效、优美流畅。这两份论文的差距让范镇南受益匪浅,是他在学术写作方面“捅破窗户纸的那一下”,一下就点醒了他,使他由此开始形成适合自身的学术写作思维。他至今仍时常感念恩师的谆谆教诲,并将“先进适用,严整深刻,简洁高效、优美流畅”作为自己的学术写作原则。
从懵懂无知的科研小白,到醉心学术的青年博士;从国网公司的培训专责工作人员,到沉浸于科研的大学教授;从毫无经验到硕果累累,范镇南一直本着一颗平常心,不骄不躁,始终保持平和、淡定、乐观的心态,胸怀坦荡、不断进取,向平常人论述了一个优美的可行性报告:燕雀能化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常怀平常之心,一步一个脚印,平常人亦能精彩!
作者:张雪萍、代芸、王尧
编辑:陈伦奇
编审:王舒、张雪萍为优秀的西华教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