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现代建筑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彼得笔记
现代
建筑史上
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
作为1929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的一部分,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向世界展示了建筑的现代主义运动。
该馆是对德国一战后面貌的展现,反映出根植在德国古典历史中逐渐发展的现代文化。密斯巴塞罗那德国馆所展现的优雅简洁的设计以及丰富的材料是通往他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桥梁。
鉴于密斯当时在德国的建筑设计界已经小有成就,组委会特别委托密斯设计西班牙巴塞罗那世博会的德国馆。展馆作为世博会德国展区的核心,在世博会开幕式期间接待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以及德国的官员。与世博会的其他展馆不同,密斯把德国馆理解为一座纯粹的建筑。展馆不再另外展出其他艺术品或雕塑,试图将此作为一片可以逃离世博会的净土,因此这座展馆建筑成为了一座可供休憩的雕塑。
坐落在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和惠奇山的山脚下,巴塞罗那德国馆位于安静偏僻的一隅之地,与巴塞罗那熙攘繁华的街道分隔开来。石灰岩基座将展馆和周围环境分割开来,创造出有氛围的体验感,仿佛发生在一片真空中,周围城市在你的意识里消解。
展馆的设计基于密斯的一套网格模数体系。
这不仅是石灰岩通道的图案,也是构建室内墙体系的基础。展馆的台基和狭长的场地赋予了巴塞罗那德国馆低平的坐落方式。低平的屋顶不管从室内还是室外看都像是漂浮着的,这更强调了展馆的形式语言。
较低的体量收窄了访客的视野,人们会自然将目光落在密斯所营造的框景里。当人们走上台基,低矮的屋顶下方是毗邻的室外庭院和室内的景象,这引导流线穿梭环绕展馆。展馆室内有隔墙,和低矮的屋顶一起引导流线,也激活了密斯创造的建筑观景廊道。密斯的框景吸引着人们穿过狭窄的走廊,进入一个较大的空间。贯穿展览馆的环形流线让访客拥有一种发现与再发现的体验——行进中,总是能拥有之前所看不到的新的角度和细节。
巴塞罗那德国馆被看作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到来的标志,每一个方面都在建筑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屋顶。低矮的屋顶在立面上看起来像是漂浮在室内体量之上。这种视觉上的漂浮性营造出一种在体量和屋顶之间流动的轻盈感。屋顶结构被八个纤细的十字形镀铬钢柱支撑(十字形越发显得钢柱的纤细),这使得屋顶显得似乎是漂浮在建筑体之上,同时大屋檐下形成的开敞的内部空间也使得平面自由分隔布局成为可能。向室外空间延伸的低矮屋顶以及开敞的内部空间营造出模糊的界限。这里,室内外空间交融且难以分割。
展馆场地内恰如其分的布局了一大一小两个水池。较小的水池在室内空间的正后方,光线可以通过水面漫射进室内空间,也照亮了大理石墙体和石灰岩人行步道。较大的水池很浅,纵贯剩余的基地。优雅简洁的线条营造出一种庄严感,也营造出一个适合自省的空间。
除却设计,材料的选择赋予了巴塞罗那展览馆真正的建筑精髓,以及它所呈现的空气般的轻盈感和丰富的体验。
展览馆中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交错分布,运用了四种材质分别为大理石、钢、铬和玻璃。灰色、绿色、白色和半透明等多种类型玻璃的使用,充分体现出密斯对玻璃的兴趣与心得。隔断分别采用阿尔卑斯绿色大理石、提诺斯绿色大理石和产自非洲的金色缟玛瑙。密斯将大理石通过推削的技艺劈开,拼接出对称精美的图案。运用最多的材料是意大利石灰岩,它包裹了整个基地,以及水池旁边的外墙。在阳光下,被照亮的石灰岩像是次光源一般,将漫反射的光线投入到室内空间中。石灰岩特有的发光性以及密斯在基地上的无缝连续处理方式,增强了对内外空间分界的统一,让整个展馆成为一个完整而流动的空间,而非分隔开的个体空间。
1930年世博会结束之后原巴塞罗那展馆即被拆除。
1983年一组加泰罗尼西亚建筑师开始依照照片和一些遗留下来的图纸复建展馆。如今,展馆坐落在1929年的原址,每天都开放迎接访客。
我是今年夏天来看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的,大师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进来就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当时正值盛夏,外面的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游人如织嘈杂喧嚣,这里却是无比安静清凉。
本文由彼得整理提供,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推荐
>>>新外建·筑<<<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