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袁俊:“共享”——风劲角弓鸣,却系风声鹤唳
袁 俊
顺为互动执行总裁
导读:笔者尊重每一位创新者的勇气与尝试,但同样希望创新者能从逻辑底层梳理需求与解决方案。
本文共计1428字 | 阅读约需2分钟
共享充电宝“乐电”通过公众号宣告公司停运,坏的一面似乎是沸沸扬扬的“共享经济”貌似遭遇了细分领域的绊脚石;好的一面,至少“乐电”很负责任地通知用户尽快申请退回押金,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商战兵家成败,“乐电”至少是一家有社会担当的公司。
自共享出行饱受资本青睐以来,“共享”似乎一夜间成为“创新”最好的吸金/吸睛手段,从共享充电宝,到共享篮球;从共享汽车,到共享雨伞,如果世间还有什么尚未扣上“共享”的帽子,则势必意味着落伍与不思进取。这实在是比较扯、相当扯以及极度扯的言论,在笔者看来,高唱“共享经济”赞歌的人群中,基本没几个搞得清楚什么是共享经济,纯粹为共享而共享,为吸引资本关注而强行关联“共享经济”,商业结果的论证自然不会有太过乐观的呈现。
说来好笑,充斥于“共享经济”领域的很多所谓“创新”,笔者迄今想不明白与“共享经济”有任何关系。举例来说,放一个无人看管的柜子,让用户可以使用微信支付押金租借篮球这档子事儿,数十年来很常见,以前是公共篮球场门房间会有一个老大爷,若打球者没有带篮球,付个几十块钱押金,租借一个篮球,每次租金五元十元的,凡是打球的人都或多或少遇到过此类情况。尽管也有部分公共篮球场没有看管人提供篮球租赁业务,但客观来说,这付费租借篮球的事儿,从物品使用权变现的角度审视,几乎是毫无领先性可言。不能说因为放了无人看管的篮球租赁柜取代部分门房间老大爷的工作职能,就瞬间变得高大上,可以挂着共享经济抬头扮演神将降临状态。
再换个角度看待无人篮球租赁柜业务,业务本身能带来用户便捷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悖论在于,经常打篮球的用户很少有不带篮球的(经常打球的人通常有御用主场,圈子里面互相都认识,就算不带篮球也就招呼一下就拼场共用篮球),如果是呼朋唤友五七人相约去打球,等到了篮球场才想到没带篮球的事发比例毕竟比较低。换句话说,高频打球的用户如果偶然有不带篮球,也有办法解决,低频用户则也不至于不带篮球就到了束手无策的地步(篮球集体运动,拼场寻常事)——于是悖论来了,篮球用户是规模化人群,需求频次却未必够满足“共享篮球经济”的宏伟战略诉求。
转过头看看“共享充电宝”也是一种充满矛盾的“共享创新”。从科技发展进程来观察,会发现几个能源科技中的必然未来:
其一,未来的储能设备体积进一步变小(意味着用户可能不存在嫌带大型充电宝的麻烦,未来小体积充电宝可能只有手指大小);
其二,无线充电会在未来数年逐步成为诸多公众场合的标配(进而言之,无线充电会和现在商户Wi-Fi一样普及,用户“无处”充电痛点降低);
其三,快充技术进化速度很快(意味着用户出现“来不及充电”的概率降低,就算出门前发现忘记充电,几分钟快充就能满足一定量的手机电池储备)——既然如此,共享充电宝尝试解决一个正在逐步变小的低需求市场,能在半年前吸引到投资人已经算是奇迹(很少有理性投资人会投萎缩市场),数月论证后走向末路也属于正常,称不上什么出人意料。
类似的,一定程度违背需求科学逻辑的“共享经济”模式,在诸多细分领域还或多或少存在着,绝大多数系虚假资本繁荣,满仓满谷的泡沫中,折射出的是创新乏力与资本难觅风口的迫切性以及无奈。
笔者尊重每一位创新者的勇气与尝试,但笔者同样希望创新者能从逻辑底层梳理需求与解决方案。浮躁从来不是商业真相,过去不是,未来也不会是。
MORE | 更多精彩
本文刊载于《数字营销》杂志2017年11期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新浪微博“数字营销杂志”
进入“微博橱窗”,即可购买
11期:“创意热店的小型风暴”
(即将上架)
价格:25元/本
小编提示
购买方式一:通过桌面微信,点击本文“阅读原文”,进入“微博橱窗”,进行购买。
购买方式二:打开微博网页/客户端,搜索“数字营销杂志”官方微博,进入“微博橱窗”进行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