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萍乡市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实施方案》发布。
实施职业教育扩容工程。2020-2022年间,投资10亿元以上,建设萍乡市工业学校(萍乡市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园,增加学位3000个;择址新建武功山中等专业学校校园,增加学位1500个;上栗县新建1所中等职业学校,增加学位4500个;到2022年,全市增加10000个中职学位,总容量达到高中阶段的50%。
加强公共实训中心建设。建设3个萍乡市公共实训中心,成为全市职业教育开放共享的实训平台。
促进产业创新平台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打造人才培养链。主动融入全市“一县一园一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创新平台信息、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优势,促进职业院校提质创优发展。支持湘东工业陶瓷、芦溪电瓷、莲花空压机等创新平台和职业院校融合发展,实现共赢。
扩大院校办学自主权。深化“放管服”改革,赋予院校更大自主权。编制部门按规定配齐配足教师编制总量,财政部门按教师编制数保障教师待遇总量,对教师实行“定编不定人”动态管理,由学校根据专业设置调整情况自主聘用专业教师,自主确定聘用教师薪酬。支持职业院校大力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由院校自主聘用内设机构干部。
实施“职教名师”“技能大师”工程。培养一批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引领职业院校教师成长。推动“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培养省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到2022年,建立15个“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20个省级教师创新团队;培养30名省级教学名师和技能大师,市域内“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专业教师总数50%以上。
建设红色研学旅行基地。深入挖掘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工人补习学校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发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学生乐于参与的红色研学旅行产品,努力创建国家级职业教育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具体内容,一起来了解↓↓↓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江西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积极承接部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工作任务,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系统设计萍乡市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优化结构布局,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与加快教育现代化整体契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为把我省建成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提供萍乡方案。经过三年努力,萍乡市基本建立起结构布局合理、专业设置科学、校企合作机制成熟、学校运行机制高效、保障政策完善、人才培养质量高且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切实推进全市职业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到2022年,市域内所有中等职业院校全部达到国家设置标准,总容量达到高中阶段学位总数的50%,利用省级高中阶段学校电子化招生管理平台统筹调控全市职普比;改善全市公共实训基地条件,实现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促进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任教师双向流动,“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50%以上;全市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5万人,其中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3.3万人,高职院校达到3.2万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接本市产业需求,技术技能人才年度培养规模达到在校生2倍以上,冠名班、订单班等校企合作办学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一)构建融合贯通职教体系。立足萍乡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根据产业需求、人力资源规划、人口结构和生源数量,科学规划职业院校布局,构建“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三级融合贯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1.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实施提质扩容工程,全市增加10000个中职学位,总容量达到高中阶段的50%,确保全市所有中职学校全部达到国家设置标准。投资6.3亿元,建设占地500亩的萍乡市工业学校(萍乡市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实现在校生规模9000人,增加学位3000个;上栗县新建1所中等职业院校,增加学位4500个;武功山中等专业学校择址新建扩容,增加学位1500个;其他县区在现有学校基础上按照4:6的职普比要求扩容。支持萍乡市工业学校、萍乡市卫生学校建成A档优质学校,打造萍乡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龙头”,支持现有达标校建成B档学校,鼓励尚未达标的民办中职学校引入社会资本,按照达标学校设置要求,加快学校建设。2.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领先发展。做强做优高等职业教育,支持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应用工程学院、萍乡卫生职业学院建成省级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切实发挥高等职业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承担职业教育研究任务;落实“文化素质+职业技能”高职招生考试制度和单独招生办法,加强与本地中职学校对接,提高面向本地中职学校招生比例。支持萍乡卫生职业学院建设1所直属附属医院。推进萍乡市高级技工学校升格为萍乡技师学院,提高学校办学层次,争取纳入高等职业教育系列。3.促进本科教育转型发展。全力支持萍乡学院向应用型本科转型,逐步增加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比例,探索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促进成人教育融合发展。推进江西省广播电视大学萍乡分校建设为江西开放大学萍乡分部,统筹多种资源,探索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模式。5.成立职业教育协会。成立由教育部门牵头,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协会,统筹和协调全市职业教育资源,为全市的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创新发展服务。(二)合理设置职业院校专业。完善专业设置与调控机制,建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供给资源平台,完善人力资源统计、预测、供求信息发布制度,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全方位对接。6.对接产业设置专业。立足实际,服务“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目标,围绕“1+2+N”产业体系、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重点打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现代农艺技术、护理等专业群,各县区根据各自产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可按规定在目录外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培养紧缺急需领域技术技能人才。7.发挥优势打造特色。支持萍乡学院联合其他职业院校加大对电瓷产业、工业陶瓷和海绵产业等领域的研究力度,开发相关专业,形成专业标准,打造具有萍乡特色的专业。支持萍乡卫生职业学院建立健康养老研究中心,探索养老服务“萍乡模式”,促进养老产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快速发展。8.重视技能大赛和学术交流。充分发挥比赛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作用,联合企业定期组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职业技能比赛,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国内职业技能大赛和学术交流项目,对在省级以上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的选手进行奖励,并推荐大赛成绩优秀的职工选手参加“昭萍工匠”“萍乡市能工巧匠”评选,按照《萍乡市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实施方案》进行奖励。(三)着力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坚持产教融合与产业集聚协同发展,园区建设与职业教育同步谋划、共同推进。到“十四五”后期,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行业企业与学校协同育人全面推进,教育服务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率显著增强。9.促进产业创新平台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打造人才培养链。主动融入全市“一县一园一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创新平台信息、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优势,促进职业院校提质创优发展。支持湘东工业陶瓷、芦溪电瓷、莲花空压机等创新平台和职业院校融合发展,实现共赢。10.大力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启动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工作,积极申报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对通过认证进入国家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到2022年,分批认定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50家左右,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10家以上,每所职业院校至少与5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实施现代学徒制或新型学徒制,形成较为成熟的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四)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整合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承接生产、技能大赛等于一体的共建共享实训基地。11.加强公共实训中心建设。建设3个萍乡市公共实训中心,成为全市职业教育开放共享的实训平台。一是依托萍乡学院建设萍乡市公共实训中心,打造成全市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和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及企事业单位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使其成为新技术、新工艺、新职业推广基地。二是依托萍乡市工业学校,建设赣西装配制造公共实训基地,该基地采取多元投入、独立核算,公益为主、市场运营模式,面向赣西地区企业、学校开展生产加工、产品研发、技术攻关、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技能大赛等公共服务。三是依托萍乡卫生职业学院建设卫生技术、养老服务、健康产业人才培训基地,承担医疗、家政、养老等技能培训和鉴定的服务职能。12.支持校企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围绕重点产业筛选一批优质企业,通过引企入校或引校入企,校企在学校内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在企业共设教学(科研)中心,实现深度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3.加强各职业院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市各中职学校高标准建成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实训条件全部达到《江西省职业院校分级标准》的A档建设标准。支持我省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并运用好基地资源开展师生培训、科普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服务活动。(五)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队伍保障力度,改革选聘方式和培养方式,着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到2022年,建设3个以上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5个“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20个省级教师创新团队;培养30名省级教学名师和技能大师,市域内“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专业教师总数50%以上。14.扩大院校办学自主权。深化“放管服”改革,赋予院校更大自主权。编制部门按照相关核编标准和规定配齐配足教师编制总量,财政部门按教师编制数保障教师待遇总量,对教师实行定编不定人动态管理,由学校根据专业设置调整情况自主聘用专业教师,自主确定聘用教师薪酬。支持职业院校大力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由院校自主聘用内设机构干部。支持院校通过直接考察等方式公开招聘业界优秀人才担任专任教师,按规定聘用在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技术能手担任专业教师。落实“双渠道”教师招聘制度。自2021年起,从两个渠道招聘专业教师,一是持有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毕业生、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毕业生,二是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人员。15.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支持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对于企业实践经历不足的新入职教师,在新入职后的第1年安排为期不低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锻炼并进行考核;对于从企业招聘的新入职教师,在入职后的第1年安排不低于6个月的师范教育学习并进行考核;在职教师每3年安排不低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锻炼。16.建立双向流动机制。推动企业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将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情况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考核评价体系;支持教师在企业带薪兼职、参与企业技术创新,调动企业、行业专家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17.实施“职教名师”“技能大师”工程。培养一批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引领职业院校教师成长。推动“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培养省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18.改善教师生活待遇。逐步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待遇,确保中职学校教师年收入不低于普通高中教师。鼓励职业院校组织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培训。19.改革教师绩效工资制度。财政部门根据职业院校教师编制数保障绩效工资总量,由学校自主制定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发放办法。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项目所得扣除必要成本外的净收入,可提取60%用于劳动报酬,单列核增单位绩效工资,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对院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按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方式实行,其绩效工资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中单列。(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20.推动思政课创新。以红色基因传承为特色,以工匠精神为内核,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开齐开足课程,建设一批优质思政课,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定期邀请劳模、工匠进校园、进课堂,现身说法宣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打造融媒体思政公开课,实现校际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打造“永不下线”思政课。21.建设红色研学旅行基地。发掘红色资源,探索将红色资源融入职业教育的实践形式。深入挖掘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工人补习学校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发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学生乐于参与的红色研学旅行产品,努力创建国家级职业教育研学旅行示范基地。22.落实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规范职业院校办学行为,全面落实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发挥标准在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对职业院校办学行为和办学质量的督导评估力度,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23.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和技工学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综合能力培养,引导全市中职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证相关工作。24.全面落实全省统筹的学分制改革工作。用好江西省终身学习平台,探索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落地机制和实现路径,实现基于能力标准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25.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建立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前沿科技,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实现科学决策、智能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和智能化教学。(七)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严格落实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法定职责,在技术技能人才领域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到2022年,职业院校年度培养规模达到在校生2倍以上。26.实施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程。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参与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等多种培训,根据技能要求,广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积极开展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大力开展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27.实施职业院校技能扶贫工程。鼓励职业院校面向农村贫困地区,扎实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组建产业专家技术团队深入开展技能扶贫。28.实施传统工艺进校园工程。支持职业院校开设传统工艺研修课程,组织传统工艺传承者参加研习和培训,增强传承后劲。将传统工艺纳入到课程体系,培育忠于职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八)健全综合改革保障机制。优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发展环境,保障经费投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浓厚氛围。29.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制定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创业的优惠补贴政策,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创业。30.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与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严格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30%的要求,持续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新增财政性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逐步提高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在“十四五”期间,中职生均经费达到8000元以上、高职生均经费达到12000元以上。31.整合政策资金。一是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专项债券投入职业教育;二是人社、农业农村、民政、工信、扶贫、商务、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等部门支持职业院校参与相关培训,按照“渠道不乱、资金不变、统筹安排”的原则,统筹安排好、使用好各项资金用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32.拓宽投入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通过PPP模式、融资贷款、土地置换等途径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投入渠道。鼓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支持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支持省内外优质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设立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产业学院)。非营利性民办院校在土地、部分税收、融资、招生、收费等方面可以按照现有政策规定享受公办院校同等待遇。(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业院校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确保职业教育发展不偏向,推动综合改革各项任务全面落实。(二)建立专项工作机制。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萍乡市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扩容创优工作;组建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教育局长牵头,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工作专班,负责具体推进工作。(三)加强督导检查。将职业教育纳入对县区委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情况的督查督导范围,作为对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重要内容,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定期调度职业教育工作进展。各县区要按照“一县区一案”编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并报市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四)加强考核激励。建立职业教育考核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对县区政府、相关政府部门和各职业院校的考核工作,对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水平考核及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县区和院校进行表彰;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进行追责问责。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一市一策”:
新余市 宜春市 吉安市 景德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