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泽, 王静 | 浦东样本的制度逻辑探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
浦东样本的制度逻辑探析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
文 / 曹文泽, 王静
摘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浦东样本是在制度框架下开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示范,因而遵循着制度逻辑。制度治理作为现代国家运行的根本支撑成为制度逻辑的根底本源,制度建构同制度执行构成制度治理的“一体两面”。“浦东样本”问题导向、先行先试、法治建设的内涵特征指向着制度治理的实质。“浦东样本”的制度构建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以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优势为制度权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行优势为制度方向,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优势作为制度指归。“浦东样本”的制度执行要探索优化结构性改革的制度集成,聚焦推进国际制度衔接的样本示范,完善提升核心领域的制度创新能力。
关键词: 浦东样本;中国式现代化;制度治理;制度建构;制度执行
本文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 栏目
作者简介|PROFILE
• 曹文泽,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
目录概览
全 文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是为国之根本。当前,世界格局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的复杂局势中呈现“东升西降”的趋向,其根源在于社会制度的本质差异。国家之间的竞争,究其实质是制度间的比较竞争。随着差异化政治经济意图的赋予,全球局面更加变幻莫测,这在加剧制度之争复杂性艰巨性的同时,进一步凸显制度建设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深刻意义。对此,党中央在充分肯定浦东开发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两个大局”赋予浦东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使命。党的二十大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作为关键主题,明确提出“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进一步确证了打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浦东样本”的战略地位与重大意义。“浦东样本”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示范,探寻其制度逻辑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知,激发制度活力,推动“浦东样本”高质量发展,提升制度现代化探索实践效能具有重大意义。
一 学理论域研究回顾
作为政治学的标志性主题,制度研究在嬗变沿革中构成丰富多元的知识系统。其中,制度治理是事关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进程的关键议题,学界通过对“制度”与“治理”核心词理论意涵及互动关系的差异性把握,大致形成以下两种研究视角。一是基于国家治理理论的制度化范畴研究。在此框架下,为满足解决实际问题且促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国家治理能力制度性回应的制度治理类型包括政党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等方面。制度治理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国家治理体系作为一整套国家制度体系在学理和实践层面应受到重视,已然成为学界共识。二是在新制度主义视域下强调制度之于治理的价值效能。作为强调制度分析的理论潮流,新制度主义对制度作出耦合于既有意义系统的动态均衡规则的概念阐释,为制度治理研究提供了重要学理资源。在已有研究中,学者较多重视制度在治理中规范约束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制度是国家作为社会秩序的权威所在,是通过提供信息和实施制裁的双重机制,清晰透明地计划和执行政策、法律的国家政权力量。基于此,学者广泛开展了关于制度治理本质效能的讨论,指出其是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的产物,是现代国家运行的根本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层逻辑。质言之,以上两种视角表征着国家能力与制度治理的内在统一性,即制度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规范与核心内涵,是在制度体系协同下体现国家能力、实现治理效能的重要范式,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与建设方略本质在于制度治理。从现实来看,国际博弈的实质在于政治体制的立场差异。鉴于此,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一重要议题成为学界在比较视野下对制度治理研究的深化拓展。一是从制度建构视角进行审视,认为制度设计与体系建构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范式中制度条件所具有的价值、执行层面的制度优势,强调其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以及治理主体间的组织协同;有学者提出中国制度优势在于依托“顶层设计+先试点、后铺开”的互补性制度构建解决现实问题,实现高效能治理。二是从制度执行角度展开研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并不直接带来治理效能,制度的生命力与关键在于执行,应在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内在属性的基础上提高制度执行的结构优化与机制创新。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范式的运行机制在于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制度建构与制度执行构成制度治理的一体两面。其中组织、价值、运行层面的制度优势成为制度建构的内在要求与本质参照,注重制度执行能力创新提升是以“善制”实现“善治”的关键环节与实践面向。
二 制度治理:“浦东样本”的实质意涵
“浦东样本”是指浦东新区结合自身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对标世界一流,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制度型开放、完善法治体系及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等时代点位上先行先试、敢闯敢为、创新探索,形成一套可推行、易借鉴、有效用的发展模式。其内涵特征可概括为“问题导向+先行先试+法治保障”,表征制度治理的范式,即制度性的实践行动型构“浦东样本”发展模式,又在“浦东样本”意涵丰富的进程中实现制度秩序再生产。 “问题导向”标识制度基点。制度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社会交往实践的产物,不同于对先验性真理和抽象性原则的映射,社会需求共同指向的问题域构成制度设计具体的、有条件的情境化空间。换言之,在制度治理的内部逻辑框架内,问题是制度形成的始发点与现实性对象,也是制度治理效能体现的表征介质与有效性标准。有鉴于此,作为实践和经验的产物,制度的设计施行要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准则。将实践中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自发型构的惯例性规范总结上升为制度性规则是“浦东样本”的核心目的与重要经验。现实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改革深层次问题、人民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重大问题等,具体到“浦东样本”则体现着既要考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又要统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既要考虑上海城市发展,又要关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要求;既要注重浦东新区内部各功能空间协调配合,又要积极与周边区域展开交流互动。循此逻辑,全过程、全领域坚持问题导向的“浦东样本”与制度治理的秩序起点相契合。“先行先试”形塑制度安排。以试点探索推进完善制度供给,指向着政策方针等制度性构想地方化的运行过程,是“浦东样本”的突出特征和关键意涵。一方面,作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制度供给,“先行先试”具有地方结合区域内发展问题与改革方向,进行制度试验与创新,进而推动全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刻意蕴。另一方面,“先行先试”的制度运行模式是对中国共产党“摸着石头过河”宝贵经验的继承发展,因其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降低制度试验风险,体现了制度对其所处生态的适应性与和谐性,亦即恰适性。浦东新区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壁垒,通过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打破利益藩篱,主动承担制度试验责任,先行探索机制创新,优化制度供给,以制度型开放引领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由此可见,“浦东样本”“先行先试”的重要意旨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总结以及持续探索制度运行过程的恰适性,即在渐进性试错修正中对现有政策给予丰富补充,同时也在突破体制机制束缚的调试革新中以事实依据支撑制度创新的合理化示范。“法治建设”构成制度保障。制度化治理是政治统治谋求长期稳定与组织程式获得运行价值的必要进程,作为存在实然的制度以及具有丰富秩序的法治化都是制度治理的形态表征。法治是关于制度治理的综合性概念,其在价值理念层面显示的是对公平正义的贯彻维护,从性质角度看是规范现代社会运行与行为活动的基本框架,从形式功能看则是最重要的制度供给和治理体系。在经济建设与社会治理的综合格局中,本就有法治先行的必要之义,在制度治理体系中法治自然也是必要的保障。“浦东样本”亦鲜明突出法治建设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具有的关键作用与重要功能。一方面,浦东新区紧扣改革创新需求积极推进自主供给的法治化进程,在滚动推进和动态调整中确保“浦东样本”在中央的授权下和法治的轨道上有序运行,确保法治这一制度保障形态的正当性。另一方面,浦东新区高度重视高水平法治实践的推进,在重大改革与关键攻坚领域探求法治依据与引领护航,切实运用法治途径疏通解决改革进程中的桎梏难点。基于双重视角,“浦东样本”的法治实践是对制度滞后性与依法治国原则性之间张力矛盾的探索弥合,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保障示范,突显着制度治理的发展需要。
三 制度建构:“浦东样本”的必要前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逻辑前提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建构是现代化国家的制度形式和支撑规范,“浦东样本”内在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外显则为制度体系守正与创新的统一。 一 以党的全面领导组织优势为制度权威制度权威是制度体系建构的根本保障,其指向的是制度的效用要素套嵌于对象主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对制度秩序产生崇敬、遵从、践行的价值状态。究其实质,是以合法性为生成起点,以实现制度认同为关键环节,加之权力强制的必要保障,构成制度权威完整的逻辑链条。由此观之,无比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社会号召力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特别是组织优势所在,亦构成对制度权威的根本统摄。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探索,“浦东样本”是党中央通过政策确证的现代化建设引领示范,要在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中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强化制度权威。党的全面领导是对制度合法性的政治保证,合法性奠定了制度权威的基础。所谓制度合法性,是指制度在发展实践过程中的合规律性、制度系统要素层次的详备性、制度交互性以及制度与环境之间的恰适性。浦东开发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纵深推进、资源配置能力增强、城市建设治理水平提升、民生保障体系完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关键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当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着国际生态愈加复杂严峻、暴露出来的问题尤为深刻尖锐,人民的要求更加多元高阶的挑战。“浦东样本”的打造应充分发挥党集中力量干大事的组织优势,坚决维护党中央的制度权威,从而确保浦东的建设发展在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浪潮中行稳致远。党的全面领导是建构制度认同的核心要义,认同是体现制度权威的必要环节。所谓制度认同,是指行为主体从心理认知与行为模式上对制度承载的价值理念与规范准则具有同一性,亦即践行对象能够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切实维护制度。建构制度认同的方式约略有二,一则在实践验证下突显制度效能,以无可辩驳的现代化发展成果强化制度认同;二则在理论阐释中丰富制度内涵,以契合人民群众心理的价值归属强化制度认同。由此,打造“浦东样本”需要自觉从人民群众的行为主体出发,在党的领导下以实践效用与理论阐释相结合,全面建构制度认同,进而强化制度权威,为制度现代化发展积蓄普遍力量。党的全面领导是发挥权力强制机制积极效应的关键力量,权力强制是构建制度权威的手段保障。所谓权力强制,是指制度规则贯彻落实过程中强调权力的运用与服从的效果,结果性导向与手段性本质决定了其具有工具理性的特点。对于制度权威构建而言,权力强制具有制度发展的内生规定性与维护制度秩序的功能属性,但容易陷入重视权力运行结果的悖论,造成认同逼仄、忽视规范、边际效用递减的消极影响。党的长期执政和全面领导为应对这一困境提供了长效有力的对策思路:其一,通过民主集中制发挥权力强制积极效用;其二,以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将权力置于制度规范之内。由此观之,打造“浦东样本”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强化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功能,夯实基层党组织根基,在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与相对服从中合理规范把握强制性权力的运行,从而切实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权威。二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行优势为制度方向制度方向即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对象,指涉其生发必然的历程、当下实然的状态、远景应然的导向等历时环节的导引。作为党和国家建设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向着我国制度体系的本质架构,体现着制度治理应用的良好势态,使制度治理运行优势与制度体系建构方向具有内在统一的归依性。因此,打造“浦东样本”要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认知,推动制度建构向着更为完备稳定的正确方向行进。明确打造“浦东样本”的制度结构是制度方向的首要前提。“浦东样本”的实质在于制度治理,严密周全的制度体系是建构形塑“浦东样本”的基础性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一套逻辑严密、结构稳固、铨次有序、内容完备且持续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制度建构的集中体现。“浦东样本”的实践也在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结构框架下有序展开。概括来讲,支撑保障“浦东样本”的根本制度从性质上看,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保障与依据,规定着统领集中化、治理规范化、结构稳定化、制度系统化的运行优势;基本制度指涉着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关键领域与核心层面,是对根本制度内在品质的外延拓展,又依据自身稳固的基础性指导着重要制度良性运行;重要制度是打造“浦东样本”过程中与具体领域建立互动的制度形态,在具象化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理念性规范的同时,表征着针对性与渗透性的直观反映。质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对“浦东样本”制度结构当下实然的整体性把握,有利于在明晰坐标原点的情况下回溯发展历程、确证前程走向。梳理打造“浦东样本”的制度脉络是制度方向的必要回溯。鉴于制度发生学视角,当下打造“浦东样本”所遵循的现代化国家制度体系结构框架经历了绝对性建构和相对性完备相统一的渐次过程,即其层级机理有赖于党和国家对社会转型时空形势的清醒研判,破题纾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自主探索,呈现出党的集中领导与人民伟大实践相统一、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试点运行相结合、根本方向不动摇与动态完善调整相联结的脉络轨迹。新时期,对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支持和地方自主权的赋予具有突破固有习规与体制惯性的重大意义;新世纪,浦东新区在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创新方面持续发力,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试验田;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浦东新区更好服务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给予充分支持,浦东以引领区的独特性质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先行者”。概而言之,“浦东样本”制度建构是循着党和国家制度探索建设的基础,通过现行制度层次的内生演化机制,在先行先试中动态对制度进行完善、补充、创新,始终表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优势。阐明打造“浦东样本”的制度任务是制度方向的务实导向。作为立国安邦、执政兴国的重要保障,“浦东样本”的制度建构要以党的中心任务为目标方向,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以臻于完备、稳固妥实、效用卓著的制度体系服务于强党强国的中国式现代化要务。具体而言,固根基的关键在于“浦东样本”要在制度建构中强化党的领导制度权威,依靠人民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大力发挥法治在制度体系与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功用效能。扬优势的要点在于浦东聚焦问题导向的先行先试与探索示范属性,要将发挥制度优势与应对风险挑战相结合,保持制度执行与全面深化改革稳中求进。补短板的重点在于“浦东样本”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对照国际现代化的通行准则,精准识别并及时弥补制度体系中的空缺断层的短板状况。强弱项的核心在于“浦东样本”要持续巩固制度创新成果,破除体制、机制、程序的藩篱壁垒,在顺畅制度运行中切实凸显制度效能。总之,打造“浦东样本”服务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任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坚守,具象明晰了“浦东样本”制度建构的应然导向。
三 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优势作为制度指归
制度指归是对制度内蕴的价值理念、外化的效能优势、追求的使命目标所进行的整体性认知。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视野,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中国制度治理鲜明的价值优势,还构成了制度建构的重要指归,为“浦东样本”提供了价值依循与实践依据。人民至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理念。这一点被中国共产党写在旗帜上,标识在道路上,内化在理论中,渗透在文化中,全景式体现着价值面向与建设指向。马克思指出,“在民主制中,法律、国家制度是人民的特定内容和自我规定”,离开了人民的拥护,国家机器就面临着支离破碎的危险。通过对这一根本立场的深化认知,人民至上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成就的重要经验,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中居于最高层次,成为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领域,涵盖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区域治理、民生保障、市场分配、精神文明建设等全方位的制度理念。鉴于此,“浦东样本”应接续作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满足人民利益诉求,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运行模式。总结而言,在新的时代点位上,只有切实坚持“人民就是江山”的实践立场,着力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与高品质发展的要求,才能保证“浦东样本”是有灵魂、有温度、有品质的人民性成果。人民是否满意、是否拥护、是否支持是检验制度优势的核心标准。以人民为中心是党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也是现代化国家制度建设获得群众支持、取得优异成绩的依据。需要指出的是,制度本身处于静态,有赖于人民群众作为行动主体对其执行方能产生规范效用,即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人民满意与否是关键评判依据。现实来看,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浦东在党中央高质量发展的号召下主动作为成果显著。例如,在持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方面,“浦东样本”的机制创新获得了域内群众的广泛好评。“城市大脑”的建构设置、“一网通办”的率先垂范、“一网统管”的尝试实施,均有效提升了浦东城市治理的水平与质量,极大便利了民众生活,契合了智能时代社会变迁的需求,满足了人民群众与时俱进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进而言之,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浦东样本”要始终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和判断制度效能的重要指标,将持续改善民生作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实现的必要途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使命任务的制度目标。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在实践中总结规律,探索没有异化的、人之为现实的人的社会制度,这一理论性伟大构想在当代中国不仅存在现实可能性,还具有系统科学的制度保障。详而论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行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党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镌刻在根本领导制度中,领导部署着“浦东样本”的稳步行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的所有实践与理论发展的主题,指向的是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内蕴深厚人民性,“浦东样本”亦需循此方向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要务,坚实的物质根基是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浦东样本”需着力提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市场化活力,做大做实蛋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化保障,上海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的首提地,应通过对民主协商制度的优化创新将其打造为最佳践行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表征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文化生活要求占据重要地位,为此“浦东样本”要在充分利用伟大建党精神的在地资源,持续推动弘扬传承革命精神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的多维要求,“浦东样本”要进一步加强民生领域的制度探索,示范引领全体人民的物质精神相协调的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生态文明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体现着党对人民生产生活要求的重视,“浦东样本”需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体制机制上多下功夫、多出成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宣示的以和平发展与公正合理的方式谋求人的解放的伟大理想,作为对外开放的首要窗口,“浦东样本”要将促进共同发展的制度型开放作为重要突破点,向全球展示中国方案与中国声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非凡格局和有力事实阐释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在“后发赶超”中逐步实现现代化,充分显示了中国制度的先进性。所以说,“浦东样本”不仅要致力于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还要始终牢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鲜明品格与核心目标,并将其落实在制度建构过程中。
四 制度执行:“浦东样本”的关键实践
制度执行是制度逻辑链条的关键环节,表征着制度生命力与优越性,是制度基础性功能发挥的实践性过程。“浦东样本”的效能提升要始终突出制度建设的主线、完成制度的执行,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从而实现制度集成、制度衔接、制度创新,推动“浦东样本”率先在制度现代化层面有全面提升。一 探索优化结构性改革的制度集成基于制度体系建构规模成型的实际境遇,在系统全面总结制度经验与优势的同时,党中央作出了国家制度建设进入“后半程”的点位确认,指明要在不断完善优化中建构起更加完备、稳定、管用的制度体系。作为制度创新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与先行地,“浦东样本”要更加注重制度体系建构的相容性,从整体推进、协同联动、动态发展等方面强化改革系统集成,优化制度体系。从整体性的方法论要求来看,“浦东样本”要在优化制度集成上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体制机制革新与社会制度完善成为关键指向,这对“浦东样本”的打造提出了系统要求,即在改革系统集成上率先试、出经验。一方面,浦东要统筹战略性政策、首创性机制、基础性规则、优化性体制等制度现代化成果,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另一方面,浦东要始终围绕改革的核心与制度体系的内部层次,重点突破关键领域,积极探索并适时固化形成更多高水平制度。从功能论的角度出发,“浦东样本”要聚焦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联动。制度的正式化、权威化属性强调并规定了制度体系内部的结构稳定性,因而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制定要“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具体而言,一方面,浦东要以全局视角审视关注各领域、各部分、各环节的制度体制发展走向,在系统部署中确保制度改革有序稳定、有机衔接。另一方面,浦东要在制度设计、方案落实、效果评估等环节的协调共振上持续发力,在改革方案的主体交互、改革安排的耦合贯通、改革运行的评估承接等方面,作出协同配合的制度安排,继而实现各领域制度改革的优化推进。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出发,“浦东样本”要深刻认识深化改革与制度完善永无止境的运动规律,积极探索制度优化的机制。制度体系的形成定型、完善、稳固是在动态过程中循序渐进而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浦东样本要具有动态性认知与步调。一方面,浦东要从设计、运行、安排等层次充分吸收制度建设的多方经验,对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部署,积极调整步调,稳步落实改革规划,凸显开路先锋与示范引领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浦东要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在坚持不变前提与原则理念的基础上,适时摒弃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进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二 聚焦推进国际制度衔接的样本示范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浦东要将制度型开放作为重要抓手,大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形成一套与开放型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从要素开放向制度开放的先行先试。与吉登斯提出由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机器和军事力量等构成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不同的是,“现代性的制度化”是保障现代化运行的表现形态和支撑条件,是打造“浦东样本”的应然之举。浦东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改革自主权,面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求,推进要素自由化、便利化的进程。具体言之,要进一步提升整合和利用全球先进生产要素的能力,完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外商投资监管中的操作环节进行精简化,消除资金跨境流动中的限制性措施,促进全球生产要素的积极有序自由流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浦东全域特殊经济功能区为平台,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面对新一轮国际贸易规则改革,为了争取国际通行制度的“规则制定权”,完成国际规则“接受者”向“引领者”的身份转变,就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浦东的先行探索意义非凡。一方面,要通过在规则和制度上与国际先进规则接轨,倒逼国内制度供给质量提升,保证制度运行平稳。另一方面,要建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市场体系,以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改革促进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体制由“境内开放”向“境外开放”转变,形成国际贸易的多渠道双向开放框架。大力推进法治化进程,建构全方位安全监管制度体系。浦东要将法治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积极运用授权立法机制,通过制度理性强调理性原则,实现社会共同利益选择。一方面,要完善在知识产权保护、透明度规则、竞争中性等“边境内措施”方面的自主立法和制度创新,着眼新发展格局,在法制统一的原则下,纠偏制度非理性行为,在法治框架内相对均衡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建构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高效协作的体制机制,按照高标准国际经济规则要求,在国际投资仲裁、国际商事法庭、监管审议机制等方面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提高法治化程度。三 完善提升核心领域的制度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其与科学技术、人才等要素有着内生性联系,共同构成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活力。在新的历史关头,“浦东样本”要全力做强创新引擎,从科技制度创新、人才制度创新、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等层面充分激发制度活力,树立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坚持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实现浦东高质量发展的“双轮”驱动。历史上每一次技术的进步超越都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进而引发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构成了现代化发展的轨迹。由此,打造科技制度创新的“浦东样本”具有内在要求生发与外力因素推动的多维动力。换言之,不仅要围绕科技创新的参与主体,形成官产学研合作机制,还要以深化科技体制革新为要点,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具体来说,要通过围绕产业落地的孵化运营、科技公共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投资融资等重要层面开展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体系机制革新,进一步发挥浦东区域内龙头企业国际创新资源对中小科技产业的带动引领,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的配套应用降低从研发端到产品端的创新成本,充分发挥浦东知识产权局与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法庭在帮助科技产业获权、确权、维权领域的实效,持续推动科创母基金、增信基金及证券化试点等举措在创新产业顺畅融资、登陆科创板等方面发挥效力。坚持以人才制度创新推动人才强国战略有效落实,为打造“浦东样本”积蓄原始创新力量。对于“浦东样本”强化人才制度创新而言,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既是建设思路也是重要目标。其一,要加大国际化人才吸引与集聚能力,建构全球高端人才“直通车”制度。针对境外人才在浦东区域内的工作许可、医疗医保、薪资兑汇等方面率先进行即时审批、设卡建档、简化利民的机制尝试,强化人才制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其二,优化创新人才队伍支撑的层次结构,多向度建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现实的人是最具活力的发展因素,浦东要根据建立全领域立体性人才层次分级机制以及经济利益与社会地位的双重激励机制,向社会昭示尊重人才、培育人才的强大决心与投入,形成事业激励人才,人才促进发展的运行机制。面向国际与立足在地相统一推进知识产权制度创新,为“浦东样本”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提供制度保障。新的贸易环境下,ACTA、TPP、TTIP等国际公约不断推行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主动进行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既是浦东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指向,也是其作为自贸区的重要担当。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提升知识产权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提升海外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围绕维权援助、风险预警、应急预案、商事仲裁等重要环节建立健全国际知识产权联动机制。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浦东新区制度试验的特征,聚焦“虚拟现实”“地理标志”“生态标签”“跨境产权”等新兴议题探索拓展新领域、新模式、新业态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范畴与标准,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化、国际化、平台化建设。
为适应微信排版已删除注释和参考文献,请见谅,如需阅读全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
上期回顾
诠释学研究
胡伟希 | 一种综合的精神诠释学何以可能?——以中国人文学中的“感应论”为中心
再写中国伦理学
重启科技与人文对话
文化艺术研究
节日文化与乡村振兴
季中扬, 王静 | 传统节日公共性的现代传承——以福建潋城村端午节为例
王均霞 | 当代乡村亲属关系的节日实践——以一个鲁西南家庭的春节为例
当下经济问题探讨
李湛, 刘波 | 中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基本经济制度属性、逻辑关系与时代价值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官网,可下载本刊各期文章PDF全文,也可在线阅读本刊各期文章的XML格式全文。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