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非遗⑧:千锤万刻铸成器 金铜艺韵诉匠心
编者按
《爱上非遗》系列是广西日报-广西云倾力推出的“广西非遗传承计划”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望用自己的笔触和视角,将那些植根于壮美广西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深融于壮乡儿女血液中的文化印记真诚呈现。由此,汇聚起涵养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的涓涓细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非遗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受益者。本期聚焦玉林铜錾刻技艺和金狮巷传统打金技艺,探索广西匠心的千锤万刻。
中国传统技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穿梭古今时光,连缀千年文明,每一门技艺都烙着民族的印记。
一些能工巧匠,将自然万物融入艺术创作,以器物为载体,讲述生活美学。
然而时代更迭流转,许多承载着千百年历史的传统技艺正走向没落......但总有一群手艺人在默默坚守,择一事终一生,用行动书写自己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守护与传承。
“铜”刻万物,美在无常
玉林铜錾刻技艺
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批次:第八批
地域:玉林市
铜錾刻工艺是我国流传甚早的传统手工技艺。始源于夏商,兴盛于大唐,距今已有近3000多年历史。唐代的金银錾刻是錾刻工艺的第一高峰,是中华民族的瑰宝。2020年玉林铜錾刻技艺被列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錾刻之美,呈形于人,是金属与锤子的对话,更是手艺人思想的结晶。
錾刻工艺,起于夏,它是随玉石器、骨角器等加工技术演化而来,从形成到盛行,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繁杂的制作工艺与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让它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依然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广西玉林的一隅,现仍然还响着清脆的打铜声,延续着这一传统的手工技艺。
图为铜錾刻作品以及錾刻所需工具。 尹茗聪 摄
“细细一数,从开始到现在,竟已经过了30个年头。”吴坤,是玉林铜錾刻工艺的传承人,好友的一次偶然的分享,使吴坤接触到了铜艺,童年时期对铜器制作的深深着迷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在那一刻根植于他内心的热爱全被这些铜艺作品唤醒,便由此喜爱一发不可收拾。他的作品不铸模,全都是由一块铜板一体成型,锻打而成。
吴坤正在制作錾刻所需工具。 吴坤供图
铜錾刻技艺是利用金属延展性进行创作的艺术,在高温煅烧后,其延展性可以发挥到极致。至于煅烧多久、温度如何掌握,都需要观察铜板的变化来调整。
图为部分錾刻工具。 尹茗聪 摄
构思、画稿、煅烧、平錾、浮雕、镶嵌、焊接……每一件錾刻作品的完成,都需经过几十道工艺程序,主要有炼、描、錾、锤、磨等五大工序,正所谓“千锤万炼,精錾细刻方成器”。
该步骤为煅烧,将紫铜板加热到一定温度,让其自然冷却,铜的延展性会更好。吴坤供图
该步骤为平錾,也是作品效果呈现非常重要的一环。 吴坤供图
其中錾是作品成型最重要的环节,在设计好器型、图案后,以特别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在铜板上加工出千变万化的图案或浮雕。
为更好的完成作品,吴坤会在制作之前,根据作品的具体情况,去制作新的工具加以配合使用,大多数錾子都是他自己动手制作而成。
该作品采用高浮雕工艺,对每一锤的要求极高。 陈先怡 摄
与机械的规整、整齐不同,纯手工制作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创作过程中的一錾一锤都关系着作品的成败,哪怕是一个熟练的手艺人,尽管足够小心谨慎,在最后那一锤把作品敲坏也是常事。
“不可预测也是一种美”,面对成败吴坤选择欣然接受,他表示,作品会因铜片的厚度、煅烧时间的长短、铜片所受温度差异而呈现各异,有时会带来惊喜的成色。
图中的花瓶、茶则均由铜錾刻工艺制作而成。尹茗聪 陈先怡 摄
“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依托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根基加以创新,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勺筷、水壶、花瓶……这些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铜刻作品,是吴坤将铜刻技艺融入生活的缩影。
铜錾刻作品展示。 尹茗聪 摄
“这是一门濒临失传的手艺,到目前为止,主要是靠口传心授来传承下来,现在能全面熟练掌握这门技艺的人日渐减少,但机械化生产永远不能也不会取代传统技艺,因为每一件手工艺术品都融入了创作者的灵魂和心血。”吴坤这样说道。
图为吴坤带领学生学习和体验传统技艺。 吴坤供图
为了更好的传承传统技艺,除了日复一日的作品创作之外。每周六吴坤都会带领学生学习体验传统技艺,向他们讲述铜錾刻技艺的精神内涵。“千锤百炼方成器。做学问、做人同样需要千锤百炼。”通过对传统技艺的学习和体验,他希望同学们能有所得,有所获。
精益求“金”,贵在情真
金狮巷传统打金技艺
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批次:第八批
地域:南宁市
金狮巷传统打金技艺主要分布于传统商业聚集的老城区——兴宁区,金狮巷更是聚集了一批优质的打金铺。传统打金技艺历史悠久,技艺精细,是一项集中体现劳动人民智慧的传统技艺。2020年金狮巷打金技艺被列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早在两三千年前,爱美的南宁先民就有佩戴玉器的传统。南宁大明山周边的武鸣、上林等地盛产黄金,这为金银首饰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清代中期以后,南宁的商业进入兴盛时期,大量外省人到此经商。当时南宁的商会多达20多所,金银首饰需求量大增。成色好、技艺精的南宁金银首饰产品广受欢迎,甚至销往粤港等地。
图为旧时的金狮巷。 图源 南宁新闻综合频道
过去家境殷实的人家娶媳妇嫁闺女,或是家里添丁生娃,都要到金狮巷托付手工精湛的工匠铸造金手镯、戒指、手链等饰品,以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期许。锻造金银首饰的这一门传统又古老的手艺,俗称打金。南宁金狮巷里大大小小的打金铺一直流传至今。
图为旧时的“三街两巷”。 图源 南宁晚报
图为改造中的金狮巷。 陆权香 摄
“打金”并不像字面意思一样,只是敲敲打打这么简单。“榔头、锉刀、剪刀、吹筒”这四样是打金的入门,想要将这门技艺学深学实,至少需要打磨两年以上,才能独立完成从部件制作、到焊接成形、打磨抛光、宝石镶嵌等过程。
“打金是一门细致活。需要沉下心来学深、学实,很多年轻人都坚持不下去。”这让金狮巷打金技艺传承人李贵荣感到十分遗憾。同时受机械化生产金银首饰影响,打金的生存环境也受到很大的压缩和挑战。“现在金狮巷变变了模样,热闹繁华了,过路的人也多了,但来专门为打金而来的人却少了。”
图为改造完成后的“三街两巷”,“三街两巷”是指兴宁路、民生路、解放路和金狮巷、银狮巷。 图源 广西新闻网
李贵荣,1998年便开始跟随师傅学习打金、打银,23年始终坚持手工打金,早已熟练掌握传统打金技艺。
李贵荣正在制作金饰。尹茗聪 摄
打金制作的金(银)首饰种类繁多,通常分为头饰、颈饰、耳饰、手饰等。为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利用镶嵌进行延伸,使金银与珠宝有机结合,如珍珠银手链、翡翠金戒指等。
打金所需工具。 宋倩文 摄
制作一枚纯手工的金戒指,通常需要花费5个小时左右。工具有剪刀、锉刀、砧子、榔头、吹筒、锤子、钳子、模具等数十种,各种工具的用处各不相同,这些工具在每一次的手工锻造中都不可或缺。
其中的制作工艺则更是繁复,化金水、铸毛坯、打叶出条、压大形、上胶版、錾花、焊接、抛光等步骤缺一不可,每一个步骤都要细致处理。
首先,将金(银)粒放到坩埚里熔化成金(银)水。 摄影:尹茗聪 制作:胡兆双
第二步,将金水倒入模具制成坯。 摄影:尹茗聪 制作:胡兆双
再用锤子反复敲打使金片呈现轮廓。 摄影:尹茗聪 制作:胡兆双
单是给戒指的指圈加厚这个步骤,就需通过几十次的淬火、打磨,直至指圈的每一处都平整均匀。
其中最关键的,是对镶嵌口的处理,历经反复敲打,需要格外小心。再不断淬火以保持金片的延展性,将接口“焊接”,一枚素金圈才基本成型。
起形过程中需要不断淬火以保持金片的延展性。 宋倩文 摄
再根据金器的形状需要,把部件焊接起来,装饰上珠宝或花纹,历经抛光后,一枚做工精美的戒指方可成型。
在李贵荣看来,虽然机器生产的金饰精致、漂亮,但是经历了淬火和手工捶打的饰品,更为坚韧、耐用。
金戒指成品展示。 尹茗聪 摄
“有些人会认为这门手艺很枯燥,但我在反复的敲打过程中反倒觉得是享受。”李贵荣表示会一直坚持打金,传承这门手艺。同时,他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习这门技艺,只要对打金感兴趣的,他都愿意教。在他看来,这门传统手艺的传承、工艺的创新更需要年轻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兴宁区相关部门也正在探索开展金狮巷传统打金技艺保护措施,不断拓宽金狮巷打金技艺发展道路。比如:在“三街两巷”建立金狮巷传统打金技艺传习点;开展进校园活动,加深青少年对传统打金技艺的认识;利用“壮族三月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大节假日,开展金狮巷传统打金技艺展示,提高项目影响力,加大民众参与度。
记者手记
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很多传统工艺渐渐淡出大众视野,甚至成为“沧海遗珠”,不被世人所知......但总有这么一批人,担起守护非遗文化责任,在能动实践中不断去赋予新的创造。
他们思考如何让非遗文化得已延续,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我们能做些什么?才能让非遗文化“火”起来,让深藏在八桂大地中的非遗文化走出广西、走向未来。
采访线索征询
《爱上非遗》系列旨在宣传广西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全方面展示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我们向全区征集采访线索,如果您是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者,或您的身边有非遗传承的典型故事,欢迎与我们联系。
我们将通过采访、活动展示等方式,传播非遗传承保护事迹,让非遗“活”起来。
线索提供方式:
联系电话:18077105028,研研老师
联系微信:zgyx18077105028
期待与你同行,共赴传承之约。
审核丨罗莎 谢琳琳
总值班丨刘化良 陈丽婕
广西日报新媒体出品
精彩推荐
觉得好点一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