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立梅:我们在南极迈出的每一步,都有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步

韩哈哈 北京青年周刊 2020-09-18




实话说,接受我们的采访让唐立梅有点愧疚——一想到她的兄弟们此刻正在太平洋上漂荡,吃船上囤的食物,还要忍着晕船作业,自己却在空调房里接受采拍,唐立梅就有点不好意思,但她又很快说服了自己。自从成为“我国第一位兼具大洋深潜和极地科考经历的女性科研工作者”以来,唐立梅接到活动邀请的次数就呈指数级增长,一度,她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跟研究课题关系不大的事,直到后来,她和同事们有过一次讨论,大家认为,对公众进行科普也是科学家应该承担的一个重要责任,他们肯定她正在做的事,才多少抹去她的一些心理负担。


唐立梅的人生有很多高光时刻,其中,随“蛟龙”号完成第72次下潜任务是重要一则。作为我国首位乘“蛟龙”潜入大洋的女科学家,唐立梅在科考报告里做了如下记录:“第一次在水下看海面,阳光透下来,海水湛蓝湛蓝的,水面是一个一个透澈的凸起,来回的晃荡,泛着白光。很快水面就看不见了,只见窗外的浮游生物暴雪般袭来,但颗粒都很细小,一幅群魔乱舞、海雪飘飘的景象。我特别期待看到发光生物,因为之前读陈鹰老师的《深海科考探险日记》里面说,它们像静谧的夜空中一眨一眨的星星。我一直期待这一美景,脸一直贴在观察窗前。


到350米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 第一个发光生物出现了,真是像星星,但却是像流星,很快从眼前划过。它们本是不动的,只是我们一直在下潜,因此一颗一颗如流星般划过,也有的像萤火虫一样在窗前萦绕而过,有时候看见一大串在眼前飘过去,雪树银花般晶莹,也有的本来聚集在一起,也许受了我们的打扰一下子散开去,像夜空中绽放的烟火,美呆了。


海底的固着生物最神奇,它们有根,像花一样长在海底,有的晶莹剔透,纯净无比,如天山雪莲;它们的形态和植物一样,尤其像彼岸花那种形态,没有叶子,只有一根茎托着一朵花,但却不是植物。还有一株美艳的珊瑚跃入视野,粉色,长长的一根‘茎’,有2米那么长,‘茎’上都是粉色喇叭状的‘小花朵’围簇开放。”


海底的“丝袜”海绵


海底的海葵


然而科研,好玩也辛苦,它有着把每一个女神变成女汉子的魔力。


在为期165天的南极之旅中,唐立梅等人四次穿越魔鬼西风带,在南纬45度到60度之间,在大风浪包裹的船中晃来晃去,和航行中不断变化的时差,就像是不知白天黑夜、被迫坐了一个星期的海盗船。


还有企鹅。在大家的印象里,企鹅这种生物白白胖胖,非常可爱,但等她们真的到了企鹅岛,看到乌泱泱几万只鹅叽叽喳喳,到处是粪便和尸体、臭气熏天时,就什么好感都没有了。还有,唐立梅说,她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一天会在南极燃烧自己的排泄物。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某个面向公众的科普演讲中,唐立梅介绍,因为南极中山站的马桶很特别,可以干湿分离,在这里,大便需要燃烧回收,带回国内,避免对南极造成污染。


感谢唐立梅,她让我们所有关于“美女科学家”的想象都更加真实、具体。


随“蛟龙号”完成第72次下潜任务后,唐立梅出舱



Q - 《北京青年》周刊

A - 唐立梅


“最深的时候我们潜到2774米”



Q 你现阶段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A 我是做海洋地质的,我的研究样本是岩石。我们现在做海洋这部分,样本主要是来源于海里,太平洋的海珊,还有海沟,依然是岩石,就是探讨一些深部地幔的问题。


Q 你工作的时候也会化妆吗?

A 不会,只偶尔会打点粉底。


Q 要拿什么样的心情去面对需要好多年才能出一点科研成果这件事?

A 科研它确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个小结果最后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结果,它需要积累。可能会有人觉得科研的投入产出比是有点低的,我们有时也会纠结,你花费了那么长时间讨论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结论到底对不对?但这些结论这个是要付出很长时间的,科研都是靠团队的,都是需要一个团队的努力,团队的努力才可能出现一个很大的成功。


Q 谈谈你在2013年的那次下水吧。为什么在女科学家中选择了你?你为此做了什么准备?能否具体说一下你在水下看到的景象?

A 选择我是因为那是在我的研究区,因为大家研究的方向都不一样,当时是要去西太平洋,征集地理学家的时候我就报名了,然后很幸运就被选上了。因为本来那就是我的研究区域,准备上,我又对那个区域的资料做了更详细的了解,比如我们要采什么样的岩石样品,我们会带着一个最初步的任 务去。


Q 在“蛟龙号”上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

A 我当时带了六本书到船上去,其实之前有很多前辈做了很多工作了,不过我们之前没有“蛟龙号”,都是用拖网把样品拖上来,或者通过海底的摄像来看,但这跟你真的去看还是不一样的。

有了“蛟龙号”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潜到海底,通过观察窗直接观察,有针对 性地进行采样。所以“蛟龙号”对于生物学家是一个很好的科考平台和作业工具,除了精准地抓上来,还可以利用上面的定位系统知道它的坐标和水深,而且是完整的样品,后来听生物学家们说,他们之前三十年采集的样品都没有“蛟龙号”那一次采集的多、采集的好。“蛟龙号”还有一个悬停的功能,我们可以悬停在那里采样。最深的时候我们潜到2774米。


在“蛟龙号”上做实验


Q 海底2774米是什么样?是不是很黑?

A 三百多米一般就很黑了,海底就已经没阳光了。因为海底没有光合作用,所以有些固著生物就是固著在海底的,看起来是长在海底的,其实它们都是动物,都是活着的。整个下潜过程是很美的,三百米之后开始变黑以后,就会有发光生物了,就像流星一样划过,很多,有时候它们聚在一起突然散开的时候,就像夜空中绽放的烟火一样。还有的生物很晶莹,有的珊瑚也很美。到了海底之后打开探照灯,就像进入了外太空一样,特别神奇。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白茫茫的沉积物,就像海边的沙滩一样。

我们悬停之后采集水样,然后再一路前行,悬停是我们国家独有的功能,其他国家的潜 水器没有这个功能。

我们还沿采薇海山的斜坡爬了六百米,为了进一步了解富钴结壳的分布情况,因为采薇海山是我们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的所在地。采薇海山这个名字也很美,采薇来自于《诗经•小雅》,我们海底很多的命名其实是来自于《诗经》的风雅颂,采薇是我们非常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名字,我觉得这个名字特别好听。

我们就一路争分夺秒地拍摄、取样、观察、记录,上来之后每天都要向指挥部汇报,你每天下潜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我潜次取得了很多的样品,应该是整个航次最多的一次,取得的那些样品现在也都发表在了很多期刊上面,这方面我还是挺欣慰的,觉得自己没有白去,也算是为“蛟龙号” 在地质方面的应用做出自己的贡献。


Q 在乘用“蛟龙号”前后,你的人生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A 当时我和新华社的一个女记者住在一个屋,她拍了我很多照片,然后我就成了大洋深潜的首位女科学家,反正是有很多的媒体报道。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就是领了一些女性方面的奖,还和杨幂一块儿领了一个奖,还有就是增加了一些我做科普的机会,但我更多的还是要做好我自己的主业。


Q 你心中,科研和探索的魅力在哪?

A 科考本身就是很有魅力的,出海也很好玩,你去的都是大部分人去不到的地方,而且都是深度游。还有像南极,现在每年有几千人去南极旅游,但他们也都是在边缘看看,不可能像我们一样深度的了解。尤其是现在出海能发微信了,以前网络不发达的时候,大家只能面对面的交流,感情就变得更好了,科考队员之间都是兄弟姐妹一样的感情。没有网,也不用玩手机,但是有健身房,我们可以去跑步,打乒乓球,还有不同国家的科考队员,我们还有随船医生、厨师,甚至还有中铁的人,他们要去建科考站,什么样的人都有。的确有一种去到另一个星球的感觉。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研究企鹅和南极雪鹱的鸟类学家,去年“雪龙号”撞了冰山,他在前12分钟还在夹板上观察鸟类,12分钟之后就撞了冰山,桅杆都撞断了,整个甲板上全都是巨大的冰块,最后用起重机才清理完。这位老师很庆幸自己提前回到了舱内,避免了一场生命危险。


Q 在你身上有没有发生过很危险,随时可能会没命的事情?

A 我们一直是很强调安全的,我们在南极科考三十多年还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有受伤的,但没有发生过生命危险。我们在室外是不允许穿拖鞋的,过门槛的时候绊倒腿摔折了这都是有可能的,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但只要你自己注意,一般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因为我们一直都在进行安全教育。南极会有冰裂缝,也发生过科考队员驾着雪地车陷入冰裂缝里面的事情,亏了当时是一个老司机,他及时打开了顶窗跃出来,我们的指挥部也及时发现了他,因为在南极那种地方,如果你掉到水里,三分钟你基本就没有生还的可能了,因为水非常冷。

其他国家都发生过危险,但我们国家是非常安全的,安全是我们国家永恒的主题,我们是很注重这方面的。危险是有的,但目前还没有发生过死亡的情况。


到达南极大陆


Q 你和同事去到第一线工作,会觉得自己身上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吗?
A 会有使命感,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我们要有家国情怀、人类情怀。就像我们去南极的那个口号,也是为了人类认识南极、和平利用南极做贡献。我们的大洋航次上面条幅也是写着为人类探索大洋。因为我们去的都是国际海底,没有领土主权的地方,我们其实是国际队,也会跟其他国家的队员一起合作的,尤其是在南极,我们站旁边就是俄罗斯站,他们经常过来串门,在那边我们都是要互相帮助的。


Q 所以南极其实是一个空前团结与和谐的地方。

A 对,我们也是各个科考站之间互相访问。我们之前也是发挥国际人道主义,2017 年,我们帮助新西兰那边修复了一个古遗迹的小木屋,是几百年前他们首次探险在那建的一个小木屋,新西兰那边一直想过去修复,但他们没有船去不了,他们就搭载我们的雪龙号去帮他们修复小木屋,他们其实是非常感恩的。我们还有一次是去援助俄罗斯(船队),因为南极很容易发生冰情的变化,他们被卡住了,我们去援助他们。


一只小企鹅在“雪龙号”前面赖着不走


Q 你做科研有最终目的吗?

A 我们做的东西是很基础的,但我们做的项目是实际的。比如我的研究方向只是研究岩浆是怎么活动的问题,但我们是在为西太平洋未来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地质基础方面的资料,我只是做了很大的课题里面很小很基础的一部分,我有诗和远方,也有很基础很现实的东西在做。目前我们做的都是国家专项,我们就是服务于国家的重大需求,做自己相关的研究方向。然后就是增加对地球的了解和认知。


Q 地质未来在生活中的反馈体现在哪里呢?

A 矿产资源吧,我们现在陆地资源越来越匮乏,我们现在正在进军海洋,很多资源都是我们未来可能要去开发的。比如海底的结壳,它里面金属含量很高,这是很重要的矿产资源。我们去的都是国际海底,谁先调查谁有发言权,我是在为我们国家争取资源。


Q 你有偶像吗?你喜欢具有什么品质的人?

A 科学家的话我比较喜欢颜宁。另外比较喜欢吴京老师。


Q 你觉得大家对科学家或者科研工作者最大的误解是什么?

A 大家觉得科学家可能听起来就比较高大上一些,但我们其实跟大学的教授没什么区别,都是同样的工种,我们也是正常人,只是大家从事的职业不一样,很多职业其实我们也是很羡慕的。任何工作你只要做得好都是很酷的。


Q 你在压力大的时候会做些什么来解压?

A 健身和读书。这两个我觉得一个是身体上的,一个是精神上的,强健体魄和增长知识是很必要和有意义的。有时间的话我还有读诗,然后抄一首诗,我还挺喜欢读诗词的。


Q 你觉得什么力量可以支撑一个人走出低谷?

A 我觉得应该是家庭的力量,我们也一直在倡导百善孝为先嘛。我从小奋斗的动力来源之一就是为了让我父母能够过上好日子,我的父母太无私、太辛苦了,为我们付出了全部,我觉得父母对子女这种无私的爱是特别令人感动。家永远是最温暖的地方,他们能够在杭州安度晚年对我来说是最欣慰的事。所以我感觉家庭是支撑我的很大一部分力量,是很重要的精神支柱。


Q 你是那种会思考哲学问题的人吗?

A 会,我哲学方面还思考的挺多的,辩证方面的,还有关于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你纯粹地去想这个问题是非常纠结的,人的一生就这么短,我的观点是人的一生是一个过程,人生就是一次体验,尽量让自己过得丰富多彩,尽可能地去体验不同的事情,遇见不同的风景,遇见更加优秀的人,不断提升自己,让你整个生命的过程过得很美好。



“祖国是中华民族同胞的家,

是我最最热爱的大家庭”



Q 祖国70年华诞之时,我们的国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你是怎样见证的?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A 这个见证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生活便利,无论是科技发展还是文化灿烂,神州升天,蛟龙入海,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开天眼,打深钻,一带一路联世界,文明互鉴话未来。从一个穷苦农村的小女孩成长为在国家级科考平台攀登科研高峰的科研工作者,我是80后,我和祖国改革开放一起成长。我现在的感受是,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我深深的体悟到,中华民族是非常伟大的民族,没有一个民族能有我们这样勤劳勇敢,开放包容,我们历史上曾经那么辉煌,我们这在用几千年沉淀的智慧来实现伟大复兴。


Q 说一件在你记忆中,你与祖国息息相关的,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A 我在南极中山站,看到五星红旗在中山站飘扬,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那样人迹罕至的冰山雪原,虽然风特别大,把红旗都吹掉了一半,但那五个五角星鲜艳的飘在那里,不禁肃然起敬。在一些国际会议作报告时,讲起蛟龙号也是满满的自豪感,世界上只有5个国家有载人深潜器,而且我们的蛟龙号是世界上应用类载人深潜器中下潜深度最深的,7000米级。

 

Q 祖国70岁生日,你要送给祖国什么祝福?

A 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愿祖国人民越来越好,愿青年人都有梦想,有奋斗的动力。

 

Q “祖国”这两个字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A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祖国就是中华民族同胞的家,是我最最热爱的一个大家庭。



Q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都是追梦人,那你的中国梦是什么? 

A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青年人要有家国情怀,人类关怀。我的中国梦就是中国越来越美好,世界越来越美好。

 

Q 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你是怎样理解“追梦”的?

A 个人的远大理想要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结合,追梦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千里之行,始于脚下,梦想的大厦依赖于每天的添砖加瓦,做好本职工作,做好积累,锤炼好心性,锻炼好本领,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为接过接力棒储存足够的能量。

 

Q 在你追梦的过程中,你认为激励你的是什么?是什么让你走向成功的?

A 百善孝为先。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安度晚年,一直是我奋斗过程中很大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我个人也怀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斗让我感觉充实有意义,无奋斗,不青春,青春须早为,岂能常少年。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活着要有一点儿情怀,有一点儿豪情壮志。我还在走向成功的路上,严格的自律和强大执行力是必备的条件,我将继续努力!

 

Q 当你认为自己取得成功时,你对荣誉感和自豪感如何体会?

A 首先我并没有成功,虽然获得了很多的荣誉,我对这些荣誉感到感恩,谢谢大家的鼓励。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我希望带给其他人青春正能量,尤其是对青少年,希望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孕穗拔节期,期望可以帮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口子。对少年儿童,希望在他们心中播下热爱科学的种子,期待它们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文  韩哈哈

编辑   王雪宁(实习)韩哈哈

部分摄影  李英武

资料图片提供  唐立梅

鸣谢  未来事务管理局

图片编辑  刘艺琳


识别二维码

下载“北京头条”APP


“让现在告诉未来”



相关阅读 & 近期热点


北京康助护养院院长于安安:工作固然难过 奉献人间安详


谭正岩:不忘初心是根骨 甘做国粹传承人


曹小军:快递小哥有温度 且用勤奋追梦想


中国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天宫二号总体主任设计师柏林厚:我追寻的航天梦 就是我的中国梦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张超:在看不见的地方守护着你



点击以下封面图,一键下单新刊 

「 2019年7月17日   亓昊楠陈杨夫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