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丨WDCC同济大学“世界设计洞察”演讲系列——社会创新设计
社会创新设计
GLOBAL DESIGN INSIGHT LECTURE SERIES
Mariana Amatullo
美国新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副教务长
兼继续和专业学院学术院长、副教授
Designing for Social Innovation:
New Imperatives
为社会创新而设计:新的使命
内容概述:
人类文明以其创造力和适应力走到今天,让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Mariana Amatullo博士从当下社会面临的复杂冲突谈起,回顾了过去十年设计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为一种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提升组织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一种促进连接与协作的凝聚力量;以及一种拥抱用户的新视角。
全球背景下的新征程
Global Context:New Imperatives
在关切全球生命、生计和地球生态的背景下,来自科技、健康、经济、能源和教育等多个系统的矛盾越发突显。2019年的疫情加速了政治、社会和技术的变革,激发了一种 “新常态”的形成。这不仅促进了跨行业间更深度的合作,也为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面临着彻底重塑社会经济和生态结构的挑战,而这些本质变革为领导、治理、创新实验和更广泛的群体参与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焦点。
设计教育与研究格局
Desig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Landscape
Amatullo博士以《社会创新设计:来自全球的案例研究》(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 Case Stud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一书为例,通过自己学术的工作进一步阐述设计及设计研究的作为。她围绕若干概念来介绍此书中主要内容。首先,她引用Richard Buchanan对设计的定义:“设计是人类的力量,它能够构思、规划并使所有旨在实现个人和集体目的的产品变成现实”。另一个概念是“设计态度”,即一种制定变革的认知能力。这本社会创新案例研究集,在研究全球45个不同组织开展的社会创新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与社会创新设计未来相关的主题问题,并给出了一种假设:设计实践和社会创新正站在一个独特的交汇点上,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如何让它成为更具可持续性的实践。
现场插画(作者:卢奕帆)
Joon Sang Baek
韩国延世大学人类生态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Two Perspectives of Approaching
Social-ecological Problems
处理社会-生态问题的两个视角
内容概述:
Joon Sang Baek博士的研究领域聚焦于服务系统设计、可持续和社会创新三者的交汇处。他从自己的研究经历出发,引出了针对以下议题的思考:
技术中心主义VS生态中心主义
Technocentric VS. Ecocentrism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总是有利于人类的吗?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复杂系统问题,仅靠投资技术研发并不能妥善解决。技术中心主义认为只有科技的进步才能保护和节约环境资源,却忽略了价值体系和观点上的一些本质问题。东方的哲学思想中存在着另一种价值观念。庄子的《齐物论》中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样一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宏大的宇宙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万物与我为一的平等思想。这便是一种生态中心主义的观念——所有的生物都是平等的,它们都有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与它们是否对人有用无关。Baek博士强调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社会和经济价值观,以更生态为中心的方式来应对环境问题,寻求综合解决办法,充分考虑自然系统本身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
整体生态对社会创新设计的影响
Implications to the 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设计领域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包括: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相互依赖的复杂时空中整合他们的功能系统;重新思考社会的范畴,承认自然的权力;在理解和解决复杂社会生态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吸纳非人类实体的参与;教育学生通过设计实践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现场插画(作者:卢奕帆)
#
主题对谈
滑动查看更多现场照片
Mariana
Amatullo
M
Joon
Sang Baek
J
Lou
Yongqi
L
TOPIC 1
全球挑战
L
两位嘉宾的演讲都讨论了我们(设计师)应该如何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我想请问两位,在你们眼中,全球系统最根本、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J
我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我原创的观点。我留意到许多学者提到,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类和自然之间被长期、持续割裂的问题。
M
我会考虑我们对科技的态度。技术一路高歌猛进,但(我们)缺失从人的本质去思考技术的视角,这会造成一道鸿沟。科技进步,它本身可能不是一个问题,但它是一把双刃剑,让我们从中受益,但也会忽视了人类的力量。
J
科学和技术的本质都是中立的,重要的是人们如何使用它们。我们可以使用它们创造真正的惠及大众的社会和经济创新,但对技术的滥用也可能导致世界冲突,这取决于使用它们的人。我认为越来越重要的是,人们应该意识到支配我们社会的主导观点极度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看待世界的立场,改变我们处理自然和经济间关系的做法,这是生态中心主义的哲学主张。
TOPIC 2
信任危机
L
再过两天,今年的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就要召开了。去年的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上,我们策划了一个主题展,围绕食物、健康、信任、环境、经济、繁荣这六大主题组织内容。这六个主题,都是我们全世界面临的挑战。其中,我个人认为,“信任危机”是当前最重大的挑战,这也是Joon演讲中提到的危机。我不知道两位是否同意我这个判断?
M
我同意娄关于信任危机的观点,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处于严重的两极分化,这对创造对话和创新空间方面非常具有破坏性。看看社会,看看各种政治运动和诸多撕裂,正如我们在美国经历的那样,这是一个关于价值观的巨大危机。
L
如果信任危机是最重大的危机,我们可以做什么?设计可以做什么?
M
我认为对设计和设计师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到这是人人设计的时代。所以单靠[专业]设计师是无力应对[这样重大的危机的]。设计是一个具有整合力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它能与其他领域合作,同时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置于中心,超越我们通常所说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L
考虑设计能够做什么,我想分享一个两位演讲中都提到的案例:设计丰收。类似这样的国际合作项目,将许多不同文化背景、学科背景的多样化参与者联系起来,去思考一个共同的大挑战。2013年,我出版了关于设计丰收项目的第一本书,在“致谢”中至少提及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二百位贡献者。我觉得设计院校,可以成为链接不同社群的重要平台。
我决定开始设计丰收项目的时候,除了自己的观察,我只看到巨大的挑战。当年,上海市拿到了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确立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我有不同看法。我们的国家有一半人口是农民,这本身是中国的优势。我们如何可以选择两种不同、但都是高质量的方式去生活?因此,在没有委托人和资金的情况下我开始了这个项目。我希望能通过一个问题,聚起一个国际的设计社群,大家一起寻找解决方法。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分享并且创造许多设计可以做的事情。这是我对这个问题[设计处理信任危机]的回答。学生和教师们聚在一起为同一个使命工作,这是最好的教育。在这里,社群成为了核心。
现场插画(作者:金巧巧)
TOPIC 3
设计的局限与机遇
L
实际上,有时候我会担忧设计的未来。当然设计在迅速壮大,我们都说设计开始处理越来越多社会技术系统的问题,很容易产生“设计师像英雄”那样的自我陶醉。但当我们身陷巨大的突发危机,平时擅长处理传达沟通、造物、服务、交互、系统的设计,在这样的危机中究竟能做什么?设计的局限是什么?
M
我在Rachel Cooper主编的新书《设计与疫情》(Design and Covid-19)中撰写了一个章节。这本书中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在疫情期间进行设计干预的案例。虽然疫情肆虐,但依然有设计工作在发生。我写了几个在纽约的社区创新和社区项目。一个案例是关于母亲与孩子的,那些年轻的工作女性既要居家办公养家,又要照顾孩子、辅导他们的学习。另一个是关于社区公园,在遵守社交距离的规则下,如何重新为玩耍和户外活动创造条件。我想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对设计师克服挑战的思考和尝试。
J
我认为疫情是危机也是机会,让人们用他们的创造力来克服困难。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一群城市黑客和设计师,他们合作迅速,推出了一款地图,显示出售药品的药店的位置。这个项目在两周内就给出了解决方案,如果是政府来做,可能至少需要几个月。在疫情期间我参与了首尔市的一个公共图书馆的项目——创建数字社会创新中心,我们邀请市民并教育他们如何使用新技术、制作原型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L
从你们的回答上,我有两个收获。首先,在极端条件下,当设计师本身不能直接交付任何产出,不能执行项目的情况下,设计师的作用更多的是赋权和赋能,让更多人可以利用他们的资源,用自己的方式来运用设计去解决自身问题。第二,我们需要更多行业、公司、工程师等拥有设计思维。单靠设计师无法完成社会系统的整体转型,设计师必须和不理解设计价值的各方(例如政府部门)去沟通。
现场插画(作者:金巧巧)
TOPIC 4
设计与沟通
听众1: 我是一名本科生,对东方哲学和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之间的关系感兴趣。但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很难向西方的朋友解释这种关系。我们应该如何向西方朋友解释东方的文化和哲学?
J
后人类中心主义设计(post-anthropocentric design)和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是两个高度相关的概念。后人类主义的兴起主要是为了突破现代主义的局限。例如,通常[不加反思地]主张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就带有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人类中心主义根植于西方哲学,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笛卡尔,还有许多西方哲学家;他们的思考强化了“自然是一个客体,可以被人类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样一种立场。而东方的哲学对此有完全不同的态度。例如,道家的思想、佛学的思想,很多方面和后人类主义的观点是相通的。
听众1: 但因为文化不同,我不知道该怎么和西方的朋友讨论我们的文化中的要素和观点。
J
应该去和他们对话。
L
我们说东方,我们说西方,但我认为东西方的文化最终可以发明一些相似的东西。我们身处的世界不是截然不同的世界。或许你听说过Kate Raworth的书《甜甜圈经济》(Doughnut Economics)。刚才在听Joon的演讲时讨论的宗教、道家和经济三种视角时,我立刻想到的是“甜甜圈”这本书。其实三种视角是三种不同的语言,在讨论同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的文化背景,我们总是只能看到真相的局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他们各自不同的角度所见的是不同的局部。要想接近把握真相的全部,我们唯有和不同背景的人坐在一起,然后他们会告诉我们那些我们所看不见的部分。沟通与传达才是关键。我们有一种误会,传达设计很简单,你看设计四秩序里包含了那么多看似更复杂的设计。但传达是设计的根本,它是非常困难的。有时我们称自己为传达设计师,但我们日常工作有时候却在反传达。如何沟通和传达,是需要终身学习的。
听众2: 我们作为设计学生,我们没有钱也没有权力,我们学生如何为政府、为社会做设计?
L
我想Joon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与人对话,与政府对话,叩开他们的门。如果你和100个政府官员交谈,也许只有一个人会听你的。我这里有个例子,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你能想象我和多少人谈过这个构想?无数人。但当时黄浦区的书记和区长,他们有远见并且相信这个故事,所以这所中学最终坐落在黄浦,在贝聿铭先生的母校。当我们有了这个例子,如果我们还想再办一所中学的话,就会容易很多。这就是从0到1,类型学贡献是如此重要。这是破冰。
TOPIC 5
设计院校的作用与影响
听众3: 由设计学院发起且协助的社会创新案例与其他组织发起的社会创新时间有何不同?院校发起的项目是否能够像商业组织那样取得社会影响力?
M
我认为大学在社会创新设计实践中最重要的角色是“想法实验室”。大学项目[一般] 具有临时性,这是无可避免的挑战。产生影响需要时间,而大学有自己的时间表,学生有必须要毕业,要接受考试,这些时间线和社群的时间线并不一致。一个想法要落地,有可能需要很长很长时间,这可不是几个月、一个学期里可以完成的。因此我们面临的挑战是需要变得有创造力,需要有办法去创造其他机制,让学生能够毕业,但也能让他们参与到社会创新的孵化器中。像IDEO那样的组织推动的社会创新,高度依赖他们能够获得的基金和赞助,他们也有时间上的挑战,但是那是经济高度相关的挑战。我们有不同的产生影响的形式。
J
社会创新设计实践非常复杂,因为它处理的是我们所说的复杂社会技术系统问题。在Mariana提到的时间挑战之外,还有一重挑战是在谋求解决复杂社会技术提醒问题时,应该如何落实实施?这不仅仅取决于设计,它还取决于沟通、经费、设计师能否和具备其他领域专长的人们合作。
L
我完全同意Mariana的看法,但我想就着Joon的回答追加一句评论。大学是如此重要,它是想法实验室,而且不止于想法,还要迭代原型。社会创新设计不能依赖使用志愿者来实现商业闭环。社会创新设计必须要考虑商业,考虑经济;我们必须为一个伟大的想法搭建商业模式,思考以可持续的方式运作这个项目。
滑动查看更多现场照片
#
观察与思考
1、设计关系
今天的演讲,两位嘉宾都提到了当下设计处理的复杂关系问题,这些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人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他们阐述了这些复杂关系如何纠缠交织在更广泛的社会系统中,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大系统中,设计被突显为一种工具和方法,去解读、整理和重塑这些关系,使其转变为更和谐、更具互惠性的模式,造福所有相关利益方。
在随后的讨论阶段,信任问题被反复提及,而信任普遍被视作构建各种关系的基石。在互动和关系建立中,信任的形成往往源于相互之间的可预测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它的存在使我们在冒险和不确定中感到安全。在社会矛盾加剧的形势下,信任危机正逐渐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挑战,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政府、企业、媒体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削弱这社会凝聚力。因此寻找解决方案和路径,恢复和重建这个脆弱的信任生态系统,变得至关重要。
设计的重要性再次被强调,它不仅是一种表达和沟通的媒介,更是一种建立人与人之间深层联系的途径。在一个越来越数字化和碎片化的世界里,设计起到了架起桥梁和缩短距离的作用。Victor Papanek在他的经典著作《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中提到:“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这句话不仅强调了设计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更在深层次上突出了设计与人的紧密关系。设计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连接人与人的过程中,创造共同的情感、记忆和体验。Don Norman的《设计心理学》(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中也有着类似的观点:“好的设计能够激发情感和情感,创造愉悦的体验。
我们相信设计能够作为推动者、调解者,解释、塑造和完善定义我们世界的多面关系。它采用一种整体和综合的方法,基于同理心、伦理和可持续性,承诺了一个未来,在这个未来中,这些复杂的关系不仅被管理,而且被培育,以释放它们的全部潜力,为人类带来共同的繁荣和和谐。
2、人人设计下的思考
社会创新是对传统设计领域的重要补充和扩展,它重视将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和知识整合到设计过程中,推动更为真实和根本的问题解决。它着重于建立和培养社会资本,强调社区参与、公民赋权和本土知识的文化。在实践中,这意味着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能够反映和尊重多样性和复杂性。设计结果不仅仅是具体的产品、服务或者干预措施,也包括新的社会关系、文化观念和行动模式的塑造和推广。评估和改进变得更加持续和长期,关注的是可持续和系统性的社会影响和价值创造。
在公众广泛参与的新常态下,“人人都是设计师”的观念受到广泛讨论。这意味着设计师的角色正经历着深刻的重构。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表达创意和需求的权利,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设计的实践中。设计因此变得更加民主和多元,但这种趋势也带来了对设计专业性的反思和探索。在全民设计的当下,设计师该如何自居?设计角色又将如何定位?这些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但或许也是我们重新塑造和定义自我身份的机会和责任。
其实,转变已然发生,在设计研究和设计实践的诸多领域,设计师的专业角色正在从技术和知识型专家,向具备深度洞察、独特视角和全面方法论的创新领袖发展。他们是连接者,将不同参与者的视角和资源整合起来,推动创新的产生和价值的共融。设计师的专业性则显现在他们探究复杂系统和关系的理解力,在挖掘深层需求和潜能方面的洞察力,以及他们塑造和传递有意义故事和经历的沟通力上。
-左右滑动查看-
会议记录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志愿者
编辑丨孟怡辰 马谨 李晓乐
插画丨卢奕帆 金巧巧
审校丨马谨
责编丨雪青
同济设计点亮WDCC! WDCC主题展及工作坊丨创意社群:嵌入式、可感知与高交互 娄永琪教授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演讲实录 喜报!我院教授当选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长 课程成果丨2023 Studio 2 Data Driven Life 以数据驱动行业革新 课程成果丨D&I与LVMH/DIOR可持续时尚设计 课程成果丨Studio2策展 · 设计史「循·常 Back to LOOP Days」在线展览 课程成果丨本科生Studio5:系统化视角下的学习设计与质量设计 课程成果丨交互式数据可视化设计 课程成果丨本科Studio5:功能性游戏设计与开发 同济iDVX实验室获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课程成果丨第二届“同济-广汽创新设计策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