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破除焦虑:为什么会有几个月就能启蒙“速成”的英语牛娃?

我是六六妈 小花生网 2023-05-17
每周我们都会给大家推荐一篇实用的英语学习经验。我们选择的一贯标准,除了成果喜人之外、首先要方法实在、可借鉴性强。

尽管如此,还是会有朋友抱怨,“看了别人家的牛娃,让我更焦虑啦”……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专为大家缓解焦虑的。花友@家有小怪物 是位3岁孩子的妈妈(往往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也是焦虑比较多的时候,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同时她也是博士、高校教师。她施展了强大的逻辑能力,把有点过于“神”的牛娃帖背后的原因分析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果你本来有那么点小焦虑,看了她的这番分析,应该会重新获得 inner peace 的。感谢@家有小怪物

作者 | 六六妈
公众号 | 家有小怪物
ID:xiaoguaiwu-66



育儿论坛逛多了,经常会看见类似这种标题:《家庭启蒙半年,从零基础到初章》,《9个月从英文零基础到读哈利波特》……(编辑注:惶恐,特地查了下,都不是我们小花生的标题哦。)

这些开了挂的牛娃叫人除了围观羡慕之外,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借鉴和下手,不得不陷入森森的焦虑。

本文目的就是“剥洋葱”,层层展现辣眼睛的现实,读完你就不焦虑了。

1
别羡慕、别焦虑,学英语没有捷径

先说结论:语言学习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捷径可走,所以不必妄想开挂。

有效的方法都是要靠循序渐进、逐步积累、长期坚持,好的方法与差的方法相比,无非是更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更促进逐步积累的效率,且让长期坚持的过程更有些乐趣罢了。

“剥洋葱”第一层,
学英语可能速成吗?能,但有条件和局限!

那学英语能不能速成呢?初级阶段显然能,这与我前面的结论不矛盾。速成就是你一天学1小时,别人一天学5小时,所以他1年干完了你5年的活儿……

废话有木有?显摆我会乘法交换律?没错,刨除万里无一过目不忘的天才之外,真实的英语牛蛙都是靠时间和努力堆出来的。

凡不符合数学规律,宣称用了啥神奇方法,他学1小时顶你5小时,1年顶你5年的,一部分是有目的的骗人,另一部分是稀里糊涂地骗了自己……

另外,我强调“初级阶段”,是因为速成有天花板。倒不是说每天只有24小时这个限制,而是孩子的认知发育、人生阅历、思维深度等都限制着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如果你认同孩子的思维培养无法速成,那么语言也不能。而初学者外语水平远低于当前思维上限,也远落后于认知和阅历,因此玩命练还是有所谓速成的可能。

外语浸润的环境也没有多神奇,不管送到国外还是国际学校/幼儿园,无非是从早到晚都必须接触,且为了生活和社交又不得不频繁运用,输入积极,输出主动,练多了就练成了。都是时间和强度换来的,所以本质仍然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并不是什么捷径。

此外,短期集中获得的语言能力如果失去环境、停止积累,也会逐渐退化的。所以你也会看到好多人在问:“孩子在国外上了几年幼儿园,回国之后英语水平如何保持?”答案是大概率是无法保持,因为没法保障那么大量的输入,除非把学习和生活语言再变回英语(比如读国际学校)。

“剥洋葱”第二层,
“速成”的英语牛娃都是啥情况?

现在来看看那些“别人家的英语牛娃”,里面大致分这几种:

  • 国际咖:家长双方或一方英语是母语,或接近母语水平,家里自带浸润环境。此类数量并不多,而且也大概率不会发那类标题的文章。这种就算看到也不容易引发焦虑,正如美国小孩的英语好我们觉得天经地义。

  • 准国际咖:上国际幼儿园或学校,提供了语言环境。这种也没啥说的,觉得有走国际路线的需要又上得起,去上就行了;没需要或上不起就更不用焦虑了,反正也不是一条路的……

  • 最吸引老母亲眼球的一类:家长英语一般(至少距母语水平还有不小距离),宣称自己虽然英语不够好,但鸡娃方法特别有效,此类是“几个月从零基础到xxx”中的主力军。

“剥洋葱”第三层,
最吸引眼球的这类“速成”牛娃又是啥情况?

我仔细阅读了这些文字,发现此类还能分为几个子类:

1. 忽略或一笔带过了孩子读国际幼儿园/请外教全天陪读陪玩的事实。这个可以直接归为“准国际咖“那类,不解释了。

2. 娃特别耐鸡(听话好学),家长也特别上心,前文说的那种“每天你学1小时,他学5小时”的类型,这也没啥好解释的,典型的付出与回报成正比。有没有条件实现和值不值得这样做就看各家自己的选择了。

3. 娃耐鸡,家长也上心,但每天花1小时,却似乎达到了5小时的效果。挑战常识,少劳多得,看着太吸引人,下文着重分析。

2
为啥人家能“1小时抵5小时”之一:
第七个包子吃饱了

标题中叫“几个月零基础到xxx”那些文章,正文里会发现类似的表述:“我们从去年x月开始正式启蒙,从RAZ aa/海尼曼 GK读起,当时26个字母认不全,连个完整句子也说不出,基本算零基础吧,到今天满x个月了,已经进入初章……”

RAZ aa 的难度:


初章的难度:
经典初章书《神奇树屋》



这个“正式”二字非常耐人寻味,似乎不以坐下来学习的形式刷分级、跟读、做quiz,就不算正式启蒙。

那些听过的儿歌,看过的动画和没事儿时稀稀拉拉讲过的绘本就不算了么?然而幼儿英语启蒙,“习得”本来就是不二的选择,这些都不算,啥还能算?

什么是“习得”、“学得”?
无意识的输入才是习得,有意识的学习叫学得。习得是无意识的吸收,是一种隐性的学习,效果更好,也更适合低龄儿童。
幼儿通过儿歌动画绘本熟悉英语,就是一种习得的过程。


要这么论,我给六六的“正式”启蒙才开始2个月,因为刚开始读RAZ嘛(严格说还算不上正式开始呢,都是我读的,他连跟读都没)。而且他也不认识字母,前几个月还一直说不出啥句子,也就蹦几个词。

这个寒假,不知是不是家里蹲聊多了突然爆发了,六六玩的时候自言自语整句哗哗冒,日常 free talk 对付老母亲没问题,还用英文顶嘴(不是啥高级顶嘴,无非是让他收拾玩具,冲我吼一句:No! I don’t want to tidy up! 类似这种。)

早上给他读新到的 Frog and Toad 读得我嗓子冒烟,他听得津津有味,我发现这种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桥梁书他也能接受了。


换句话就是看书也可以不那么依赖读图,而是主要依赖听力。那我是不是应该写一篇《2个月从零基础到桥梁书》?你们看我有没有当网红的潜质?

当然,我忽悠不倒火眼金睛的读者。

首先,你会发现我的“零基础”是掺假的。从他2岁到现在,我陆续发了那么多篇书单都是摆设不成?我们不应该完全以输出的多寡来判断孩子的基础,就算他不识字,就算他不开口,难道能说他啥也不会么?爆发式的输出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能不提之前吃的6个包子,只说是第7个包子吃饱的,对不?

其次,你会发现我的“桥梁书”是掺假的。明明是我读的而不是他读的,桥梁书是分级阅读中的划分,听力和阅读不该混为一谈。换个例子就好理解了,一个美国小孩如果能自主阅读 Frog and Toad 是平均二年级水准(AR查的,不会查的戳这里);如果要能听懂父母讲,两三岁只要不聋应该都能吧……

然鹅你还不能说我的标题是瞎写。

第一,我说他2个月前不咋会说整句不认识字母是实话(现在也不认识);

第二,亲子阅读也是读,读桥梁书也没撒谎不是?但事实上,桥梁书除了长,费嗓子,真的不难,句子容易,没啥生词,语言表达比之前我发过的好些绘本都简单。

最后,你也许觉得我举例不够贴切,人家那些“真”网红,读章节书啥的都是自主阅读好伐?是孩子自己的阅读能力。

这个我承认。但要知道,与汉语的表意文字不同,英语是表音的,并不需要挨个词来认读学习。只要听力足够好,学学自然拼读的规律,再背下那几个 sight words(常见词),把听力词汇初步转化为阅读词汇根本不费太多劲,到时想当文盲也当不成,根本不用着急。

这么说吧,都是用母语,咱中国孩子读《米小圈》比美国孩子读《哈利波特》难度大多了。

你会觉得,说得轻巧,那我为啥不让六六学习自主阅读?

嗯,第一,他作为一个不到3岁且没啥特殊天赋的普通小孩,集中注意力到抽象符号上有难度,也没兴趣;

第二,我想让他继续享受读图,所以即便今天发现他能听桥梁书,以后还是要继续给他看好看的绘本;

第三,更重要的是,他的听力根本就不够好,我就算鸡血上头,非要给他上自拼,练阅读,他也读不懂啊。能用英文简单对话说明不了啥,无非是日常那几句翻来覆去的口水话熟了呗,稍微复杂点儿准歇菜。桥梁书句子简单,能听懂也说明不了啥,他连 Peppa Pig 都还裸听不了,学神马自拼,不白浪费时间吗?

英语达到什么水平的孩子适合学习自然拼读 ?
一般来说,学习自然拼读之前,孩子最好有3000听力词汇。
能不用看画面,纯靠听可以听懂 Peppa Pig (小猪佩奇),相当于有近2000的听力词汇量。


所以,你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了么?那些文章让大家焦虑,是因为它们略过了最重要最难突破的那部分:靠什么样的积累让孩子的听力变得足够好?!

也许是长时间不懈的坚持输入(这是正途);也许是每天高强度魔鬼训练(对面临考试的成人来说也算正途);也许是高浓度的深浸润(这个已归为准国际咖那类,不多说)。

最后,我并不是说那些妈妈的分享一定是故意欺骗或避重就轻,更大的可能是,在前期积累的漫漫长路上,她们自己也没意识到那些日常习得的铺垫有多少价值,以为孩子看完五季 Peppa Pig 真的只学会了猪叫。


时间会冲淡记忆。如果不是在公号持续记录,我也很难记得最初花了哪些心思给六六做英语启蒙,回忆起来可能就一句:“没干啥,也就随便读了点儿绘本……”

她们说孩子当初不认识字母,不会说句子,大概率是真实的,就跟我前面说的一样。毕竟没有输出就没法检验,大字不识一个,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你说你会英语谁信啊?管你叫零基础是不是也不冤枉?

其实是孩子沉默期慢慢的量变我们没法看到,而后面上了阅读之后的短期质变让人惊喜,于是妈妈们抓住了这一点,并分享了自己的惊喜,无意间引发了一大波焦虑。

 
3
为啥人家能“1小时抵5小时”之二:
专注数据的“应试派”

这一派的基本特征:

  • 一般是大童,孩子比较乖,家长计划比较细,甚至每天哪本分级哪天刷几遍都计划好了。

  • 不从听力起步,而是听读背同时进行,不读绘本只反复刷分级,跟读、背诵/复述、做quiz,能升级就尽量升级,“就高不就低”。

  • 该刷考试刷考试KET、PET、FCE……),在备考压力下进一步促进学习效率。



(KET等都是剑桥体系中不同级别的考试。想了解剑桥英语考试,可以看这里

这一类如果说是1小时顶5小时有夸张嫌疑,但如果只看阅读数据,2小时顶5小时还是表面上能做到的。

首先大童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高于小童这是肯定的

其次“学得”比“习得”在短期上效果更明显(看看前面那些用习得方式积累一年都没开口还被当零基础的娃就知道了);

第三,听说读写同步进行的确缩短了战线,初期节约了时间。我们听力先行了一年,阅读上还是文盲;人家从第一课就开始学字母、认单词、读课文,就没有“文盲期”。

那么这个路子有没有缺点呢?

首先是乐趣一定大打折扣,所以只有很乖很耐鸡的大童能适应,小娃肯定会抗拒,大部分不那么耐鸡的大童也会抗议,根本无法实施。

其次,追求数据(AR值、考试成绩等),急于升级,没有大量听力和阅读材料支撑,基础并不牢靠,就算当前还算顺利,后面也很可能遇到瓶颈,后劲不足。

啥瓶颈?嗯,最常见的问题就是:“RAZ刷到G/牛津树读到9,后面刷不上去了……咋办?”

第三,没有前期的听力铺垫与积累,很难保障口语的自如输出。这类孩子可能朗读背诵很流利,语音语调也可以很好听,但自由对话的困难就比较大。其实咱们这一代,那些吃了哑巴英语亏的学霸们,不就是这类成绩不错但口语不行的代表吗?

最后,我并不想神话“习得”,也不认为“学得”的路就走不通。条条大路通罗马,大童采取“学得”路径为主未尝不可,甚至可能是有限时间下的最优选择。

但是要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肯定是要付出同样的努力的,想要一年达到别人五年的效果,就得每天花别人五倍的功夫,投机取巧追求数据,貌似2小时顶5小时,缺的那3小时以后一定会慢慢体现出来,内力不够,后劲儿不足。

不管怎么说,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本身的确是很棒的,环境优越的,刻苦耐鸡的,长期坚持的,都很棒。只是不要像那些曾经怀揣小心思的同学一样明明考前复习了一宿还跟别人说“我都没看书”就好。

还是那句话,语言学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算直接丢到国外去学,也是克服了陌生环境的心理压力,又接受了全天的大量输入才获得的能力提升。They deserve it.


作者六六妈,高校教师,有小儿3岁,热衷探索无痛鸡娃,家长在方法上多费心,孩子在前进中少受罪。欢迎关注公众号:家有小怪物,你会发现一个埋满干货的宝藏。

相关阅读: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