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有师初长成 | 我们的青春梦想,是成为新时代大国良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教师 Author 朱启平
守教育报国初心
担筑梦育人使命
有人问黄文秀:你是全国最优秀师范高等学府毕业的硕士,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为什么偏偏要回到贫困山区?她回答: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但总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有一群年轻的北京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他们与黄文秀的选择一样,毕业后,回到家乡,回到祖国需要的地方,他们在三尺讲台上,牢记嘱托、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中国教师》杂志2019年10月刊以专题形式,聚焦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公费师范生代表,看他们如何在培养中华民族“梦之队”的进程中书写自己无悔的青春。今天,我们与您分享朱启平和古丽加汗·艾买提的教育故事。
朱启平
做一个扎根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朱启平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3 届公费师范生,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岩口支教队队长。获评2012 年度北京师范大学“感动师大”人物,2013年度《光明日报》“十大典型人物”之一,2015 年成为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我的故事》主人公。现为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教师,曾获2015 年贵州省毕节市优质教育资源评比市级三等奖,2017 年毕节市第六届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市级一等奖,2018 年毕节市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艰难求学
我出生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河乡一个偏僻落后的山村里,小时候基本上没有出过大山,在煤油灯下度过了童年生活。村里直至2008年才通电,2015年才通了一条水泥路到家门口。一年中,大多数日子都是吃土豆,偶尔能吃一顿玉米面,至于大米饭,只有过春节时才能吃上三天。平时生病了,最多能喝点大米汤。日子虽然艰难拮据,但一家人在一起,生活还是快乐的。
我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没有念过一天书,但还是送我们三个孩子去读书。当时,村里有一所小学,只有一个教师,今年教一、三、五年级,明年教二、四、六年级;给一年级授课的时候,三年级和五年级写作业,依次推进。两块石头上搭一块木板就是书桌,把水泥墙壁刷黑就是黑板,只有课本没有什么课外资料。放学后,我要帮着家里割草、打猪草、喂猪和做饭,没有多少作业,晚上在煤油灯下一会儿就做完。
2002 年,我小学毕业,考取了哲庄乡娃多中学,由于家庭贫困,连135 元的学费都交不起。和我一起读书的小朋友们,大多数读完小学就辍学在家,帮助父母干农活,但是我不甘心。我对父母说:“我特别想读书,我想到大山之外的世界看看。”于是,在那个暑假里,我整天琢磨着怎么凑齐135 元学费。我和父亲到山上采摘野生植物,到头屯和哲庄赶集去卖,杨梅5 毛钱一碗,运气好的时候一场街子可以挣10 多元钱;春兰,5 元钱一株;干月亮苔,15 元钱一斤;还卖过五倍子、独脚莲和何首乌等野生药材……就这样,我凑齐了第一个学期的学费。从此以后,我没有再从父母手里要过一分钱。
我始终认为我的爸爸妈妈是最伟大的人,他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他们都没有拒绝我要继续念书的“非分之想”。我还依稀记得父亲对我说:“你想继续念书,我们不反对,但是未来日子只能够靠你自己去闯,我们只能够帮你到这里。”我含着眼泪从父亲手里接过那一大笔学费,都是1 角、2 角、5 角、1 元、5 元的零钱,还有很多硬币。就这样,我开始了初中新生活。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到了初中后就成为成绩最差的人。被老师叫上讲台回答问题时,总是一问三不知。我很不甘心,发誓一定要为自己和父母争口气。在课前先预习一遍,课后凡是老师讲的内容,我都把它死记硬背下来。这样从初中开始,我就练就了很好的记忆力,成绩得到大幅度提升。
我初中毕业时,以502 分的成绩被毕节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毕节一中”)录取,成为我们那个小山村第一个考上毕节一中的人。但是因为没有钱交1050 元的学费,便转到学费较低的毕节市民族中学就读。就读期间,为了挣学费和生活费,我主动承包了教室和公共区域的卫生,每个月能得到70 元补助。我每天很早就起床,开始打扫,我做得很认真,每次卫生检查都是满分。周末,我到水果批发市场批发水果,弄一个小车推着卖,一天能挣10 来元。寒暑假,我在小餐馆当服务员,洗碗、端盘子,一个月能挣200 元左右。那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经常挨饿。食堂里的米饭5 角钱一份,土豆丝三角钱一份,成为我大多数时间的餐饮标配,每到深夜就感觉饥肠辘辘。
我曾经一度放弃了考大学的梦想,准备读完高中就回村里去教小学。2007 年,《新闻联播》的一条新闻改变了我的观念。这条新闻是温家宝同志宣布六所部属师范大学为贫困家庭学生免学费,给生活补助。我下定决心报考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现称“公费师范生”),于是就从理科转学文科。2007 年,我被贵州大学英语系录取,后退学;2008 年,我被黑龙江大学日语系录取,后退学;2009 年,我终于以毕节市文科第一名的分数考取了梦寐以求的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
2009 年9 月,我带着仅有的200 元钱只身来到北师大,把内心困惑告诉了班主任王秀丽老师。王老师说:“启平,在那种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你都能考上北师大,足以说明你的优秀。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改变贫困的想法都没有。大学四年,让我们一起成长。”一席话,让初来乍到的我感受到家的温暖。后来,在王老师的协助下,学校免费为我提供棉被等日用品及500元临时困难补助。此后四年,王老师一直关注我、引导我,同学们也给了我充分的包容与友爱。刚开始的日子,我因贵州口音太重不敢和大家交流,但是,只要每次我参与课堂讨论,都会赢得全班同学鼓励的掌声。尤其是来自同寝室的几位“兄弟”的关爱与尊重让我备受感动。我曾在日记里写下:“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以后取得值得大家鼓掌的成绩。”
不曾忘记,我请教历史学院唐利国老师问题,他赠送我200 多元钱的新书,此后每次支教出发前,都会赠我200 元话费充值卡;不曾忘记,教育学部钱志亮老师在我最脆弱最迷茫时给我指点:“只要内心指向光明,世界就会变得光明”;不曾忘记,文学院孟琢老师在我的人人网主页上看到我想要一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但是没钱买,就留言约见,并赠我五卷本《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北师大的各种社团活动都办得很有特色、有趣味,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作为大家庭一员的温馨。我刚踏进师大校门的时候,普通话和英语极差,感到特别自卑,感觉生活很迷茫,整夜整夜失眠。后来,参加历史学院学生会主办的“春秋学社”“形势与政策”小组等社团活动后,我感到其实很多担心和顾虑真的没有必要,要多去感受周围人的友好。在师兄师姐还有身边同学的帮助下,我的普通话和英语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坦白地说,我是一个从闭塞的大山里走出来的幸运儿,受到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免有肤浅、偏狭的想法,有时行为很幼稚、很急躁。但是,经常和师兄、师姐、同学在一起,我变得开朗了很多。我体会很深的几点是:要做事,首先得学会做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有可能做一个有用的人;一个人可以容忍自己知识能力上的欠缺,但不能容忍人格上的残缺,可悦纳自己暂时的无知,但绝不能允许内心的自私狭隘与冷漠;要学会分享,要有整体全局观念,不能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
如今,我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在教学岗位上情不自禁地把北师大给予我的太多太多的关爱传递给了我的学生和身边的人们。
战胜重度抑郁
2009 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年份。一方面,经历三次高考后,最终考上梦寐以求的北京师范大学,开启了大学生活;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一个人在社会最底层的夹缝中求生存,我发现自己与周围同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与这座繁华大都市中的百年名校显得格格不入。来自灵魂深处的自卑感让我对大学生活备感压力。再加上过去长期为生存压力所累,身心俱疲,在经历由生存向生活转变和新旧思想冲突的过程中,我在长达半年的时间中陷入了整夜失眠的旋涡。当时,我害怕与任何人做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到了大二上学期,病情更加恶化,内心彻底崩溃,情不自禁地幻想用何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经权威医院确诊,我患上了重度双相情感障碍,需要花费二十万元的治疗费。得知此情况后,我更加绝望,趁室友上晚自习时服下大量安眠药……
我被提前回到宿舍的室友送到了医院抢救,三天以后,我醒了过来。醒来后,我看到了我的父亲—我的一天书都没有读过的父亲,他在我叔叔和堂哥的陪伴下来到北京,这是我从上初一以后多年求学过程中,父亲唯一一次去学校看我。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很脆弱、很混账。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感受到死神的逼近。
在大半年的治疗过程中,我得到了无数人的帮助。记得班主任王秀丽老师在严寒的冬天放下自己未满周岁的孩子去医院为我开药,给我送书、送吃的;武晓阳老师多次在医院陪伴我到深夜;同学们轮流通宵守护我……
我在医院里写下数万字的日记,“解剖”过往经历,寻找生命新支点。出院后,我一方面遵从医嘱,按时服药;另一方面进行各种自救,尽可能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比如,无论天晴下雨,每天坚持跑步50 分钟;找人多的地方大声朗读文章30 分钟;每天进行20 分钟微笑训练;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并担任班级“雪绒花使者”(北京师范大学为完善学生心理健康而专门建立的学生专业队伍)。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我一直坚持六年,学会和抑郁情绪和平相处,更加珍惜平凡的生活。2016 年,我完全摆脱了对药物的依赖。这段独特的经历,让我认识到自己的生命只有跟更多的人联系起来才有意义,于是我产生了回家乡支教、为家乡的孩子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的想法。
为师的幸福
岩口支教是我教师生涯的起点,岩口支教队也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2010 年4 月15 日至25 日,我带着自己勤工助学挣来的2500 多元钱到贵州岩口进行实地考察,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了支教合作关系。从2010 年到2012 年,我组织了三届本科生赴贵州岩口小学支教和调研,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团队培训制度、队员选拔和考评制度,逐步让团队走向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探索出一条独立而行之有效的农村山区支教团队建设道路。支教队三年的出色表现,得到了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河乡党委和大河乡人民政府、大河中学以及大河中心校的高度肯定。2012 年7 月在大河乡人民政府要求下,经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处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在贵州省七星关区大河乡建立了北京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每年会派出1~2 支暑期社会实践队赴大河乡所管辖的中小学进行支教和调研。
2010 年我被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和北京市学生联合会评为“2010 年度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011—2012 年第二届北京师范大学贵州岩口爱心支教队项目成果在第五届“益暖中华—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我获得“校园公益之星”奖学金。2012 年,我代表支教队被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评为2011 年度北京师范大学“感动师大”新闻人物,并得到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老师的亲切接见。
从2010 年组建第一届支教队到大学毕业,我相继与47 名队员共事过。虽然人员一直在换,但是团队宗旨和精神一直都在传承。每一届队员都是从上百名面试者中脱颖而出的,他们心怀梦想,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特别能吃苦。队员们的朝气和真诚深深感染着我,他们对我的信赖和支持时时打动着我。出发前每周两小时集体学习,从没有队员缺席;支教期间20 多天不能洗澡、被蚊虫叮咬、吃住简陋,没有一个队员叫苦叫累。每次支教结束,队员们都和岩口的孩子们依依不舍,哭成一片。很多队员都把岩口当成了第二故乡,和岩口的孩子们保持着长期联系。
那些可爱的岩口的孩子们,让我深深地爱上教师这个神圣职业。每次只要我们去支教,孩子们总是那么兴奋;平时上课,他们会偷偷地把舍不得吃的山里红、野草莓塞给我们,还问我们很多大山外的事情。看着他们晶亮的眼睛,我感觉到成为一名教师是多么光荣。通过每一届支教队员的努力,大山里的孩子们知道了走出大山以后除了可以打工,还可以进入一个叫“大学”的地方去学习。经过我们长期支教,当地的村民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迄今为止,我们支教过的学生中,有12人考上本科,给其他孩子树立了榜样。而这些学生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不仅仅能改变自己家庭的贫困状况,也能为建设家乡贡献一分力量。
2013 年,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了,回到毕节一中任教。这里的领导、老师和学生都特别温暖,尤其是屈小锋校长在工作和生活上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在一个温馨的环境里工作,把所有心思都花在教学和自我成长上,让我享受到为师者的快乐。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带完了三届高三学生。我在琐碎的教学工作中收获着喜悦和幸福,真正体验到鲁迅先生所说:“真的教师,愿意在平淡中获取那一刹的亮光,愿意在琐碎中捕捉那一瞬的甜蜜。”这六年时间,最令我欣慰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奋,我赢得了每一届学生的喜爱、认可、鼓励与陪伴,体验到了为师的快乐。
我当班主任的时候,要求学生每天早上7∶00开始晨读,我6∶50 就到达教室。晨读课本是我带着学生一起挑选、打印、装订的,内容涵盖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默写的古诗和文言文、经典励志散文、高中英语课本经典文章等,还有我每周写给学生的书信。每天清晨,从我班的教室传出的琅琅读书声成为毕节一中的美丽风景线。每天晚上6∶00—7∶30,我带着大家来教室学习,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尽可能给每一位学困生提供一定指导。每周,我要批改学生们的周记,通过周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状态,对每一篇周记我都写了评语。有时为了鼓励和关心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学生,我会写上千字的评语。学生们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牵挂着我的心,当看见他们的一小点进步,我的内心会狂喜;而每当看见小伙伴们在课堂上蹉跎岁月,消磨时光,我的内心就充满深深的不安,并且在第一时间内与科任老师和家长沟通,找到孩子们最能够接受的教育方法。周记成为我与学生们的心灵高级对话,孩子们都会把最想说的话第一时间和我分享。
有一位同学在周记中写道:“老师在信中所写到的温暖、理解、尊重和互助,是我们这个社会多么稀缺的资源。生活在自私、冷漠、孤独、无助、叛逆中的我,在对这个世界感到茫然与绝望的时候,是多么需要这样的呼声啊!我在读信的过程中,感到我冰冷的内心在逐渐熔化,心中的高墙在逐渐剥离,对这个世界开始用一种包容、关爱、感恩的心来看待。启平哥更新了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我感到启平哥将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启平哥是一个尝过人生的痛苦、无奈的人,饱受了人世冷漠与冰冷的人,但他没有在生活的旋涡中沉沦,而是努力坚强地去应对生活,做一支火烛,通体透亮,照亮他一届又一届学生。贯彻启平哥五封信的是爱、包容、尊重与理解,是重塑美好世界的救命稻草。启平哥在我心里慢慢升华为一个斗士,是一个不平凡而伟大的人,虽然他的名字不被大多数人所知,他却成为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人。”
孩子们的鼓励和认可滋养着我的心灵,坚定着我的教学理念,激发我更加创造性地去工作,潜心探索教育规律,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成长。
当教师不仅仅要具备扎实学识,还应该具有一颗仁爱之心,除了教书,还要育人,给学生更多的心灵关爱。毕节一中有70%左右的学生来自边远农村,很多父母外出打工,不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刚刚入职那年,我发现有很多学生留在学校过中秋节,便从自己第一个月工资中拿出1200 元钱买了月饼、水果、糖果、瓜子,和学生们过了一个难忘的愉快的中秋节。在毕节一中,这样的老师有很多。有的老师把自己的餐卡送给了家庭贫困的学生;有的老师在高考前一个月用自己的工资买鸡蛋,每天早上发给每一位学生;有的老师每月花费400 元悄悄地资助班上的贫困学生……他们的行为也深深地感染并激励着我。我是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深深地明白每一个学生背后都寄托着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希望,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我是一名历史教师,我非常尊重和热爱自己的学科,我要求自己博览群书,让自己多一些书卷气;每一天都不能够机械简单地重复昨天的故事,每一天都要汲取新知识,积累新素材,反思教学,每一天都要进步,让教学做到生动、高效,深入浅出,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体验教学和讲台带来的超越物质的幸福感。所以,在工作的6年中,我不断地采摘知识的浆果,让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更新完善;站在讲台上时多了一份从容和自信,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历史课堂的魅力。一个学生写道:“启平哥,初中时我很不喜欢学历史,但是遇到你后我喜欢上了这一门学科。有你真好!”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这样说:“我们活在人世间,最为珍视的应该是什么?金钱?权力?荣誉?是的,有些东西也并不坏。但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温暖的人情更为珍惜—你感受到生活真正美好,莫过于这一点。”的确如此。成为一名教师,无论是支教山村里的孩子、还是在毕节一中带过的历届学生都给予我最温暖的人情,他们发自内心的对我的喜爱、鼓励和一路陪伴,化解了我内心的自卑和迷茫,不仅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更让我找到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让我体验到为师者最大的幸福,成为一个心怀感恩、懂得敬畏、渴望报恩的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古丽加汗 · 艾买提
将青春写在美丽的新疆大地
古丽加汗 · 艾买提
北京师范大学 2011 级公费师范生。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视察时,其作为唯一一名学生代表,在总书记主持的座谈会上发言,并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现为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第三中学语文教师、德育干事,曾获得人民网、团中央、光明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的专题采访。
只为梦想
“新疆迷人的景色、淳朴的民风让我深深爱着这片土地,然而我也清楚地意识到,优秀人才的紧缺、教育水平的落后是家乡发展的短板,新疆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都离不开教育。因此,一个教师梦悄悄在我心中生根发芽,立志为家乡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高考过后,作为新疆地区民语系统的高考文科状元,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选择了公费师范生。”
刚进入大学,地域教育水平的差异带来的问题就让我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压力。作为历史学院的本科生,古文和英语成为摆在我面前最大的困难,不知多少次为此掉下眼泪。庆幸的是,我在这里遇到了最好的老师和最棒的同学。老师们经常询问我的学习情况,为我讲解时总是放慢语速, 一次不懂讲两次,两次不懂讲三次,直到我听懂为止。同学们经常主动帮助我,通过交流探讨, 我渐渐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在老师与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学会了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永不言败。
我每天坚持晨读,从古文最基本的文字音韵学起,每个周末去国家图书馆借阅书籍,古文水平从刚入学时的磕磕巴巴,发展到可以流利地浏览和背诵大量古籍;练听力、做阅读、写作文更是成了我英文学习每日必不可少的功课,每天晚上坚持读半个小时的英文,哪怕比别人晚睡半小时也要完成任务。为了提升教学能力,我每天坚持在公共水房的镜子前练习讲课,每周找老师试讲点评, 老师们对我的评价从第一次上讲台时的“糟糕”变成了最后的“当老师当然没问题”。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手语和盲文,希望能够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为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打好基础。
我不仅在学业上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其他方面也积极要求进步, 非常注重全面发展。我始终认为,只有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党的事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我积极申请入党,并顺利加入了党组织。我认为,党员的本分在于奉献,因此,我主动担任学生干部,为广大同学服务。通过长时间的接触与了解,我不仅成了老师心目中的好党员,也成了同学口中的好“大姐”。
在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2011级本科生党支部书记期间,我始终围绕时代主题,抓住“中国梦”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 举办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党建活动,带领党支部获得“先进党支部”“京师先锋号党支部”等称号,我自己也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京师先锋党员”等荣誉称号,并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十佳大学生”、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
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2014 年 9 月 9 日,对我来说是个不寻常的日子。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师大视察,并召开师生座谈会。我作为唯一一名学生代表,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志愿扎根边疆、献身家乡教育事业的决心,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
座谈会上,总书记一句“中西部强, 则中国强”让我激动不已、倍受鼓舞。总书记还亲切询问了我的学习情况,并鼓励我继续努力,这让我奉献新疆教育事业的决心更加坚定。座谈会后,我将总书记对青年学生尤其是公费师范生的教诲和期望,传达给身边同学;我将总书记对边远地区教育事业和广大教师的关心与嘱托带回家乡的学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同学志愿投身基础教育事业,让更多奋战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强烈感受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2014年12月17日,在“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启动仪式上,我作为公费师范生代表发言,表达了免费师范生积极参与“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为祖国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决心。
感念党恩,肩负使命
我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新疆维吾尔族人,当外科医生的父亲,在我出生没多久就因病去世,我与母亲相依为命。在我看来,好好学习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孝顺。从小学到高中,我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及过硬的综合素质,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并连续获得三好学生及各类奖学金。对于当时家境贫困而又坚定求学的我来说,这些奖学金无疑是雪中送炭,使我顺利完成了各个阶段的学业。进入大学后,尽管家庭经济有些拮据,但我没有向学校申请资助。因为我觉得从小到大国家对自己的帮助已经太多了。
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政府已经为我减免学费和住宿费,同时,每月还给予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因此,我把各类助学金的机会留给了更需要的同学,大学期间,我一边努力学习,一边打工。空余时间,我还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努力,延续爱心,回报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关爱。我的求学与成才之路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但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资助。有梦想的人生是幸福的,而我已经迈出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就是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带到家乡的讲台,成为一名普通而又光荣的人民教师。
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实习期间, 表现优秀的我被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录取,顺利成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我十分清楚,这不是梦想的结束,也不是梦想的完成,而仅仅是梦想与现实相结合的第一步,还有更多全新的挑战等着我。备课、写教案 制作 PPT、写教学反思都成了我每日必不可少的功课,重感冒打六天的点滴也没能妨碍到我的每日计划。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让我有机会认识优秀的前辈,向他们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钻研科学的教学方法、尝试全新的教学环节、运用适合的教学材料, 最终获得了两个班及格率均为 100%、优秀率分别为 55%和 50%的教学成绩。
每一次的教学技能大赛、课件设计大赛、教学论文大赛、教学设计大赛、微课设计大赛报名表上绝对少不了我的名字。在 2015年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组织的微课大赛中,我制作的微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获一等奖、《斯大林模式》 获二等奖。我还在 2015年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组织的现场手写教案大赛中获二等奖;2016年,我在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组织的双语教学大赛中获二等奖;等等。这些荣誉见证着我的坚定不移、毫不松懈及勇于当先,更见证着一名维吾尔族人民教师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从而报答祖国培育之恩的决心。
主动要求赴南疆支教
从 2016年 9月 2日开始,我主动要求成了叶城县双语高中的一名支教老师。刚到南疆, 独特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深深地吸引了我,而整个喀什地区的巨大发展与变化更是让我惊叹不已,这里早已不是老一辈所说的“贫困”与“落后”的代名词了。宽敞的柏油马路、舒适的居民住房、干净的城市、友善的居民,种种变化都离不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各援疆省市的无私帮助。这些不就是各民族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证明吗?
说到叶城县双语高中这所学校,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仿佛置身于大学校园。宽阔的校园、独特的建筑设计、宽敞明亮的教室与宿舍、美观舒适的课桌椅、教学设备齐全的各类教室(包括实验室、机房等)、毕业于内地高中班与内地高校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老师,今非昔比,由这一所学校的软硬件实力可见,叶城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超乎想象。这里的学生享受着十五年免费教育和每个月 200元的伙食补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申请各类奖学金,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各类助学金,没钱上学再也不是他们追梦路上无法跨越的障碍。这里的老师不仅拥有了优厚的待遇,而且得到了参加各类培训、 交流、学习的机会,没有条件、没有资源再也不是约束他们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不都是南疆教育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快速发展的证明吗?
我喜欢休息时间在校园里闲逛,与学生谈天说地、与学生一起健身、与学生一起吃饭, 我有时是他们的历史老师,有时也是他们的汉语老师,有时更是他们的心理老师,但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都能真实地感觉到学生的善良、老师的友善、领导的关照,他们最真实的感情、最淳朴的民风、最温暖的笑容,都变成了我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我被感动着、改变着,似乎找回了内心深处消失已久的某种珍贵的感情,正是这种感情让我下定决心留在叶城县工作,成了叶城县第三中学的一名正式教师。
保护家园,从我做起
作为历史老师,我比谁都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族兄弟姐妹手拉手、心连心,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奋斗、共同发展,一起谱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华彩乐章。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新疆的整体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都是社会发展变化和经济发展繁荣的见证者及直接受益者。“喝水不忘挖井人,辉煌不忘扶我人。” 感恩是人类最起码、最基本的感情之一。只要是尊重事实、懂得感恩的人,就应该看清变化、承认发展,感念党恩、听党的话、跟着党走。
“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 如今的好日子实属得来不易,而维护如今的好日子更加不易。我们不是生活在安定的时代,而是生活在安定的国家。众所周知,常年战乱的那些中东国家, 受苦的还是无辜的平民百姓,也许他们一生
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生活在安定的国家,我们生活在多少人所追求的幸福中。
自从在南疆工作以来,我更加清楚地意识到,我们要尽快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意识,形成较为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将这种精神力量化作他们的实际行动,培养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要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勉励我的学生努力学习,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每一个老师,传递爱学生、爱职业、爱岗位的教育教学正能量。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要积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为拥有正确理想信念的有用之才;我要积极宣传习总书记对广大一线教师的期望,使老师们意识到责任之重大、使命之高尚。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要通过讲述各族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我要通过讲述“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相关史实,让老师们逐渐形成“教师是我终生奋斗的事业,而不是养家糊口的职业”的热爱教育的意识。
“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 这句话是美好的祝愿,也是殷切的期盼,更是亲切的嘱托,其中蕴含着我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工作内容的现实意义。
点击查看:
吾家有师初长成 | 看BNU优秀师范生用行动回答“何以为师”
专题·公费师范生 | 古丽加汗 · 艾买提:将青春写在美丽的新疆大地上
来源:《中国教师》杂志2019年第10期
排版:冯雲梦
责任编辑:吴佳芮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