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宁:论一个意大利籍在京务工人员的艺术修养
在很多清宫剧中,常常会出现一位身穿朝服手执画笔的洋人,虽然这个洋人在影视剧的戏份不多,但在中国绘画史上却极为重要,他就是郎世宁。
电视剧《如懿传》片段
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是个九字弟弟。他生于米兰,西画基础扎实,1714年意大利派遣其来华传播天主教,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意大利。
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可这位歪果仁却凭借超群的绘画技能以及机敏的处世之道历仕清代康、雍、乾三朝,在华艺术生涯长达50余年。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京务工的50多年里,郎世宁始终牢记自己的传教使命。
为了迎合三朝皇帝的审美趣味,博得帝王恩宠,获得传教便利,他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潜心学习中国文化。最终虽未能将自己的信仰播撒在广袤的东方世界,但却开创了中西合璧的新体绘画。
1715年11月,郎世宁作为一个“有特殊专长的西洋人”受到康熙皇帝的召见,康熙皇帝虽不赞成郎世宁在华传播天主教,但因酷爱艺术和科学,所以打起了利用郎世宁的“歪主意”。
秉持着“汉魂洋才”的理念,康熙将郎士宁聘任为宫廷画师,而不给传教的机会。
清 郎世宁《锦春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虽然康熙的态度完全背离了郎世宁来华的目的,但20多岁踌躇满志的郎世宁,不仅没因康熙禁教而沮丧落寞,反倒燃起了内心的斗志,策略靠画艺接近权利中心,获得皇帝的青睐信任。
要强的劲儿上来了,可此时的郎世宁还不具备要强的能力。
为博得康熙好感,被皇室贵族接纳,郎世宁夹缝中求生存,勤勤恳恳为清廷打工。每天早上7点准时到画室上班,一直画到下午五点,同时还兼职在清廷传授西洋画艺,绘制壁画以及研究珐琅器的制作工艺等,几乎没有闲暇时间摸鱼搞他的传教事业。
清 郎世宁《瑞谷图》
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藏
总之,侍奉康熙爷八年的郎世宁宫廷地位低,工作业务忙,而且康熙年间还没有郎世宁的史载作品问世。但这段艰辛岁月却为郎氏后来创作新体画奠定了基础,尽管传教的真心的确被康熙错付了。
《聚瑞图》是清档中记载的郎世宁第一件画作,也是郎世宁为庆贺雍正登基进献的作品。画面描绘了一只青瓷弦纹瓶中插著并蒂莲花和双穗稻谷。画瓶中的双穗稻寓意丰收吉祥,莲花象征帝王懿德清廉。
清 郎世宁《聚瑞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郎世宁在康熙那的郁郁寡欢不得志终于在他儿子身上复盘了。雍正对此画大加赞赏,也肯定了郎世宁的绘画才华。
可郎世宁的1818黄金眼未能预料到雍正比康熙更反感天主教,雍正在位期间非但不给天主教任何传播机会,甚至还下令如发现洋人在京传教必须遣送回澳门,反正传播天主教这事儿彻底被雍正锁死了。
无奈的郎世宁只好敛藏自己的传教意图,恭谦谨慎的服务雍正王朝。一边勤于绘事,继续提高画艺,一边等待情势缓解,伺机“曲线传教”。
这段时期,郎世宁的艺术活动更加丰富活跃,因其熟练掌握透视法知识,所以雍正命他协助年羹尧的哥哥年希尧编纂了《视学》一书。
《视学》中的图文样例
从雍正二年修建圆明园开始,郎世宁还奉旨起稿创作了大量装饰圆明园宫殿的线法画以及创作了一批以花鸟走兽为主的新体画,经典巨作《百骏图》就是于这一时期完成的。
▼向上滑动查看《百骏图》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纸质稿本)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绢本)
和所有的甲方爸爸一样,雍正帝总是对郎世宁的创作进行干预,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郎世宁必须改变西画画风,参酌中法,尤其要注意对中西技法分寸的把握。
本来画画只是郎世宁在华传教的敲门砖,哪成想却彻底被驯服成了宫廷画师。
《圆明园铜版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领导的心海底的针,雍正所谓的中西合璧到底要融合到什么程度,怎么融合,这可愁坏了郎世宁。
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弱小无助的郎世宁只能冥思苦想揣摩圣上的审美意趣,硬着头皮探索着新的绘画方法,虽然过程中没少挨雍正批评,可这也促使了新体绘画的跨越式发展。
《嵩献英芝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郎世宁在雍正朝最重要的新体画是一批以花鸟走兽题材为主的卷轴画,代表作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午瑞图》、《仙萼长春图册》等。
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郎世宁的新体风格:绘画内容多是寓意祥瑞的动植物,通过援西入中,将西洋水彩画和中国工笔,水墨技法相结合进行创作。
清 郎世宁《午瑞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样的改进颇受雍正喜爱,代表清宫廷品味的《国朝院画录》对郎世宁的花鸟走兽作品持完全肯定的态度:“郎世宁,海西人。工毛花卉,以海西法为之…其绘花卉具生动之姿,非若彼中庸手之詹詹于绳尺者比。”
清 郎世宁《仙萼长春图册》册页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可见郎世宁的新体画在当时宫廷花鸟画中已属翘楚,地位也比康熙朝大有提升,但还没有到达乾隆朝的核心画师地位。
清 郎世宁《仙萼长春图册》册页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郎世宁新体画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以及郎世宁在宫廷画师中地位的跃升,离不开乾隆皇帝的欣赏、指点和影响。
乾隆雅好书画,对郎世宁宠渥有加,非常器重郎世宁的绘画才华,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经常去看郎世宁作画,即使在服丧时也几乎每天都去郎世宁的画室,登基不久便特赦郎世宁在他寝宫旁边的一间屋子里作画。
乾隆帝非常欣赏郎世宁的写实技艺,经常授意郎世宁创作人物肖像画和历史纪实类绘画,但难搞的乾隆又不喜欢油画中强烈的明暗对比和阴影。
已经伺候过康熙和雍正的郎世宁,面对乾隆的“不科学”要求,完全能温和的接纳了。他顺从乾隆旨意,折衷画风,哼哧哼哧地进一步探索人物面部处理技巧的变通之道,酌减画中的西洋气。
一顿操作猛如虎,终于他的努力在《乾隆朝服像》中见到了成效。
《乾隆朝服像》中的乾隆端坐于龙椅,气度非凡。人物面部的刻画采用了正面光照,设色清淡柔和,没有了西画中的明暗面和投影。但画中乾隆所穿着的衣饰则强调反光,突出立体感,用笔精细工整,人物刻画生动逼真。
清 郎世宁《乾隆朝服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同样,创作于乾隆四年的《乾隆皇帝大阅图》也反映出了郎世宁将中西绘画融会贯通的惊绝技艺。
画中的乾隆脸部为3/4侧面像,面部清晰明亮。衣着、马匹及配景则充分运用了西洋油画的技法。
马匹造型精准,衣饰设色华丽,天上的云气、地上的草木富有光影的变幻和层次感,衬托出了乾隆骁勇善战,英明神武的飒爽英姿。
清 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自从郎世宁开创了人物肖像画的新面貌后,乾隆就将他当作宫廷的“活相机”。除了让郎氏给自己画像还安排他给后宫妃嫔子嗣绘制画像。
如郎世宁创作于乾隆年间的御容肖像画《心写治平图》,细致描绘了乾隆和他的十二位嫔妃的样貌。
据传此画作成后乾隆即封匣收藏,乾隆自己也仅在该画完竣、七十大寿及让位时看过三次,随后将画密封于盒内,旨谕如有偷窥者即令处死。
此画也是郎世宁所绘人物肖像画中最著名的一幅。
▼向上滑动查看《心写治平图》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郎氏的新体绘画臻于成熟,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带货传教的使命,曾屡次为禁教活动和蒙难教友请愿,反复在惹怒乾隆的边缘来回试探。乾隆仁厚对郎世宁更是眷顾包容,多次都宽赦了他对皇权的触犯。
清 郎世宁《弘历观画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公元1766年7月16日),郎世宁在78周岁生日的前三天,病逝于北京。
乾隆皇帝对于郎世宁的去世甚为关切,特地下旨为其料理丧事,并在其墓碑上刻着皇帝旨谕:“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奉旨:西洋人郎世宁自康熙年间入值内廷,颇著勤慎,曾赏给三品顶戴。今患病溘逝,念其行走年久,齿近八旬,著照戴进贤之例,加恩给予侍郎衔,并赏给内务府银叁佰两料理丧事,以示优恤。钦此。”
墓碑的正中下方为汉字:“耶稣会士郎公之墓”,左边为拉丁文的墓志。
郎世宁墓碑 北京西城区欧洲传教士墓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一个牺牲自我,远渡重洋来到神秘东方的西洋人,郎世宁在宗教信仰的支撑下,不但克服了异域文化障碍,还凭借自身的坚毅和隐忍,西法中画,开新体绘画之先河。
他的大量作品都记录了清朝重大历史事件,见证了康乾盛世的辉煌,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图像史料,更为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积极卓越的贡献。
参考资料:
《郎世宁绘画艺术研究》
《郎世宁在华境遇及其所画瘦马探究》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可查看约稿函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扫码即可加入交流群,打广告勿入)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