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合集 | 中茶博精选藏品,演绎茶之一生

2017-06-23 博物馆丨看展览

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就开始使用陶质水器,可以看成茶具的源头。


据目前已知文献记载,饮茶最早始于南方的蜀地,当时还末形成专门化茶具,往往是一器多用。直到晋代南北朝时,出现了带托盘的青釉盏,可以看成早期的茶具。


大唐中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茶饮之风日盛,在这种社会大氛围的影响下,古人对专用茶具的呼唤也日渐迫切。 


进入明代,茶具艺术的发展总体呈现出一种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趋势。


清代茶具,风光无限的首推紫砂,但一贯领先的瓷具也不甘寂寞,制作手法,施釉技术不断翻新,终于形成了陶、瓷争奇斗妍的局面。


中国茶叶博物馆的藏品,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这一段“茶”的历史。


一大波图片来袭

▲良渚文化 灰陶双鼻壶


良渚文化是分布于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一支新石器文化类型,大约活动于5300-4200年前,主要以玉器及陶器制作闻名于世。

▲春秋 原始瓷弦纹碗


原始瓷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发展至春秋时期已十分成熟。瓷碗内壁留下拉坯时的弦纹痕迹,也成为鉴定春秋战国时期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陆羽《茶经-九之事》中有春秋时期晏子饮茶的记载。

▲战国 原始瓷鼎式炉


盘口,垂腹,三外撇式足,口部两侧有两耳。此原始瓷鼎式炉器型仿青铜器,系陪葬用的明器。战国时期南方一带的士人已饮茶,以炉煮茶是当时的主要饮用方式。

▲汉 青铜兽耳釜


汉代王褒《僮约》中已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之记载。当时以煮茶为主,此青铜茶釜系当时重要的煮茶器具之一,汉代的饮茶生活由此可见一斑。

▲东汉 原始瓷灶


陪葬用的明器。由火膛和烟囱及灶体组合而成,灶体上再承一双耳釜及敛口釜,是东汉时期灶台的真实写照。


据文献记载,东汉时期饮茶已在南方四川一带的士人之间流行,不过当时基本上以煮茶为主,称为“茗粥”。

▲南朝 青釉点褐彩茶托


口部微敛,浅弧腹,平底。口沿装饰褐彩,内刻划十一瓣莲花,并留下五块垫珠垫烧的痕迹,时代特征明显。系承盏的茶托,以防止茶杯烫手而专门设计。

▲唐 白釉煮茶器


此套白釉茶具出土于河南洛阳,系明器,由茶碾、茶炉、茶釜及茶盏托组合而成。


此茶碾为瓷质,碾槽座呈长方形,内有深槽。碾轮圆饼状,中穿孔,常规有轴相通。碾槽及碾轮无釉,余皆施白釉。


碾好后的茶末需放入风炉上的茶釜中煎煮。此白釉风炉及茶釜系煮茶用器,风炉呈筒状,有圆形炉门。茶釜带双耳,煮好的茶,用茶勺舀出放入茶盏托中品饮。

▲唐 巩县窑外茶叶末釉里白釉茶铛


茶铛是煎茶用具之一,在唐宋诗文中多次被提及。巩县窑位于河南巩县,是唐代重要的窑口,烧造品种丰富,除了白釉、黑釉、黄釉器外,还有著名的三彩器。此茶铛的独特之处,在于外茶叶末釉、里白釉的组合施釉法,在巩县窑同类器中也属少见。

▲唐 长沙窑绿釉茶釜


敛口,束颈,鼓腹,圜底,下承三足,口沿立两耳。釜最早出现于石器时代,是一种炊器。以陶器及青铜器为多,部分为瓷器。唐代盛行煮茶或煮茶,茶釜系重要的茶器之一。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故又称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较大的青瓷窑场。始烧于初唐,兴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长沙窑最重要的成就,是最先把铜作为高温着色剂应用到瓷器装饰上,烧出了以铜红作为装饰的彩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我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

▲唐 越窑青釉龙柄茶匙


量器的一种。匙面呈铲形,龙首柄,制作精巧。以瓷器制作茶匙并不多见。唐代茶匙通常以木、金银质制作,越窑瓷器中茶具是一大门类,茶釜、茶匙、茶盏托、茶瓯、茶碾等都是唐代越窑茶具的代表。

▲五代 白釉带托花口盏托


盏口呈五瓣花形,托呈卷荷形,整体组合如一盛开的莲花。

▲宋 吉州窑玳瑁釉盏


玳瑁釉是吉州窑的特色产品,瓷器坯体用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做成,生坯挂釉,入窑烧后再挂一次膨胀系数不同的釉,再重烧一次。由于釉层的流动、密集、填缝,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状的斑点,故称玳瑁釉。

▲宋 瓷茶碾


由碾槽与碾轮组合而成。碾槽呈船形,下有基座,中间峻深,以承碾轮。碾轮如圆饼状,中孔有一圆形柄穿插。此瓷碾系明器。

▲宋 茶研


呈钵形,一侧带流口。内外均涩胎无釉,器内以篦划纹划出十组纵横的网格,粗糙的表面以强化研磨的效果。

▲宋 铜茶匙


宋蔡襄《茶录》云:“茶匙要重,拂击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梅尧臣有一首《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最后两句写道“石瓶煎汤银梗打,粟粒铺面人惊嗟。诗肠久饥不禁力,一啜入腹鸣咿哇”,其中的银梗就是指银茶匙。

▲金 定窑白釉盏


白胎,盏内外施白釉,釉色莹润。定窑是我国宋金元时期北方的重要窑口,以烧制白釉刻花、印花器而闻名。

▲元 钧窑大碗


敞口,弧腹,小圈足,底带乳钉。黄褐色胎,碗内外施蓝釉,蓝釉带窑变,蓝中带红。口沿因流釉而隐显褐胎。元代的茶具比较粗犷大气。

▲明万历 青花折枝花纹提梁壶


矮直口,短颈,弧肩,圆鼓形腹,矮圈足,肩部两侧向上起虹桥式提梁。整器装饰青花折枝花,青花发色淡雅,釉面滋润。

▲明 剔犀漆盏托


剔犀又称云雕,其工艺先以两色或三色漆相间漆于胎骨上,每一色漆都由若干道漆髹成,至相当的厚度后,斜剔出云钩、回纹等图案花纹,故在刀口断面,可见不同的色层。

▲清康熙 米黄地五彩花鸟纹盏托


由盏、托两部分组成。盏菱口,深腹,矮圈足;托敝口,呈菱花形,矮弧腹,矮圈足。盏托内口沿以青花描绘锦地纹,盏及托外壁先以米黄釉为地,其上再以五彩绘花卉纹。盏、托内壁均饰以五彩花卉纹,底有青花花押款。

▲清雍正 柠檬黄釉小碟


柠檬黄釉是清雍正朝创造的瓷器新品种,其呈色较传统的黄釉更加浅淡,釉面更为均净柔和,由于这种釉色与蛋黄、柠檬等色相似,故有“蛋黄釉”、“柠檬黄”之称。此套小碟形制纤巧,淡雅秀气。

▲清乾隆 豆青凸白花茶叶瓶


直口,平肩,长方体瓶身。通体施豆青釉,釉面淡雅柔和,色浅淡若湖水,釉面凝厚。瓶体一面凸白釉刻画梅花一枝,另一面绘荷花荷叶,构图简洁、生动。

▲清乾隆 豆青釉暗刻云幅纹四方茶叶瓶


瓶呈四方形,周身施豆青釉,暗刻云蝠纹。清代瓷器上,象征吉祥的图案的使用比明代更广泛。蝙蝠象征“福”,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 

▲清乾隆 矾红地梅花纹碗


敞口、圈足、深腹。内壁白釉无纹饰,外以矾红釉为底,上绘老梅一枝。老梅盘郁,躯干遒劲,花朵清丽明艳,动人心目。白釉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官款。


▲清 青花加金彩山水人物纹茶具一组


这是一套海外回流的茶具,以茶壶、茶叶罐、茶杯及盏托组合而成。是清代乾隆时期外销欧洲的茶具。这套茶具的设计包括胎釉及造型是中国式的;金彩,有欧式风格。

▲清 德化窑白釉梅花盏


胎骨白薄,透光度好,内外壁施釉,釉层均匀,镂空圈足,敝口,深腹,盏内素面,盏外有堆塑浅雕蝶与花卉装饰,花卉根部巧妙地以镂空方式与圈足连接,艺术性强。整个盏外,分为八瓣花,圈足也相应分为四大、四小的八瓣花形。器物椭圆形造型,线条流畅,色泽光润纯净。

▲清 蓝釉描金茶托


器呈圆形,浅直口,卧足内收。器内有一凹圈,可放置茶盏。器内外施蓝釉,口沿及凸圈口沿施金彩。

▲清道光 松石绿印团蝠纹碗


敞口,弧腹,圈足,口沿下饰如意云头纹一周,腹部印有团蝠纹,碗心绘团寿纹。内外壁施松石绿釉,施釉凝厚,光泽油润。圈足内书青花“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清光绪 粉彩过枝瓜瓞纹盖碗


碗口沿及盖口沿饰以金彩,器内外均施粉彩,装饰十分考究。在洁白细腻的白瓷上,用淡黄、浅绿、深绿、粉红、矾红、白色等色彩,渲染出瓜瓞绵绵的纹饰,瓜藤的枝蔓沿着竹杆一直延深到盖面及碗内,以此来象征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繁荣昌盛。

▲清 紫砂方砖壶


四方砖形,色泽紫褐,壶体、壶钮、壶盖、壶把及壶流均设计成四方体状,因此称为“方砖壶”。壶腹一侧横印“宜富当贵”隶书体,摹自汉瓦岩纹饰。

▲清 木嵌螺钿花鸟纹椭圆形茶盘


茶盘呈椰圆形,以酸枝木制成。茶盘表面以螺钿镶嵌花卉纹,布局繁而不乱。嵌螺钿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工艺,分为硬螺钿和软螺钿,此是软螺钿一种,揭取贝壳的光滑表层,以胶粘于已设计好的图案表面,再打磨而成,要求镶嵌薄匀,在光线下呈现五颜六色,十分美观。

▲清 錾胎人物纹银茶壶


该银茶壶采用锤堞、錾胎等工艺,以中国龙及戏曲人物为题材,工艺精湛,系晚清外销欧洲的银茶具中的精品,自英国征集回来。

▲民国 象牙茶则


巧妙地利用象牙原材质设计成卷荷型,背面刻画出卷荷的茎叶及蒂柄,正面荷叶卷起,两只小龟匍伏于卷叶之内,刻画生动、栩栩如生。

▲近代 茶筹


共103枚,圆柱形,每枚茶筹均漆有不同颜色。茶筹是茶馆向客人收取茶钱的凭证,上面写有茶馆商号和茶名信息。

▲当代 黄胄《茶具图》


黄胄(1925—1997),著名中国画画家、收藏家。此图绘茶壶一把、茶具两只、竹叶点缀其后,画面简洁利落,文人气息浓厚。


图片和介绍来自中国茶叶博物馆官方网站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汉代邮政局,彩色兵马俑,战国法拉利,在这个展上,你会看到一条不一样的丝绸之路

浮世绘:江户时代的互联网

重登「泰坦尼克」,除了船票,你还需要这份攻略

特朗普大概一辈子都不会想进的博物馆,告诉你创意的100种死法

乾隆再次发声:农家乐审美这个锅,朕不背!

乾隆:瞅你们晒的都是啥破奶茶,还排队3小时……

国博讲解员袁硕眼中的人类进化史,远比你所想象的残酷

认识了倪瓒才知道,以前遇到的洁癖都是假洁癖

在我知道了这些博物馆的真相之后,忍不住哭了……

“这么苦是为了什么?”“敦煌”

七步速成化妆术,唐朝美女约会必备

全世界第一只死后被同性不可描述的鸭子,就在这个博物馆里



新版“看展览”APP上线啦!
更及时、更全面的展讯

正在那里等你!


长按二维码下载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475225203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该码为小编个人微信号,添加后拉入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