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二) | 和他们聊聊,暂时放下焦虑



_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_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的这首诗,最近被广泛传颂。


在上一期“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 和他们聊聊,暂时放下焦虑”中,我们邀请到8位朋友,将他们心里最想和大家分享的艺术作品传递出来,希望在此特殊时期可以引发大家思考,传递共情,彼此安慰。


本期

我们邀请到12位朋友

持续与大家分享艺术作品

将每一座“孤岛”连接成整片陆地



_

& A

_


01

冯放

教授,研究生导师,一级美术师

北京电影学院当代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副会长

潇湘电影集团实验艺术与短片中心主任 


Q:当前疫情涉及众多社会话题,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态,有没有哪件艺术作品,让你想在这个时间推荐给大家分享和交流?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件作品。


A:我和大家分享我的两个作品。分别是影像作品《哀鸿道——候鸟南飞之殇》和综合材料作品《鸟之殇——候鸟南迁日志》“哀鸿道”是我和摄影师李锋为拯救候鸟坚持了八年的艺术行动。我们用影像作品记录了迁徙南飞鸟道上捕猎者对数亿候鸟的杀戮,这八年间,我们一直和庞大的捕猎、贩卖、转运野生候鸟的商业利益链对抗,也遭到了不断的恐吓甚至追击。该行动在2012年荣获CCTV感动中国十大法制人物奖,为罗霄山脉恢复了“千年鸟道”之名。


▲ 《哀鸿道——候鸟南飞之殇》,2019年,影像


我编导本片的初衷不仅为了让观者看到捕猎者的罪恶,更想唤起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对生存问题的思考。“哀鸿道”在哀叹迁徙路上的候鸟被阻击杀戮,也是哀叹人类自己的道路,人类在不断进步、拓展的路上,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


《鸟之殇——候鸟南迁日志》创作是由这个艺术行动生发。在自然与人类相离又相合的依存关系下,我尝试回归传统,利用中国画的宣纸和矿物染料,用纸浆涂抹版面制造肌理,用矿物染料浸染,将传统工艺再造,并与铁钉、工业胶等现代材料结合,希望画中的鸟与护鸟使者形象能够彼此冲击、融合一起。同时,也是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拯救候鸟的持续行动。


▲ 《鸟之殇——候鸟南迁日志》,2019年

240×200cm,综合材料


Q: 为什么会想在当下分享这件作品?


A:我希望在当下的疫情中,做一点艺术家能做的,希望大家在切身体会恐慌和担忧的过程中记住当下,更记住这场“天灾人祸”的来源,实质地去思考人与自然万物的相处之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当下分享这件作品,是想要呼吁和提醒。另外我也想说,当代艺术也可以具备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许多人认定,在现实面前艺术家只能做清醒的旁观者,但我认为可以不只如此,比如我们拍摄的影片、我们的艺术行动和作品,八年坚持下来,它是有效果的,对社会的意义是很积极的。当代艺术不只是旁观,它的作用不仅限于提问、记录,它也能够参与。


Q: 你认为面对灾难艺术能做什么?


A:艺术并不能创造即时可见的功效,它不是特效药,它不能像奋战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一样为人们提供最直接的帮助。但是,艺术也不可或缺。


艺术能够记录、表达,思考某种事件以再创作,存在于历史的痕迹之中。它可以警示健忘的人们,不断引发思考,帮助人们更加正向地前进。


我认为艺术家还可以投身其中,做身体力行者,力量或许微小,但应该去做。


Q: 在未来生活、工作、创作中,本次疫情会给您带来怎样的转变?


A:我和大部分的人一样,春节期间,足不出户。每天也会从新闻广播中了解抗击疫情的最新进展,这好像突然让我从忙碌的工作中切换到了另外一种生活状态,也让我静下来,可以让我好好陪陪家人,也能更加专注地思考。这次疫情让我看到了更多的社会现象,关于人性、关于底层人们的生活,也给了我更多的观察生活的视角、更加复杂的情感态度去看待世界。作为从事当代艺术的艺术家,我会考虑除表达自我的作品以外,用更多的精力关注、思考、创作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作品。通过影像、装置、综合材料等更多媒介进行尝试,让大众愿意看、容易懂、也能记住,并有所思考。总的来说就是,要更多的担负社会责任,做一些艺术家力所能及的事情。




02

杨大勇

金融行业

香港上市公司执行董事

王世廓艺术基金会创世理事


Q:当前疫情涉及众多社会话题,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态,有没有哪件艺术作品,让你想在这个时间推荐给大家分享和交流?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件作品。


A:我想分享的是青年雕塑家刘绍栋的人物雕塑作品《作自己的神》,作品描绘的是一个没有十字架的圣像,一个普通青年男子像耶稣受难般倔强地挺立。该作品以细腻又不乏简约的手法,对青年精神层面的多元性关照,折射出当代青年人面对压力痛苦时的倔强挣扎。


▲ 刘绍栋,《做自己的神》


Q: 为什么会想在当下分享这件作品?


A:疫情肆虐,大部分人无能为力。灾难是人性的深渊。你在凝视灾难的时候,灾难也在凝视你。被禁足的时候,思考会剥离之前五光十色的外衣,回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人生基本问题,反思生存的底层代码哪里出了问题,哪里需要修复等等,更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平时没有时间或者不敢去深入思考的困惑和纠结。痛苦让我们停下来,赤裸地面对自己——这件作品会引发类似的思考。灾难是痛苦的,对于自身思考和行为模式的修正力量,更多来自于内部的反思,类似自己充当自己的精神导师——“神”。这个过程会更痛苦,但也更有意义。希望作品可以启迪大家在经历这样一个自我革新的过程后,重拾自己的信心,重燃对生命本身的敬意。


Q: 你认为面对灾难艺术能做什么?


A:艺术是对灾难的一种反应形式。但更为珍贵的是,艺术会给灾难中的人们带来一丝心灵的慰藉,让大家鼓足勇气坚持下去,最终穿越灾难的暗黑隧道。


Q: 在未来生活、工作、创作中,本次疫情会给您带来怎样的转变?


A:回归初心,更多做减法,关注并解决核心的问题。




03

董强

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系主任

学者,翻译家

2009年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教育骑士”荣誉勋章


Q: 当前疫情涉及众多社会话题,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态,有没有哪件艺术作品,让你想在这个时间推荐给大家分享和交流?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件作品。


A:疫情当前,我特别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安托万·让·格罗于1804年创作的这幅《拿破仑探望雅法的鼠疫患者》。这是拿破仑远征埃及期间发生的场景。拿破仑在当上皇帝前,请大卫的弟子格罗画了这幅画。画中他出现在患病的士兵面前,给士兵们带去力量和希望。


▲ 《拿破仑探望雅法的鼠疫患者》,安托万·让·格罗,1804


这幅画的背景是这样的:雅法原是一个古老港口,现已跟特拉维夫合并。1799年,拿破仑攻打雅法。当地发生了鼠疫,让拿破仑损失惨重。英国方面传出消息,他有意放弃这些患者,让他们就地死去。这一消息传遍欧洲,让拿破仑十分被动。于是,他探望了这些患病的士兵,以鼓舞士气,并提升自己的威望。1804年,拿破仑需要展示自己的军功和勇气。于是,格罗受委托,以古典主义和前浪漫主义的手法,创作了这幅作品。


这幅作品明显美化了拿破仑。画家抓住了一个细节:拿破仑不顾身边将军的阻拦,摘下手套,用手去触摸患者的身体。他的姿态与他从意大利掠回法国的一尊著名的阿波罗像是同样的手势。拿破仑完全处在光亮中,仿佛是他带来了光明。


▲ 拿破仑不顾身边将军的阻拦,摘下手套,用手去触摸患者的身体。


然而,如此的美化,都是建立在遵循古典绘画原则的基础上的。整幅作品完全尊重了古典主义的原则:即便是得了鼠疫的患者,也都裸身,身体与古希腊雕塑一样完美。整个画幅明暗对比强烈,整幅作品令人想起大卫的著名作品:《贺拉斯兄弟的宣誓》。画家没有美化拿破仑本人的形象,比方说,画家没有改变拿破仑的身高:他身边的人都比他高,眼前的患者更是几乎高出一截。


在那个时期,画家们都必须接受这一来自权力的“美化”要求。但是,由此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艺术的“修辞”。这是一种自足的修辞,继而成为一种风格。画家通过一系列元素:影射、寓言、明暗,等等,达到一种“升华”,从而让“美化”本身成为一种风格的产物,而非相反。格罗用类似的手法,还绘制了《拿破仑在埃劳战场》。


1835年,格罗感到自己的风格与手法已经被时代所摈弃。这位曾经备受拿破仑恩宠、接手了大卫的画室、桃李满天下的著名画家,选择了投河自尽。


▲ 画家格罗(自画像)


格罗的生平,以及这幅作品,展示了一个艺术家的基本品质:真诚。这种真诚使得艺术家在面对不可抗拒的权力时,借助于美学原则,并在美学原则不再成立的时候,选择与其一起终结。


Q: 你认为面对灾难艺术能做什么?


A:面对灾难,人是很渺小的。艺术家也是人,难免有这种渺小感。但同时,艺术又确实是有“疗效”的。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相信艺术的“净化”作用。在现当代,艺术更是借助各种“原始”文明,起到一种“驱魔”的作用。比方说,如果没有这种信念,就不可能有博伊斯。同样,无论是艺术的“怡情”,还是艺术欣赏过程中人与作品的内心交流,艺术都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内心力量,更加珍爱生命,相信生命。


Q: 在未来生活、工作、创作中,本次疫情会给您带来怎样的转变?


A:当年我刚学成回国,就遭遇了萨斯。这是我经受过的最大考验。同时,萨斯也激发了我,觉得不能虚度时光。正是因为萨斯,我翻译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大量的艺术史、艺术批评著作。这次疫情,让我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像当年那么年轻,所以就更希望以后能够只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要尽可能真诚地过一种与自己内心需求相吻合的生活。




04

王钢

《风度men‘s uno》杂志出版人


Q: 当前疫情涉及众多社会话题,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态,有没有哪件艺术作品,让你想在这个时间推荐给大家分享和交流?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件作品。


A:其实我不想胡乱去解读一幅名画,或者赋予一个不同时期的作品一个新的意义,因为这不是画家当时所想的。如果硬要解读,不同时期的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说法。所以我推荐了我儿子在现实居家隔离情况下临摹的一幅画,虽然是临摹但也是他现在心境的一个直接反应。


▲ 王钢的儿子临摹的画作


Q: 为什么会想在当下分享这件作品?


A:小朋友都喜欢户外活动,他今年10岁最希望的就是在楼下玩儿。但因为现实的情况,他已经十几天没下过楼了。闲来无事我让他自己画一幅画,他在网上选择了这张图片后临摹为一幅丙烯画。我觉得这幅画也是他自己心境的表现,渴望在自然中再次仰望蓝天,无忧无虑。这可能也是我们所有人现在的渴望吧。


Q: 你认为面对灾难艺术能做什么?


A:艺术可以让人思考,让人学习,人生无常,但对于美好的寻找是永恒的,不会改变。


Q: 在未来生活、工作、创作中,本次疫情会给您带来怎样的转变?


A:疫情会过去,我们会更加懂得珍惜生活,爱护自然,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更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是破坏和违背它。




05

杭春晖

当代艺术家 


Q: 当前疫情涉及众多社会话题,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态,有没有哪件艺术作品,让你想在这个时间推荐给大家分享和交流?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件作品。


A:在这个时候,还是和大家分享一件我在2019年创作的作品——《确定与不确定的再现》吧。这件作品置换了绘画与外框的原有结构,用绘画的方式完成原本的物——画框,用反光的玻璃替换了原本的绘画——形式表现。将“作为形式再现的绘画”与“作为物理再现的反射”并置,混淆了我们的日常经验,也模糊了绘画与物的边界,构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视觉语境。


▲ 杭春晖,确定与不确定的再现

183.5x144cm,综合材料,2019


Q: 为什么会想在当下分享这件作品?


A:从春节开始,当面对各种疫情资讯的覆盖时,我就一直试图在各种线索中寻找真相。但最终,我发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当然,这或许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惑,因为对于不确定性的讨论,是我创作的一条潜在线索。我分享的自己这件作品,呈现的就是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每一个面对作品的人和物,都被反射在作品的内部,也成为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让我想起这段时间以来,通过社交平台,公众对于疫情资讯的传播与生成。我们似乎有着无穷无尽的交流与沟通。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一座孤岛。我们既是信息的主体,也是信息的对象。


▲ 杭春晖,确定与不确定的再现

183.5x144cm,综合材料,2019


Q: 你认为面对灾难艺术能做什么?


A:我一直认为艺术创作是自我线索的完善,与外界无关。当面对这样的公共灾难时,我很怀疑艺术的时效性。毕竟,作为文化层面的反思与讨论,在目前不是头等大事。


Q: 在未来生活、工作、创作中,本次疫情会给您带来怎样的转变?


A:我觉得应该不会有太多变化。这个假期,我就和平时一样,在工作室里画画读书。我不是一个现实主义画家,关注更多的是一些“形而上”的命题。所以我想,这样的现实事件,应该不会干扰我一直以来的创作线索。




06

张悦

摄影师


Q: 当前疫情涉及众多社会话题,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态,有没有哪件艺术作品,让你想在这个时间推荐给大家分享和交流?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件作品。


A:我推荐挪威的摄影艺术家Torbjørn Rødland的作品。他的作品经常对神话与现实、熟悉与迷离之间的张力情有独钟,因此他的作品中处处可见其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融入到一个格格不入的背景中,往往这种光怪陆离的对撞会让人产生极大的共鸣。在作品中可以看到画面中心三个打碎的鸡蛋蛋液马上流出,但被已经破碎的鸡蛋壳保护着,蛋黄中生出正在燃烧的烛芯。



Q: 为什么会想在当下分享这件作品?


A:Torbjørn Rødland是我很喜欢的摄影艺术家,这张作品很适合当下分享给大家。危险、击碎、残存、白色蛋壳的保护、生命、以及希望……


Q: 在未来生活、工作、创作中,本次疫情会给您带来怎样的转变?


A:在大的事件以及变革中不仅仅是我,会给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都会带来比较大的转变。珍惜当下,面对未来。




07

谢鲤梅

ThinkPad市场负责人


Q: 当前疫情涉及众多社会话题,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态,有没有哪件艺术作品,让你想在这个时间推荐给大家分享和交流?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件作品。


A:推荐梵高的作品——《罗纳河上的星夜》Starry Night Over the Rhône


在法国东南部,美丽的罗纳三角洲头上有一座小镇,名叫阿尔勒,1888年梵高旅居于此。梵高曾说比起白天,夜晚更有生命的活力。色彩在夜晚都变得更加丰富和鲜艳,万物以星为灯,以光为伴。这件作品许是他漫步小镇时抬头看到的一瞬间。孤独的梵高画万家灯火,满天繁星,依偎恋人……将内心的炽热转化成璀璨的星空,宁静美好恰是对生命力与爱的深情表达。



Q: 为什么会想在当下分享这件作品?


A:2018年我在旅法的途中读到《亲爱的提奥——梵高传》这本书。书中集合了梵高与提奥的往来信件,真实动人。后来于奥赛博物馆见到《罗纳河上的星夜》原作,对照信中的字里行间,我不禁热泪盈眶。深邃的星空拥有摄人的力量,在无边深夜的孤寂底色下,星光点点与恋人交相呼应。无边的黑夜吞噬不了的,大概只有点点希望与爱了吧。


我们正身处这一场因人而起、因制而溃的瘟疫,黑夜还在蔓延……在许多失望和手足无措的时代暗夜里,每一股抵抗绝望的力量都是黑夜里的光,每一份因悲悯而起的帮扶都如冬日里的依偎,是聊以慰藉的点点希望。


Q:你认为面对灾难艺术能做什么?


A:人类历经了无数的劫数与灾难,却常常忘却。艺术是当下的记录,也是记忆的唤醒。


用艺术表达过往的灾难,去唤醒人们思考人与世界、自然、自我的关系;用艺术让幸存的人清醒,去看清真相。当我们用觉醒的意识支配个体行动时,这个时代可能变得更好一些。


Q: 在未来生活、工作、创作中,本次疫情会给您带来怎样的转变?


A:梵高曾在信中与提奥共勉:“生活中充满了哀伤,但你不应该忧郁,必须用别的东西转移注意力,正确的做法就是去工作。但有时候,只有坚信‘不幸也会降临在我头上’,你才会得到平静。”


时代造就了我们,我们组成了时代。我们是每一朵雪花。我希望自己可以做好充足的准备,当与“不幸降临”的黑夜相遇时,可以不惧无边黑夜,成为点点光。这需要我,拥有更强健的身体、更全面的知识、更无憾的爱与被爱,我会努力去做。




08

Rebecca Zhang

艺术爱好者

前卡地亚中国区公关传播总监


Q: 当前疫情涉及众多社会话题,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态,有没有哪件艺术作品,让你想在这个时间推荐给大家分享和交流?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件作品。


A:推荐妮基·圣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的“塔罗花园”


▲ 塔罗花园


Q: 为什么会想在当下分享这件作品?


A:艺术创作是我的归宿。我的困境,由它展现,受它启迪,因它消解。

——妮基·圣法勒

Niki de Saint Phall


现在看到妮基说的这句话,感触颇深!她在苦难中倔强重生,从治愈生命创伤到释放精神自由,提醒着我们何为真正的生命力。人们都逃不过老天的安排,灾难的莅临。妮基,她与命运对抗和解,战胜黑暗与恐惧,用艺术诠释对生活的向往、对世间的不满、对命运的释怀。


我没有真正去看过实际的“塔罗花园”这件作品。但通过一年多前在今日美术馆妮基·圣法勒的作品展,使我更多地了解了这个作品的创作初衷、意义和启发。


这个作品是艺术家花了20年的时间创作完成的,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塔罗花园”,以“塔罗牌”为灵感的主题充分表现了妮基·圣法勒的艺术抱负。她建造的公园保持了一个艺术家所享有的创作自由,这个公园因它所具有的隐喻性及神秘气息,展现出梦幻的、人类不可琢磨的心理情绪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梦幻与现实相结合,让人们体会到了生活中的美好以及世界绚丽色彩,使人忘却烦恼和忧虑。她用这样的艺术作品治愈自己, 也将这件不朽的艺术创作留给世界。


▲ 远眺塔罗花园全景


Q:你认为面对灾难艺术能做什么?


A:这次疫情的发展令人意想不到,大家对此也是没有任何准备的。我们可以在家里安安静静的“禁足”,是一种释怀和安慰。想想那些战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还有在小区门口刺骨寒风和白雪皑皑中为我们守护的值班人员,现在这个时间点,应该做的是不给社区、城区、城市、国家添乱。我看到企业、个人、明星等等的帮助和援助,作为普通人,真正能做的微乎其微。我也在鼓励身边的亲朋好友,传播正能量,积极面对,消除恐慌,以身作则。


突然有个想法, 艺术家可以携手一起,在线创作一些作品并以线上展厅的形式展出,让大家得到精神和心灵上的安慰。之后把这些作品做一个实体展览,让现在的我们还有将来的人们记住这个历史时刻。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展览体现出我们是如何携手度过这场灾难的,予以明天以希望!


Q: 在未来生活、工作、创作中,本次疫情会给您带来怎样的转变?


A:虽然现在我们在家中,但面对未来,我们都憧憬着自由的时光,憧憬着中国可以在世界艺术市场上继续大放异彩,全世界都在聚焦中国。那时,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并把握机会,让全世界看到我们的强大和影响力!




09

赵磊

策展人、策划人


Q: 当前疫情涉及众多社会话题,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态,有没有哪件艺术作品,让你想在这个时间推荐给大家分享和交流?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件作品。


A:推荐法国人文主义摄影大师,20世纪最重要的见证人Willy Ronis于1952年创作的作品——《巴黎小男孩》


《巴黎小男孩》这张摄影作品是1952年,Willy为一个名叫《又见巴黎》的报道拍摄的照片。报道主要是讲一个巴黎人重归故里,欣喜地发现还能找到认出巴黎的所有标志性符号。在这些标志性符号里面,巴黎的法棍面包是不可或缺的。Willy当时在巴黎的一个面包店附近闲逛,那天阳光正好,在排队的人群中,他发现了这个可爱的小男孩。他获得了孩子奶奶的同意,耐心地等待小男孩买完面包跑出来,拍摄了这张照片。照片一经发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制作成海报或者明信片,广为流传。


十几年前,我在巴黎的一家书店的摄影书里看到了这张照片,当时喜欢的不能自拔。那天巴黎和当年Willy拍摄照片的天气一样,正午阳光灿烂,车水马龙的巴黎,一切都那么自然的流淌着。


▲ 《巴黎小男孩》,Willy Ronis


Q: 为什么会想在当下分享这件作品?


A:不同城市的人们都有自己的标志性食物,就如同武汉的热干面和巴黎的法棍一样,在每一天,这些食物都会混杂着人们的心情,伴随着生活。


我们目前的的生活状态进入了一段特殊时期,那些熟悉的日常仿佛都凝滞了。人们的内心和生活一起,接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考验。


我想把小男孩在那阳光下活泼从容的奔跑分享给大家,照片仿佛可以闻到那根刚出炉的法棍的麦香。那是对生活的热爱,也是一种纯真的欢乐。照片虽然是黑白的,但是你却能感受到阳光的灿烂,和生活的温度,请相信,所有阴霾都会过去。快乐、从容和希望,就是我们日常的颂歌,还有那些属于我们的有烟火气的生活,很快又见。


Q: 你认为面对灾难艺术能做什么?


A:面对灾难,艺术可以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安静下来,在众多作品面前从新审视它,接近它,理解它。这就仿若我们的内心,走得太快的时候没有时间给它更多温柔以待。


同时,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作品,传达更多的艺术能量,丰盈我们的内心,有更多的力量去面对生活灰色的一面。


Q: 在未来生活、工作、创作中,本次疫情会给您带来怎样的转变?


A:日子一下子慢了下来,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时间多了很多,和朋友的问候也多了,虽然是文字和语音。冰箱里的食物丰富得很,塞得满满满的。每一顿饭,都是我们自己在家认真的烹饪。有人说生活是一门艺术,是的,带着小火慢炖出来的味道。我想今后的我们都会更热爱珍惜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每一次欢快的自由的奔跑,每一张出现在生活工作中的笑脸,每一顿有滋有味的饭。




10

陈祉旭 

ARTRA定制艺游创始人

古根海姆美术馆当代艺术品购藏委员会委员

美国艺术评估师协会成员


Q: 当前疫情涉及众多社会话题,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态,有没有哪件艺术作品,让你想在这个时间推荐给大家分享和交流?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件作品。


A: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书画家古干先生的作品《心连心》。1996年,古干先生创作这幅作品:一副由五个汉字构成的画面,虽色彩不同,笔画各异,但都是“心”字。艺术家将这有力而精巧的构图称作《心连心》,意指宇宙和谐中的真诚作为。


▲ 《心连心》,古干


Q: 为什么会想在当下分享这件作品?


A:听到有关疫情的消息时,身处大洋彼岸,心中深感牵挂和思念。这幅作品从“心”出发,让笔触和色彩转化为一种无声无界的交流语言,真实反映出我们现在的感受:心心相连、同克时艰。通过这次非常时期,我们亦当自省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共处关系:用一颗敬畏之心去热爱生活、对待生命。


Q:你认为面对灾难艺术能做什么?


A:艺术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产物,用独特的手法表现人类经验与思考方式。不妨在家中阅读几本有关艺术历史的书籍,从前人的艺术智慧中汲取新的生活启示。


Q: 在未来生活、工作、创作中,本次疫情会给您带来怎样的转变?


A:我希望今后能更深入地将艺术与慈善事业结合起来,传播积极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用美与爱回馈社会。




11

张君义

儿童艺术教育

怪兽来了儿童美术馆创始人


Q: 当前疫情涉及众多社会话题,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态,有没有哪件艺术作品,让你想在这个时间推荐给大家分享和交流?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件作品。


A:大年初一,我热泪盈眶,感动于在一线对抗冠状病毒的医务工作者们。这个假期无比漫长,作为儿童艺术机构,我们可以做点什么?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疫情,为了让家庭多一些欢乐的时光。我们组织家长、孩子们开始了“每日一画”活动,不限形式和工具,每天创作一个主题。


我推荐的作品是《小岛》,由小艺术家艾薇拉创作,她今年6岁。作品描述的是:小女孩和爸爸在海上游玩,遇到了暴风雨,他们逃离到了一座小岛,这座小岛是一只乌龟。救助的船已经靠近,他们却没有发现,还在焦急地等待中。


▲ 《小岛》,艾薇拉


Q: 为什么会想在当下分享这件作品?


A:“没有朋友的人很奇怪,没人不需要帮助。”这是艾薇拉讲解作品时说的一句话。孩子总是能很容易地讲出深刻的道理,没有一个人是孤岛,武汉是所有人的武汉。


Q:你认为面对灾难艺术能做什么?


A:写写画画可以缓解我们的情绪,在身体力行对抗灾难的同时,还能更好地关注心灵的感受。一颗温和的心,可以输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量!


Q: 在未来生活、工作、创作中,本次疫情会给您带来怎样的转变?


A:天灾告诉我们,要时刻敬畏自然。人祸告诫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承担对应的责任。




12

简枫

独立设计师

从事平面视觉艺术设计


Q: 当前疫情涉及众多社会话题,反映出不同的人群心态,有没有哪件艺术作品,让你想在这个时间推荐给大家分享和交流?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件作品。


A:我想分享西班牙画家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Antonio Lopez-Garcia)的《冰箱》,他是我最近特别喜欢的画家。


这幅画是一只打开的冰箱,最近因为疫情的蔓延大家都困在家里,每天无数次查看冰箱里剩余的食材,计划一家人的饮食和营养忽然成了每天最关注的事情。一棵青菜、一粒鸡蛋,半瓶牛奶,都愿意抚摸一遍。日常的安宁令人像一粒细沙沉入生活的海底,关闭了眼睛,只用触角来感知世间万物的恩宠。


▲ 《冰箱》,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


Q: 为什么会想在当下分享这件作品?


A:我以前对写实绘画并没有很关注,但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我们一家人度假回来之后都困在了北京的家里。除了关注疫情,每天的日常生活忽然慢慢熟悉起来,陪着爸爸读书,和妈妈一起看电视,一家人认真的吃饭、喝茶、聊天,曾经被忽视和弱化的情感每天像在显影液里一样清晰起来。


洛佩斯他一直用最质朴的情感画的他的爱人、女儿、家和他生活的城市马德里,还有日常陪伴在身边的物品。


Q:你认为面对灾难艺术能做什么?


A:我个人不认为艺术在面对灾难是能做什么的。就像贡布里希说的:“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家在灾难来临时也是普通人,没有神奇的力量能改变什么。灾难过后,有感知的艺术家会因为灾难带来的创伤和记忆创作一些作品,这些作品会抚慰自己和有过同样经历的人。在艺术史中这样的作品有很多,但创作这些作品的是艺术家,而不是艺术。


Q: 在未来生活、工作、创作中,本次疫情会给您带来怎样的转变?


A:目前疫情的状况并不明朗,我还是会和大家一样一边关注事态,一边在家里工作。会努力放松心情,不影响爸爸妈妈和家人的情绪,但不会放松警惕,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家人,疫情过去后还能保持现在的好习惯,多陪伴家人,多关注生活本来的样子。


就像洛佩斯说的"……现实那么复杂,存在很多神秘的东西,看不见,或者一眼看不透。有时感觉到了可又抓不住。但是,眼见的东西好歹能扑抓到,而且抓得越准,就越可能把未能明确认识的神秘这种非物质的真实多少表达出来。”



图片来自受访者

部分来自网络


__


在接下来的#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征集中

我们将邀请不同的朋友

加入进来

共同度过这段无比艰难的时期


如果你有自己的感悟想要分享

请随时与我们进行互动!

在微信后台联系我们

或微博@今日美术馆


和大家聊聊

暂时放下焦虑  





即将恢复展览





小程序合作伙伴



注:

1,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可以转发到朋友圈与大家一起分享!

2,你可以在微信上查找公共账号,搜索“今日美术馆”,加入我们的行列!

3,关注今日美术馆,你可以获得更多展讯,有趣的活动信息,很多都是免费的哦!

4,你还可以回复“0”,进行自助查询!

5,今日美术馆开馆时间:10:00-18:00,17:30停止检票,每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全天开放欢迎大家!


今日美术馆网:HTTP://www.todayartmuseum.com

今日美术馆官方微博:@今日美术馆

官方微信号:today_art_museu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