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李诞和池子,《脱口秀大会》想捧的新人们靠谱吗?
在《脱口秀大会》第二季的首期节目里,李诞就说了句特别丧的话,“脱口秀真的没有存在感”。
即使风靡一时的《吐槽大会》系列已经晋升为10亿量级的网综,李诞和池子也成为了“脱口秀明星”,可在观众看来,脱口秀的存在感依然薄弱。观众记得的是《吐槽大会》变成明星的洗白大会,而李诞和池子也成了“人设崩塌”的代表。
《脱口秀大会》第二季,李诞和池子让位,一切以新人为主,这是个大胆的决定,也是发展脱口秀市场的无奈和必经之路,在中国,说脱口秀的人早就不够用了!
脱口秀起势两三年,一直没能推出更多新人,虽然王建国和庞博的微博粉丝数都有上涨,但提到脱口秀演员时难免还是只有李诞、池子两个人的名字,对于脱口秀领域来说发掘新人之事算是迫在眉睫了。
《脱口秀大会》第二季已经为新人铺好了路,但新人能不能上位就不是李诞和他背后的出品公司笑果文化可以控制的,而新人能不能出圈,也是这季《脱口秀大会》能不能成功的关键。
新人行不行?
作为上届脱口秀大会的冠军,庞博前两期节目根本没能赢得上台的机会;建国第一期发挥失常,用着谐音梗差点垫底;思文和博洋压力太大,一度想要退赛……
新一季的节目中,打破了张绍刚、李诞、池子的“吐槽铁三角”,由李诞、于谦和吴昕作为常驻嘉宾,担任“领笑员”的角色,并且会每期邀请一位明星嘉宾作为“陪笑员”,一起参与点评。
而在赛制上,每场只有7个出场名额,能否出场,所有演员(无论老演员还是新人)都必须经过“残酷开放麦”的比赛,之后演员们相互投票,得票数前7名才有登台表演机会。
也就是说在正式录节目比赛之前,这些选手要先经历一轮车轮战,然后才能正式参加比赛,压力和竞争可想而知。
这对脱口秀演员的考验实在太大了,重压之下不一定能绝地反弹,所以老演员们的心态逐渐开始崩了。
一个演员的段子储备在这种车轮战之中,很快就被用得一干二净,即使是庞博建国也很难保证场场都精彩。段子既要搞笑又要有观点,第一期节目中王建国屡次使用的“谐音梗”并不高级,引得李诞吐槽——“想给建国拍一个扣分按钮。”
新人的问题就更多了,输出的能力不稳定。要么超常发挥,要么就无人问津,很难有持续的输出能力。
新人由于缺乏舞台经验和专业训练,在节奏感、吐字清晰度、动作协调性以及个人风格等方面有着缺陷,这些问题很难通过一档节目被解决。
所以这些新人的存在感相对薄弱,《脱口秀大会》第二季已经播出过半,目前来看也没能打破圈层。
最大的热度还停留在于谦在节目中对偶像人设的调侃,在微博上引发了偶像粉丝的不满,然后就是第五期冯提莫的登台,满足了大众对这个从主播到网红艺人的好奇,至于节目中的专业脱口秀演员,在大众层面仍然“没有姓名”。
捧出下一个李诞有多难
谁都知道,脱口秀市场想要发展,捧出下一个李诞迫在眉睫,可捧出一下个李诞真的太难了。
李诞之前曾经自我调侃,认识他的观众,甚至不知道他在说脱口秀。这是脱口秀演员的尴尬,也是李诞想做的脱口秀的尴尬。
李诞因为脱口秀被大家知道,但他的走红并不是因为脱口秀,大家对他的重点很快就从脱口秀转移到了其他方面,现在的李诞可以说是个明星,但不一定是个脱口秀明星。
2017年到现在,李诞上过的综艺超过了十档,其中不乏热门综艺,如《奇葩说》《火星情报局》《奇遇人生》《拜托了冰箱》《十三邀》等等。
李诞在这些节目里存在感很强,透过个人魅力,和“耿直”“不装”的人设,赢的了很多讨论,出圈的是“开心点,人间不值得”的李诞,对观众来说,李诞的脱口秀已经是“过去式”了。
其实这并不怪观众喜新厌旧,毕竟脱口秀对中国的观众来说还是有距离的,脱口秀演员们在尝试不同的表演风格,脱口秀的观众们也在尝试接受不同的风格,这个频率如果发生错位,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像卡姆的激情脱口秀,嗨点多,但节奏快,信息密集轰炸到底是好是坏,如何拿捏尺度也引起了一波讨论;呼兰的创作能力很好,但演出时的气口总是不太顺,是继续自己的风格,还是改掉自己的特色也是个问题;而梁海源舞台经验不够丰富,程璐一语中的,指出听得懂的人觉得很好笑,听不懂的觉得很平淡,大众get不到。
关于什么是好的脱口秀表演的标准也在讨论中,毕竟是个舶来品,本土化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
比如于谦觉得呼兰从铺到垫到把包袱翻出的一段话,是一口气造就的,这其中的信息量大得让人有些跟不上。但经常看国外脱口秀的郑钧却觉得这才是脱口秀应该有的信息量。
在标准还没建立好的情况下,去建立新的秩序,过程艰难可想而知。
脱口秀的难题才刚刚开始
脱口秀表演很难,单口喜剧在国外叫做“立式喜剧”一个人在台上讲述自己的故事,或者点评种种社会事件,整个谈论的内容有结构、有故事、有包袱、有观点,往往尺度大,口味重。
这不仅要考验演员的创作能力,更考验演员的个人魅力,而在中国做脱口秀,创作的尺度也是一个跳不开的话题。
相较而言,欧美单口喜剧的取材内容要广泛得多,政治、经济、种族、总统选举、党派斗争等无所不包,以揶揄、嘲笑、讽刺等形式对某些社会弊病及陈规陋习进行针砭,甚至故意“冒犯”观众的刻板认知,好笑之余也注重于观点的传输。
而在我们国家目前的状态,很多题材是要被规避的,许多人把中国喜剧脱口秀的生存视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确,在我国现有的政策体制和国民习惯的情感接受程度条件下,做出有品位、有新意的喜剧脱口秀节目并非易事。
再来,脱口秀的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产业。像国内脱口秀演员大多处于兼职状态。脱口秀表演面对的是高知人群,使得这种形式目前很难下沉到三、四线城市。
而一、二线城市由于生活成本的压力,很多爱好者无法坚持,大多是当成兴趣玩,一旦演员遇到创作瓶颈就很容易放弃。仅有少量的脱口秀品牌公司的签约演员是全职工作。
究其根本,这一切的中心还是脱口秀演员和内容本身,脱口秀市场发展的越快就越缺少优秀的演员,在不断尝试的工业化体系下,相信很快会有“流水线”一般的方式来养成更多优秀的脱口秀演员。捧出一个李诞很难,但只有培养出更多的“李诞”,脱口秀才能不断的向大众文化迈进。
正如马东在这一季《脱口秀大会》上说的,“我其实是从一个喧嚣的乐队的夏天,来到了这个脱口秀的夏天,引用一句歌词,我到这才发现,这真是个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心里有些思念,希望我们所有的脱口秀演员也可以燥起来。”
平心而论,《脱口秀大会》第二季的选手和作品都称得上是一个比较工整和完整的产品,及格分一定是有的。不管怎么说,迈出了第一步,下一个李诞、池子已经在路上了。
-END-
近期热文
* 从青春疼痛文学到献礼剧,《山月不知心底事》变形成功了吗?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13752255077
转载 | 加入社群 | 投稿
请联系微信 1381021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