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英语俗语看英国的酒吧文化 | 吴其尧

吴其尧 文汇笔会 2021-03-11


学过英文的人大概都知道“mind one’s p’s and q’s”(注意自己的言行)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但似乎不是人人都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以及它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因素,这样说恐怕不算过分吧,我以为大致应该是事实。这句俗语其实跟英国的酒吧和酒吧文化有着渊源关系。词典编撰家埃里克·帕特里奇(Eric Partridge)在他那部著名的《英语俚语俗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Slang and Unconventional English)里列有p’s and q’s(or P’s and Q’s)条目,主要举了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学习字母”(to learn one’s letters),说的是以前英国小孩学习字母分不清p和q的区别,因为两者都拖着尾巴。所以老师或家长会告诫学字母的孩子说:“注意p和q的区别”。这应该是这句俗语的最原始的意义了,不过词典里提醒我们这个意思已经过时,不为人所用,也不为人所知了。第二个意思是“须小心从事之事,得当的言行举止”。词典编撰者解释说这个意思与英国酒吧里的古老习俗有关,mind one’s p’s and q’s属于酒吧用语,意为“注意你的酒量,别喝多了”。这里的p指的是pint(品脱)q指的是quart(夸脱),“品脱”和“夸脱”都是液量单位。在英国,1夸脱相当于2品脱或者1.14升;在美国,1夸脱相当于0.94升。

    

英国人类学家凯特·福克斯女士(Kate Fox)著有一部畅销书《观察英国人》(Watching the English,2004),有个副标题是“英国人行为举止中的潜规则”(Hidden Rules of English Behaviour),该书探讨了英国人不为人所知的诸多习惯和举止,从而进一步说明英国人的民族和文化特性(the Englishness)。迄今为止,该书在英国已经出到第二版,可见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据英国朋友说,即便是英国人读了该书也颇有收获,有很多的潜规则也不为自己所知。在我国,依稀记得几年前出过中译本,我因为手头有了原版,就没有去关注中译本的译者和出版社。福克斯女士(第一版出版时她还没有结婚,书中提及了未婚夫;第二版出版时她似乎已婚,提及了丈夫)在书中专门写了一章“酒吧交谈”,指出酒吧文化是英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和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英国人都是酒吧的常客。在酒吧里,年龄、性别、肤色的差别没人关注,尤其是阶级(class)这个渗透在英国人血液中的观念也淡漠了。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曾经说过“英国是太阳底下最看重阶级分野的国家”(the most class-ridden country under the sun)。对于外国人而言,如果不常去酒吧泡泡,要了解英国人和英国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据我的一位在一家英国公司担任高管的朋友说,平时举止得体、温文尔雅的英国同事到了酒吧就像换了个人似的。这位朋友在英国期间也经常去泡酒吧,对酒吧文化有相当的了解。他告诉我说现在的英国人有一个说法:礼拜三就是新的礼拜四(Wednesday is the new Thursday),按照英国人的一般习惯是礼拜五下班后去酒吧,一直消遣到第二天凌晨。后来渐渐变成礼拜四下了班也去了,现在则变本加厉,礼拜三下了班就去了,于是礼拜三就成了礼拜四了。由此看来,酒吧无论对于英国人还是外国人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去处。

    

外国人去泡英国酒吧,首先要注意的是酒吧里有一条“看不见的队伍”(the invisible queue),酒吧柜台是英国唯一一个不需要排队买东西的地方。无论是其他什么场合,英国人都养成了自觉排队和不插队的习惯。匈牙利幽默作家乔治·麦克斯(George Mikes)有一句名言:“一个英国人,即便是单独一个人, 也会排成一个人的整齐队伍。”(an Englishman,even if he is alone, forms an orderly queue of one.)凡是去过英国的外国人都认为麦克斯此言不虚。酒吧里虽然不用排队,但谁先谁后却是有一条“看不见的队伍”的,吧台的服务员和顾客们彼此都心照不宣,无须说破。如果有人大声招呼服务员“我的酒呢”或者想插队,那是要招来白眼的,有人甚至会皱起眉头。对于没有排队习惯、喜欢插队或大声吆喝的外国人来说,这条规则应该特别注意。

    

在酒吧里还不能忘记遵循p’s and q’s规则,也就是前面说到的要“注意自己的酒量,别喝多了”。值得注意的是,这条规则现在有了引申义:这里的p成了please,q成了Thank you或Thanks了。酒吧里喝酒的顾客在点单时一定要说这两个字,同样吧台服务员也必然会遵守这条规则。因此,mind one’s p’s and q’s在酒吧里还有一层“注意要说‘请’和‘谢谢’”的意思。

    

最后必须得说说酒吧里支付小费的规则。这条规则也充分体现了英国人的习惯和英国文化的特征,那就是在任何场合都尽量不要提及“多少钱”或“怎么卖”、“什么价”之类的字眼。非但不可提及,甚至连暗示都不能有。英国人连骂人都很文雅,脏字自然是绝对不会有的。举个例子,有人如果说“某某先生最近买了一套价格不菲的新家具”,他这是在骂对方。明明知道某某先生是花钱买了家具,但你最好说“某某先生最近继承了祖上留下来的一套家具”。

    

话题有些扯远了。回到该说的话题吧,酒吧里该如何支付小费。通常的做法是在点单的时候就要支付:“要两杯酒,一杯是我的,一杯是你的。”服务员自然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或者她会高兴地回答一声“谢谢”。语气上最好是这样:“你也来一杯吗?”,用英语说就是:“And one for yourself?”或者“And will you have one yourself?”这样对方更容易接受,你也显得更有涵养。

    

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中有关饮食的俗语和其他表达方式特别丰富;与此同理,既然酒吧文化在英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有关酒吧文化的俗语应该还有不少。笔者读书不多,涉猎不广,就平时阅读所及知道英语中还有一句跟酒吧文化有关的俗语,不妨也写在这里供读者一粲:wet one’s whistle,意思是“喝点酒润润嗓子”。在古代英国,常去泡酒吧的人往往自带盛酒的陶瓷杯子,杯子的杯口或杯把上用一种工艺镶嵌了一个哨子,他们喝完了杯中酒需要续杯时就吹响哨子,以此告知吧台服务员。这句俗语出现得较早,在十四世纪的文献里就有了,英国诗歌之父杰弗里·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管家的故事”里有一句“So was hir joly whistle well y-wet”(因为她的好嗓子润湿得舒畅)。塞缪尔·约翰逊的《英语词典》里提供了另一个例子:十七世纪英国传记作家沃尔顿(Izaak Walton)写有一部描写钓鱼的快乐和技巧的古典田园诗《高明的垂钓者》(The Compleat Angler,又译《钓客清话》,缪哲译),其中有一句“Let’s drink the other cup to wet our whistles,and sing away all sad thoughts.”(让我们再喝一杯酒润润嗓子,把所有悲伤的念头都吹走。)吹哨子要求续杯的习惯已经成了传统,不可能出现在现在的酒吧里了,而这句俗语却保留了下来,直到如今仍在英语中使用着,只不过使用时带有些许英式幽默的成分了。顺便说一句,英国人是很为自己的英式幽默感到自豪的,他们不大瞧得起其他文化尤其是大西洋彼岸的幽默。

    

一句无关本文主题的多余的话,p’s and q’s在美式英语口语中的意思略有不同: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工作。Mind one’s p’s and q’s就成了“管好你自己的事吧”;He knows his p’s and q’s的意思是:他了解自己的工作。英美两国人说的英语差异越来越大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也不容小觑。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文汇出版社微店购买

2019笔会文粹《这无畏的行旅》

【笔会近期作品推荐】

本原:敬畏立秋

钱婉约:“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

孙郁:在学林边上

郑荣来:1959年夏天,我的高考

孙小宁:八月的父亲

谈瀛洲:一位支内者家属的回忆之三

郑培凯:阳台上

刘华杰:杂草衬托着我们的文明

宋明炜:“我也试过要做你的鲍斯韦尔”

林语尘:今夏的晚风

赵晨鸣:华东师大图书馆藏钱锺书藏书述略

张治:关于钱锺书早期西文藏书里的几处批注

汪涌豪:读韦力《觅诗记》有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