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03,前辈师长的亲历!2020,人文小青的记“疫”!

庚子之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遣去了岁月静好,却带来人文温暖

十七载岁月递嬗,古今汹涛怒流,华夏子民传递着力量。有勇于开路的“逆行者”“负重人”,也有青年人坚守每一个神经末梢,平肩亦可担道义。

这一次,我们缅怀往昔定格的生命,探访光阴里不平凡的坚守,谱写我们的青“历”青“为”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时代落下它的灰烬,

我辈精神代代相承。


2003年,“他们”怎样度过非典?


● 忆往昔,浓稠岁月 ●

提起新冠自然而然会想起非典,它们发生在不同时期,有着相似的性质,却又大不相同。

非典与新冠,过去与现在,跨越十七年的时间,新芽抽了枝,少年人已然长大。忆往昔,那是一段浓稠的岁月。



故事/01/

“2003年我18岁,还是一名高三学生。”历史学教师刘昌玉这样回忆,“当时面临高考,我们每天进出校门都要测量体温。高考那天也很严格,测体温,取健康证。”那是一段特殊的岁月,一场别样的高考

置身于此次疫情,刘老师感受到国家一如既往的重视,同时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广大学生能够在特殊时期正常学习了。


故事/02/

非典那年,汉语言文学教师张磊在陕西师范大学读大三,为考研做准备。随着疫情蔓延,学校封闭了。好在学校中吃穿住学都能解决,那时候的学生每天除了学习还积极参与各类运动。

张磊老师感慨:“遗憾的是我打球时受伤了,此后只能每天躺在寝室里看书。”17年前宅校学习,17年后宅家授课,不变的是坚持运动


故事/03/

那一年,同样在读大三的还有历史学陈彩云教师。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抢盐热潮,他回忆说:一些人家里甚至备了几百斤的盐。那年非典并没有影响开学,学校实行了封闭管理,但学习生活如常,并没有人佩戴口罩。

时隔17载,再战疫情,国家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免费治疗、调集医疗资源支援湖北,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他感恩疫情时期朋友的关心问候,以及其他国家对我国的支持和帮助,也更加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

为应对此次疫情,他配合国家工作,主动隔离,居家期间高效工作,现已投稿两篇论文,5门课程筹备在线授课。


● 十七载,自不相同 ●

在不平凡的年岁,经历不平凡的事情。岁月厚重,非典对“他们”或多或少造成了影响,但那也是一段宝贵的回忆。十七年中,“他们”经历了太多变化,可那些温暖人心的坚守从未改变。



2003年,她28岁,在一所小学当班主任,初出茅庐,缺乏经验。她学着稳定学生情绪,叮嘱孩子们相关的防控措施。

2020年,她45岁,仍旧是班主任。她换了方式坚守,通过网络传播授课。应对疫情更加从容不迫,有条不紊的组织线上班级活动。

朱玲萍(汉语言文学专业陈箫笑同学的母亲)



2003年,他29岁,关掉了经营的饭店,没了工作,日日待在家中让他颇为忧虑。

2020年,他46岁,他是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每天在乡镇中奔波宣传,安排工作,组织解决群众的困扰。

叶勇平(历史学专业叶昉同学的父亲)



2003年,他52岁,在县里的林业局工作,到高速公路路口值班,检查来往车辆。

2020年,他69岁,退休在家,于疫情早期就开始主动担起向老年人宣传的工作。

张永祥(历史学专业张恺馨同学的爷爷)


抗击非典的成功,离不开每个人的行动。如今抗击新冠,我们有了更强烈的勇气、更牢固的底气。

面对战役,我们用爱做武器。老一辈的他们已从前线退下,但依旧坚守后方。曾经被保护着的孩子已然长大,他们学着前辈的样子“披甲上阵”,赤诚顽强,逆流而上。


“疫情日记”

——我们用笔尖记录这段历史

一场疫情突至,在考验我们的同时也促使我们警醒。自2月10日起,我院历史学专业副教授崔军锋鼓励并指导历本192班同学撰写人文版“疫情日记”

日记内容主要是记录同学们在疫情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以及从历史角度出发思考疾病防治的问题。



“学习历史,不单是学习已经逝去的历史,更是需要用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当下的生活。面对这次新冠病毒的爆发和防治,如果我们不吸取经验和教训,而是选择遗忘,那么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还会不断地犯类似的错误。

鼓励同学们撰写疫情日记,是希望他们能树立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记录历史的理念。特殊时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同学们记录历史,也体会历史,感受历史的心跳和脉动。疫情日记的记载,可以留给后世一份真实的记录和警醒,也是同学们一段青春飞扬年代的记忆,显得弥足珍贵。” 

 ——来自历本192班主任崔军锋老师




“在崔老师的带动下,历本192班的同学开始合作记录。起初,这些文字在班级公众号“九二共史”中展出,后来发表至天津出版社公众号“三冬文史”疫情日记专刊。字里行间,他们在默默地为中国加油,为所有人加油。

我们这次的疫情日记主要是在班主任倡导下,由班干部同学联络汇总,五湖四海的同学们共同记录才得以完成的。没有极力号召,没有老师的督促和指点,我们很难有毅力地看待历史。疫情期间,时间实在是漫长,待在家也会有枯燥。但老师鼓励我们,我们的生活就是疫情下的一部分,是可写的,这给了我极大激励。大家相隔万里,却能撰写同一份日记,我觉得特奇妙。”

——历本192班王纪腾



“开始是受到班主任的鼓舞,我从1月20号开始,到3月7号已经有35篇疫情日记了。作为一名时代的大学生,一位历史学习者,有必要关注社会和国家大事。此次疫情蔓延全国,甚至全世界,记录价值不言而喻;对于自身,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很有意义。曾经我也觉得不耐烦想要中途搁置,有时候也绞尽脑汁地想着怎么写,但还是一天不落地坚持了下来。后来,我的日记作为特刊在公众号展出,这鼓舞着我继续写下去。疫情是全民斗争,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坚持下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历本192许媚翔



“最先是看了班主任转发的疫情日记推文,里面的文字呈现出一幅幅疫情画面,再加上身为历史系学生的应有素养,彳亍之下提笔,写了几篇后感觉来了。日记会先记录全国和我所在的重庆市的疫情情况,然后谈谈因疫情而变得与往常不同的生活,有时还会发表一些对网上事件的感想。日记具有时写时新的特点,也让我除了居家隔离,自觉地参与这段历史。不知不觉已经写了20多篇了,期待着有一天我的日记不再是叫疫情日记。”

 ——历本192班庹林霞


“积极心态”

——我们用行动应对学习、工作

远方,数字的变化牵动着青年的心跳。人文人在行动,有人记录真情,有人辟除谣言宣传温暖,有人共同组织积极的宅家方式。

眼前,未知的变数考验着学子的定力。由于疫情原因,一些原定的考试录取工作相应推迟,这对许多准备毕业、考研和考公的同学都有很大的影响。

正确面对焦虑,保持凝神聚力。高山也是砂砾堆积而成的,持有强大的内心,尽力坚守、积极备战,人文人终会梦想成真。


●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

“疫情刚开始,我因考公学习受影响而感到焦虑。在我冷静下来后,思考并总结了疫情使考公学习的三方面困难:一是很多资料遗留在校;二是在家的学习效率不高;三是查阅资料不如在学校便捷。后来,线上授课使我逐渐找回了学习状态

但是网课课程多、作业繁重,每天花在考公准备的时间会相应缩短。我目前以课程为主,在碎片时间里高效地进行考公学习,比如浏览网络上的考公经验帖,向前辈请教,并了解了获取学习资料的众多途径。”

——中本177班吴丹宁



疫情期间,我院除了“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活动,很多其他学生活动也陆续推出线上方案。这不仅是对人文学生干部们学生工作的一种挑战,更是对他们工作能力的一种考验。


● 挑战自我,克服困难 ●

“随着正式的云开学,文艺部也开始了云工作日常。但团队在整体时间上很难统一,线上会议也没有线下会议高效。为筹备即将举办的青春诗会,我还接到了一份写策划案的任务。

严谨的逻辑内容,高要求的字体格式,因为没有经验,这个任务对我来说很艰巨,副部指出了我策划案里的很多错误和不足。在文艺部学长学姐的经验指引下,我多次修改方案,最后完美达成任务,对此我十分有成就感。”

——学生会文艺部杨航



● 利用优势,充实生活 ●

“身为实践部的一员,我第一时间参与和执行实践部的任务,主要工作是撰写策划案,偶尔承担编辑、发送短信的任务。云上课的空余时间正好被学生工作填满,丰富了我的课余时间,每天的生活都十分充实。

虽然延期开学对学生活动的开展造成了较大影响,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在云上课期间,利用线上优势,拓展学生活动的广度深度,丰富和娱乐同学们的课余时间。期待在学校相聚的日子早些到来!”

——学生会实践部林俊杰



● 宅家锻炼,共同抗疫 ●

“为避免病毒的加速传染,同学在延迟开学期间都是宅家状态。据体育部了解,很多同学的每日步数不超过两位数。于是体育部决定将夜跑活动改成‘人文云体育活动’,希望同学们能够每天坚持锻炼,拥有一个好身体。

云体育活动开展以来,对我来说检查打卡是最困难的。多种运动形式,模糊的视频图片等,都为我们检查带来不便。几次部内短会,对任务进行了详细布置和解释,部门成员都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定位,活动开始后一切都走上正轨,后续实施的过程也顺心顺利。”

——学生会体育部林资凯



● 发掘温暖,步履不停 ●

“作为学院的官方媒体喉舌,融媒体中心从未停下脚步。寒假以来,人文之窗共发推文二十四篇。在延迟开学期间,人文冷暖项目照常更新,此外还开辟了“人文战疫”有关栏目,内容涉及心理、运动、学习、生活、防疫措施、社团活动等方方面面,这次疫情考验着融媒体每个记者的工作素养,我也不例外。

在家工作,一方面的挑战在于每周的新闻策划都需要自己去发掘热点话题和新颖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原因,内容、图片都很难有收获。但是,我们得到了很多人文学子的支持,收到了许多同学的素材,做出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推文。”

——融媒体中心王潇宇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些人拘于陋室,选择潜心研究;有些人碍于距离,选择线上帮扶和创新宣传;有些人扰于变数,选择克服纷扰、以不变应万变。

当我们逆着安逸的惰性,当我们担起时代的灰烬,不用随遇而安来蒙骗,不用听之任之来敷衍。我们的每一次行动都荟萃温暖,每一次祝愿都掷地有声,每一步前进都铿锵有力。


面对风雨,青年无惧

桃花绽,春日来

我们共祝:

广厦千万归宁,山河无恙迎春。



-融媒体中心 出品-
-用心刻录声音  讲好人文故事-
往期热文↘
文字 | 王潇宇 周洋洋 张恺馨图片 | 王君彧 部分来源于网络及人文学子编辑 | 张恺馨责任编辑 | 冯涵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