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在越剧改革八十周年与袁雪芬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 罗怀臻

文汇笔会 2023-03-12

袁雪芬主演的越剧《祥林嫂》 图/新华社

从杭州到绍兴再到上海,我今年参加了三个越剧研讨会。地点虽有不同,标题几乎一样,如此大规模地进行学术研讨,既是对历史和先人的追思,也是对现状的思考,更是对未来的期盼——期盼为越剧在新时代的发展带来动能,也期盼在越剧乃至戏曲理论方面有所积累和建树。

我移居上海36年,最初的6年是在上海越剧院工作,对越剧积累了很深的感情。迄今为止,我创作或改编了18部越剧作品,范围涉及江浙沪。现在回头去看,我专心从事越剧创作的6年,即1986年至1991年,正是中国文艺思想解放,戏剧观念急遽变化和转型的时期,我在上海越剧院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兴奋与阵痛。

1985年,胡伟民为上海越剧院导演了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的《第十二夜》;1986年,薛沐为上海越剧院导演了我人生第一部上演的剧本《真假驸马》,这两出剧目在当时都产生了影响,也引起了争议,对上海越剧、上海舞台的创作和演出观念形成了冲击。

记得大约在1987年底、1988年初,上海越剧院新老班子领导有过一次对话,核心话题就是在新的文艺思潮动荡中是否要继续坚守上海越剧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老班子成员包括袁雪芬、吴琛、徐进、苏石风、顾振遐等,新班子成员包括吕瑞英、纪乃咸、刘觉等。

我不是那次对话的参与者,但是我从对话双方的重要成员吴琛导演和纪乃咸书记口中了解了详细的情况。吴琛先生曾经约我谈他对我新创作剧本《西施归越》的意见,并向我娓娓介绍了他眼中的袁雪芬和袁雪芬致力于创立并坚守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吴琛先生又把我带进袁雪芬的办公室,袁雪芬又亲自向我阐述了她的越剧现实主义创作的理想。与老院长袁雪芬和总导演吴琛交谈之后,一方面我感觉到他们对我这个年轻编剧的重视,另一方面我又感觉到他们所谈论话题的凝重。今天,我想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果不是过去了三十多年,如果不是今天在研讨越剧的发展,我不会回忆那段经历,也不会认真思考“越剧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意义。

在中国,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越剧院,是两所有自觉的艺术风格追求的国家剧院。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北京人艺与上海越剧院分别影响乃至引领了中国话剧和中国戏曲舞台艺术的风尚。两家剧院都集中了那个时期全国最杰出的艺术人才——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表演艺术家,还有其他各个门类的优秀专业人员——他们创作了一大批至今还闪耀着时代光芒的代表作品,如北京人艺的《茶馆》《雷雨》《北京人》《蔡文姬》等,如上海越剧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等,成批次地产生杰出人才和产生代表作品,全国南北无有可比肩者。

上海越剧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受到三个方面的积极影响。一是新文学作家作品的影响,关键人物包括鲁迅、南薇、袁雪芬,田汉、安娥夫妇等人;二是受电影、话剧等新文艺作品和人物的影响,关键人物如吴琛、黄沙、苏石风等人;三是受男女合演时代舆论导向的影响,关键人物如周恩来、刘厚生等人。这些人或作品在理论上给予了上海越剧以关注和支持。

上海越剧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成就,突出地凝聚在“四部经典”作品上,围绕着这“四部经典”的创作,形成了以编剧徐进,总导演吴琛,舞美设计苏石风,作曲顾振遐等创作人员和袁范傅徐王金吕张等声腔流派创始人以及刘觉、史济华、张国华等优秀男演员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表演艺术家的强大阵容。这些艺术家和这些戏剧作品在舞台艺术观念上影响着全国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的表演风格、创作机制与管理体制,在艺术与技巧上影响着并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演员。

上海越剧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式微与转型发生在舞台艺术观念急遽变化的20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的改革与创新的时代。我目睹了上海越剧院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最后绝唱,即新成立的以章瑞虹、方亚芬为领衔主演的青年团的组建与拆解,和徐进编剧、吴琛导演、顾振遐作曲、苏石风舞美设计的《梨香院》的回光返照。其实,那时的吴琛先生、徐进先生、顾振遐先生、苏石风先生已经在努力地突破惯性,尝试运用新的艺术思想与舞台观念创作新的越剧作品了,我想当初协助吴琛先生工作的孙虹江导演应该体会更深。从袁雪芬到吕瑞英,从吴琛到胡伟民,从苏石风到周本义,从顾振遐到沈利群,上海越剧院经受了传统观念到现代意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严酷转型。

此后,随着举国评奖机制的建立和获奖作品对创作风气的影响,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乃至越剧声腔流派的传承都受到了当时舆论的质疑。所谓“上不完的楼台”“葬不完的花”“哭不完的灵”以及对青年流派演员“拷贝”“复制”等用词的批评,一时成为主流舆论。上海越剧“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理论总结与创作实践,从此偃旗息鼓。

如今回眸上海越剧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应该给予正视,加以总结,上海越剧和中国越剧依然需要“四部经典”风格的创作和作品;另一方面则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90年代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异军突起,就是顺应了时代,摆脱了传统镜框式舞台写实主义戏剧“第四堵墙”的束缚。在纪念越剧改革80周年和纪念越剧改革重要历史人物袁雪芬诞辰100周年的今天,我衷心希望上海越剧继续保持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所形成的经典作品的纯正性,继续保持国家院团应有的艺术品格与大团风范,注重理论建设并且继续尝试中国越剧尤其是女子越剧的新的表演流派和演剧方法,创作具有新时代审美特征的新的代表作品,催生新的越剧领军人物。

理论的微光就是思想的萌芽与个性的张扬,微光常常会被忽略,微光也常常会被放大,但是它是认识自我的最宝贵的觉悟。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文汇出版社微店购买

2021笔会文粹《我也浮过生命海》

【笔会近期作品推荐】

陈成益:四明茅镬

林那北:浔阳江头那一夜

高明昌:“儿子,你再来拔一次草”

小黑:方寸世界里的远方

徐建融:谢稚柳先生的三句话

范慕尤:在斯坦福讨论写本的日子

默音:静嘉堂的茄子

陈喜儒:父亲的厨艺和园艺

丁祎:一树梨花梦里开

沈轶伦:田林新村的野地,去摘苍耳

孙郁:老城小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