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玉杂|隋唐玻璃器:愿你通透 纯净 无瑕

唐美丽 陕西历史博物馆 2021-04-07




佛经有云:“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





绿琉璃瓶·隋 1986年出土


在博物馆收藏的所有文物中,有这样一类器物显得与众不同,它们大多小巧玲珑、色彩绮丽、通透无暇。说其易碎,但它们又穿越千年时光,完整、轻盈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没错,这就是玻璃器。它们在博物馆不同的展段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可如果它们会说话,没准它们会为你送上这样的祝福:愿你通透、纯净、无瑕。


 

玻璃&琉璃


“琉琳”、“流离”、“玻璃”等词汇,最早见诸于《穆天子传》、《尚书·禹贡》、《山海经·中山经》等,它是作为天然玉石和人工制造的玻璃的“统称”。汉代以后的有关史料常用琉璃(流离、瑠璃)、璧琉璃等称呼,见《盐铁论》、《西京杂记》、《汉书》、《后汉书》、《隋书》等。自汉以后西方传入玻璃器皿后,把西方传入的玻璃称“玻璃”,中国自制的玻璃称“琉璃”,其他还有如药玉、硝子、料器等称呼。宋代以后, 以低温彩釉陶作的砖瓦称之为“琉璃”或“琉璃瓦”,才把玻璃和琉璃逐渐分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的宫廷内务府造办处,把制造琉璃瓦的地方称“琉璃厂”,而制造玻璃的称“玻璃厂”,从而分开称呼。

(以上观点来自《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与发展》干福熹)


“玻璃”“琉璃”的名称演化复杂,所以本文对“玻璃”“琉璃”不作严格区分。


2018年英国诺丁汉大学汉德森教授在北京大学做了有关玻璃起源的学术报告。他认为,目前看来土耳其可能是玻璃起源地。在该地区,发现了公元前1600年的玻璃器皿,这是目前很早玻璃器皿。另外,在土耳其另一件也是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玻璃盘上,同时发现了仿绿松石色泽的乳浊天蓝色玻璃。土耳其还发现了目前很早的玻璃坩埚残片,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15世纪晚期。经过分析,除了能在该残片内壁观察到残留的玻璃熔块外,坩埚本身在制作过程中还掺入了金和铬铁矿晶体。公元前1600年约为我国历史上的商代。

淡黄色琉璃杯·唐 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地宫


玻璃在历史上曾是最昂贵的材料之一,《圣经旧约·约伯记》中就有“黄金和玻璃不能与智慧相比”的记载,玻璃自诞生起就是受欢迎的贸易品。


淡黄色琉璃杯·唐 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地宫


从出土器物来看,中国原始玻璃在西周时有所发现,而真正成熟的玻璃产品,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才开始出现。到了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的唐代,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对外文化交流也在此时达到了顶峰,中国的玻璃制造在此时得到转机,生产出一批相当精美的玻璃器。

 

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隋唐玻璃器中有代表性的几件。


 

奇特的造型


 

说起玻璃器皿,可能大家最先想到的是玻璃碗、玻璃杯之类的圆形玻璃器,但在唐代,有这么一件小小的琉璃瓶可能会刷新我们的对于这类器皿造型的认识。

 

绿琉璃瓶·隋 1986年出土


这件绿琉璃瓶1986年出土于西安东郊长乐路隋代的一个舍利墓中,根据出土的墓志记载,其所在地正是当时隋代大兴城的清禅寺内。出土时琉璃瓶放置在一件米黄色的瓷瓶口沿上。

 

圆球体、绿色透明,颈部最下面有圆形二层台,肩部有四个对称凸起的倒三角形,腹部装饰有四个凸边凹心儿的圆形。瓶底有圈足。琉璃瓶晶莹剔透,小巧玲珑。


绿琉璃瓶·隋 1986年出土

 

我国古代的琉璃绝大部分是国外进口的。《汉书》颜师古注引《魏略》,大秦国出赤、白、黄、黑、绿、缥、绀、红、紫十种琉璃,大秦指的是罗马帝国。这件绿色琉璃瓶的造型在目前出土的隋唐玻璃器中比较少见,应是一件是舶来品。

 

琉璃在古代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佛教崇尚“形神如琉璃”的个人意境修养,佛教故事中常提到的“七宝”,即金、银、琉璃、颇黎、珊瑚、玛瑙、砗磲中就有琉璃。佛经有云:“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佛教文化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玻璃器皿在中国的发展。

 

 

鲜明的风格

 

我国西周时期有玻璃(琉璃)出现,它是与青铜器冶炼伴生的产物。早期的中国玻璃的主要化学成分不同于西方的钠钙为原料而是铅钡为原料,这成为辨别玻璃器产地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我国境内出土的隋唐玻璃器成分基本可分高铅玻璃与钠钙玻璃两种,其来源为本土生产与舶来品,而在这些舶来品中又可按玻璃器的年代与艺术特点分为罗马与萨珊玻璃、伊斯兰玻璃。

 

 

萨珊风格


代表文物:凸纹玻璃杯

 

凸纹玻璃杯·唐 1970年出土于何家村窖藏


这件来自何家村窖藏的玻璃杯高9.7厘米,口径14.3厘米,底径10.3厘米,为侈口、圆唇、直壁略斜、平底。下有一圈凸起的弦纹,腹部有八组24个圆环纹装饰。凸纹玻璃杯的透明度也相对较高。

 

凸纹琉璃杯的圆环纹饰采用的是粘贴玻璃条技术:它是将高温烧熔的琉璃条挑出,趁热贴压在杯身上,冷却后就形成了这种效果,这属于热加工装饰工艺。粘贴琉璃条作为装饰早在罗马琉璃器皿中就已经出现,萨珊时代的工匠将这一技术继承并发扬光大。凸纹琉璃杯的造型在隋唐玻璃器皿中比较少见,推测是一件萨珊风格玻璃器。

 

与萨珊王朝的渊源


隋至唐初,这个时间段刚好处于萨珊王朝的黄金时代(公元498—622年,公元651年萨珊王朝终结),中国与之有较为紧密的联系,隋扬帝也曾派遣使者出使波斯,萨珊更多次派遣使者前来。这一点从我国境内出土的萨珊风格的文物就可证明。


西亚粘贴琉璃条的装饰技术还途经中国大陆流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如韩国庆州松林寺、日本奈良正仓院的玻璃收藏和这件凸圈纹琉璃杯一样,是丝绸之路畅通时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伊斯兰风格


代表文物:蓝色琉璃盘

 

蓝色琉璃盘 ·唐  1987年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


伊斯兰玻璃在制作技法上继承了罗马帝国与萨珊王朝的传统,如吹制、模制、贴丝贴花、刻纹刻花等工艺,器型造型以及装饰特点鲜明,目前出土可见的隋唐时期的伊斯兰玻璃器主要为法门寺塔基地宫所出土。

 

这件蓝色琉璃盘是吹制成型,蓝色透明,质地光洁。口沿微侈,圆唇,浅腹,小平底,外底心有铁棒痕迹,盘心微凸。在法门寺地宫中共出土蓝色琉璃器皿十一件,以深蓝色为主。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的罗马及波斯萨珊王朝的琉璃大都是无色的,偶尔有淡绿、泛黄、翠绿的,很少见到有蓝色的。

 

八瓣团花描金蓝琉璃盘 ·唐  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地宫

目前正在临时陈列《与天久长》中展出


七世纪时,阿拉伯帝国占据了西亚地区的琉璃中心,琉璃制造水平颇高,伊斯兰崇尚蓝色,蓝色原料——钴料在其统治地区储量丰富。阿拉伯人在造型艺术上更偏向于理性审美,所以有很多几何形的纹饰出现,并讲究对称美,多格纹、菱形图案。除几何纹饰之外以花草、枝蔓为主的植物纹也是伊斯兰风格造型艺术中的典型风格。在法门寺出土的琉璃盘上,有些装饰着明显的伊斯兰风格的图案,推测这些蓝色琉璃盘是阿拉伯帝国的产品。



飞入寻常百姓家

 

隋唐时期的玻璃器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玻璃器这一特殊器皿却依然珍贵,它的价值甚至凌驾于宝石、金银之上,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琉璃,特别是绿琉璃与蓝琉璃——与玻璃质混合物一样,往往被当做一种自然宝石的替代品。

——《撒马尔罕的金桃》



原因有原料采集难度、提炼技术等方面,还有就是中国有发达的金银器、漆木器、特别是还有十分精美的陶瓷器,可以满足当时生活用品的需要。晶莹剔透的玻璃自然出现在贵族的生活中或者成为佛教中的宝器。


八瓣团花描金蓝琉璃盘·唐   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地宫


随着时代的发展,玻璃逐渐走入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仔细想想现在的我们谁手上能没有几件漂亮的玻璃杯、玻璃碗呢?甚至由于玻璃一些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一些高精尖的行业领域它们依旧扮演着重要角色。


现在,当我们在博物馆与这些穿越千年依旧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相遇时,相信它们一定会为你送上这样的祝福:愿你像这玻璃一样美好,通透、纯净、无瑕。

 



文章里提到的玻璃器皿分散展示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不同展厅里,等我们再次相见时不妨来博物馆寻宝吧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与发展》干福熹

《隋唐时期玻璃器的研究》陈中慧

《撒马尔罕的金桃》薛爱华

《神韵与辉煌》

《文物陕西》

编辑校对:郑华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一)——从“头”说起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二)——脂泽粉黛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三)——大唐遗宝

《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四)——粟特风情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五)——云想衣裳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六)——熠熠铜镜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七)——长安娱乐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八)——玉盘珍馐

玉杂| 皇后之玺背后的传奇故事

金银| 是时候亮出我的“走龙线”了

金银| 一条铜蚕见证一条丝路

金银| 原来你是这样的银碗

金银| 白富美专用唐代高级香包——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金银 | 女为悦己者容

玉杂 | 来自大唐的无线“兔标”

漫画| 华夏创始人黄帝的故事(壹)

我知道你好奇壁画保护与揭取的秘密……

陕历博里的诗词大会,周秦汉唐的诗词打开方式



(版权所有  转载注明)



投稿合作邮箱:7490433@qq.com

长按扫描关注,把历史随身携带




点亮“在看” 青春不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