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掳走蔡文姬的左贤王,其实拿着深情男配的剧本
清 周慎堂 《文姬踏歌图》
蔡琰,字文姬,东汉末年人,生于陈留郡(今河南杞县),文学家蔡邕之女。
汉献帝兴平年间,董卓、李傕等人作乱关中,匈奴趁机南下掳掠。蔡邕死后,蔡文姬在乱军中为胡骑所获,被掳至北地。自此,蔡文姬与中原失去了联络,在南匈奴军中待了十二年,并生下两个孩子。
曹操素来和蔡邕交好,听说他的女儿流落异域,心痛不已,派遣使者携重金将蔡文姬赎回,并将蔡文姬嫁与董祀为妻。
据《后汉书》记载:“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有关这个女子独自一人流落大漠的经历,在史书中只有短短一句话。
后人从蔡文姬写的《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中,了解了她当时“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悲苦心境,又为她的坚韧和才华打动,于是,“文姬归汉”这一主题无数次被诗人写入诗篇,被画家纳入笔端。
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在书房读到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有感于宋代皇室和蔡文姬相似的命运,命画院待诏李唐因循《胡笳十八拍》的诗文,一拍一画,画下《胡笳十八拍图》十八帧。
这幅长卷用连环画一般的形式,将蔡文姬在匈奴的日常一一铺展,打开了被史书折叠的十二年,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姬归汉”的另一个版本。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作乱关中,匈奴趁机南下掳掠。
百姓收拾了行李包袱,抱着孩子仓皇逃亡。有人慢了一步,被身后的冷箭射中脖颈,立刻倒地不起,血流顺着脖子渗进泥土,留下殷红的痕迹。
在他们身后不远处,匈奴的铁骑已经密密麻麻布满了街道。匈奴的马身上也披着一层厚重坚硬的黑色铠甲,让人望而生畏。
路口的小茶馆门窗紧闭,拒绝的姿态更加昭示了乱世的荒凉。
蔡文姬的家门口此刻被匈奴人层层包围,匈奴王的五色旗飘扬在墙头,让墙里的人一望心惊。有人试图翻墙逃出。
墙外哀声遍野,墙内鬼哭狼嚎。
蔡文姬的家中早已乱成一片,匈奴人将财物一箱箱尽数往外搬,走廊上的仆从连滚带爬地逃命。
左贤王霸道地坐在庭院中。蔡文姬没来得及逃走,就被匈奴士兵抓住,押送到左贤王面前。
从养尊处优的大家闺秀一下子沦为匈奴俘虏,蔡文姬没有想到。而画卷的另一个主角左贤王也没有想到,画家塞给他的,是深情男配的剧本。
蔡文姬骑着白马,神情苦涩,被迫踏上了北上的旅程。中原景物在视野里渐行渐远,模糊成看不见的黑点,眼前风光被莽莽黄沙取代,天空中没有一只飞鸟。
相比之下,匈奴人却是兴高采烈,满载而归。五色旗高高飘扬,有人在马背上吹起笛子,欢呼声与奏乐声被风送远,响彻整个大漠。
匈奴王看着蔡文姬紧皱的眉头,像是心中不忍,又或许是对这个女子心怀愧疚,他频频回头,好言安慰。
匈奴人的生活习惯和中原天差地别。
匈奴人喜欢羊肉,但羊肉的腥膻让蔡文姬难以忍受。匈奴人住在毛毡结成的帐篷里,家乡的白墙黑瓦只能偶尔在梦里闪现。
蔡文姬收起原来的浅黄衣裙,换上匈奴人的服饰。大漠中的生活艰辛难熬,幸好她有琴书为伴。蔡文姬在音乐上天赋极高,九岁时就能仅凭声音判断出父亲断的是哪根琴弦。
想念家乡的时候,蔡文姬望着南方出神。漫天漫野的黄沙看不到尽头,家乡在尽头之外。
她想到家里的妆盒与铜镜,临走时没来得及收好,不知道是不是已经落满了灰尘。
她想到小时候将禽鸟捉来玩耍,现在孤身一人流落异乡,就像被困在笼中的小鸟。亲身经历了不得自由的苦闷,她才后悔当初没有将那些鸟儿放回山林。
有时候她在外面一站就是半夜,直到月上中天,她看着天空中的月亮,仍是汉家月色。在这漫漫胡天中,大概只有月亮是唯一的旧相识了吧。
来大漠不久后,左贤王娶蔡文姬为妻。
左贤王知道蔡文姬心情不好,总是耐心地劝她加餐。仆从备好酒壶,殷勤地侍立在旁边。
为了逗蔡文姬开心,左贤王指给她看天上的星星。北方地域荒凉辽阔,天空却澄澈明净,星星低得仿佛触手可碰。
为了改善文姬的情绪,左贤王费尽了心思。他知道文姬爱好音律,召来乐手开宴会奏乐,琵琶、笛子、胡笳、羯鼓,一时间声乐齐鸣……
蔡文姬生孩子时,左贤王激动地守在帐外等候。
匈奴人“逐水草而居”,迁徙频繁。没有征战的时候,五色旗卷起来插在地上标记领地,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驻扎,牛马繁衍,人民安居。许多年春去秋来,眼看着回乡无望,蔡文姬慢慢地适应着这里的生活。
兴许被左贤王的温柔打动,蔡文姬的生活渐渐平和安稳。她对孩子的疼爱就如同天下所有的母亲。
她会带着琴,领着两个孩子一起出游。大儿子已经长到半人高了,小儿子还不会走路,必须得有人抱着。
成群的大雁排列整齐,从天空中飞过。小孩子第一次看到,激动地指给母亲看。
因此当红衣使者带着曹操的命令来到北地,表示要赎回蔡文姬时,蔡文姬低着头不说话,心情十分复杂。
孩子们全然不知母亲正面临怎样艰难的抉择,大孩子只是对使者感到好奇,问一旁的侍女这人是谁,怎么和我们的衣服不一样。被抱在怀里的那个,见到新鲜的人和事,不停向母亲这边张望。
蔡文姬日思夜的家乡,终于有希望返回,可这个消息来得实在是太晚了。
十二年了,她想念家中的一草一木,可一旦回去,就要和孩子生生分离。可如果不回去,她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中原风光,父亲留下的万卷藏书也后继无人。无论哪种选择,都是一场精神凌迟。
蔡文姬最终决定返回中原。
孩子们知道母亲要走,大的哭着拽着母亲的衣襟,小的抓住母亲的袖子不松手。蔡文姬心都要碎了。身旁的仆从看到这一幕,心酸不已,无不为之落泪。
还有一个人,哭得像个傻子。他忘记了自己左贤王的身份,掩面大哭,哭声里有太多的不舍。但他最终还是放文姬回去。
蔡文姬走了,左贤王走了很远的路来送。他和迎接文姬的使臣骑马走在前面,文姬的车跟在后面。车门紧闭,遮掩了车中人心里的苦痛。
一路上,左贤王总是看向身后,想车里的文姬现在是什么心情,期待她能回心转意。
蔡文姬最终还是走了。
两行车队一南一北,各有各的终点,各有各的归宿。
左贤王纵然不时回头,眺望文姬远去的方向,也终究无可奈何了。
蔡文姬回到了故乡。初春时节杨柳稍稍泛青,中原大地一派生机盎然。砍柴的樵夫、闲步的文士、携琴的乐师……路上的人群来来往往,乱而有序。
这时候曹操已经彻底击败袁绍,北方地区在他的统治下渐趋安定。
此时蔡文姬家门口的街道上,站满了红衣服的使者。他们奉曹丞相之命,将蔡文姬护送回家。
路口的小茶馆重新开放,大约是感动于使臣不远万里将文姬接回,茶馆老板热心地接待他们。士兵们辛苦了一路,有人倚着墙根休息,店小二给他们送去茶水。
路人听说蔡中郎的女儿从北方回来了,纷纷停下脚步,看向大门口的方向,想知道如今她是什么模样,想听她讲当时的遭遇和心情。
大门内,仆从们将铺盖行李一件件搬进屋子里。走廊上的仕女忙着为前来的客人端茶送水。
昔日的亲朋好友,与文姬一别十二年,如今乍然相见,免不了又是一番哭泣,执手相看泪眼,互诉别后衷肠。
那个远在北方的左贤王,终究成了蔡文姬生命里的过客,往后的日子里再也没有交集,只偶尔想来惆怅。
宋 佚名 《胡笳十八拍图》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此卷传为南宋人所作
现在学者一般认为是后世临本
这幅相传是南宋人所画的《胡笳十八拍图》,为我们讲述了蔡文姬从被掳到归汉之间在匈奴十二年的生活经历。与字字泣血的《胡笳十八拍》原诗比对来看,作画者美化了蔡文姬在北方的生活,主要手段是虚构了一个深情脉脉的左贤王。
也许是画家同情蔡文姬的不幸遭遇,于是就在笔墨搭建的时空里,让蔡文姬的漠北生活少一点艰辛,多一丝温情。
也许是南宋皇室想从蔡文姬的遭遇中获得一点安慰,让她的经历不那么悲惨,就好像自己也不曾经历过类似的悲惨。
无论是温情还是安慰,都随笔墨的流传而流传,因笔墨的长久而长久。
这种虚构的美好在于:它在生活之外劈开了一个空间,寄放幻想与想象,补偿现实生活里的缺失。虚构带来了真切的安慰,人们在这里稍加休整,积攒力量,准备好迎接生活的下一轮冲击。
注:
1.本文中所用图片,如无特别标注,均为宋佚名《胡笳十八拍图》局部截图,这幅《胡笳十八拍图》现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相传为南宋人所画,现在学者认为是后世临本
2.宋高宗赵构命画院待诏李唐所画的《胡笳十八拍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本文中所用图片画面内容相同。不同点在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胡笳十八拍图》诗句在上,画面在下,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胡笳十八拍图》诗句在左,画面在右
3.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胡笳十八拍图》上所提《胡笳十八拍》诗均为唐代诗人刘商拟托蔡文姬口吻所做的《胡笳十八拍》,并非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原诗
参考资料:
沈从文《谈“文姬归汉图”》
谭志湘《这一个左贤王,可爱亦可信》
邵彦《文姬归汉图像新探》
中华珍宝馆《发现|东汉悲歌·胡笳十八拍》
图片来源:中华珍宝馆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可查看约稿函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扫码即可加入交流群,打广告勿入)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