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她?

Miss moon 正點观影 2022-03-17


进入十一月。
院线迎来了热热闹闹的美国大片。
在《007:无暇赴死》和《沙丘》的左右夹击中,一部小众华语片,悄悄拿下豆瓣7.2的高分,实属难得。
它会是《我的姐姐》2.0吗?

我是监护人

一个女孩冷漠地注视着一对父子,他们之间隔着一个空座。
正如海报暗示的,这是一段错位的关系。
女孩石路(尚语贤 饰)来自一个单亲家庭,她十六岁远赴美国读书,父亲(王砚辉 饰)在国内再婚,有了儿子科迪。

八年来,父亲对她不闻不问,父女关系疏远。

如今,在石路学生签证即将到期时,父亲和弟弟突然出现 ,原来,科迪得了丙肝,需要来美国药物治疗。
父亲英语不好,看病这件事“理所当然”推给了姐姐。

和《我的姐姐》一样,《我是监护人》开篇就构建了一个女性的困局。

后者比前者进步的地方,在于巧妙的矛盾设置。
石路同意了父亲的无理要求,不是因为老套的“道德绑架”,而是因为她急需一张“医疗陪护签证”,度过学生签证到工作签证的空白期,所以决定担当科迪(美国出生的公民)的监护人。

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大致在意料之中。

这对几乎是陌生人的姐弟,在朝夕相处中逐渐建立亲情的羁绊。

这段经历揭开了石路的过去,她曾在原生家庭受到的伤害。

而正视伤痛,是愈合的开始。

整个电影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动人之处在于朴实细腻的情感。
有一次,姐姐因为弟弟乱点几百美元的外卖大发雷霆,姐弟陷入冷战。

沉思过后,学建筑出身的姐姐用一个自己亲手做的模型打开了僵局。

弟弟问:“你怎么有我家的模型”。

姐姐说:“因为那曾经也是我的家”。


影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痛点”,比如弟弟因为姐姐食言而大吼大叫发脾气,姐姐脱口而出:“答应你怎么了?你爸答应我多少事没做到?”

这是电影的第一部分,亲情。

电影的第二部分是,自我。
《我是监护人》原名《落地生》,因为“落地生根”,这是石路在与自我的纠葛中寻找“根”,让“归属感”立身的故事。
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石路不仅丢掉了原生家庭的“根”,也在经历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迷茫。

她身上有许多留学生的影子。
在异国艰难打拼,只为能留下来,生活拮据,一边找工作一边在中餐厅兼职。

专业上刻苦且优秀,被业内顶尖公司录用,看似顺利地融入了美国的生活,实际上精神无比孤独,和周遭的人格格不入。
在家庭中备受冷落,导致她太想通过工作证明自己,所以会因为“是否应该花时间享受生活”和朋友的姐姐激烈争执。
这种无意义的争执,其实是在保护她心底那个封闭的、坚强的“自我”。
坚强是一种美德,但有时坚强也会变成一种弱点,让人压抑情感需求,对亲密关系保持距离,使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

就像一只刺猬,只有将自己变得柔软,才能拥抱身边的人。

影片在石路这个人物身上投射了原生家庭的不幸、异乡人的孤独、对女性处境的反思,包括家庭与工作,现实和梦想的抉择等等,能够很好地引发共情。

而影片的第三部分,最重要的主题,和解,则是全片最大的败笔。

姐弟线的感情变化简单粗暴。


如果说弟弟对姐姐的迅速依赖,尚且可以理解为小孩在陌生环境里的天性使然,那么姐姐对弟弟,一开始是利益需要,后面已经获得签证,仍旧一次次的忍耐和妥协,甚至为弟弟丢了梦想的工作,完全缺乏合理的动机。

这种复杂的感情没有呈现出应有的层次,姐弟情深就是一句“听不见你吵闹都不习惯了”,不止是哄小孩,也像哄观众。
至于以姐弟关系为桥梁连接的父女关系,更加灾难。
父亲的人物形象单薄且自相矛盾。
对女儿他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


再婚之后,他把所有的爱转移给新家庭。

有一年暑假,因为科迪妈妈说石路吵到了她儿子睡觉,父亲第二天就把女儿送去了夏令营。
但到了影片高潮处,他忽然“亲爸”附体。
为了帮女儿保住签证,父亲声泪俱下地诉说女儿一个人在美国生活的种种不易,恳求工作人员手下留情。

既然他了解女儿的遭遇,为什么这么多年不闻不问?

只能解释为,他一直知道自己是个不称职的父亲,但他就是不改。
在这个人物的身上,没有迟来的父爱,只有虚伪的忏悔。


而导演却把父女之间的隔阂归咎于两个人的不善表达。

先不说石路是否有表达过对父爱的渴求。
就说父亲对女儿,如果是不善表达,为什么他对儿子的爱就写在脸上呢?
可别再拿“父爱如山,沉默无言”做挡箭牌了。

至于导演的创作初衷,一个“交流错位”的故事。
很遗憾,父女之间从始至终几乎没有过真正的交流。

在美国刚见面,得知父亲的来意,被当成“工具人”的石路生气地质问父亲对自己的冷漠,父亲却用一句“提这些干嘛”终止了对话。

前面提到的那段声泪俱下的父爱表达,父亲的直接交流对象也不是女儿,而是儿童保护组织的工作人员,感人中也不乏博取同情的“表演”成分。

所以影片的和解,到底是如何成立的?是以受害者的牺牲让步,来换取所有人理想中的大团圆结局吗?
毫无温馨,只有残忍。

剧本的局限性,始终没有摆脱对女性“宽容”的期待。
和《我的姐姐》的直击痛点相比,《我是监护人》的反思力度只能算是隔靴搔痒,所有探讨浮于表面,安全却老套乏味。
近年来,在女性主义的热潮中,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关注到“姐姐”、“女儿”、“母亲”这一类社会痛点话题,这是一个值得高兴的现象。

但也真心希望,创作者可以对这个群体报以更多与理解与同情,然后再去谈创作,不要消费她们的苦难来收割流量。



扫码添加正點君微信,加入官方影迷群。
每周五晚群内团建之夜,各种福利限时掉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