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姜萍完成了竞赛决赛,这一次,你是讨伐还是善意?

育儿周刊 育儿周刊官方公众号
2024-08-25




最近一段时间的网络,被一个叫姜萍的17岁中专生霸屏。在新浪微博,“中专女生爆冷拿下数学竞赛全球12名”的词条,18小时内阅读量达6.4亿,158.5万人参与互动。


6月22日,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迎来决赛,姜萍如约参加此次决赛。根据阿里达摩院公布的决赛通知,获奖名单将于8月公布。比赛规则同时指出,决赛为闭卷考试,严禁任何形式的作弊行为。如今,伴随竞赛决赛收尾,姜萍最终决赛成绩备受期待,网络上有关对姜萍的讨论也暂时告一段落。但是不难想象,一旦姜萍决赛成绩公布,达不到网民的预期,那很可能会迎来另一场暴风骤雨。


回顾姜萍从预赛成绩公布到爆红网络,她身上的每一个特质,都符合当下网络“爆款”潜质,“17岁”、“中专女生”、“国际数学竞赛12名”、“天才少女”……这些“炸眼”的词条,无时无刻不在引发媒体和网民的狂欢和讨论。

但是随着网络热度的不断升级,网民们从赞誉到质疑,再到诋毁,网络风向却渐渐向着另一面倾斜。有些人翻出了疑似姜萍考试分数的成绩,并质疑姜萍为何此前成绩并不突出,却突然在这个竞赛中成绩惊人;有人质疑在一些宣传照里,姜萍的板书似乎有错误;也有人说比赛是开卷的、成绩是姜萍作弊的结果等,甚至连姜萍的性别,也被别有用心之人拿来炒作。

一部分网民对姜萍的态度变得极端,神化和阴谋论的观点也搬上热搜。姜萍不仅被推上了“神坛”,还面临着谣言的针对。这些人将人性最大的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讨伐”声中,姜萍的老师王闰秋也未能幸免。就在决赛前两天,参加阿里数学竞赛的39名选手,发起一封联名信,认为王闰秋的行为涉嫌作弊,要求组委会查询王闰秋过去几年的试卷。

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质疑,《新京报》快评称,当然是可以质疑的,学术领域有质疑才正常,但如果上升到阴谋论则大可不必。有些网友的想象力飞驰,把这次参赛说成是布局已久的计划,师徒二人联手打造一个“逆志”故事,就为了达到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云云,这可能就有点儿离题过远了。

其实不仅仅只是网友的想象力飞驰,而是许多人被网络上频出的各类反转事件给整怕了。诸如之前网络上女前台暴打外卖小哥事件,再到上一个网络爆款“胖猫”事件,当人们的善意屡屡被欺骗,于是一部分人便收起了善意,变得小心谨慎,习惯于质疑一切声音,也就离真相越来越远。

而换一种思路,如果一开始从事件的发声者,再到讨论着,彼此都能真诚的带着一份善意,那么也就不会出现反转的事件和恶意的揣测。



有人说,面对各种质疑,姜萍没有怯懦退却,也没有跳出来反击,而是不声不响地认真准备,义无反顾地走上考场。姜萍的不弃、不怯、不乱,就已经赢了。虽然离决赛成绩公布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我们依然要抱有最大的善意,给予这个只有17岁的女生最美好的祝福。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多一点友好与善意,那么网络上便会少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与人为善,实在是应该从小就培养的最基本的品格。



在一场关于幼儿园品德启蒙创享大会上,清华大学认知与心理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凯平列举了心理学上一个实验,几个月大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在识别不同场景的视频时,对其中反应“友善”和“帮助”的内容,表现出喜悦和笑容,而在观看有关“恶意”和“破坏”的视频时,则表现出皱眉和反感。彭教授说,种种实验结果表明,人之初,心向善。人天生就具备道德之心,哪怕新生婴儿也有一定辨别善恶的能力,要让孩子多体验人的善性。

善良,是一种珍贵的品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向善的种子,我们身边也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各种温暖善良的故事。

幼儿园里,小男孩不小心踩到草坪,会担心小草是不是被踩痛了。玩过家家游戏,小女孩总将布娃娃小心翼翼抱在怀里,生怕掉到地上。就连炒鸡蛋,她也蹦跶出一句:“鸡蛋会痛吗?”。儿童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呵护他们萌发的善意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父母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延续这种善良的天性,孩子就会成长为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有责任心的人;倘若这种善良的天性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那么孩子的爱心可能逐渐消失,成长为一个缺乏责任感、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有人会问:“善良能让我们得到什么?善良说不定还会吃亏呢!”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但又担心孩子因为善良受到伤害。

假如每个人都因此收敛了自己的善意,我们又怎么能感受到他人的善意,感受到世界的温暖呢?其实,善良应该是基于人生态度的行为选择,不管能否得到回报,我们都应该始终坚定自己的选择。只有每个人都存善念、行善举,在别人

遇到难处时搭把手,在接受帮助后将爱心与善意传递下去,世界才能真正变得美好。

得到副总裁邵恒曾分享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如果你乐于助人、善良,那你的朋友会更多,事业会更宽广,心理状态也会更加积极乐观。善良没法代替成功,但善良可以为我们创造一个有助于成功的环境。”6岁的果果喜欢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零食和玩具,她也因此成了孩子堆里的“社交小达人”。因为乐于分享,果果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其他小朋友也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她。她说:“我觉得自己收获了加倍的快乐。”

从小被父母教育“吃得了亏,打得拢堆”的小楠,性格温和,不争不抢,总是以善意待人,收获了很多友谊。而其中很多人,也在后来的生活和工作中给了小楠很多帮助。小楠说:“有时候表面上吃了些‘亏’,但吃的这些‘亏’,指不定在未来的哪天,就会转换成福气回馈给你。”



佳佳回忆自己初入职场的那段经历:“为了尽快融入新集体,我设法和同事搞好关系,经常性给他们帮点小忙,像带个早餐、买个饮料之类的,那时候大家都夸我是个热心肠。后来,同事们拜托我做的事儿越来越多,帮忙未完成的工作,甚至让我放弃休假帮忙顶班……有些事其实我不想做,却没有勇气拒绝,只能硬着头皮帮了忙。但渐渐地,我的心态陷入失衡:总觉得同事们将我的帮忙视作理所应当,而自己好像成为了人人都可以拿捏的‘软柿子’。这时候我才意识到,真正的善良不是一味地牺牲自我去迎合他人,这种无原则的善良反而是一种懦弱。”

有孩子之后,佳佳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善良的人,但前提是要有相应的原则。孩子认识有限,家长理应帮助孩子培养分辨是非、识别危险的能力。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吃亏、被他人欺负,过度强调自我保护,渲染外界的危险,阻碍孩子

与周围事物的友善链接,不免有些因小失大。

在佳佳看来,真正的友善,不是让孩子变成不懂拒绝的老好人,而是让孩子变得有同理心,能换位思考,拥有善待他人的品质,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友善之手。只是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如果他人的请求有些无理,或是会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那一定要勇敢地说“不”。否则,当孩子习惯性牺牲自己,无条件帮助别人,可能得到的不是感恩、感激和回报,反而是变本加厉的伤害和索取。


故  事

在孩子身上,你看过哪些善良的影子?

我打他,他多痛啊

(4岁哈哈)

我家宝贝属于性格很温和的那一类孩子。有时候遇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她,她却从来不会还手。我实在很担心就跟他讲:“如果别的小朋友打你,你就打回去,这样他下次就不敢欺负你了!”可女儿说:“我不打人,我打他,他多痛啊,打人不是好孩子……”


这个事儿,我帮你做

(5岁小虎)

在幼儿园里孩子经常做小帮手,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如此,他还将这种习惯带回了生活中:取快递时,他会争着帮我拿包裹;打扫卫生时,他也拿着扫把有模有样地扫地;看到别的小朋友摔倒,他会将别人扶起来,还关心地询问别人痛不痛……

狗狗就像我的好朋友

(6岁康康)

家里养了宠物狗,孩子很开心。每天放学一回家,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和狗狗玩一会儿。到饭点了,康康会提醒我给狗狗喂食;吃过饭,会和我一起下楼遛狗;睡觉的时候,还会担心狗狗会不会觉得热……狗狗也很亲近他,似乎成了他要好的朋友。




编辑/李   杨

图片/育儿周刊、网络

排版/朱   海
主编/黄小容


推 荐 阅 读




向童心致敬——《育儿周刊》主编刘俊民在“全人·全域·全过程”首届幼儿园品德启蒙创享大会上发言

幼儿园金牌厨师教你“开胃一夏”!转给家长

致儿童性早熟?这些饮料别给孩子喝,一口也不行!

高考志愿全填外省,就为了离爸妈远一点!这些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育儿周刊官方公众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