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亿人撑起的千亿级市场,国内外慢病数字化管理标杆都在如何运营?

牟磊 动脉网 2021-10-20


疫情之后,慢病管理就一直挂在医疗界的“热搜”上。

 

根据动脉橙数据库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慢病管理领域共发生62起投融资事件,累计融资金额约10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近60%。

 

进入2021年,这一市场热度仍持续走高。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我国数字慢病管理企业融资规模达30.5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约264%。

 

在这股投资浪潮中,除了红杉资本、经纬中国、华兴资本、IDG资本等一众知名投资机构加注之外,腾讯、百度、京东、平安等行业巨头也对慢病管理领域展现出了极高的兴趣,通过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入局。

 

一级市场无疑是火热的,但二级市场也没“闲着”,国内第一股即将诞生。8月27日,中国最大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智云健康科技集团(以下简称“智云健康”)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慢病管理领域的“中国样本”画像已逐渐清晰。

 

之所以强调“中国样本”,是因为就慢病管理领域而言,在全球范围内最先跑出来的是“美国模式”,全球移动慢病管理第一股Livongo、第一家获得FDA认证的糖尿病管理软件WellDoc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些被业界公认的“成功模式”并没有在中国慢病管理市场“遍地开花”,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脱离“美国模式”的中国慢病管理企业又是如何开拓本土化路径的?中美慢病模式的差异究竟体现在哪些地方?为解开这些问题的答案,动脉网对中美慢病管理领域进行了分析。

 

游离在商业保险之中的“美国慢病管理模式”


在建立一种服务模式前要先找准“付费方”究竟是谁。
 
据悉,美国是一个商业保险市场极度发达的国家,商业保险覆盖率高达80%,每年商业保险支出占全美GDP的比重更是在近两年达到10%,而在这些商业医保中,90%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医保,具体到支付环节,企业需要支付保险金额的80%,员工只需支付剩下的20%。
 
在这样一种体系下,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一定是希望企业员工的医疗支出越少越好。但相对于健康员工,慢性病员工是保险公司支付的大头,保险公司不仅需要为其现有治疗支付费用,并且如果管理的不好,住院治疗就会有更大的费用产生。所以,保险公司必定会对慢性病员工“重点保护”,从源头上尽可能地减少医疗支出。
 
从这一角度来看,保险公司和雇主(保险购买人)实际上是利益一致的。当保险公司确信支出减少且可控,必然会以某种方式将部分利益返还给雇主,并且对雇主来说,员工的健康还可以减少病假等误工时间。
 
作为全球慢病管理领域“第一股”,Livongo从成立之初就抓住了美国医疗体系中的痛点,并围绕其为中心打造了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图1:Livongo的慢病管理运营体系
 
具体而言,Livongo针对保险公司以及企业方的诉求,提出了应用健康信号(Applied Health Signals)的概念,其业务模式主要是通过“AI+AI”智能化系统为慢病患者提供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从而解决美国商业保险公司控费难的诉求。
 
这里的AI并不是当前国内火热的人工智能,“AI+AI”实际上是指收集(Aggregate)、解释(Interpret)、应用(Apply)和迭代(Iterate)。
 
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使用硬件和不同渠道获得的人体数据和接收的反馈信号,可以使得Livongo给予这些慢病患者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在实施的过程中还会不断更新迭代,也就是通过这些数据的整合和分析,Livongo可以帮助这些会员更加了解自身疾病,以此帮助他们更多地进行健康管理。
 
实质上,Livongo是建立了一种“B2B2C”的商业模式,即客户是为员工购买医疗保险的企业,保险公司和PBM则是帮助推荐客户的渠道商,真正享受Livongo创新服务的其实是企业员工。
 
与Livongo“隔山打牛”的方式不同,WellDoc选取的是更直接的一种服务模式。
 
作为美国唯一一家获得FDA认证的糖尿病管理软件,WellDoc服务资源主要是虚拟化的,通过经过临床证明的算法,提炼并分析用户疾病和健康信息,然后生成适合个人的治疗指导方案,在虚拟端进行自动化操作。
 
实质上,WellDoc脱离了传统线上医疗服务公司的固定模式,将服务“处方化”,与药品一样,由医生来做最终决策。其中,BlueStar是处方产品,与普通产品的区别体现与电子病历系统打通上,将基于BlueStar获得的糖尿病跟踪数据和用户信息与电子病历整合到一起,为医生提供临床判断的整体数据,从而对慢病患者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
 

国内慢病管理为何不能“进口”美国模式


无论是Livongo,还是WellDoc,其商业模式都非常清晰也非常简单,但这并不代表两者能在国内慢病管理市场进行标准化“复制”。
 
以Livongo为例,在美国商业保险体质下,它有明确的付费方。但国内目前在支付端中仍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为主,自费及商业保险则作为补充。因此对于国内慢病管理公司而言,将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并不符合当前实际情况。
 
再聚焦到WellDoc,可以看到它作为一种处方,对于医生有着高度依赖性。但在中国,医生的工作重心主要聚焦于临床,因此很难有时间和动力去投身到患者的健康管理。除此之外,WellDoc介入电子病历的做法在中国是走不通的,电子病历都在医院的信息孤岛里,因此无法介入临床数据。同时支付方医保已经压力很大,很难为效果不明确的服务买单。从这些因素来看,即使不考虑WellDoc模式本身的挑战和发展局限,WellDoc的模式在中国也没有生存土壤。
 
那么国内慢病管理的真实诉求又是什么呢?
 
这其实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在慢病管理领域,曾有一场经典战役。根据数据统计,在2015年移动医疗风口期,移动医疗APP数目多达2000款,其中糖尿病管理APP就有700多款,约占整个移动医疗APP的30%,在糖尿病这个单病种领域上演了“百糖大战”。
 
在这一时期,入局者主要以提高C端用户的诊疗效率和效果为最终目标,直接面向的是C端,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医院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诊疗和管理存在巨大缺陷,医院信息化程度极低,患者数据难以准确记录和实时追踪。
 
找到问题的源头之后,慢病管理企业进行了战略调整,开始主攻B端医院方,瞄准医院在管理流程中效率低、出错率高等痛点,着手打造院内信息化系统。
 
面对新的市场局势,包括大糖医、智云健康、糖医生、糖护士等一批头部APP都在加速探索自己的商业模式,糖尿病市场格局也已从“乱战”进入到了“战国时代”。
 
随着移动医疗市场的高速发展,慢病管理市场逐渐成熟,“药店”和“保险”开始广泛融入慢病管理生态体系,移动慢病管理企业也由于慢病管理机制差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医患药险” 闭环在慢病管理领域衍生出了多种服务模式。
 
沿着这一路径,国内慢病管理的诉求也逐渐清晰。首先是效率低医疗服务得不到保障,患者就医体验大幅下降;其次是患者的依从性不足,在患者的诊疗前段、中段和后段,很难有一个贯穿的衔接性;最后是医保覆盖不充分,以个人支付为例,基础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所占的比例为54.7%,而自费比例则为45.3%,慢病患者急需一套更有效、更经济化的支付方案。
 
若要解决这些问题,“数字化”或许是最佳答案。正如智云健康CPO兼副总裁杨文琳女士所言,中国的慢病管理是一个急需数字化转型的领域,具体表现在它的人群基数比较大、管理周期特别长、有很强的个性化需求等,而通过数字化技术,可广泛介入前期监测、跟踪管理、个性化慢病管理服务等多个环节,能为患者在各个业务端口提供便捷服务。
 

不做美国学徒,慢病管理的

  “中国样本”应该如何打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慢性病患者人群。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88.5%,预计到2050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这一数据将达到惊人的90%以上,有效防控慢病,正确引导患者改善个人健康问题,成为当前我国医疗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
 
同时,针对慢性病的医疗支出占比庞大,2020年中国患者在慢病管理方面的支出约为人民币4.1万亿元,其中互联网慢病管理市场规模为1761亿元,占整体市场的4.3%。
 
这是一片巨大的蓝海,深处这一赛道的国内企业究竟是如何布局的?
 
以智云健康为例。作为国内最大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智云健康打造的是一套独有的“院内+院外”一体化的服务模式,通过创新、可规模化的解决方案形成强大的网络生态效应,并由此进一步提升慢病管理效率和能力。
 
具体而言,智云健康针对医院端的需求,专项研发了国内主流医院覆盖率最高的慢病管理SaaS平台“智云医汇”以及国内最大的慢病医患院外交流服务平台“智云互联网医院”。前者重在为医院搭建平台,提升医院整体运行效率;而后者重在为患者提供服务,通过加强医患间的交流沟通,使患者的治疗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图2:智云健康业务模式
 
而在慢病患者有长期需求的药物方面。智云健康以患者和药店的实际需求出发,精心打造了国内最具性价比的药事服务——智云健康药店SaaS系统“智云问诊”。这是智云健康的第三个核心产品,旨在提升药店经营效率和利润,为线下药店提供专业、合规的药学及医疗服务,同时建立并覆盖药圈层的7*24健康管理服务,从而帮助居民更便捷和普惠地回归健康生活。
 
在个人端,智云健康搭建了会员服务体系,其目的在于提供“平台问诊+社群健康管理指导”多层次健康服务,解决患者精准、复杂且长期的实际需求,提供有价值的医疗服务。
 
除此之外,智云健康还专注数字化营销服务。通过打通多场景的信息交互,智云健康已经由慢病管理链条,成功地对接至药、械等工业端,发现并触达医药需求,保障工业端的专业服务在医院端的实践运用,并建立药械安全合理使用监测体系。
 
可以清晰看到,智云健康基于慢病管理的重点还是在于“赋能”,通过数字化平台和创新型的服务模式推动其服务闭环高效运行,让医生更便捷地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让患者能享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
 
这一模式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截至目前,智云健康在成立的七年时间里已完成了多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35亿人民币,其中在2020年和2021年融资额均超过10亿人民币。值得一提的是,SIG、IDG、中金资本、招银国际、经纬中国等国内外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均追投超过两轮,对智云健康的商业模式持续看好。
 

“中美样本”数据对比,

究竟谁的本土化之路更接地气?


Livongo是全球慢病管理领域“第一股”,是典型的“美国样本”;而已递交招股书、有望成为国内慢病管理第一股的智云健康代表的则是“中国样本”,两者因为市场体制的不同,商业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但这是表象化的,透过财务数据,我们能看到两者之间更具体化的差异。
 
首先是在营收上,两者均处于高速增长期。根据招股书显示,智云健康2021年第一季度营收已达3.1亿元,同比增长116%。对比Livongo,以收购之前的数据为基准,Livongo 2020年上半年营收为1.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3亿元),同比增速120%。
 
 图3:智云健康、Livongo营收数据对比
 
收购后,Livongo仍然延续着强大的盈利能力,成为了Teladoc营收方面新的“增长极”。根据8月份发布的半年报显示,Teladoc 202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9.5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1.5亿元),同比上涨126.83%。
 
其次是在盈利点上,智云健康依托三大核心业务,Livongo主要付费方为雇主企业客户。智云健康收入来源主要依靠院内解决方案、药店解决方案以及个人慢病解决方案三个维度。根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智云健康“院内解决方案”、“药店解决方案”、“个人慢病解决方案”分别营收4.2亿元、3.4亿元、0.7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50.3%、41.2%、8.5%。值得一提的是,“院内解决方案”在2020年超过“药店解决方案”,成为智云健康最大盈利点。
 
 图4:智云健康与Livongo“付费方”的对比
 
与智云健康不同,Livongo目前的销售收入来自于实行独立投保计划的雇主企业客户。前五大渠道合作伙伴Express Scripts、CVS Pharmacy、Health Care Service Corporation、Anthem以及Highmark 销售额占整体收入的50%。另外,Livongo还与两大药品福利管理机构Express Scripts和CVS签署了合作协议,从收入构成来看,Livongo不是依靠个人,而是依靠有限数量的渠道合作伙伴和经销商,其收入占总销售额的很大一部分。
 
最后是在增长点上,“客流量”均大幅增加,智云健康增设多个付费项目,Livongo会员费持续上涨。截至2020年年底,智云健康院内SaaS平台、“智云健康药店SaaS”接入量分别为1705家和11万家,付费个人用户数增至36万余人。
 
与智云健康一样,Livongo也正处于业务快速拓展期。2020年上半年用户数增至1328家,会员数量达到41万,虽然这只占美国糖尿病人数的1%多,但增长势头相当之快。
 
除此之外,两者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上。就智云健康而言,从202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为慢病管理SaaS系统付费,药店付费意愿的增强表明药店对其服务模式的认可,并对平台产生了长期依赖性。除此之外,2020年新增的业务还有基于医院端的数字营销服务和个人端的会员服务。这些新增业务都为智云健康营收增长的关键因素。
 
Livongo则是在会员费上下功夫。从平均每会员年收入来看,Livongo从2017年的573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764美元,2020上半年已经达到392美元,全年可能突破800美元。平均每会员年收入上涨的原因是服务费用的上升,2017年之前,Livongo提供给个人的套餐是49.99美元/月,但2019年雇主为每位员工支付的费用是68美元/月。客单价的提升意味着Livongo在每个公司获取的会员数没有大幅上升的前提下能够提价,这也证明了其整体服务的有效性在提升,雇主能够承认其价值。
 
无论是率先跑出的Livongo,还是后来居上的智云健康,都可以称得上是各自市场体质下的佼佼者。但这两大“强手”之间其实并没有竞争关系,因为以现阶段来看,Livongo模式不适用于国内市场,而智云健康目前也并没有拓展海外市场的打算,重心仍高度聚焦在国内。

或许当国内商业保险制度越来越成熟时,智云健康与Livongo将会在海外市场擦出一定的火花。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想要联系动脉网报道的企业请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