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学古今 | 闹元宵

玉漏铜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唐代诗人崔液


 

正月初一的喜庆劲还没有来得及在人们的心中淡去,元宵节又匆匆赶来助兴。


这不,明儿就是了。


元宵节,是民俗文化浸染的节日。温婉浪漫的诗词,文辞精妙的灯联、灯谜构成了饶有雅趣的元宵节文化。那些关于元宵节的文化,历久弥新的厚重。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古人的元宵总是在浩如烟海的诗词中,读那数不胜数的元宵节诗词,体会历代文人墨客诗词里的元宵节美丽浪漫,静静吟诵那份遥远的优美,细细品味和感受那传承下来的独特的古典意境,久吟不衰。

 


儿时的元宵节,很有意思,大脑里常常想起小时候的片段和镜头,那个时候我们对这个元宵节,这个词,不懂也不亲,叫顺口的是正月十五。

 

记得小时候,正月十五的夜里,从街头到巷尾,喧天的鼓点,开心的爆竹,缤纷的色彩。


在鞭炮声中,舞狮的队伍,耍龙灯的队伍,穿着就像唱戏的服装,头上插满了装饰的大红花,踩着高跷,舞动了起来。那用纸糊的灯笼漂亮极了,那舞动的狮子活灵活现的。


最爱街上写有谜语的那些灯笼,好多次都猜不对的谜底,成了元宵夜美好的回忆。街上散市后,我们回到家吃着一碗碗暖和的“元宵”。



传统元宵佳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岂能渐行渐远渐无形。

 

接下来,和小编一起体味这个古老节日的韵律~



  食   俗  


吃元宵

   


 吃是中国节日的主要内容,正月十五吃汤圆,也叫“吃元宵”,汤圆的形状仿月为圆形,寓意“家人团圆”。


“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风  俗  



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灯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红红的灯笼照亮了家家户户,浓浓的年味跃上火红的绽放,浓厚地传承着千年春节文化独特的韵味。


春节在宵汉辉映光彩勾勒着祥和惬意的夜晚悄然落幕。


从此,大地上掀开了蜂拥而至春天的帷幔,开始了春的故事。



朝花夕拾


传学古今 | 一碗腊八粥,岁月静好

传学古今 | 迎来冬至冬开始

传学古今|今夜月明人尽望


-end-

文案 | 卢秋怡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卢秋怡

审核 | 邓华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