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极简史
盘古开天辟,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 ...中国的传统故事我们从小听到大。几乎就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最初认知。
在这之中,仓颉造字常常被认为是中国汉字的起源。但是仔细思考,汉字又如何是一个人可以凭空造出来的呢?那么对于汉字书法的历史,我们可以顺着这样的脉络来了解它。
文字起源
从汉字的起源来说,有这样几种说法:仓颉造字、结绳记事、起一成文,陶器刻符等。
我们可以认为是仓颉这样的人对文字进行了一定的整理规范,也可以认为上古结绳记事是在没有文字统一之前帮助人们辅助记忆的。
结绳记事
起一成文说则是根据老子的道家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解释的。
书法中的各种一
但是这几个说法总是不那么确切。随着考古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新时期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刻画符号。在甲骨与商代金文以及族徽文字中可以看到保留了大量刻画符号与原始图画相互结合的痕迹。
族徽
这样的痕迹发展到商代甲骨金文时,就已经形成了一套以象形图画为主导的文字符号系统。
在考古学上,夏王朝还不能被证明已经发明了文字,但出土的大量商代文献与实物却给我们勾勒出一个鲜明的王朝。
《尚书》中记载“为殷先人,有册有典”明确地告诉我们,殷商先人开始有了利用文字文字的意识,书法史也将从这里开始。
商周时期
甲骨
1899年的一天,一名叫王懿荣的大臣在药店抓药时,买到一味叫龙骨的药材,喝药的他发现药材上面刻有图案,凭着他对文物研究的直觉,殷墟甲骨文从重要“龙骨”变成了珍贵的文物资料,避免了继续成为“药材”的命运。
甲骨文又称卜辞,是商、西周时期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用于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
甲骨刻辞作为商代文字与书法的主体,不可或缺。但是在一个青铜文化辉煌灿烂的时期,青铜铭文的出现也是商代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一直影响到了秦汉。
我们一般把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认为是金文。商代晚期到周初期的金文开始简化,文字象形意味开始褪去,变成了有规律的线条,这样的变化一直发展到秦汉愈发接近我们所见的小篆样式。
墙盘
墙盘铭文
秦汉时期
秦始皇一统六国,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制度。书同文废除了当时的各种杂俗书体,李斯、赵高、胡毋敬三人做字书(字书:是指古代的识字课本),省改字形规范了小篆字体。三部字书今已不存,但我们可以从现存的秦代刻石中看到统一后的秦小篆样貌。
记得在《国家宝藏》中出现的石鼓文,将其与之前的金文相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书体朝着更加简洁有序的方向演进。
石鼓文
传说秦朝有个叫程邈的人,得罪了秦始皇而被关押。他在狱中看到官吏用篆书书写很麻烦,就对篆书进行了改革,化繁为简,造出了隶书,秦始皇看到以后十分欣赏,还赦免了他的罪刑。因为程邈被叫做徒隶,因此这一书体也被称为隶书。
但是实际上,如同文字出现一般,隶书的出现也是有整个社会在书写过程中慢慢演变的结果,程邈所做的工作大概就是对隶书进行了整理归纳。
隶变,是中国文字演变的重要里程碑,隶变将商周形态的古文字转化为今文字,更适合现在我们识读的文字。篆书在日常繁重的书写中,逐渐被简化,谁愿意天天写那么繁复的字形呢。于是在这样的基调下,而产生了早期隶书。
我们可以从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看到这样的变化趋势。
云梦睡虎地秦简
这时候和隶书一起同步发展的还有草书,这时候的草书风格被后人称为“章草”。在东汉也出现了擅长草书的书家。
张芝章草 秋凉平善帖
汉字发展到东汉,正、草两体并行。这时候的隶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隶书作品。如《曹全碑》《乙瑛碑》等。
曹全碑
魏晋南北朝
在动乱分裂的南北朝,出现了极度活跃的思想文化形态,书法史上最知名的人物王羲之也出现在这个时期。
曹魏时期的钟繇,被称为“楷书之祖”。当时的书风常常是楷隶混杂,而钟繇在此成长起来,在楷书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我们可以看出钟繇楷书中还带有些许隶意,但是已经是如今我们见到的楷书样式了。
钟繇楷书 荐季直表
王羲之的出现又为书法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作为继承钟繇之后的书法名家,他的楷、行、草突破了以往的书写面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妍美和新奇。
唐太宗十分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将其推上了神坛。这也使得王羲之的书法对后来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后世书家都从其书法中获益。他的《兰亭序》也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行书 兰亭序
书法史上还流传着关于王羲之的小故事。其中有一个便是说王羲之爱鹅。山中有道士十分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因为知道王羲之极其爱鹅,便准备了一群大白鹅。
王羲之在山中看到了想买下鹅,多方打听知道鹅是道士的。谁知道士却不要钱,只要王羲之抄一部《黄庭经》来换,王羲之欣然答应,高兴的带着鹅回家了,道士也得到了《黄庭经》。
黄庭经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与王羲之一起,他并不限学一门一体,在兼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取得了与王羲之一样的艺术地位。因唐太宗并不推崇王献之,使得他的作品未能像王羲之一样大量留存。
王献之 鸭头丸帖
在书法史流传的作品中,许多与药有关。《鸭头丸帖》便是其中之一。
王献之从小是个药罐子,《鸭头丸帖》是王献之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上书“鸭头丸,故不佳,明日必集,当于君相见。”
大意是,我吃了你给我的鸭头丸,我觉得没啥效果,咱俩明天见面聊聊。据《本草纲目》记载,鸭头丸是治疗泌尿系统的一味药。
书法历经商周金文大篆,秦朝小篆隶书,汉代草书,魏晋篆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至魏晋所有书体均已出现完备。
自此以后的书法史,开始朝着风格演变而不是字体演变的趋势发展,历代书家通过书法抒发个人情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征,而这些风格特征,我们都可以在二王,乃至更早的书法演变中见到痕迹。
唐 代
唐,一个中国历史的鼎盛时期,贞观之治、永辉之治、开元盛世的接连出现,使得唐朝的各方面都发展到了顶峰。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遂制定了以书取仕等一系列政策适合书法发展的政策,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王羲之书法确立了在初唐时期独尊天下的地位,并以此影响了初唐书法的发展方向。
开放繁荣的唐朝有着严苛的法律制度,唐尚法这点在书法上的反应就是唐代的书法也有着严谨的法度,最直观的当属楷书。
唐朝的楷书是书法史上最绚丽的几朵花之一。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为代表的初唐四家,以及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等构成了唐代楷书的辉煌篇章。
欧阳询的书法以楷书最为著名,后人将其楷书称之为“欧体”。
欧阳询《皇甫诞碑》
欧阳询作为初唐书家,其作品中还是能看出他在用笔方折、线条瘦硬等方面颇受北碑的影响。(北碑:指北朝碑刻,以摩崖、造像记、墓志铭为主,风格方建刚峻,富有装饰性。)
虞世南的书法早年受教于隋智永禅师(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得二王精髓。与欧阳询齐名天下。他最具代表的作品是《孔子庙堂碑》。
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
虞世南出身南方望族,虽在书法上受到过北方书风发影响,但我们看其作品,可以发现他的线条结构相对欧阳询来说显得温润柔和,故他成为了传承南方书风的代表人物。
虞世南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外甥陆柬之是其继承者。
陆柬之 《文赋》
不得不感慨一句,学阀自古有之啊~
褚遂良被称为“唐之广大教化主”。我们可以从他的书法风格变化中,窥探唐代楷书的发展样貌。
褚遂良《伊阙佛龛碑》 早期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早期
褚遂良早期书法并不有名。在虞世南去世之后,唐太宗感叹身边无人可以与其论书,魏征便向太宗推举了褚遂良。魏征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喜欢王羲之深入骨髓的太宗皇帝即日便将褚遂良召入宫中为侍书。太宗喜爱王书,重金募购天下王书,天下人竞相竞献,但无人能辨其真伪,而褚遂良却能一一道明,深得太宗欢心。之后,书名大振。
褚遂良的楷书融合了南北书风,将初唐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唐楷的演进起着不可忽视的过渡作用,并于后来的薛稷、颜真卿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盛唐时期的楷书以颜真卿为代表。其楷书庄重肃穆,表现出宽宏博大的庙堂气息与盛唐气象相互呼应。
颜真卿楷书《麻姑仙坛记》
除楷书之外,颜真卿在行书上也有极高的艺术成就。“鲁公三稿”中《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侄子颜季明写下的一篇祭文,通篇点画狼藉,增删涂改,字体掺杂却将失亲之苦宣泄纸上,情感与自然的用笔融为一体,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
晚唐的柳公权书出于颜真卿,后自成一家,与颜真卿有“颜筋柳骨”之美誉。
柳公权《玄秘塔》
唐代除了楷书之外,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使中唐的浪漫书风走到了极致,并铸就了草书史上的新高峰。
张旭因性格豁达,不拘小节,且嗜酒常常饮至醉后狂呼奔走,甚至还用自己的头发濡墨而书,故时人称“张颠”。
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张旭的母亲是虞世南的外孙女,就是陆柬之的侄女,其堂舅陆彦远也是一代书家。再次感叹,学阀家庭真是太可怕了。
怀素与张旭并称为“颠张狂素”。怀素自幼剃度为僧。相传他因贫穷无纸可书,便在家门口都种满了芭蕉树,以蕉叶代纸。蕉叶不足的时候,乃在漆盘、漆板,乃至盘板具穿,谓之癫狂。他的草书连绵不绝,字的大小常不拘一格,令人意外,却营造出生动独特的章法。
怀素《自叙帖》(局部)
宋 代
宋代的书法在历经五代之后,有重振之势。董其昌说:“晋人书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宋代的书法,在继承晋唐的基础之上,着重书家个人情感的抒发,形成了以苏轼、黄庭经、米芾、蔡襄为代表的尚意书风。
苏轼,在政治上的失意,使之将才能转移到文学艺术上。苏轼的书法被称为“石压虾蟆”,因为他的字多取横式。
苏轼《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诗帖》有“天下第三大行书”之称。体现出了苏轼的自我风格。但是这样的书法作品在他一生中绝无仅有,他对此也颇为自豪。(能写出这样的作品,骄傲一下也是应该的啊~)
黄庭坚作为苏轼的学生,其书法在苏轼之后,寻找自我的突破,努力与苏轼拉开距离。他的书法中宫收紧,外部呈放射状,也被形象的称为“树梢挂蛇”。
黄庭坚《松风阁诗》
米芾被称为“米颠”,他的书法用笔爽劲,随意而适,结字灵活。其书法在宋代影响极大,后来吴琚、赵孟坚等南宋书家受其影响颇大。
米芾《蜀素帖》(局部)
宋代的书法以北宋为鼎盛,南宋时期的书法风格,大多跳不出黄庭坚、米芾的藩篱。
元 代
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开启了蒙古族统治的时期。为了能管理好国家。蒙古贵族入主中原以后,推行汉化,并接纳汉人入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继续发展。
元代书法以赵孟頫为代表人物。赵孟頫高举复古晋唐的大旗,上溯晋人之法,使元代书法呈现出一种全面复古的局面,并形成了一种各种书体全面回归的风气。
赵孟頫的书法风格笼罩着整个元代书坛,他五体皆擅,在篆刻、绘画上也颇有成就。(王者的能力总是强到让人嫉妒不起来。)
他行书继承二王一路,纵横飘逸又严守古法。楷书被列为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之一。
赵孟頫《玄妙观重修三清殿记》
他担忧书法在经历南宋只有失去传承,主动扛起复古大旗,力图振兴书坛。元代书法也在其领导下,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明 代
明代的书法首先继承了元代复古的风格,但是台阁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了个性,成为一种程式化书风。
苏州在明代经济发展繁荣,吴门书派的崛起影响了明朝中后期的书法发展。随着折扇、长卷、对联等书法样式的出现,书法逐渐从文人手中把玩的文玩制品成为家装欣赏的形式。许多人喜欢在家里挂字画就是从明代开始哒~
吴门四家的代表文征明、祝允明、王宠、陈淳是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书法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形成独特的风格。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后人的书法有启迪作用。
祝允明草书秋兴诗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明末董其昌主张“师古”,在吴门书派衰弱之际,他开创云间书派,使苏南的书法再次复兴。
“淡”是董其昌书法的核心,他认为“淡”是一种人格的表现,性情的反应。这是他在崇尚自然天趣之后,复归平淡的一种体现。
董其昌《答客难卷》
清 代
清代的书法发展,有着清晰的两个流派,帖学与碑学。
帖学一脉上追晋唐。康熙皇帝喜爱董其昌书法,乾隆皇帝热衷赵孟頫。
碑学伴随着文字学、考据学的兴起而发展,在历经宋元明帖学高度发展的三个朝代之后,清人开始在秦篆、汉隶以及六朝碑刻等出土的金石考据中寻求发展。
所以说,时尚总是一个轮回,只要等得够久,总会回归的~
于碑学方面,涌现出邓石如、金农、吴昌硕等书家,他们在篆隶上的创作,让清成为元之后篆隶复兴的又一个高潮。
邓石如 《白氏草堂记》
清朝的篆隶因大量碑刻的出土使时人有机会看到不一样的书法风格,在审美认识及取法上有了新的突破。
宗白华先生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以笔蘸墨,以墨成线,以线构字,在黑白之间留下痕迹,彰显中国千年历史。
书法发展到今天,涌现出的书家不及其数,他们不是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个性风格并以此引领着人们的审美。不知简略看完书法史的你,对书法是否有了全新的认识呢?
参考文献:
《中国书法简史》,王镛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中国书法史》,黄惇 金丹 朱爱娣 朱天曙 编, 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扫码加入交流群)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