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让10岁儿子把阅读当成像吃饭一样的平常事?
最近花友@吹点小风儿可好 随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孩子读完的书的全家福照片,孩子在收到一堆赞后表示有些吃惊,她觉得读书就已经很开心了,居然还能收到那么多表扬。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这位妈妈究竟是怎么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成功让阅读变成孩子生活中平常又重要的事情。
本文由花友@吹点小风儿可好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开学前十多天,我和十岁的儿子一起在房间里收拾整理,儿子把他在这个暑假读过的书都拿出来排在一层书架上,“妈妈,这是我这个假期读的书。”我一看大约有二十多本中长篇小说,嘴里说着“你的假期可真不错”,就顺手拍了张图发到了朋友圈,然后接着收拾去了。
等闲下来打开手机,发现我的朋友圈比往常都要热闹,除了为孩子点赞、夸奖他的,有不少都是在感叹自己孩子如何对读书没有兴趣,令人头疼的。
我给儿子看这些信息,他嘿嘿地笑着,觉得自己占了很大的便宜:“我读书就已经很开心了,还得到这么多表扬,真是太美了!”
的确,一直以来我家也告诉孩子“读书是件重要的事情”,但同时也告诉他“读书更是件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在对读书这件事的态度方面,我们既不轻视也不过分重视,而是把它当成和吃饭一样平常又重要的事情。
不是都说书籍是“精神食粮”吗,一日三餐供给身体需要的营养,同样的每日读书也供给心灵需要的营养。因此,当朋友们让我说说怎样让孩子爱上读书的时候,我总是爱拿吃饭来打比方。
选书就像自助餐
“吃”什么让孩子选
相信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爸妈们就会问他:“今天想吃点什么啊?”那么读书也是一样,让孩子去选他想看的书。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孩子领到新华书店自己选去吧。
我因为是经常在网上书城买书,所以会让孩子把他喜欢的书告诉我统一选购。这就有个问题,当他五、六岁时,从哪里获得更多的图书信息呢?大多是他看过的书里会有同系列书籍的推荐,他看到书名感兴趣,我就打开网页给他仔细读相关介绍,他觉得有趣就加入购物车。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主动搜索一些作家或书籍的名字,然后选择喜欢的书目。网上书城还有个好处就是会主动推荐同类型的书籍,大大拓展了购书的范围。
我买书习惯一次多买一些,不是土豪,而是因为书实在便宜,买一大箱送到家不过三四百元,几次下来买个一两千元就成了“钻石级”买家,尊享各种增值服务,弄得人特有自豪感。
曾经孩子爸爸质疑我说:“儿子还小,你买这么多书,他什么时候看啊?”我的观点是:食品会过期,可图书不会啊,放在书架上,什么时候想看随手拿来,才能达到让孩子“想看什么自己选”的效果。
当然,能放到孩子书架上的书还是要经过爸妈检验的,相当于“食品安检”吧。垃圾食品谁都不愿让孩子多吃,因为每个孩子胃口就那么大,零食吃多了,有营养的正餐就吃不下多少,吃惯了垃圾食品的味道,就会嫌正餐的口感太淡。
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每天的读书时间有限,读了“垃圾书”就没空读经典,习惯了“垃圾书”的品味,对经典就很难提起兴趣。那么怎么去找经典呢?其实不难,现在网络上常有各类图书推荐,无论是绘本还是儿童小说,都是很好的购书指导,让孩子从中选自己感兴趣的准没错。
我唯一会向朋友们建议的是:不要在报刊零售亭给孩子买书,原因是动漫杂志的读者范围比较广,很难做到整本书的内容都适合你家孩子,且卡通的形式对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毫无益处;而一些文学类期刊每月好几期的出刊量也使它们的质量良莠不齐。
有一次,儿子到书摊给他爸爸买军事杂志,突然看到一本儿童文学类的期刊,一心动就买了两本,结果回家翻看了几篇就再也看不下去了,评价是“太没有意思了”。
我很理解他的感受,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品味的经典作品多了,文学鉴赏能力随之增强,这类期刊自然很难入他的眼了。
我这个看法可能有些偏激,人的眼界是有限的,不排除也有质量上乘的文学期刊我们没有发现。但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读者评判的经典图书与快节奏时代出版的作品相比、一位优秀作家十年磨一剑的作品和在编辑的夺命连环Call催促下写成的作品相比,怎么选您自然比我英明。
读书是件自由的事
怎么“吃”孩子做主
有位很爱读书的朋友向我抱怨:“我那么爱读书,怎么孩子就那么不爱读书啊?”他告诉我,每天都要和孩子一起读书,而且要限定时间——不读够一个小时是不能结束的。
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孩子爱上读书了吗?并没有,孩子的做法是定好闹钟,铃声一响哪怕手中的一页还没有看完,也也立即放下逃也似的飞奔而去。
这样的表现让我的朋友很伤心:家里书也不少,孩子对某类书籍感兴趣他也会立即买入,孩子不喜欢看纯文字图书就用绘本甚至小人书代替,可依然难提起孩子的兴趣。这到底是怎么啦?
我也无法给他家的孩子开阅读医嘱,但我相信他一定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强迫孩子吃饭、顿顿追着喂的,孩子往往会积食甚至厌食,读书和吃饭是一样的。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大多有耐心给孩子读个睡前故事什么的,孩子大了爸妈们还能坚持不?其实6、7岁是比较重要的时期,是孩子开始自主阅读的过渡期,我记得自己当时每晚睡觉前会和孩子看上半小时的书,各自看各自的,他需要帮助我就帮助一下,不认识的字讲一下,不理解的词解释一下,目的就是让他迅速专注地理解故事,从中得到快乐,顺利度过这个过渡时期。
有些爸妈会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思,态度基本是“不认识的字词去查字典,别来问我!”我觉得不要急于这么做,当孩子查字典还不熟练费半天劲查了几个字或词以后,可能对看书的那一点点脆弱的兴趣已经消失殆尽了。
而且爱阅读的爸妈都知道,有时候有些字词是不影响阅读的,我家孩子6岁读张天翼的童话《大林和小林》时,读完全本书后他对我说:“妈妈,书里有个什么小姐,好像是一种植物。”我刚好记得,就告诉他那是“蔷薇小姐”,又问他不认识的字怎么不问呢,他说:“没事,反正不影响我看故事。”不但如此,往往这样的字眼还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旦后来有机会认识了这些字,几乎可以终身难忘了。
所以,当我们给孩子或者帮孩子准备好了丰盛的精神大餐或可口的智慧小点之后,怎么咬、怎么嚼,吃多少、什么时候吃,这些还是交给孩子自己做主吧。
读书是件快乐的事
吸收 “营养”靠孩子
有位朋友的孩子也在读小学,有一次他看到我家孩子的假期书单,发微信问我:“你家孩子读完书后能理解全部的内容吗?能不能写出每本书的读后感?”我很诧异他的这种想法,可后来发现很多家长都有相似的理念,就像带孩子出去旅游之后总逼着孩子写几篇游记才觉得不枉此行一般。
其实读过一本书能给孩子留下什么,也像我们吃完饭后经过消化吸收给身体补充的营养是一样的,每个人消化吸收的能力不同,身体所需的营养也不尽相同。
不同读者读完同一本书,都会因为兴趣点、关注度的不同,体会到不同的内容,“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是放之书堆而皆准的道理。而在理解的深度方面,一个孩子读一本书,前后两遍的理解也一定是有不同的,而这个理解的过程正如身体吸收营养一样,必须由孩子自己完成,爸妈们是无法代替的。
再说说关于读后感的事,我以为读后感也就是品尝饭菜以后给予的诸如“味道好极啦”之类的评价,相对于满桌饭菜的可口和营养,它绝对肤浅得很。
而很多非常经典的中外儿童小说,都是“润物细无声”的,孩子读着有趣的、优美的故事,与书中人物同悲共喜着,就接受了文学、精神和爱的滋养。例如林格伦、罗尔德·达尔、让·雅克・桑贝、叶圣陶、冰心等作家的作品,孩子们能感受到的美好绝对不是几百字的读后感能表达清楚的。所以,写读后感可以偶尔为之,但孩子每读一本书就要求他写一篇读后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有时候,朋友们会让我推荐几本书给他们的孩子,我总觉得“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感兴趣的方面都不一样,我认为妙不可言的作品在你眼里可能一文不值。所以让别人推荐图书最好只是划定一个范围和方向,而要具体到某一本作品则应该遵从阅读者个人的内心感受。
有的朋友会强调范围不限,但最好是“有用的书”,可到底什么是“有用的书”呢?我们从小到大是靠哪一顿“有用的饭”长起来的吗?每当我这么说时,朋友们总会哈哈大笑,我相信笑过之后,他们会明白让孩子读书真的要像让他们吃饭一样:慢慢来,别着急,我常常还会加一句:不功利就好。
一对985高校博士家的“阅读角”:我们要让儿子觉得“读书和吃饭一样自然”! 在这儿坚持打卡2年, 7岁女儿读了4000本书, 攒了6000词汇量, 高考卷准确率90% ... 坚持阅读的“后劲”:7岁儿子RAZ通关,中文实现自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