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葛兆光:讨论中国学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应重返学术史

葛兆光: 学衡 2019-10-29

点击蓝字学衡,添加1922年以来最为坚守的人文学科垂直媒体与服务平台


讨论中国学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应重返学术史

 

葛兆光



葛兆光先生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

     

前瞻常常需要回顾,关于中国学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讨论,不得不回头看看学术史。当我们回顾过去百年学术史的时候,有几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


一是传统人文学术在西潮与东风的鼓荡下,在晚清和民初是如何转型成为所谓现代学术的?


二是这种所谓现代学术,在现代中国政治、文化和知识语境中,如何形塑出中国学院的学术研究模式,并且呈现所谓“国际化”的面貌的?


三是这些看上去很“国际化”的现代学术模式在资料、方法、工具和观念上,如何重新理解和诠释了古代中国,并影响到对于现代中国的想象和设计的? 


从学术史角度说,第三个问题尤为关键,因为它决定了是否能够让学术界了解学术发展脉络如何延伸,使学者对于未来学术的潮流和取向有所自觉。很多人都注意到,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我曾经在很长时间里特别关注现代中国这一时期,并在一篇文章中说到,除了当时正处在中国学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关键时期,外在相对平稳的社会环境恰好给了学术界一个契机,以及各自拥有一批兼通中西的学者。从学术史的角度看那个时代对于学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追求,呈现出一种健康的平衡,这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们始终站在现代国际学术前沿,不仅在研究领域上把握了国际学界的关注点,而且在方法和工具上始终与国际学界同步。这就是陈寅恪讲的,进入了“世界学术之新潮流”,即国际学术研究问题、材料和方法的主流。


第二,不仅仅是“预流”,中国学者的中国研究必然不能简单等同于国外学者的“汉学”,它必须逐渐建立中国的立场、问题和方法。在经历了晚清民初整体向西转的大潮之后,在西方的学科制度和研究意识全面侵入中国现代学术界的时候,他们始终坚持以“中国”为中心的研究立场,并试图重新诠释中国,所以傅斯年在宣言式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最后要大声疾呼,“我们要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


第三,仅仅有充分国际化的、相对中国立场的意识可能还不够,那个时代的中国学术之所以能够成功,还得益于“地利”。那个时代恰恰在中国不断出现新资料,像殷墟甲骨、敦煌文书、居延汉简和大内档案等所谓“四大发现”,都是在那个时代的新思路和新眼光下被使用起来,并且给重新理解历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年,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我常常在图书馆翻阅当年国外的中国学期刊,深深感到那个时代中国文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那个时代的国外中国学家,不像现在某些人那样,觉得中国的论著不足以观,反而常常翻译和介绍中国学者的著作。那么,现在的中国文史学界应当如何应对“世界学术之新潮流”,它将怎样走自己的路呢? 

   

1902年,当梁启超写下《新史学》和《论中国学术思潮变迁之大势》这些不同于传统中国历史学的著作,宣告新的研究典范的开端时,也许他主要依靠的资源是西洋和东洋近代历史学的启迪;而1919年,胡适写下《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开山”,并成为新的典范的时候,也许他主要也是用的西方哲学研究的模式。他们之所以可能开创新典范,一方面是因为晚清民初中国学术大转型时期的特殊条件,即传统的文史研究刚好由于外来的新观念和新方法的冲击而来了一个大转向,他们适逢其时,一下子就站在了学术潮流的前列;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恰好顺应了当时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学术统绪和文化解释,以树立自己的民族自信心的契机,所以,看来只是学术研究的转型,却介入了民族国家重建的主流。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1.3第2版

 





长按识别二维码

开启人文精神之旅


一点资讯:学衡

今日头条:学衡

微信公众平台:学衡

新浪微博主页:@学衡1922


关注并回复 关键词 查看相应提示或内容


学衡 | 主题关键词

干货 | 会议 | 小日报 | 学术分享群

文学 | 诗歌 | 语言 | 大数据 | 诗经

历史 | 世界史 | 宁玛派 | 统寅斋 | 祭孔

哲学 | 经学 | 庄子 | 墨学 | 道教 | 艺术


学衡 | 姓名关键词

B|白爱虎、鲍勃·迪伦、C|陈来、陈泓超、陈文豪、陈寅恪、陈永跃、陈少明、陈民镇、陈平原、蔡丹君、程恭让、程章灿、D|邓联合、邓晓芒、邓世昌、董珊、大卫·渥德侯斯、杜泽逊、F|范子烨、冯坤、冯立、福柯、傅伟勋、傅斯年、傅璇琮、傅刚、G|干春松、郭倩影、郭天明、葛兆光、谷卿、H|胡适、胡先骕、黄甜甜、黄永年、侯金满、J|蒋介石、蒋寅、蒋天枢、景海峰、姜守诚、津科夫斯基、季羡林、焦循、L|乐黛云、赖贵三、李林芳、李零、李怀宇、李畅然、李浩、李开、梁启超、廖海廷、林忠军、林徽因、凌文超、刘伯明、刘威志、刘晓亮、刘勇强、刘玉才、刘玉建、刘紫云、楼宇烈、吕祥、罗志田、柳春新、雷雯、M|马清源、梅光迪、缪凤林、毛孟启、N|尼采、钮仲勋、P|彭华、彭荣、潘静如、Q|钱钟书、钱志熙、裘锡圭、乔治·梅勒、乔秀岩(桥本秀美)R|任荷、任继愈、任蜜林、饶宗颐、S| Shelly Kagan、尚永琪、施仲贞、石立善、素痴、孙国柱、孙玉文、宋德刚、T|汤一介、汤用彤、谈锡永、W|汪德迈、汪东、王超文、王刚、王玉彬、王辉、王子今、王运熙、王师、王国维、吴承学、吴宓、吴增定、吴菡、X|辛德勇、星云大师、夏晓虹、薛玉坤、邢文、Y|颜炳罡、杨博、杨栋、杨逢彬、杨绛、杨树达、杨立华、杨学祥、杨梦斌、印顺法师、燕仰、阎步克、于友兰、叶纯芳、叶秀山、游逸飞、袁媛、袁一丹、姚云、Z|张伯伟、张强、张文智、张学谦、张政烺、张志强、张治、张广保、赵建永、赵培、赵团员、赵争、赵现海、周勋初、周耿、周国平、周波、朱凤瀚、朱锐泉、朱孝远、朱则杰、朱良志、朱小略、郑也夫、章培恒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与朋友分享!阅读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学衡】微信公共平台!我们也一如既往地期待您和我们分享您的意见、文章和智慧!投稿信箱为【xueheng1922@126.com】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学衡】微刊由北大学人发起,国内数所高校师生参与运营。意在承续民国《学衡》杂志“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之宗旨,秉持“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之主张,介绍、反思古今中外之学术,分享新的知见与思考。文章力求内容原创、思维敏锐、文字雅洁,栏目涉及学术、学人、文艺、时评等等。《礼记》言:“合志同方,营道同术”,愿海内有同志者助我臂力,共襄盛举。

长按图片 识别二维码 添加学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