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十万的甲骨文是如何被破译的?(附《甲骨文对照表》)
1
1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但时至今日,大众对于甲骨文的了解依旧十分有限,还有很多字未被破译。
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曾发布“悬赏公告”,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可谓“一字千金”,但截止目前,仅有两人获奖。
释读甲骨文为何如此困难?前人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殷墟甲骨碎片
龙骨
雾色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龙骨映晨辉,一眼荡千朦。
光绪年间,锡拉胡同里住着一位颇有威望的文官王懿荣。王氏在某天突然发现,买回家的药材“龙骨”上有一些不寻常的划痕。
他马上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种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似乎是一次偶然?但更是一种必然!食药老者“惊鸿一瞥”,那一眼,开始了一个新时代,甲骨的现世……
王懿荣自尽后,其子将其父所藏“龙骨”出售给了刘鹗,此后数年间刘鹗搜集了5000多片甲骨,并编纂《铁云藏龟》。
时至今日,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甲骨上的3500个文字,也只有过半数被考释出来,而不少地名、人名、族名之类的专名,则难以释读。
为何甲骨文如此难以释读呢?
➤ 古老,能确定的可以上溯到商代晚期的甲骨文,下限一般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间越久远就越陌生,在汉字发展演变中形体会不断变化,时代越久远,越难以辨认。
➤ 歧异,汉字发展到战国时期发生了非常大的歧异。这种歧异形成当时不同系列文字用户之间沟通的障碍。
➤ 断链,汉字比较于其他文字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传承性,从三千多年以前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简体字是一脉相承的。秦始皇“书同文”政策在国家统一上的重大意义和长远影响我们不能否认,但是给文化造成的损失也不能否认。直接影响就是汉代人不能顺利识读古文字。
➤ 文字:文字理论、文字字形、古文字最新研究成果。
➤ 音韵、训诂的相关原理。
➤ 掌握文献。
➤ 考古、民俗等。
殷墟出土最大的甲骨
如此复杂艰难的任务,前人学者又是如何一步步释读出甲骨文的呢?
说到这,不得不提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孙 诒 让
孙诒让着色像
孙诒让时处晚清,我们都知道晚清是个动荡时期,内忧外患日益加剧,无数文人志士致力于改革,发起了我们熟知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以期富国强兵,而这种情势反映到我们思想文化、学术领域里,就是新、旧学术观念的碰撞。旧方法的扬弃,新方法的诞生和运用。
具体到孙诒让,他一方面继承了自乾嘉以来的朴学传统,另一方面,又根据新的材料和背景,创立了新的治学途径和方法。比如他提倡的以《说文》上推金文、以金文上溯甲骨文的据形比较系联的方法,以甲骨文、金文证经典,以经典证甲骨文、金文的比较互证的方法等等,无不具有这种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实跟孙诒让同时代的学者中,研究金文的不乏其人,但研究甲骨文的就只有孙氏。那么是什么契机让孙先生决定开始研究甲骨文呢?
孙诒让的治学之所以进入甲骨文领域,就他本人来说既带有偶然性,也带有必然性。说必然性,是由于孙氏具有极其坚实的古文字研究功底,而且其晚年恰逢甲骨文字的出土发现;说偶然性,指的是他个人获得了历史上第一部甲骨文著录著作《铁云藏龟》。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孙氏都具备了,于是就成了历史上甲骨文研究的第一人。
孙诒让
那么,孙诒让又是如何一步步考证出甲骨文的呢?
首先,孙诒让采用“据形考释”的方法,我们都知道甲骨文是我国出土的最早的文字,作为最早的汉字甲骨文本身象形性就非常强(看起来就像一个个简笔画?)。
在研究甲骨文时,很自然的便是对甲骨文的形态进行推理,所以形体分析是考释文字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传统的方法。
而面对一个陌生的文字时,我们会如何做呢?是不是很自然的想把它分开,比如“麓”这个字,当我们不认识的时候,是不是会先把它分成“林”和“鹿”两个字?
而从这两个字,我们已经大致可以猜到“麓”这个字的意思——小鹿在树林中生活,而“麓”的本义便是“山脚”可以理解为“鹿群生活的地方”。
下面的“鹿”可以理解为声旁,小朋友在认字时遇到不会的字,最常见的是取这个字的一半来读,比如“麓”一定会读作lù,其实这也是我们所有人在学习生字的一个经验。
所以孙诒让在研究陌生难辨的甲骨文时,便是先把己经认识的古文字按照偏旁分析为一个个单体,然后把各个单体偏旁的不同形式收集起来,研究它们的发展变化,在认识偏旁的基础上,最后再来认识每个文字。先分开认识每一部分的演变,再把几个部分结合起来认识这个字。
下面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孙诒让先生解读文字的过程吧!
这是孙诒让用偏旁分析的方法考释“群字”的一个例子,首先分析了止字的构形及其各种变体,“止”在出土甲骨文等文献中有不同的写法,而“
为什么是“止”字而不是其它的字呢?我们来对比一下古书中对“止”的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止”有“足”的意思,后来假借为“行止”的“止”也就是今天“趾”的古文,在汉之前无“趾”,表示“足”的意思均用“止”,汉之后表示“足”义用“趾”。
而在证明
这个字中下半部分为“
所以这个字为“武”,表示拿起武器去打仗。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趣?其实关于“武”字的字义解释还出现了一些分歧,是“停止武器打仗”,还是“拿起武器去打仗”?你怎么看呢?
后来唐兰、于省吾等一些古文字学家,进一步发展了对偏旁分析法的研究。唐兰提倡通过偏旁分析考释群字, 唐兰先生的确是第一个明确提倡“通过偏旁分析来考释群字”的学者,但首先实践这一方法的仍是孙诒让。
在孙诒让先生之后,又出现了著名的“甲骨四堂”(所谓“甲骨四堂”,分别指的是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因四人字号中均有“堂”字而得名)。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
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甲骨文进行深入研究,均作出了不俗成就。
唐兰也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而当代学者唐兰、张政烺、裘锡圭等人也在甲骨文释读中总结出新的方法,推动甲骨学不断发展。
1914年,罗振玉出版《殷墟书契考释》,标志着甲骨文进入考释时期
无数前人志士在甲骨文释读这条路上洒下汗水,播下希望的种子,一步一步,辛勤浇灌,甲骨文在慢慢显现,三千年前的历史迷雾在缓缓褪去……
每一个甲骨文字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是历史留下的印记,是殷商人想要展现的身姿,一个充满魅力的神秘地带等待着我们深入探索……
《甲骨文对照表》
▼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人已满员,小编正在开拓新号,
若好友申请未通过请过几天再尝试)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