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三方医疗服务:社会办医类型扩容至10类,金域医学、昭衍新药上市发挥榜样力量,行业壁垒即将打破

2017-12-10 高康平 动脉网

2017年已接近尾声,动脉网精心策划了大型年终盘点专题,将陆续对2017年医疗健康30多个细分领域进行归纳、总结和展望,为大家奉上内容大餐,查看本专题系列文章请直接拉到文末。


同时,动脉网将打造传统年度盛会“未来医疗100强”论坛,发布医健领域最具影响力“未来医疗100强榜”,了解论坛详情请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


第三方医疗服务,是今年医疗领域的一个热词。


国务院、国家卫计委等主管部门颁布多项鼓励政策,并制定细分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政策红利逐步释放,社会资本进入意愿增强;

 

金域医学、昭衍新药上市后受资本热捧,充分发挥“榜样”力量,带动行业向规模化、集中化发展;

 

随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检验、病理、体检、影像等业务将获拆分,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着力点更多,行业将迎跨越式发展。

 

动脉网回顾了2017年第三方医疗服务行业相关政策和市场表现,并就第三方医疗服务发展要素进行了分析,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政策:种类拓宽、细化标准


纵观全年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相关的政策,可以得出的核心信息是两个,即放开门槛、建立标准。

 

放开门槛是在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的种类、投资主体、行政审批方面予以放宽,标准则是出台了安宁疗护、康复医疗、护理中心三类医疗服务机构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

 

先说放开。今年2月21日,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新增“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宁疗护中心”5类医疗机构类别。

 

国家卫计委表示,《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此前于1994年开始执行,已经不适应监管需要。在新的产业环境和发展需要下,修改已谋划已久。


从2016年起,卫计委就先后印发了以上提到的医疗服务机构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此次修改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健康需求,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服务业发展。

 

到8月8日,国家卫计委再发《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


“通知”有多达十项具体内容,包括养老机构内设诊所实行备案制;制定独立设置的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中小型眼科医院等机构的标准及管理规范;进一步提升医疗机构领域对外开放水平;对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进一步简化三级医院的设置审批等。

 

至此,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的种类已扩容至10类。

 

 

回溯以上政策出台的原因,可以解读出三个关键点:


其一是需求驱动,即居民的医疗健康需求日渐增长,原有的医疗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居民需求;


其二是公立医疗机构的供给僵化和供给不足,居民需求增加,作为主要医疗服务提供方,公立医疗系统已不堪重负,需要引入社会办医力量对需求“分流”;


其三是产业发展需求,政策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非禁即入”原则让第三方医疗机构遍地开花,其中以第三方检验、第三方影像中心为盛,已经培育了多家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政策只是进一步明晰了标准,引导行业良性、充分竞争。

 

应该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来看监管层对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的鼓励——实际上,对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的鼓励政策的时间节点也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间多有重合: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开始飞速发展;

 

2015年9月,国务院再发布《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举措包括整合二级以上医院的检查检验、消毒供应中心,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开放,同时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以上政策都是“调供给”的典型做法。公立医疗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是垄断,垄断必然带来结构僵化、效率低下。引社会资本进入自然会带来源头活水,才能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

 

从这个角度看,未来鼓励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仍将持续——因为公立医疗系统改革尚未完成、“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解决方法自然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把利剑。

 

2017年第三方医疗服务相关政策


行业:榜样的力量


申万医药生物-医疗服务分类下有15家上市公司,今年上市的有两家——金域医学和昭衍新药,在社会资本大量进入医疗服务行业的情况下,这两家公司可以说是发挥了榜样的力量。

 

其中,金域医学上市以来市值涨逾4倍,总市值达到162亿元(截至11月22日收盘,下同);昭衍新药上市以来市值涨幅达367.81%,总市值达47.95亿元。

 

金域医学及昭衍新药受资本追捧,无外乎两个原因:其一是这两个企业自身实力过硬,在各细分领域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其二是资本看好这两个公司的成长性,领域好,发力空间大。

 

先看金域医学,其主要业务为第三方医学检验和病理诊断,服务对象为各类医疗机构,在此基础上,亦在往实验室相关业务拓展。

 

第三方医学检验和病理诊断发展缘起医疗服务的专业化分工,相关机构通过规模化经营、专业化分工提升了检验效率及检验水平。

 

从美国市场看,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兴起于上世纪60-80年代,在控制医疗支出大背景下,医院将更多的检验项目外包给运营成本更低的第三方医学实验室。


现美国临床检验行业规模约750亿元,独立实验室约占35%的市场份额;欧洲、日本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亦发展较好,分别占有50%和67%的市场份额。

 

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与欧美日存较大差距,主要原因系公立医院占医疗服务市场主导地位,其医学检验业务一般在院内完成,公立医院检验科、病理科是医学检验市场的主体。

 

从规模看,2015年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总营收约为100亿元,占医学检验市场5%左右;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14-2020年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市场将保持35%-40%的增长速度,占医学检验市场份额7%-9%左右。到2020年,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规模理论值将超过500亿元。

 

除了金域医学上市外,从企业成立数据亦可看出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的火爆。


据工商数据,截至2017年11月22日,全年新增医学检验相关公司达1555家,病理诊断公司9家。迪安诊断、金域医学、中科润达、武汉兰丁等都新建了多家医学检验中心。

 

 

第三方医疗服务市场另一榜样即昭衍新药,其主要从事临床前CRO(合同研发)业务,服务于药物研发制造企业,年收入在2亿元左右,处于国内CRO行业第一梯队。

 

CRO亦为第三方医疗服务重要细分板块,市场总规模甚至超过第三方检验。据CFDA南方所统计,2011年至2015年,我国CRO行业销售额由140亿元上升至37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2.04%,高于同期全球CRO市场增速。

 

国内从事CRO业务的公司以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控股企业居多,包括正申请主板上市的药明康德、量子高科旗下的睿智化学、泰格医药、博济医药、亚太药业旗下的上海新高峰、百花村旗下的华威医药等。

 

南方所预计,2016年中国CRO市场销售额将达到462亿元,未来五年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20.79%,2020年规模可至975亿元。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亦是社会资本发力的重点,包括GE中国与泰和诚、一脉阳光、广宇集团和上海世正、尚荣医疗和上海联影、美年健康和西门子、阿里健康与万里云等公司已有多年运营实践。

 

除了自建或合作建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外,为公立医院提供技术服务也是一大热门方向,包括医学影像系统、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等。


人工智能+医学影像遍地开花,据动脉网统计,2017年全年,汇医慧影、依图科技、深睿医疗、体素科技、图玛深维、雅森科技、阿里健康等公司发布或在医院落地了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产品,涉足领域包括肺癌、眼视光、糖网等。

 

独立血透中心在2017年也迎来跨越式发展,缘起于去年年末发布的《血液透析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该规范详细表述了血液透析中心的设置条件、诊疗科目、科室设置、人员配置、设备要求等,血液透析中心规则进一步清晰。

 

据动脉网·蛋壳研究院数据,目前,我国的血透中心注册数量为4000家左右,正在试点的独立/连锁血透服务的公司和机构有20家左右,包括达康医疗、爱肾医疗、圣仁康集团、澳凯龙、山外山、新华医疗等。


2016年我国血液透析市场已经达到了335亿元,2017年将会超过350亿元。围绕血液透析产业链,管理软件(包括血液透析管理系统、腹膜透析管理系统、耗材设备管理、患者管理等)以及慢病管理亦存在发展机会。

 

除了以上提到的类型之外,安宁疗护中心、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目前产业格局并不那么清晰,发展也比较分散,在政策刺激之下,规模化、标准化运营将是重要着力点。

 

趋势:第三方服务或迎跨越式增长


目前看,国内医疗服务以公立医院为主,公立医院在数量、诊疗量、收入等方面较民营医疗机构均占有绝对优势。同时,公立医院往往“大而全”,在科室、设备、人才方面拥有近乎垄断性的优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营医疗机构发展。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行多年,其主要任务为“医药分开”、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控制卫生材料消耗、实行按病种付费等。


公立医院将通过处方外流、检验检查外包、更严格的控费制度来完成以上目标。


由于公立医院的主体地位,在进行药品、检验等外包的情况下,将给检验检查、病理、影像等民营医疗机构带来巨大机会。

 

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任务将在近期完成,也就意味着民营医疗机构或迎跨越式发展,以承接公立医院改革带来的业务量。这是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主基调,对于不同的细分行业,机会可能不尽相同。

 

首先明晰医疗行业的发展要素,包括政策、资金、技术、需求等。

 

政策方面毋庸置疑是以鼓励为主,但应该注意到是否打破了公立医院的垄断,这才是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关键。以当下推行的政策看,监管层只是明晰了十类民营医疗机构的类型,相当于告诉社会资本能做什么,到执行层面,审批、设备、人才等依然是横亘在社会资本前面的障碍。

 

应该看到的是,此类障碍在逐渐打破。比如审批,深化“放管服”文件提到,将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两证合一”,这无疑减少了审批的流程,缩短了审批时间,有益于快速扩张。


比如设备,此前监管层对设备的购买卡得较严,公立医院可以财政补助购买,民营医院限制则颇多,假如财政减少对公立医院的支持,或减少对民营医疗机构的限制,那么民营医疗机构自然受益颇多;


再比如人才,公立医院吸引人才的原因在于其隐性福利,包括编制、综合薪酬、科研建设等,但如果允许医生自由流动,民营医疗机构同时以股权激励、合伙人制度等作为激励条件,对人才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强。

 

资金方面,不是限制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关键。除了产业资本、上市公司之外,我们也看到VC、PE等资本在进入民营医疗行业,在很多医生集团、医院管理公司以及“网红医生”的背后,都能看到以上资本的身影。


资本正在像进入互联网行业一样进入医疗领域,这是此前未有过的现象。

 

技术方面,新技术将成为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据德勤“2017医疗服务行业展望”报告,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3D打印、免疫疗法、人工智能、生物传感器和跟踪器、远程医疗等技术,将提高医疗效果和降低医疗费用。此类创新技术,亦将哺育拥有更灵活组织机制的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

 

 

需求方面,主要考虑第三方医疗服务细分行业的目标人群。


比如安宁疗护机构,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有安宁疗护需求的人群自然增加(增量市场),但应该注意到有需求和接受服务的人群之间有一个差值,安宁疗护能否爆发还应看实际的接受意愿,以及相关机构所做的市场教育。

 

再一个是与需求对应的支付能力,目前医保资金紧张,那么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则是重要的方向,第三方医疗服务与商业健康保险合作、协作,亦将是重要的落地方式。

 

除了已经明确的十类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之外,随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公立医院将有更多业务拆分出来,在后勤管理、药事服务、设备维修、医疗废弃物处理等领域也存在发展机会,社会资本发力点更多,也更加活跃。


文|高康平

微信|changyoudashijie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后台发送关键词即可获得相关好文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2016年,动脉网首次面向医疗健康产业发布了“2016年年度未来医疗100强榜”。


相较2016年,2017年的医疗健康产业将呈现怎样的态势?这些态势是让各领域的企业受益还是受阻?在2017年的未来医疗100强榜中,哪些领域的企业会上榜?哪些会落榜?……解开种种问题的钥匙,就是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



近期推荐


体外诊断:10起大并购、8家IPO,免疫和分子诊断增长最快,4个领域最值得投资

数字传感器协助药品监测患者用药依从性,“黑科技”通过FDA认证后却引来各方争议

美国试管婴儿呈多胞胎现象,提高保险覆盖率将成为节约成本的有效方式


2017年度盘点


房地产+医疗  |  民营医疗  |  医联体

医药行业  |  医药零售  |  医药电商  |  创新药

中医药  |  养老行业  |  康复产业  |  健康管理

 医美行业  |   医疗器械  |  商业健康险  |  口腔

医疗机器人   |  医疗VR\AR  |  体外诊断

医疗大数据  |  医疗信息化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