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祷文首先反对的是自我为中心

何之是 橡树文字工作室 2019-04-20

橡树出版之【橡树下】

编者按
 
oaktreepublishing
在阅读本文之前,请先拿纸笔,认真列出你的祷告事项,然后,开启这篇讲道的阅读之旅,或许很快你就知道我为什么建议你这样做了。让这张祷告清单成为你破碎并更新自我的见证吧!

上一周,我们一起看了主祷文的前言——“你们祷告,要这样说,我们在天上的父”。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祷告这件事:原来祷告不是基督徒、宗教人士的专利,我们人人都祷告,但是,是以一种交换的、自我为中心的方式祷告;原来祷告这件事情不是发生在柜台前、不是发生在教堂里,而是发生在家中——不是我在Boston的家,而是在儿女和天父之间;而祷告的对象,不是那个看我们乖就垂听,不乖就掩面不顾的上帝,祷告的对象是那位在我们开口之先就已经知道我们真实需要的天父,他所要赐给我们的,不是我们所要的,而是我们所需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我们在地上,祷告的对象在天上;我们只能看到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天父能够看到我们的全部;既然我们开口之前上帝就已经知道我们需要什么,而我们其实并不知道。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祷告?还怎么祷告?大家有没有问过自己类似的问题?既然神都知道,而且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的眼界、格局被限制在自己狭隘的小世界里了,看不见、听不到、想不出日光之上的事,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祷告?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主祷文》要改变我们对祷告的理解。因为我们认为,祷告是我们提要求、上帝兑现我们的祷告事项,所以,当圣经告诉我们,上帝的旨意必成就,而且是不按照我们的期待而成就的时候,我们自然不知道如何祷告了。

 

这其实暴露了我们的问题,我们认为,如果结果确定,那么就不需要祷告了。这样的观念,不仅仅存在于祷告的问题上。


《十诫》让我们看到一个前后颠倒的福音,上帝在赐下律法之先,当然就是以色列人遵循律法之先,就救了他们脱离埃及的为奴之地。


所以,福音不是把我们救出来,于是不需要遵循律法,福音颠倒了遵循律法与得救赎的顺序。我们的救恩单单在乎上帝的恩典,而遵循律法,是让我们更好的,更适应的活在恩典中——如果你能够理解“福音”的前后颠倒性,你就可以重新来理解“主祷告”的前后颠倒。不是我们有求必应,应了就无需再求。而是上帝早已答应,并且教导我们祷告,这样我们可以知道,上帝到底赐给我们什么,好数算他的恩典,看清我们未曾眼见、耳闻、心想的应许。


所以,我们今天让主祷文的第一个祈求,来更新我们对祷告内容的理解,让上帝教我们一段超乎我们所求所想的祷文:“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我们还是从三个角度来看这段经文:主祷文让我们的祷告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主祷文让我们的祷告针对最重要的事情;最后,基督让我们能够按照主祷文教导的祷告。

 

1)主祷文不关乎我;2)主祷文让我再关心小事;3)基督让我们能够如此祷告。



主祷文校准我们的问题


首先,主祷文让我们的祷告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日常的祷告,只有两种:一种是法利赛人式的祷告——他们站在街口祷告,让路人觉得他们是一群高尚的人,他们的名得到了尊崇,人就满足了;另一种是外邦人式的祷告——他们努力祷告,重复念叨,认为这样就能够心想事成,最后让自己得满足。

 

这两种都是按照自己的计划,让自己得满足的祷告。在我们看主祷文的教导之前,给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经历,让大家看看什么是自我为中心的祈求。


我从小在大学校园长大,中国的大学老师工资不高福利很多,比如住房很便宜、吃饭很便宜,学校医院是免费的——是不多的长期保持计划经济痕迹的地方。而从小在这样一个社区里长大的我,因为认识许多学校里的教职员工,而常常能心想事成——比如我去食堂打饭的时候,只要给打饭的阿姨(也是我的邻居)一个眼神,她就会在盛菜的时候,稳稳的把所有的菜都放进我的碗里(通常都要抖一抖的嘛)。

 

这样的事情不仅仅发生在食堂,每次我去医务室的时候,医生(我的另外一个邻居)就会直接问我:开请假条还是配药?有一次,当我真的生病去医务室的时候,医生还是老规矩的问我:两天的假条,你要配点儿什么药?我说:你还是帮我检查一下吧。然后,医生帮我检查好了,问我:配这个药可以吗?那时,我就急了:你是医生我是医生?你要是搞不清楚,我就去大医院;你要是为我好,就别问我啊!医生说:哦,不好意思,习惯了,习惯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习惯?病人习惯于自己决定自己需要什么,医生习惯于满足病人以为自己需要的那个需要,这样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好医生了。我们以为“以人为本”能够创建和谐社会,结果,我们看到的只能是一个畸形的世界。不要问我,那么医生应该怎么办?病人是不是只能人为刀俎的躺着?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医生,那么医生就不得不让病人一起做决定,好让他们分担一些可能产生的误诊的责任;正因为医生的能力不足水平有限,所以有了久病成良医,医生成了学生,病人成了医生。


这显然是个不科学的画风:医生为了自己的好处,问病人:要配药还是要开病假?病人告诉医生:你应该如此这般,因为我已经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了,那你来医院干嘛了?不就是为了让人告诉你,你到底需要什么吗?不就是为了凭信心,让人往你胃里灌化学品,往血管里推各种液体,用手术刀划开你的身体在里面捣鼓,为的是让你活下去吗?

 

各种纠结,各种挣扎,各种怀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因为人人以自我为中心,彼此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自己,而产生的一个混沌、无序,甚至是荒谬的世界。面对医生,我们都问不出正确的问题,提不出正确的请求。


“能给我开三天病假吗?”——这不是一个病人应该问的问题。
“开药还是开病假?”——这也不是一个医生应该问的问题。


而上帝赐给我们的主祷文,正是要校准我们的问题。听清楚,不是满足我们的需要,而是解决我们的问题。

 

主祷文首先反对的是自我为中心。中文和合本圣经的这段说:“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ESV圣经中没有“人”的表达——“Hallowed be thy name”,愿你的名被尊为圣。所以,这个祷告不是关于祷告者的,甚至不是关于人的,而是关于上帝的名的。这是一个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祷告,甚至在教会里都很少有的祷告。当我们分享代祷事项的时候,有谁会说:我有一个祷告事项,希望上帝的名被称为圣。可能有一些弟兄姐妹会觉得:“太假了吧!”


“这怎么会假?主祷文的第一个祈求事项就是愿你的名被尊为圣啊。”


“那么,我的病怎么办?我的工作怎么办?我的婚姻怎么办?我还要为以色列禁食祷告呢,我还要为个人灵修祷告呢,我还要为教会的增长祷告呢!”


“这一切都是好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至少,不是耶稣教导门徒首要位置祷告的内容,“上帝的名被尊为圣”才是。

 

而这似乎是最不需要祷告的事情。上帝的名原本就是圣的,上帝的名的圣,和谁去敬拜他没有关系;上帝的名不会因为我们任何的行为而改变。这是一件和我们无关的事情,这是一件已经成就必定发生的事情。


可能,你还是会想,那我们干嘛要祷告?耶稣为什么教门徒这样祷告?


因为,在一个没有完美医生的世界里,一个完美医生的消息,是应该让每一个人都挂在嘴上,免得忘记的事情。在一个将要被罪吞噬,被洪水审判的世界里,有一艘大船会让一家人躲在其中避难,这个消息,是应该被时刻提醒的。


一个人人以自我为中心祈求的世界是没有出路的,要么是你死我活的争战,要么是彼此装假的虚伪。无他。我们需要的,不是我们以为的“去一生必去的100个景点签到”,“读完一生必读的500本书”,甚至不是“一年读完一遍圣经”或“每周参加2次以上教会生活”,甚至不是“找一个敬虔爱主的配偶”,因为,这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也不能成为我们的救赎。


签了99个到,还差一个,死不瞑目啊!一年又过去了,一遍圣经还是没有读完,失败啊!


王姐妹的工作是不是特别闲?所有教会的活动居然能一个不拉的都参加?我是不是太不舍己了?我哪里有问题吗?为什么还没有找到那个敬虔爱主的配偶?再找不到就怪不得我随便找一个了。


遗憾、自责、嫉妒、最后我们妥协了信仰,我们的需要,是从这一切中得自由,自由地顺服上帝的律法。首先,就是要把我们的眼睛从一切自己的需要上移走,因为那些都是不确定的,而是要转向一件确定的事情。



主祷文帮助我们分清真正的大小事


我要分享的第二个方面——主祷文帮助我们为最大的事情祷告。


在我们的周间小组里,我常常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有这么一次机会,上帝应允你的祷告,你会祷告什么?或者说,“如果XXX,那么就好了。”你会在其中填上什么?流星划过天际,你做的什么祷告;吹灭蜡烛时刻,你许的那个愿望是什么?


当我们思考我们祷告的内容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所求的太小了,房子、车子、学位、金钱、地位,这些被我们局促的世界观所限制的期待,在每一次实现时,给我们带来的只有空虚和迷茫。因为,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然后呢?”


来了美国,然后呢?申请上了学校,然后呢?毕业了,然后呢?工作了,然后呢?成家立业了,然后呢?有了孩子,然后呢?让他们接替我们继续这个无休止的循环。


“你的名为圣。”这个叙述是针对我们每一个人现有的祷告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现有的愿望、期待都反应我们在尊某些东西为“圣”。就好像每一个人都祷告那样,每一个人都会尊某一些东西为“圣”。


让我解释一下“圣”,什么是圣?婚礼中,只有新娘一人身着洁白的婚纱,让她显得“圣”,与在场任何人都不一样。伴娘们会被要求,绝对不能与新娘撞衫,让别人以为你是新娘,她才是当天与所有人有别,最最特殊,最最重要的那一位。婚礼当天一切的安排,都必须围绕那个穿白色长裙的女人。她被从人群中“分别出来”,而分别出来,是“圣”这个词的动词意思。


当然,如果你参加教会的婚礼,如果是一个“以上帝之名为圣”的婚礼,那么那个“圣”者可能就不是新娘了。


而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搞不明白,到底什么才是“圣”的,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需要从一切的不重要中分别出来哪一个。


于是,当我们的期待一个个实现,在我们心中“分别为圣”的那件事不断改变,渐渐走出我们的小家庭,我们希望国泰民安,我们盼望世界和平,因为,我们意识到只有当那些大事都解决了,我的小事应该也不是问题了。


今天的中国,父母的祷告,可能不再是孩子们能够读好奥数,而是这个国家不要再有假的疫苗;今天在美国的华人父母的祷告,可能不是过上中产阶级生活,而是移民政策能够有个不变的说法。


所以,我们其实都是在求一个国和这个国的义,因为我们相信,此后我们所求的,都会加给我们的。只是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求中国的义、美国的义、联合国的义,地上国度的义。所有那些被我们称为义的对象,一个个让我们失望,被我们用其他东西替换。


我们的良心让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一直以来所求的,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事情。关于我们所需要的,问题不是怎么求,而是求什么。我们一直以来做的,是把错误的人套上白色婚纱,推上红毯;而今天,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那位真正的,应当被分别为圣的新娘。


这个世界,需要的不是一个个梦想的实现,这个世界需要的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必定实现的目标,让这个混乱、不稳定的世界,在风浪中能够牢牢抓住一个真实的方向,而不是相信一套随波逐流的混沌理论。


为什么分别为圣那么重要?因为这件事情不解决,其他事情都没有意义。如果我们不祷告“愿你的名被尊为圣”,我们一切其他的祷告都没有意义。


物理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质量”,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东西含有多少物质。而“质量”的单位是公斤(千克)。你想一下,如果中国认为的千克和美国的千克不一样会怎样?今天的一千克和明天的一千克不一样,会怎样?这个世界就混乱了!金融市场混乱了,因为黄金的储备每天都在变;科学混乱了,因为单位每天都在变;生活也混乱了,我搞不清楚自己应该减肥还是太瘦。所以,我们总需要一些能够稳定不变的东西。


那么多少质量是一公斤呢?如果你回答我说是2.2磅,这个等于没有回答你知道吗?我们不是向一个不懂公斤的美国人解释公斤,而是要给公斤下一个定义。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初中物理告诉我们,一升摄氏4°的水(H2O)的质量是1千克。这下问题又来了,一个自称为标准的东西,被另外三个因素定义了:一个长度(体积)单位,一个温度单位,一个物质。多少质量是一公斤的问题就会演化为,多长是一米,多热是4摄氏度,什么是水的问题。所以,科学家认为,需要一个独立的,一公斤的标准。


于是,1889年,科学家们用铂-铱合金造了一个秤砣,国际千克原器(IPK),放在法国巴黎国际计量局。存放在净化的空气罩中,避免沾染灰尘,导致不属于这1公斤的质量混上去。同时,还造了40个复制品,送往各个国家,按照一样的方式“分别为圣”地保存起来,作为那里1公斤的标准。


你可能要问了,这和我们今天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我告诉你,非常重要。正因为有了巴黎的“国际千克原器”,这个世界所有东西的质量,都能够被公斤所定义。整个世界才能按照统一的公斤标准正常运行。而为了我们关心的每一件瞬息万变的小事可以成就,也必须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标准,被分别为圣,那才是真正的大事。不是一个与我无关的大事,而是一个与每一件小事都息息相关的大事。如果我们要求什么,就求那件大事,一个永恒不变的被分别为圣,才是我们应该求的。


1公斤的故事没有结束。当100年后,1989年,那曾经一模一样的40个砝码重聚在法国巴黎,大家发现他们彼此的差异已经非常大了。如果你有机会看到那张图纸,就会发现一个从一点,随着时间推移发散出的多条直线。因为随着环境的不同,使用次数的不同,时间的推移造成元素的衰变,每一个砝码都发生了变化。当科学家说:“巴黎的这个IPK,居然减少了50毫克”时,有人提醒他,你不能这么说,因为他就是一公斤。这个砝码定义了一公斤,而没有东西能够给他的质量下一个定义。它就是质量界的“I Am”:自有永有者。即便这个砝码的重量翻了一倍,我们还是得认他是一公斤的标准。


后来,他们好像用精确到10位数的硅原子数量,来定义一公斤了。物理学一直在寻求(注意,不是创造)这个世界的“自有永有”者,来定义这个世界,确保其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不出问题。要不怎么说,物理学家都是哲学家。


结果有一个叫爱因斯坦的告诉我们,其实一个物体的质量和他的速度(也就是时间和空间)有关系,这下好了,之前所有那些搞一公斤的科学家全都崩溃了!


回到今天的经文“愿你的名被尊为圣”。这是耶稣教导门徒的第一句祷文。这句祷文,提醒了我们的问题:不断把各样临时的、短暂的、可变的小事,首先放在了我们的祷告事项中,就错了!好像那些大事,大到一个地步,与我无关。

 

大事之所以是大事,是因为这些是影响所有的事。所以,主祷文让我们首先,放胆为大事祷告。


同时,这短短的一节,也戳到了我们一直以来祷告的痛处——那就是我们总把各种我们认为不变的东西“分别为圣”。然而,那些东西就像一公斤的砝码那样,居然是变化的!父母的标准会变,国家的法律会变,我们自己心中的价值观也随着经历、认知、环境而改变。日光之下的我们,找不到任何“自有永有”者作为我们祷告的基础。


“主祷文”首先不是让我们学会一套祷告的方式,而是发现我们意识到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祷告,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圣”的,也不知道什么是“你的名”。


尊自己的名为圣,我们可以享受片刻的满足;尊父亲的名为圣,我们可以享受童年的满足;尊教授的名为圣,我们可以享受学业上的满足;尊配偶的名为圣,我们可以享受婚姻中的满足;尊总统的名为圣,我们可以享受总统任期的满足;尊物理的名为圣,我们可以在物理世界享受满足——这一切都是可操作的,或许需要一些坚韧,或许还需要那些被尊为圣的名不变才好,或许还需要我们的审美不要改变才好。


偏偏,当耶稣教导我们“尊你的名为圣”,我们却不相信能够给我们带来永恒的满足。因为我们没见过这位永恒不变的在天上的父。我们活在一个随时变化、及时行乐的世界太久了。


然而,在人看来不能之事,在神凡事都能了。



需要敬拜的不是上帝而是我们


基督让我们能够按照主祷文教导的祷告——这是我要分享的第三点。


当说到“名”的时候,当这个“名”跟随着“天上的父”这个先行词时,以色列人都会明白,所指的就是上帝的名,那个他们都不敢喊出来的YWHW(耶和华)那个名字,那个上帝唯独赐给他的选民的名字。


当摩西问那位神“你叫啥名字?”时,荆棘火焰后的声音说:“I AM”——我是自有永有的,是那个不需要任何东西来定义自己的创造者。这是一个你们应该抓住的,整个受造界的一公斤砝码IPK。


但是,太虚了,看不到啊,摸不着啊,这个砝码不是被锁在法国巴黎,而是远在高天之上啊。我们还是脚踏实地吧!


在主祷文的这节经文中,有一个非常让人惊讶的地方,很可惜中英文的翻译都没有体现出来,如果最最直白的翻译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你们的名被尊为圣。”

 

这个“你”居然是一个复数!和创世记开篇,上帝称呼自己为“我们”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解释一个多而一的神,就是三位一体(trinity)。分享这个名的,不仅仅是天上的父,不仅仅是荆棘火焰后的那位父,宣告自己是“I AM”,这个名字被另一位使用在了自己的身上——那就是耶稣基督。


当我第一次发现这个“你的”是复数时,非常兴奋。赶紧告诉太太:“你知道吗?那么多年主祷文背下来,我发现了里面一个‘奥秘’。”期待太太投来羡慕的眼神,这样我的名就可以在家里被尊为圣了。我还期待以后有机会和其他牧者分享这个他们大多会忽视的细节,好让我的名在他们中变得不一样。看到了吗?了解圣经,这样的好事,一样可以满足人在巴别塔下“传扬自己的名”的罪性。


人看不到那位天上的神,摸不着那位“I AM”的主,无法认识那位天上的父,天父就差他的爱子耶稣基督,进入我们中间,宣告自己就是那位“I AM”,宣告自己“与父原为一”,没有人能够见过父的荣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独生子的荣光认识父的荣光。


耶稣基督让我们看到了“不变”这件事可以是真的。他对父旨意的遵循,不会因为任何环境变化、时间变化而改变——即便在最痛苦的时候,众叛亲离,被鞭打,被羞辱,甚至被天父掩面不看的时候,他始终不曾改变的终于他的使命——那就是让人看到上帝不变的属性:恩赐,怜悯,公义,圣洁。

 

那一切我们所期待的,“自有永有”在耶稣基督的身上显明,而他的死,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无辜之人为罪人的死;无辜之人忠于自己的使命为罪人的死,让基督耶稣与所有的人“分别为圣”了。那一刻,世界在这边,基督在那边;这这次分别为圣,不再是上帝远远离开世俗,而是基督进入了世界。好让“祂的名,在世界里被尊为圣”。上帝不再是那位“圣洁的他者”,而是进入黑暗中的大光。


有人会觉得这个上帝好自我为中心,一定要众人去尊他的名为圣。这样的想法不无道理,因为,这样的想法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自我为中心是错的。自我为中心不是错的,错在不应该成为中心的人,自我为中心了。另外一个前提,那就是上帝需要我们的敬拜。上帝不需要我们的敬拜,而是我们需要敬拜一个正确的对象,为了满足这个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的需要,上帝把自己的独生子赐给了我们。


上帝用十字架上的基督,回答了我们关于“他是否需要我们的敬拜”这个问题。为了让我们这些罪人敬拜上帝,他不惜让自己的儿子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这对于上帝来说,是一笔巨大亏损的交换,这对于我们来说,叫做恩典。


我们所敬拜的上帝,是一位完美的医生,忠于自己与人所立的约,不惜舍弃自己最宝贵的儿子,为要挽回我们这些罪人。听明白了,不是因为我们这些罪人会悔改敬拜他,所以,上帝救我们,是因为他本身就是那个不受任何影响,不改变的上帝,定意就要救赎我们。这就是神与罪人不一样的地方,这才是他的名被尊为圣的原因。


耶稣基督的一生,无不彰显着上帝这样的属性。在基督里认识神的名,这成为了每一个能够以这节经文作为祷告的开始。



在具体生活中实践和应用


最后简短的分享几个我们可以实践的应用。


首先,改变我们的祷告方式。我知道大家有一堆需要祷告的事项。但是,从尊神的名为圣开始,从想明白祷告的对象是“在天上的父”开始。按照上帝显明的旨意,为着必定成就的事情祷告。像一个基督徒那样祷告。我们已经因为基督的名,而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基督徒。基督定义了我们的身份。不需要再像法利赛人或外邦人那样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的祷告了。


其次,让这段经文不仅仅影响我们祷告的方式,也影响我们聚会的方式。当基督徒聚集为教会的时候,我们依旧把一些我们个人的东西“分别为圣”,其中包括对教会和弟兄姐妹的期待。或许“愿神的名被尊为圣”是基督徒群体的救赎。

 

基督徒为什么无法委身群体,委身教会?是因为我们对彼此有期待,我们对这个群体有期待,我们希望弟兄姐妹是有爱心的,牧者是有时间的,教会是有午餐的,这一切的期待都是真实的,也是美好的,但是这一切期待成为了我们唯一或最重要的期待,那么我们必定失望。因为,耶稣在主祷文中,让我们为最重要的事情祷告,把期待放在他的名为“分别为圣”上。而事实上,他的名在十字架上,已经分别为圣了。

 

对于教会,这个病人的医院,罪人的集中营,我们如何去委身?不是因为对彼此的期待,而是对上帝的忠心。因为,耶稣对门徒的期待是什么?是叛变!而期待门徒叛变的基督,因为对那个不变之名的忠心,让我们蒙恩得救了;因此,我们这群蒙恩之人,被称为基督徒的人,彼此委身相爱的原因,可以不是对方可爱,满足我的期待,而是对上帝的忠心,并相信上帝已经在基督里满足我们的期待了。知道这一群人在一起是什么吗?教会!一个让人看到福音,就愿意加入的教会。


最后一个应用,“愿人尊你的名为圣”是使命性的。上帝命定了最终有万国的人在他面前,唱到:“圣哉,圣哉,圣哉。”这件事必成,那么我们就能大胆去传福音,传讲那个漂泊中人的盼望,那个信了可以得救的名。因为我们不必为人信或不信,当场的结果而困扰,只需大胆的照着上帝的应许去传讲——因为主祷文翻转了我们理解中对祷告和结果的顺序。我们可以按照必将成就的事情祷告了。


我的女儿睡前要抱一下,喊一下我们,亲一记。以前这样的殊荣只有我太太有,对于我是可有可无的。但是,这个暑假我没有太多的出差,于是略微多花了一点时间陪女儿。于是,女儿睡觉前就会来找我说:爸爸抱,一起祷告,最后还亲一下,然后躺下安然入睡。


她需要做这些来巩固我们的父女关系吗?不需要,我们已经是父女了


我需要她的行为巩固我父亲的身份吗?不需要,我与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分别为圣”,是她唯一的父亲。


那么她为什么还要找我?因为,这是我与她花时间、与她一起玩、与她聊天的必然结果,而她愿意与我说话聊天,是为了更好的享受这份父女关系。


这就是我们与神的祷告——是对那个在福音里,在十字架下重建关系的回应,是享受与天父关系的一种本能。如果你羡慕,但不知如何才能尝到这美善的滋味。不是把这篇祷文念100遍,而是更深地认识耶稣基督那前后颠倒,上下翻转的福音。

祷告:

 

我们向你悔改,因为我们的祷告很少以尊你的名为圣开始,我们所关心的,都是自己的名,彼此的名,家庭的名,国家的名。感谢你,用主祷文教导我们如何祷告。人生的首要目的不是关于我们的任何需要,而是荣耀上帝,以你为乐,直到永远。愿这个首要目的,也成为我们教会首要的祈求——你的名被尊为圣。让我们在你的名下得满足,让基督徒的称号,让我们受益于你的福音,也被福音影响。因神的名,彼此服侍、彼此相爱、传扬你的名。


相关阅读:

1、默想,使你不冷不热的心火热

2、默想使我们所读的一切都活起来

3、背诵及默想经文的步骤

4、主祷文何时成了基督徒口中的一个符号?


橡树文字工作室我信文字的力量!
微信号:oaktreepublishing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购买《为何是他》,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