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上培训班, 儿子8岁读到《哈利波特》, 整个过程中我们父母没有付出太多努力 …

friday1103 小花生网 2024-04-03


又到每周四的“真实英语故事”时间了...

先说说今天的故事主角之一:老母亲,班妈一枚。和队友都在软件行业,经常加班。简而言之一个字,“忙”!


花友@friday1103 这样描述自己忙碌的状态...

经常出差,早出晚归。2-6岁时,每天只能抽出20分钟坚持跟他睡前亲子英语共读。常常读着读着就睡着了,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读的是啥。

再说说今天的故事主角之二:娃,四年级男孩启蒙快10年了,有这么一对极为忙碌的父母。他的英语启蒙到啥程度了?

5岁读《神奇树屋》,7岁读《罗纳德达尔》,8岁读《哈利波特》... 现在,在备考剑桥通用五级中的 CAE 考试(相当于国内大学生英语水平),根据模拟题的测试结果,基本可以直接通过... 更关键的是,他现在热爱英文,听说读写都棒棒的!

而他启蒙的前七年没有上过培训班,老母亲的投入也只有每天下班回来有限的二三十分钟。这样的投入产出比,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这其中,老母亲对于自家娃英语启蒙过程的观察、探索和理性决策,非常重要。她培养娃自学能力的心得,还有启发娃学习兴趣的技巧,也很值得参考和借鉴。感谢花友@friday1103 !


本文由花友 @friday1103 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儿子的英语启蒙正式开始于他14个月,还是一个刚刚能颤颤悠悠,晃晃荡荡挪动步子的小肉坨的时候,那时他还不会说任何中文,更别提英文。那时候还是2011年,距现在差不多十年了...


十年磨一剑,小肉坨已经长成小伙子。英语水平在听说读写上,更是甩了我这个老妈一大截,目前我们正在准备 「剑桥英语五级考试」 的 CAE 考试。10月份刚刚做了一套CAE真题,阅读差2分通过,语用刚好,听力还多出了2分。差不多可以通过...


这个水平在 里真算不上是出类拔萃的,聊以自慰地是现在回顾起来,整个过程中我们父母没有付出太多努力,孩子也并没有觉得有多痛苦。好像一门语言就这样自然而然会了...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这应该又是一个牛娃广告,或者是现在新兴的凡尔赛文学体。但实际上我想讨论地重点是,我们作为家长,在现有剧场效应地不断白热化、对娃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过程中,是不是可以为自己的孩子量身定制一套高效而愉悦的学习途径呢?


这作为人生的一份礼物送给他们,可以陪伴他一生。而且这份礼物不仅仅适用于英语,而是适用于其他任何学科... 我想我们总可以做点什么,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1岁-2岁:给娃一个“自制”的英文环境

绘本、分级和动画片,先别管他听没听懂...


为什么是英语,为什么那么早开始?从娃一出生,看着粉嫩的小人儿,其实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对于一个 CET 6 (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努力两次才险过,在外企受尽各国口音蹂躏的妈妈来说,对于英语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明明学得很努力,为啥效果这么差?处于对孩子的爱和责任(后来仔细想想,还真就是这两点)我开始思索国外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能说得比我这个大人溜,可见这是一门从小就可以掌握的技能。而我要做的,就像是无土栽培一样,给种子“模拟”出它生长发芽必需的环境。


那是怎样的环境?我该怎么营造这样一个环境呢?于是,我爬遍能找到的主流亲子英语论坛,在上面把所有学英语孩子“小楼”都爬了一遍。脑子里不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又到论坛里搜搜一个又一个问题,寻找一个又一个的答案。


好几年前小花生的论坛里就有好多这样的帖子,现在大家都开始发日志做记录啦!


当时,有一本书《宝贝比我强》(别找了,我当时搜的时候,就绝版了)讲到很多问题,其中我记忆最深的是,你的口音会不会导致孩子学不好英语?答案是完全不会。


2010 年,当时申克拉的 “可理解输入” 假说就已经在国内初步流行起来了... 
输入的信息要可理解;

要引起读者兴趣;

i+1:i是读者现有水平,选取的材料要比读者现有阅读水平高那么一丢丢;

大量且坚持;

还有很多建议,比如TPR教学法,从实物图片(而不是卡通图片)开始等等。


“申克拉”全名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著名美国语言教育家,毕生致力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于是,我买了大量的低幼书籍,什么洞洞书、触摸书、纸板书和布书等等。初步给孩子建立“书籍”的概念...


各种低幼认知书


并且还会在生活中尽量用英语跟他说话,比如 " flush the toilet , wash your hands , put the bib on your neck " 等等。这样可以通过他的回应了解他是不是听懂了。


图片来自网络


读绘本或者分级读物的时候,有动物叫就模拟动物叫,有乐器就“表演”乐器,有动作就表演动作。当时整个亲子阅读就像一场亲子联欢会,目的就是引起他的兴趣,唯一的渴望就是把他愿意“听”书的时间再延长一点再延长一点。从每天20分钟起,有时候兴致好、可以专心听40分钟,有时候1分钟也不听。


好多绘本都很贴近生活,适合跟孩子亲子阅读和互动...


选书的方法是投其所好。娃喜欢食物,我就把有关食物的书买来读,喜欢月亮,就把关于月亮的书买来读。


我们当时读了 PM分级读物(也就是后来引入的体验英语)《海尼曼》《机灵狗》,还有各种各样的绘本。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基本的英语指(小时候还真就是指令)娃都能做出对相应的动作...


Heinemann海尼曼 _ GK 级 At the Market


还记得1岁4个月时坐高铁怕他哭闹吵到周围乘客,用笔记本给他念了一小时的海尼曼,到站了他还意犹未尽。虽然沉默期(不会说话和表达的日子)里偶有回应但大多数读的书,我并不知道他“懂”了多少,他到底“听进”了哪些,没有反馈,一直没有反馈。


直到一个月后,他开始往外蹦词了,shaggy , bumpy , nice , no 等等。所幸他的沉默期并没有沉默太久,就迎来了爆发。


这下奠定了我对这个英语启蒙路线的信心,我开始上动画片!《迪士尼美语世界》对于母语不是英语的孩子特别友好,还有《卡由》《小猪佩奇》


平时我还会把动画转出来的音频给他听,虽然没指望他听多少,但是他确实在听。因为有一次,他主动接上了台词。



就这样,每个月都能看到儿子的进步 😊

1 岁 8 个月,娃就可以输出完整的英文句子了,比如 "What’s inside? Be careful !" 

1 岁 9 个月,就可以输出长句了,比如 "Do you want to go to supermarket?

1 岁 11 个月,就可以把念过绘本中的句子都背出来了,从他的动作,你可以感觉到他完全明白这些句子代表什么意思。

2 岁 1 个月,能输出从句 "You get off the highchair, you have nothing to eat.


就这样,2岁时我们也开始亲子共读桥梁书了。当然这些书都是来自 汪培珽的推荐...


Frog and Toad 就是很典型的桥梁书,文字看起来多,但情节是孩子们都会很喜欢的


而且因为大量建立了实物与声音的对应,对应的中文与英文,都是娃自己归纳总结的。


他能从动画片中吸取自己感兴趣的英语,运用到生活中。有时候,他会突然问我 " What's the odd sound ? " 这句话是从 Peppa Pig 里面来的。平时,我从来不用 odd 这个词来跟他说的……


在这个时期,他只是在把动画和书本里的说法理解了,然后在生活中遇到相同的场景,就运用出来。



2岁-6岁:大量主题式阅读
感兴趣的内容重复多少遍都行,不用特意解释和引导...

到了2岁3个月,我们引入了《托马斯小火车》Thomas and his Friends的动画片,从这时起,他就疯狂迷恋了火车4年。



Thomas and his Friends 的动画片,我们看的版本没字幕,纯靠看画面和听“猜测”故事情节。别说是孩子,就是我这个学了英语多年的人,听着里面的快速英音也是头疼。难,很难...


但孩子不管这些,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他就可以津津有味地看下去。后来我才意识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即便难度超越了他现有水平不止一点。他也因为想搞清楚这到底怎么回事,而不断“钻研”。而“钻研”最强有力的工具就是重复...


同一集动画片,看过了动画,听音频。听过了音频,看对应的分级读物。然后再看这集,再来N次循环。直到他觉得“够了,不想看了听了”,说明他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够熟悉了,甚至已经理解了...


语言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层层刷新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层层刷新的意思,就是说👇
第 1 遍到第 3 遍,获得了最初的印象,比如了解大概的故事内容第 4 遍到第 10 遍,能感受到动画中对白的节奏感第 11 遍到第 15 遍,能听清故事主人公的名字第15遍以后,能把句子和场景对应起来……
每经过一次,就能发现更多的新元素。而语言就是这样慢慢积攒的。
学语言,我觉得更可能的是,先有整体的印象,然后就像一个从远而走近的人一样,慢慢的,慢慢的你的视线越来越清晰,这栋大楼从轮廓,逐步显示出细节。而重复就是这个由远及近的过程。等看到一定程度,突然有天你闭着眼睛,这个大楼都呈现在你面前时,这才是输出的时候了。” 

简而言之,就是给孩子大量他认知范围内的且他感兴趣的输入,包括但不限于书籍、动画和音频等。不用加入任何解释、翻译或者引导...


孩子为了搞清楚自己关心的内容会主动探究,推测适用的 Pattern(模式)就像科学家发现新定理的过程一样,不断 推测 — 测试 — 比较 — 分析 — 纠偏 — 总结 — 调整 — 再推测,结果不断收敛,直到最后发现定理一样。这个过程很慢,但是对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却作用重大。


自从我理解了孩子的认知过程,从2岁多开始我们就一直沿用只读只听,不解释的方法,不懂的就留在孩子心里。对于他感兴趣的内容,他自然会“主动”在书本中,在生活中找答案。


儿子刚开始看《疯狂动物城》那一段兔子找那几只羊,查午夜嚎叫的证据。有只羊出去买喝的去了,回来的时候说“ 我把你的 Latte(拿铁咖啡)拿回来了。”


儿子一开始只听了电影提取的音频,听不懂,以为是 lucky。后来,再看看画面,搞清楚了原来是一种饮料。
因为不妨碍儿子理解主要意思,他就接着看接着听。后来又搞清楚了一点,是一种棕色的饮料(因为泼出来了)。娃猜是奶茶之类的。
又过了几天,儿子告诉我,“我终于知道是一种咖啡了,叫拿铁。”我问他,他怎么知道的,他说,有一次他跟我去一个咖啡店,看到招牌上写着“Latte 拿铁”,他就明白了。

为了加快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经常进行主题式学习。2-6岁之间,因为迷恋火车... 我把市面上能买到的火车主题相关的中文书英文书都买了,买不到的就打印。


而且,家里20套各种火车和火车轨道是有的。各种火车视频无限供应,看完国内各大视频网站,就去看油管的...


儿子小时候最爱的火车


最爱的小火车

我们那时的奖励就是读完50本分级读物(自己朗读出来),就奖励一次坐火车,从城东坐到城西,再坐回来。还带他去北京跌路机车博物馆,专门看真的!


火车迷按图索骥


如果只是看看、摸摸,对于火车迷来说,还是缺点什么。于是他就大量的画,每天画,每天在幼儿园画至少1个小时的火车,主题只有火车。


儿子5岁画的火车


儿子模仿罗尔德达尔御用插画师  Quentin · Blake 风格画火车


4岁半到5我们用了一套 Phonics Kids 和一款 Teach Your Monster to Read 游戏学了自然拼读...



在此基础上,5岁我们就开始读 Magic Tree House ...



因为第17本是关于泰坦尼克的。所以,他5-6岁又开始迷泰坦尼克号和宇宙的书。



儿子6岁时还画了一组邮轮沉没组图


我们同样沿用这种办法学习。直到 6岁的某天,我问他 DK 的 Eyewitness 系列Universe 这本书你都读懂了吗?结果,随便翻几页,他都说得头头是道。我才真的相信。



于是给了他 DK 的 Ask me anything(《百问百答》),一直看了3年,是儿子翻得最多的百科全书了。



因为从娃2岁5个月,我就回归职场了。经常出差,早出晚归。每天只能抽出20分钟坚持跟他睡前亲子英语共读,常常读着读着就睡着了,被娃叫醒了就接着读,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读的是啥。


但是有一点,就是动画片我们每天坚持20分钟从动画片里提取的音频和原版书的音频无限量供应,英文书“限量”供应。通常是,他能完整地把一本初章都读下来了,我才给他买一本新的。为了看新的,他读得很努力。


除此以外,我并不知道他每天都听了多久或者自己看书看了多久。因为他在搞这些的时候,我都不在家。等我们上小学的时候,他已经可以自主阅读《罗尔德 · 达尔》了。


罗尔德·达尔作品《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内页

6岁-8岁:给足够的学习资源

沿用之前的做法,娃的兴趣驱动着他探索英语世界...


长大后,娃进入小学。其实没啥时间连贯的原版阅读了,我们就知识见缝插针的听和看...


娃这时候开始迷飞机。DK 的 Flight(《航空史》)一本3-4斤的书,被他来来回回翻了很多遍,书籍都烂了。每晚洗脚必备...



为了进一步了解飞机,专门去上了折纸飞机的夏令营,从折飞机到做火箭,一应俱全。



各种空难的电影、书,甚至是造飞机的书,都是他的菜。



之后就是迷恋船和邮轮,看了很多很多书。很多书在我看来都不简单...



还会自己画邮轮,做泥塑邮轮模型...




我一直觉得他迷一样东西,真的是里里外外都要研究得透透的。每当我在我跟他的对话中,发现他的兴趣点之后。就会把相关的纪录片,中英文书籍,相关课程,马上搜集起来,给到他。趁热打铁,引导他深入思考。


他迷二战的时候,他足足把纪录片《大西洋战役》听了,看了很多很多遍。然后开始仿写二战故事。



那时他刚刚开始自发写作,歪歪扭扭的。但是可贵的是,他老人家写作的时候,是我把他带到公司开年会的地方。大家都在热热闹闹的开年会,他一个人坐一边,写了3-4个小时,还图文并茂。


儿子7岁时,自己写的小故事...


还配了插图...


当儿子表现出对建筑的热情,我不仅帮他买了书。



我还专门带他去上海浦东,看三大件。


图片来自网络

疫情期间,给他找了赖特、柯布西耶、弗兰克盖里和扎哈哈迪德的纪录片看。正好有个同学的父母是建筑师,约了和他聊天,看看从他们的角度怎么看待建筑师的工作。带他去参观建筑博物馆。


当他看了John · Grisham 的律师小说,就给他找来各种庭审电影,一睹律师风采。所以后来,自然而然,他对辩论就很感兴趣。



还是要提一下他在二年级暑假自己看了4本《哈利波特》的事儿,毕竟这套书也算是鸡娃界的一大里程碑了...


《哈利波特》内页


9岁至今:我们也有遗憾

娃英语太强势了,不太爱看中文书...


3年级的时候,考虑到学校的口语练习机会不多,这时我们才加入一周1-3次的外教课,上完了 Wonders G5。



今年又上了 Reading Explorer 3 和 5 ...



在国际小学的这4年,感觉阅读能力上没有很明显的提升,倒是写作上还有所进步。跟外教的这2年,口语水平有明显提升,也学会了怎么用essay的形式讨论比较大的话题。


回想自己这么多年到底给了孩子哪些帮助呢?自从孩子可以自主阅读后,除了给他找他感兴趣的资料和适合他水平的课程,好像就没有啥了。就像把源源不断的数据提供给机器,机器就日夜不停地分析提炼分析提炼,最后机器变得很智能了。


而娃在上学之前一直都不知道自己在“学”英语,他一直觉得就是在看动画片,看故事书如此而已。没有各种打卡,没有各种考试,没有比赛,没有背单词,没有语法。


上学后,我也考虑过要不要通过传统的办法系统地背背单词或者学学语法。结果是,单词倒是背过一两个月,语法也学过一本书,后来彻底想通了,世界上最好的“背单词大法”和“学习语法大法”就是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


如果非要极端一点来看,你可以把某本书,看成是一群单词的词典。因为这本书里里外外都在用场景来解释那些“生词”是什么有意思,怎么用,什么词性,应该用怎样合适的语法把这些词组织起来。


按照我们的英语启蒙路径,他到小学4年级左右就已经有一套适合自己的非常成熟的学习体系了,例如背单词:


谈到今天的写作里面,儿子写了一个很不常见的词 Teppanyaki (日式铁板烧),于是他跟我分享了他背单词的诀窍。他说他看见这个词,觉得有意思,看过后,就一边走,一边默默的记住这个词的发音口型,然后再记住它不符合发音规则的部分,这样这个词就记住了。



他还说,他记这个新词,用读音比记拼写快多了。因为读音会了,只用记住不规则的部分,这样记忆量小很多,所以很容易记住。


总结下来,儿子的记单词诀窍是👇


  • 这个词他感兴趣:这点太重要了(因为感兴趣,他记住了很多地名,长崎Nagasaki,横滨 Yokohama,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国家名字的拼写,他说都是他写作业发呆的时候,无意中从面前的地球仪上看到的。)

  • 默默反复读好多遍。

  • 如果符合读音规则就罢了,如果不符合,就记住不符合读音规则的地方。比如哪个地方要double一下啊。

  • 然后再找个机会用一用,口语中,或者作文中。


这样下来就记住了。


除了学校里面反复要背诵的单词,他要回家完成作业听写一下,其他词,我们坚持过一阵背 quizlet(一款用于创建和归类在线记忆卡的应用)。



其他的词都是他通过这种方法学会的。特别是那些专业用语的词,他觉得有趣传神就记住了,比如👇


windjammer 这个词,帆船,就是把风“堵”住的东西;

Salarmi,这种英文中的舶来词吧;

dirigible,这是一种搭载金属支架上的飞艇;

setback,在建筑中含义为,建筑退缩尺度。……


最后也说说美中不足的。因为英语太强势,看了太多非小说类书籍和文章,娃不太愿意看中文书。因为他觉得中文书编写的水平不好,或者翻译不好。因为英语太强势,在中文中找不到合适的词,就常常把英文词翻译成中文凑合用,这点很可怕。比如,“公主娶了王子”之类...


可以看到,现在不光是英语是这样学习,其他学科比如数学、历史和社科等,我们也是这样学习。给资料,探讨,交流,进一步启发兴趣点,再给资料。


所以回答最开篇提到的问题,是不是可以为自己的孩子量身定制一套高效而愉悦的学习途径?我觉得是可以的。引导孩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一样探索他们感兴趣的领域,他们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会让我们大开眼界。



想让娃开启兴趣的第一步,就先从积累前1000个主题词汇开始吧!👇




小编:近期我们专门开设了
小花生英语教育交流群,
欢迎花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管理员】微信,
进群讨论哦~

(如无法添加好友,请留言联系方式。)


点击“阅读原文”,与作者交流...



相关阅读:
点个在看,我们就不会走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