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馆专访 | 90后艺术家潘草原:传统漆艺“激活”未来想象
正在今日美术馆一号馆展出的“致不灭的你——第四届今日未来馆”中有这样一件低调深沉的漆艺作品,它静静悬挂在展墙一侧,与展厅中其它作品形成了鲜明反差。出人意料的是,这件传统手工艺作品竟出自一位90后艺术家之手,她就是潘草原。
先聊聊作品
✦
PART 01
Q:作品名《腔体(并未某种物体)》是否暗示了作品的生命力和有机性?这个“腔体”是否具体指某种特定的物种?
潘草原 《腔体(并非某种物体)》 木板漆画
天然漆、珠母贝、珍珠、金、银、锡
100×60×10cm 2021
CY:我的创作通常始于纸本素描,起笔阶段往往从一个卵形开始,继而围绕这个起点逐渐生长为成一幅精神图像,以回应我即刻当下的创作冲动。当某幅手稿引发我对使用大漆表达的渴望时,我便开始深入漆艺技法和材料层面的考虑。
《腔体(并非某种物体)》 纸本 420mm×719mm
您提到作品所蕴含的生命力和有机性,从画面呈现的有机抽象形态和大漆媒介的生物学特征来说,确实能够得出这种解读。
作品命名的灵感来源于前卫摇滚乐队King Crimson专辑《Lizard》中的第一首曲目。在创作作品手稿的过程中,我反复聆听《Lizard》。尽管这张融合了摇滚、古典、爵士即兴的专辑因其充满不和谐的混杂性而难以被归类(乐队主创甚至形容它“不堪入耳”,认为专辑的爱好者一定很奇怪),但作品对宏大主题和自由即兴二者关系的处理,以及整张专辑浓厚的折衷主义色彩,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从封面取自《林迪斯法恩福音书》(Lindisfarne Gospel)和《贝里公爵的豪华时祷书》(Les Très Riches Heures du duc de Berry)的设计灵感也可以感受到整张专辑对中世纪的浓烈兴趣和浪漫想象
Q:该作品历时多久完成?大致涉及多少道工艺?期间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CY:这件作品的纸本手稿于2017年完成,而后被暂时搁置。直至2020年初,我开始着手大漆层面的创作,2021年底初具面貌并展出过几次,这之后仍一直有持续做局部的改动,因此很难确定作品已经达到最终的完成状态,也许在展览结束后我还会再调整。因为大漆可以反复覆盖和打磨的特性,我常常会重做过往的作品。
创作过程
老实说,作品涉及了多少道工艺我也记不清了,用到的技法就包括素髹、变涂、堆漆、堆灰、戗刻、螺钿镶嵌、莳绘等,这些技法在作品的推进过程中不断有所变动或增加。相较于一些有着明确工艺取向和严格制作程式的漆艺作品,我还是会在工作中更多地保留天然漆不完全可控的特性,也因此过程中会频繁遇到在传统漆工艺标准看来是“过失”的意外情况。虽然常常令人沮丧并让创作过程充满不确定性,但对这些“过失”的积极回应会成为作品面貌走向的新坐标,同时这些“过失”也会因为大漆的媒介特性成为视觉痕迹被予以保留。这样的工作方法让我在创作过程中与大漆的关系更多是互动而非控制。可以说“过程”是贯穿并显性的,它占据重要意义,联同质材和工艺带来的美学表达共同参与到作品的建构中。
创作过程
说到困难,期间作品在接近收尾的推光阶段时不慎摔落,磕损深达底板内的木胎,这就需要从吃漆、刮灰阶段开始重新返工。虽然修补过程很痛苦,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但我还挺喜欢这场意外为作品赋予的额外伤痕。
传统造物艺术
竟然如此炫酷
✦
PART 02
Q:策展人王辛将你的作品评为展中“最炫酷”,你觉得大漆工艺最酷的点是什么?
CY:这一点也蛮让我意外的!也许可以说,漆艺是一类特殊的技术物。一方面,大漆源自漆树流淌的汁液,它的固化依靠生物酶所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而操作过程中大漆对外部环境的苛刻条件和诸多不可控性,以及会让作者过敏、瘙痒难耐等特点都使得它仿佛具有生命和性格,且难以被驯服。另一方面,漆艺技术的实现过程伴随着创作者大量身体性的控制,这种认知和行动融为一体、无法分离的状态对应了庄子寓言里的轮扁斲轮和庖丁解牛,反映出中国传统技术认知的具身性特征。反过来,这种身体性的参与也体现在作品接受层面,在观看时作品突出的质材特征是跃过逻辑思辨直接诉诸感觉器官的,它们调动起关于身体感觉的经验、记忆和联想。此外,层层涂漆与打磨磨显的创作过程如同考古挖掘一般,实现了漆艺的物质转换。上述这些生物性、身体性、时间性等特点都是我觉得大漆工艺迷人的地方。
Q:大漆工艺源自浙江,你也是浙江人。从事该项研究创作受到了谁的启发?是否代表了某种对于本土身份感的“共识”和“觅根性”?
CY:目前已确认的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几例漆器均出土自浙江宁绍平原,可以认为浙江在漆艺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过随着近年来新的考古成果不断浮现,应该认识到漆艺的起源并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现象,其发展轨迹也在不断向前延伸。不排除未来漆工艺发源地产生变数的可能性,这也是一个充满未知的问题。
我在考学前没有接触过大漆,是在查找专业资料时偶然看到一位中国美术学院漆艺专业学长的个人博客。当时正值中国美术学院的漆艺专业创办之初,他们是第一届本科生,专业创办人唐明修也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和传奇性的漆艺家。博客分享的专业教学日常和学生作品为我打开了一个前所未见的世界,我立刻被大漆的异质性和它丰富的内涵所吸引,进而报考了这个专业。
创作中的潘草原
一直以来我的求学和工作经历都在浙江,这也使我较少关注本土身份的问题。在开始整理创作脉络的过程中我才开始好奇自身经验和一些无意识的审美趣味究竟是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地域文化的滋养,继而开始去了解身后更广阔而悠远的文化体系。这种探索是一个再发现的过程,对我而言既陌生又亲近。当发现一些有趣的关联和重合时会有解迷般的快乐,呈现出一种“共时性”的时空交织。近两年我也开始在创作中关注浙江地区的史前文化和早期文明,但还是会对主流的地方历史叙事或身份叙事持观望态度。
Q:参展作品采用了珠母贝、珍珠、金银锡等珍贵材料,宛如一件珍宝。你认为作品的“价值”来自名贵材料本身,还是复杂技艺所蕴藏的“匠心”?
CY:在历史上许多和精神信仰或仪式功用相关的物品中都可以看到类似手法:错综繁复的细节、珍贵奢华的材料以及复杂精湛的技艺,这是一种将珍贵与神圣联系在一起的广泛传统。除了本身昂贵的“价值”和卓越的审美意义,这些物品也向我们展示了材质、工艺和精神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它们引发的情感共鸣和多重感官的参与超越了物质领域,在日常性与超越性之间建立起桥梁。对于这些物品背后无名的制作者来说,这一行为同样超越了单纯的手工技艺,制作过程本身即是精神性的表达与信仰活动的参与。不同的是,彼时这些仪式用品被服务于一套特定地区和时期的信仰系统,而在当时当下我的创作实践中里,这些体验与冲动以一种更加私人化的编码语言表达。
潘草原 《腔体(并非某种物体)》(局部)
“脱胎”换骨
“大漆”晚成
✦
PART 03
Q:大漆工艺本身涉及了自然原料和人工塑造两个方面,生漆经历漫长而繁复的步骤后方能“固化成型”,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创作过程本身是否暗示了生命的迭代乃至追求不朽等寓意?
*这里的问题可能会有些歧义,生漆(即便是未经过加工的)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接触空气就会固化成膜,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业内一般将操作完未表干的漆器/漆画放置于恒温恒湿(20-30度,60-80%湿度)的荫房中,这一过程称为“荫干”。
CY:您的理解很贴切,让我想到在大漆工艺中有一种特殊的制作工艺,被称为“脱胎”。它的做法是先用土或石膏等材料制做内胎,然后在表面涂覆多层麻布和漆,待干固后去除内胎,使器物仅依靠漆和织物成型,非常轻盈。这一工艺名称也隐喻了原为道家修炼本义的成语“脱胎换骨”,暗合了您提到的“生命的迭代乃至追求不朽”。
当然,如果仅从材料学的角度看,大漆也可以通过生漆改性实现喷涂、辊涂、烘干等机械化作业,甚至能制成“生漆油墨”用于UV打印。巫鸿曾提出“物性”作为研究和理解艺术品的一种角度,并指出“物性”包含的两个方面,一是用以制作艺术品和建筑物的物质材料(material);二是材料在意识形态和审美层次上的“质量”(quality)。我想,创作者对于后者,即材料在精神维度的思考会为创作过程注入更多内涵,超越过往仅将材料作为形象载体的传统观念。
潘草原 《腔体(并非某种物体)》(局部)
Q:作品的整体形态以及部分构图呼应了“辛追墓”中的T型帛画。T型帛画上描绘的“升仙”及“不朽”等神话隐喻给此次创作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CY:“辛追墓”的T型帛画为这件作品的整体形态提供了灵感来源。在中国美术史的演进过程中,漆艺术的发展高峰期及其在视觉文化中占据主导位置的时代是战国至两汉。因此,我在学习漆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汉代及更早的楚艺术在形式风格层面的影响。随着对墓葬美术的进一步学习,我逐渐了解到,不论T型帛画还是彩绘漆棺都应被纳入整个丧葬系统中加以理解,而这套丧葬系统又与当时人们对于生死和宇宙的认知紧密相连。帛画所赋予我创作的启示并不基于特定图像内容或神话主题之间的逻辑或对应关系,而是为我提供了一条从个体出发,接近与想象古代中国宇宙观的视觉指引。
《辛追墓T形帛画》
通长205cm,顶宽92cm,末端宽47.7cm
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Q:作品表面上错综盘绕的图案令人联想到“电路”的形态,我们是否可以将其诠释为现代技术对于古老媒介乃至古老生命的“激活”?
潘草原 《腔体(并非某种物体)》(局部)
CY:“电路”的意象我倒没有想到过,还是第一次收获这样的联想(哈哈)! 这些图案或图形对我来说更多起到连接和引导的效果,并非为了对应某个明确的象征或类比,不过您说到“激活”这个概念很有意思,我希望能通过创作对古老的往昔有所激活!
传统漆艺
如何探向未来?
✦
PART 04
Q:当时受邀参展“未来馆”有何感受?展览的呈现效果是否符合你当初的设想?
CY:起初挺意外的,有点担心漆艺这样一个属于前现代并且通常被划归于手工艺范畴的媒介,参与到以艺术与科技为主题的“未来馆”中是否会显得格格不入。但策展人王辛的回应打消了我的疑惑,她认为科技包括各类技术,包括手工艺。能受邀参展“未来馆”我感到非常荣幸。
展呈效果可以说完全超出预期,尤其是自己的作品与郑庆和毗邻。实际上,在创作《腔体(并非某种物体)》纸本手稿的那几年,我对上世纪60、7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和嬉皮文化很感兴趣,在查阅迷幻艺术的资料时就曾关注到郑庆和,并对他的一系列绘画印象深刻。也是在这次展览中我才了解到这位艺术家曾几乎被美术史遗忘,所以特别欣喜于策展人在展览位置上的安排,超级开心!
潘草原 《腔体(并非某种物体)》(右)
于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
Q:请具体展开谈谈,古代的媒介如何联结第四届今日未来馆对于当今科技语境的探索乃至对于未来的想象?
在我看来,艺术史领域中对于“过去-未来”关系的态度可以大致划分为两大类。一类偏重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连续和演变,通常表现为“复古革新”,另一类则强调对过去的断裂和突破,如先锋派涉及的各种激进实验。这两种态度并非彼此对立,实际上它们在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中时有交织、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动态的对话关系。历史经常遭受被掩藏和遗忘的命运,然而这些被掩埋的事物也总是在不断的挖掘中重新被发现。我相信无论是对古代媒介在材料和技术层面上的拓展,还是对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情感、思想内涵的再次发掘和重新阐释,都能够让创作者以多向度的方式共同参与对未来的想象塑造。
展览信息
致不灭的你——第四届今日未来馆
总策划:张然
策展人:王辛
主办方:今日美术馆
展期:2023.7.23-2023.10.15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1号馆 2,3,4层
🎫
扫描上方二维码购票
参展艺术家(按首字母顺序)
aaajiao
Agnieszka Polska
黎安美 An-My Lê
刘阿妮 Ani Liu
Anton Vidokle & Palin Tan
Astria Suparak
郑庆和Ching Ho Cheng
Francesco Paterlini
野口勇Isamu Noguchi
Jakob Kudsk Steensen
江一帆 Yifan Jiang
刘艾真Jen Liu
刘昕 Liu Xin
李佳宝 Jiabao Li
陆扬 Lu Yang
苗颖 Miao Ying
Mark Ramos
Morehshin Allahyari
Natalie Ivis
潘草原 Caoyuan Pan
彭可 Peng Ke
松本俊夫Toshio Matsumoto
徐梯善Tishan Hsu
Sarah Rosalena
Siah Armajani
王也 Wang Ye
武子杨 Ziyang Wu
Walid Raad
袁中天 Chris Zhongtian Yuan
占有兵 Youbing Zhan
zzyw (汪洋Yang Wang &漆贞贞Zhenzhen Qi ) 李茜霖Qianlin Li 刘宗鹰 Zongying Liu 李骄阳Jiaoyang Li
此次展览参与了潮朝阳FUN生活暑期惠民消费季
特为普通大专院校学生和中小学等人群准备优待票
活动已纳入第十一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