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1+1>2”的跨界效应让建筑实践更具前瞻性
编者按:
“我是美国纽约雪城大学建筑学院的大学教授,自己也有建筑事务所,后来阴差阳错地又开了一家酒店。”正如王飞自己所说,他拥有好多个身份——教育家、建筑师、创业家等等。
从建筑师到大学教授,再到上海有在酒店(URSIDE)及有在设计创始合伙人,这位拥有多重身份的当代建筑学实践者,一直尝试打破行业间的界限,做着跨界多元的挑战。
在城市更新逐渐成为国内城市化进程新增长点的当下,除了填补、缝合破碎的城市肌理之外,一位建筑学实践者能做的还有什么?这个问题是王飞在思考的事情与做出的挑战。在探索城市更新的道路上,他不仅诠释了建筑师这一角色,还不断地运用他拓宽各种行业边界的“智慧”,让城市更新的工作思路具有前瞻性,也更有态度。2019年,他与朋友一同创立的有在酒店在上海成功开业,让沉睡已久的城市街区重现往日的活力,也让到访者能“诗意地栖居”。
01.
带着对城市的情怀飞遍世界
或许是因为名字中有个“飞”字,王飞是个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这位美国大学教授经常利用他的假期和在世界各地讲学和展览的机会,满世界寻找有趣的建筑设计,感受每个城市的魅力。疫情之前,他每年要去20个国家旅游,说他有时一天换一个城市也绝对不是开玩笑。
图|拍摄者:王飞
因为出差和旅行很多,王飞在大概6、7年前开始进行延时鸟瞰摄影。他经常会在城市的最高楼下榻,或是在至高点的观景平台支起三脚架,因为这些地方都是坐拥城景的绝佳选址。
对于为什么喜欢延时鸟瞰摄影的原因,这位教授恐怕也能写出一篇学术论文。
在他看来,从上空了解城市与在地面上的视角不同,能够清晰地把握城市的肌理和脉络。其次,延时摄影这种可以给予“时间性”维度的记录方式,可以呈现出城市动态的生命和活力。
图|拍摄者:王飞
比如,一天之中太阳的走向,能够帮助思考城市规划和建筑朝向与自然的关系;川流不息的车辆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可以帮助理清城市交通的走向、密度、频率等等;当夜幕降临,灯火通明的时候,城市由内而外的气象温度可以被轻易地捕捉到。城市空间错综复杂,鸟瞰摄影对他来说是一种视角,不仅是增加了时间这个新的维度,还能挖掘出每一座城市独有的性格与更多维的特征。
带着对城市的特殊情怀,王飞走遍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城市,用鸟瞰延时摄影的方式记录下当地多姿多彩的风貌。作为建筑师的他,也让自己设计的作品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安家,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图|Epean Studio-王飞
02.
48小时不眠不休创造“城市客厅”
王飞有一群很好的朋友,他们虽然来自结构工程、奢侈品贸易、室内设计、品牌设计等完全不同的行业,但却拥有相同的爱好——突破自身的行业界限,做出标新立异的挑战。
上海有在酒店就是这个友谊深厚且志同道合的小团队的佳作。王飞与团队的成员们通过对城市更新各个层面的操作,尝试颠覆传统的酒店模式,将多维生活、多重居住、共享办公、创意餐饮、多元活动融为一体,创造出一家以“for living not for staying”(为了居住而非停留)为理念的酒店。
图|“有在合伙人”
左起:商业与运营负责人连晓毅、室内设计师马明浩、市场及软装设计师么瑶、平面设计师王楠、建筑师王飞
在创立有在酒店之前,王飞就进行过十多年的工业建筑改造设计实践,他们这个小团队也积攒了多年小型项目的改造经验。曾经,他们拿下多个百年的上海老里弄,挖掘各个项目隐含的特质,再进行定制型设计,最终改造成爱彼迎(Airbnb)平台短租房屋。独特的房型和多元的设计风格吸引了络绎不绝的住客前来体验,甚至有很多回头客和这个团队成为了好朋友。他们向团队提议:你们设计的房型每一家都这么独特,为什么不开一家自己的酒店呢?
王飞和大家一合计,说开就开!有在酒店的故事便就此展开。
图|上海有在酒店(URSIDE)
偶然之间,他们在上海浦西发现了一栋烂尾楼,这里曾经是江南造船厂的厂房,前身是江南制造局,后来成为2010上海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 原案例联合馆B4-3栋。可令人惋惜的是,世博会之后,这里多年来并未得到有效的开发,整个15公顷的城市最佳实践区被完全冷落,没有建造任何配套设施,唯一有活力的建筑和区域只有章明和张姿所设计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简称PSA。B4-3栋虽然曾经被二次开发,但也以失败告终。
图|2010世博会之后的烂尾
世博会的“盛宴”之后,本该一直充满活力的街区,却无法保留昔日的精彩,变得越发落魄消沉,这是对于一座现代化城市最尖锐的讽刺。基于对老建筑“保旧建新”的理念和对未来城市总体发展的思考,王飞与团队发现整片最佳实践区与B4-3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因此作出了一个快速而精准的决定——以此作为第一家有在酒店的选址。
图|改造后的有在酒店
前一轮失败的改造将B4-3这栋烂尾楼的内部空间全部打乱了,17米的通高空间被硬生生隔为3层,新的内部混凝土结构完全没有与原有的主体结构进行轴线相对位,且完全脱开。改造B4-3对于主持建筑师王飞来说成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可由于信念的支撑,王飞在此期间竟创造出48小时不眠不休,搞出有在酒店空间概念设计方案的纪录。
图|轴测图(绘制:Charlie Li & Tim Fong)
在尊重原有老厂房的结构以及失败的二次开发结构的基础上,王飞与团队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修改了几十稿平面,把劣势变成优势,最终孕育出了有在酒店独特的新生命:
酒店建筑立面与整个园区的规划风格统一设计,进行了最小的改动;主入口是缩进的形态,在整个区域中以最谦逊的姿态呈现。
图|有在酒店入口
一层的公共空间一改往日传统酒店大堂的“气质”,被设计成有休息区、餐饮区、酒吧区和工作区的共享空间。一层有一半的区域是错落的13个“SOLO房”,各个“SOLO房”拥有不同的颜色主题,也位于不同的标高之上,给入住者提供了完美的私人空间。
图|共享空间
图|solo房
由于二次开发时的结构与原有厂房的结构不对位,二层被分成了四种不同的房型,所有房型都将床设置在复式二层,保持了最小的睡眠空间和最宽敞的生活空间。每个房间的家具都是定制的,每次来被分到不同的房型就能拥有永远不同的居住体验;
图|二层
三层内走廊与外走廊打开了天窗,采光更为充足,光影效果也更为多变。房型的内部设计构思也别出心裁:在一间非常独特的房型中,人在如厕时可以欣赏到PSA标志性的大烟囱以及黄浦江景;位于中间内走廊与外走廊临着天光的八套房间均设置了床铺位置的高窗与天窗,不但采光得到了保障,住客躺在床上即可欣赏日月星辰;整座建筑最大的两个房间均面向北部的南浦大桥和上海中心,硕大的老混凝土梁柱和交叉钢结构得以充分地展露风貌。这使得有在酒店新与旧的对话达到了极致。
图|三层
酒店取名为“有在”,意为有你在有我在,英文取了谐音,URSIDE(your side的缩写),意为“在你身边”。因为,朋友“有在”一起,才是好玩儿的生活。
19年5月,有在酒店顺利开业,并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原本只有钢架和水泥柱的造船厂房,摇身一变成为上海新生的网红酒店。与其说有在是一家酒店,倒不如说这里更像是一间城市客厅,甚至是一个家,不仅为来往的访客提供丰富多元的生活体验,也让城市的这片地域重新亮起绚丽的光芒。
在城市更新层面,有在酒店希望达到的是一种更为前瞻的行为,通过整合的开发、设计和运营模式,延续旧建筑历史记忆的同时创造新的故事,以此来激活城市的场域空间。正如有在团队所设计非传统的带帽子的睡袍鼓励着住客在公共场合使用它一样,当住客戴起帽子,隐藏在帽后的文字正诠释着有在酒店的精神,“Don't Look Back”(别往后看,要有前瞻性)。
图|别往后看,要有前瞻性
03.
换种思路开展城市建筑教育
在王飞看来,建筑实践、教学研究和媒体出版,以及开发和运营,这几方面彼此之间并不是割裂的存在,而是相互链接与互补的。就像有在酒店的这场改造中,王飞与团队不但扮演着建筑师与设计师的角色,还做起了开发人与运营者。酒店中经常会举办各种有趣的活动,脱口秀、非传统的电影节和音乐节等等。他有时也会把酒店吧台变成答辩场,带领学生在酒店里面做答辩和展览,形成一种对话学习的状态。
图|有在酒店,雪城大学建筑学院亚洲三城期末评图及展览
图|有在酒店,音乐节
所以不论是出差旅行、在校授课还是项目实践,王飞探索自己建筑之路的脚步从未停歇,他觉得“我个人所在的地点不重要,而是在做什么。”在美国工作时,他所主导的都是亚洲城市课题的教学和研究;放假在国内时,他会把大段的时间放在学校的招生、宣传、教学、校友关系、展览等上面;去往世界各地旅游,其实大都是在出差,参与讲座、开会、展览、做项目和招生等。对于王飞来说,建筑和生活方面的阅读与学习是一辈子都要进行的,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
图|王飞带领学生参与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主题为“城市共生”
作为建筑学教育者,王飞会把自己在城市更新中的实践经验带到教学中来。2017年,纽约雪城大学建筑学院与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针对“未来之城”雄安开启《设计|能源|未来:雄安》专项课题研究。该课程提供一个未来设计和既有环境之间的全新思考方式,着重于能源和建造环境,涵盖从城市设计到高性能建筑,从虚拟现实和电脑模拟到建筑材料的研究,以及产品设计等多个领域的学习和实践,设计面对能源挑战的未来城市解决方案。
在实践中,王飞带领学生们收集老花砖、改造老房子,为传统样貌的普通房屋增添许多新鲜有趣的元素。整个过程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旧貌换新颜”,更多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去感知空间与物件和人与环境间的关系,这也是王飞带给学生们最好的学习方式。到目前为止,《雄安》的系列研究册子已经从1.0到了1.4五本了,在应邀参加多个世界级的展览,包括威尼斯双年展、两届深圳双年展、两届首尔双年展、纽约建筑师协会年会展览、等等。
2020年疫情期间,很多雪城的学子去不了美国,王飞就留在国内一年半为近150位中国同学创造了全球独创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涵盖本科五个年级的课程,也邀请到中国顶级的跨界建筑师在他们的事务所中为大三大四的同学们上访问教授设计课,包括王子耕(PILLS)、水雁飞(直造)、李涵、胡妍(绘造社)、马圆融(GEIJOENG)和刘子玥(SANAA),由于雪城建筑学院的三个海外校区因为疫情被迫关闭,同学去不了心心念念的佛罗伦萨、伦敦和纽约校区,但是这样千载难逢的中国设计课给同学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资源,毫无遗憾,且赚翻了。
图|王飞在2021海南国际文创周发表演讲
2020年秋季王飞创造出一门独特的课程,带领学生到北京、上海、深圳三座城市,超过50家中国最顶级的建筑事务所及建筑师出身的跨界企业中进行访问和深入讨论。在与专家们的交谈中,学生能够了解到很多关于建筑学习模式与职业规划的相关信息,并且在进入建筑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已经可以很好的了解建筑及相关行业的天花板,为自己的人生设定目标,这是书本无法给予的人生经历。
图|“危机与契机:疫情下的雪城大学建筑教育创新展”,策展人:王霞 王飞
图|王飞开场
“之前大家觉得教育必须面对面,可现在时间、空间好像已经不是一个壁垒了,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上课。整个教育系统需要重新反思,要有更多的创新模式发生。”在他看来,教育其实应该创造更多元的方式,作为建筑教育者要有能力把危机变成契机。
在王飞心中,似乎任何行业间都没有坚固的壁垒,有的只是跨界创新的勇气。
- END -
撰文 / WZR
视觉 / Knockknock
版式 / WZR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标个星标,让我们常常相见
因为微信推送系统的升级,用户首先看到星标内容,
如果没有星标,我们精心准备的推文就无法和您相见了。
想认识更多文旅、文创大咖
扫码添加SMART助手小S
带你进入核心人脉圈
SMART名人堂
▼
点击下方图片
对SMART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